问题

诸葛亮算到关羽会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为何还派关羽守华容道?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股“义”的情感,在特定时刻,确实可能成为他决策的绊脚石。当他在华容道部署兵力时,他必然已经预见到关羽可能会因为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而放水。

那么,既然预见到这种可能性,为何还要将如此关键的关卡交给关羽呢?这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简单的“算错”或者“忽略”。

第一,这是对关羽能力的绝对信任。在当时的蜀汉阵营中,关羽是武将中的翘楚,其勇猛善战,单枪匹马能够斩颜良、诛文丑,足以令敌军闻风丧胆。而华容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诸葛亮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定军心、抵挡住曹操残兵的猛将。在所有能够胜任此重任的武将中,关羽无疑是最佳人选,他的武力足以震慑曹操的溃兵,防止其集结反扑。

第二,这是一种“围棋”式的战略布局,是“以退为进”的智慧。诸葛亮深知,虽然关羽可能会放走曹操,但这并不代表关羽会全无作为。即便曹操逃脱,也只会是残兵败将,无法再对东吴和蜀汉的联盟构成实质性威胁。相反,如果派遣其他将领,诸如张飞、赵云等人,他们虽然忠心耿耿,但若真的在华容道遭遇曹操,他们的“义”字可能不如关羽那般突出,反而可能为了“全歼”而与曹操展开殊死搏斗,从而耗费过多的兵力,甚至为蜀汉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诸葛亮所要的是一个“可控”的损失,而不是一场可能扩大化的战场。

第三,这是对关羽的“试炼”和“束缚”。诸葛亮此举,实际上也是在给关羽施加一种特殊的考验。他深知关羽忠义两难全的困境,而华容道的任务,恰恰是将这份困境摆在了关羽面前。无论关羽如何选择,都将承担相应的后果。如果关羽为了“义”放走了曹操,那么他将面临军法处置,这将有力地整肃军纪,让其他将领明白,即使是战功显赫如关羽,也不能逾越军令。这对于需要严格执行军纪的蜀汉来说,至关重要。诸葛亮这样做,也是在确立“军令如山”的准则,这比一次军事上的全胜更加重要。

第四,他也在为日后的政治格局做铺垫。关羽是刘备的义弟,是蜀汉的重要支柱。诸葛亮作为丞相,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特别是要维系好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兄弟情谊,同时又要保证自己的政治权威。让关羽“犯下”华容道之过,然后诸葛亮又“依法”处置,甚至最后“斩罪不斩”,这是一种政治手腕。通过这种方式,诸葛亮既展示了自己的公正无私,又能够适当地“安抚”关羽,避免因一次军事失误而导致武将集团的离心离德。这是一种“功过相抵”的智慧,也是一种“既要严明,又要有人情”的权谋。

所以,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并非因为他算错了,而是他算得太准了。他算准了关羽的“义”,也算准了这场“义”可能带来的后果,更算准了如何利用这个后果来达到更深层次的战略目的——整肃军纪,平衡朝局,巩固刘备的统治,以及为蜀汉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这是一种高超的心理战和政治博弈,远非简单的军事部署所能概括。他用一个“看似失误”的军事安排,达成了一系列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有丞相厚待二爷,让二爷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后有二爷义释丞相于华容道。这样的剧情安排就是让二爷身上的最大特点——“义”被独显出来,让二爷成为“义绝”然后耀瞎吾等观众的双眼。这样的艺术创造我是直接跪了,罗大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假设《三国演义》的剧情把关羽换成张飞,然后直接杀了曹操。你不觉得你错过了一场精彩绝伦,千秋义气的大戏吗?

题主,没事儿多看看书,多看看千古流传的好书。人生苦短没有好戏看岂不惜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深思,也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要理解诸葛亮为何会在明知关羽有“义”却可能无法尽忠职守的情况下,依然派他镇守华容道,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那个复杂至极的局势,以及诸葛亮这位用兵如神却也深谙人性的智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是算无遗策的。他清楚关羽的性格,深知关羽对曹操有昔日的恩情,这.............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局面。如果诸葛亮能瞬移到刚丢失荆州的关羽身边,并且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够预料到接下来的所有变故,那么他能否帮助关羽军全身而退,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确“瞬移”和“未卜先知”这两样神乎其技的设定。在那个时代,这两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设问。如果诸葛亮穿越到了文天祥身上,他能否力挽狂澜,保住汉室,收复中原?这其中涉及了太多变量,非一言可蔽之。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三国鼎立,群雄逐鹿。虽然汉室已衰,但尚有曹操、孙权、刘备三大势力,各自都有一方土地和军队。诸葛亮穿越过去,即便拥有他前世的智慧和谋略,.............
  • 回答
    若孔明先生得逢岳武穆,这南宋的命运,怕是要生出一番波澜壮阔的改写来。想象一下,当这位智慧如海的贤相,与那位忠勇盖世的将军,在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堂并肩之时,究竟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首先,朝堂上的格局必然会为之一变。宋高宗赵构,这位既有亡国之痛,又有偏安之念的皇帝,面对两位都是国之栋梁的人物,其心思定然要.............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慧化身,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神机妙算。然而,如果仔细梳理《三国演义》中他从出山到去世的历程,我们或许会发现,他的能力并非一个直线型的上升或者停滞不前,而是一个复杂且带有递进色彩的演变过程,其中夹杂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人心境的起伏以及客.............
  • 回答
    如果历史的齿轮稍微转动一下,让司马懿比实际年龄早逝,而诸葛亮却得以享寿七十三岁,那后果绝对是波澜壮阔,足以颠覆我们熟知的汉末三国走向。这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延长了某人的寿命,而是会牵动着无数政治、军事和人才的部署,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画卷。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司马懿如果活了53岁,那他会在公元249年他发.............
  • 回答
    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虽然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诸葛亮真的借到东风,但这个故事通过艺术加工,展现了诸葛亮惊人的智慧和对天文气象的精通。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故事,并尽量融入一些历史背景和可能的科学解释:故事的背景:赤壁之战前的困境赤壁之战前夕,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问到点子上了。诸葛亮,那名字一出,就是智慧的代名词,是“草庐对”里运筹帷幄的少年英才,是“出师表”里鞠躬尽瘁的忠臣典范。他算计天下,算计人心,甚至能算计到天上的星辰。可偏偏,这聪明绝顶的人物,却没能算计出个长生不老,更没能让自己多活几年,在北伐的路上积劳成神。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
  • 回答
    说诸葛亮“明知姜维是大才,到去世时都没对其重用”,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甚至可以说是误读了历史。恰恰相反,诸葛亮对姜维的重视程度,从他生前的培养和临终的托付,都可以看得出来。只不过,我们理解的“重用”可能和历史的语境有些出入,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梳理一番。一、 姜维初露锋芒,如何进入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把蜀国十万军队全部押上战场,进行一场豪赌,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战略考量和现实制约,绝非简单的“不敢”或“不行”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个问题,就像在解构一盘棋,看清每一步的得失与长远影响。一、 蜀国国力与人才的“薄弱”现实:容错率极低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政权的本质。相.............
  • 回答
    关于诸葛亮为何从山东临沂(古琅琊郡)前往南阳隐居,这是一个充满趣味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虽然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详尽到每一处细节的解释,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诸葛亮个人的志向以及他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出身与早期经历:并非一蹴而就的“隐士”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并非生来就打.............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在贴吧无人不踩,到了知乎却无人不捧”这种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对不同平台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的概括性观察,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成立的,但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这并非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反映了不同社区用户在知识获取、讨论方式和评价标准上的差异。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 贴吧(以百度贴.............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穿越情景!如果诸葛亮时代的蜀汉集体穿越到《权力的游戏》世界,他们能否统一维斯特洛并改变其传统贵族制度?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挑战,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勾勒出一幅充满策略与斗争的图景。一、 蜀汉穿越《权力的游戏》:优势与劣势的碰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蜀汉穿越而来的“集体”具.............
  • 回答
    要说穿越三国嫁给诸葛亮,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你想啊,诸葛亮那是什么人?那是当世名士,有经天纬地之才,光芒万丈。你想让他注意到你,甚至跟你走到一起,那得拿出真本事来,而且,这事儿得讲究策略,不能光靠一腔热血。首先,咱们得明确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你不是个寻常女子,你想嫁的是诸葛亮,所以,你的.............
  • 回答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入人心、最具代表性的智慧化身之一。然而,当我们剥去小说浪漫主义的色彩,以史学和逻辑的角度审视,会发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确实被“过誉”了。这种过誉体现在多个层面,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话人物,而非一个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李云龙带着他的“亮剑”营穿越到三国,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太多,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李云龙那个营是什么配置?按照《亮剑》里的设定,一个加强营,加上李云龙这个“鬼才”指挥官,以及他的核心部下,比如楚云飞(如果他也能穿越的话)、孔捷、丁伟、孙德胜这些老战友。这支部队的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凤雏不死,三国棋局再变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未竟的遗憾,如同一颗颗散落在星空中的陨石,即便熄灭,也依旧勾勒出关于“如果”的璀璨轨迹。庞统,字士元,这位被誉为“凤雏”的奇才,若非在那落凤坡遭遇埋伏,而是能与诸葛亮一同并肩作战,直至白发苍苍,三国鼎立的最终格局,恐怕将远非我们所熟知的样子。想象一下,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