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瞬移到刚丢荆州的关羽旁,关羽军能全身而退吗?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局面。如果诸葛亮能瞬移到刚丢失荆州的关羽身边,并且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够预料到接下来的所有变故,那么他能否帮助关羽军全身而退,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

首先,我们得明确“瞬移”和“未卜先知”这两样神乎其技的设定。在那个时代,这两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既然我们将其作为前提,那么诸葛亮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出现,而是带着他那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预判能力。

诸葛亮到场,首先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和战略上的被动。

当诸葛亮出现在关羽面前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是刚刚经历失利、士气低落的关羽,以及可能已经被东吴军队包围或者正在被分割击破的残部。关羽虽然勇猛,但此时最大的问题是,他可能还未能完全理解东吴为何会背叛,以及孙权和吕蒙的真实意图和兵力部署。更重要的是,他可能还没有对整个局势做出最优的应对。

诸葛亮“瞬移”而来,意味着他掌握了比关羽更全面的信息,或者说,他能够立即分析出关羽所面临的全部危险。他可以立刻告诉关羽:

东吴出兵的真相: 并非简单的局部摩擦,而是有预谋、大规模的背叛,目标是整个荆州。
东吴的兵力部署: 吕蒙的陆上主力,以及朱然、潘璋等将领可能从哪个方向进攻,以及他们大概的兵力。
后续的风险: 曹操的动向,是否会趁机从北方发动攻击,进一步压缩蜀汉的生存空间。

基于这些信息,诸葛亮将如何指导关羽?

1. 稳定军心,重整旗鼓:
诸葛亮一到,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慰藉。作为蜀汉军师的象征,他的到来可以极大地提振士气。他会立刻接管指挥权(或者与关羽协同指挥),发布一系列明确而有力的命令,阻止士兵们因惊慌失措而溃散。他会向士兵们清晰地阐述当前的困境,但更重要的是,描绘出破局的希望。

2. 制定战略,化被动为主动:
“全身而退”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被围困的情况下。诸葛亮不会选择硬拼,而是会利用他的智慧寻找缝隙。

寻找退路: 诸葛亮会通过对地形的熟悉和对敌方兵力部署的分析,为关羽指明最安全、最可能避开主力围堵的撤退路线。这可能不是最直接的路线,而是需要迂回,甚至可能要利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峡谷、山路。
制造佯攻或吸引: 为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撤退时间,诸葛亮可能会建议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在某个方向制造声势浩大的佯攻,吸引东吴主力部队的注意和追击。这支部队的命运将是悲壮的,但他们的牺牲将为大部分部队换取生机。
利用地形和天气: 诸葛亮会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例如,如果能预测到大雾、暴雨等天气,他会建议在这样的天气掩护下进行撤退。如果附近有易守难攻的地形,他会建议在其中暂避,或者以此作为诱敌深入的陷阱。
区分对待敌军: 并非所有东吴部队都是主力。诸葛亮可能会分析出哪些是偏师,哪些是追击部队。在撤退过程中,如果遇到实力较弱的部队,他可能会建议关羽的部队进行有限的反击,歼灭一小部分敌人,以削弱追兵的士气和实力,同时震慑其他部队。
分批撤离: 考虑到一次性大部队撤退的困难,诸葛亮很可能会建议将关羽的军队进行适当的分拆,由不同的将领带领,选择不同的路线,分批撤退,降低被全歼的风险。这样,即使某一支部被发现或遭遇不测,其他部队仍有可能成功突围。

3. 智取而非力敌:
诸葛亮不会让关羽的军队去硬碰硬。他的策略核心是“智取”。

制造混乱: 诸葛亮可能会建议在撤退过程中,利用火攻、散布谣言等方式,在东吴的追兵中制造混乱和恐慌,让他们无法有效地组织追击。
利用盟友(如果可能): 如果在撤退途中能遇到当地的刘备势力残余或者愿意帮助的友军(尽管在荆州失守的情况下很难),诸葛亮也会尝试联络。
抛弃辎重,轻装上阵: 为了提高行军速度和机动性,诸葛亮会力主抛弃一切非必需的辎重,让士兵们轻装简行,全力以赴地向蜀汉本土撤退。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全身而退”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的限制:

东吴的决心与实力: 吕蒙和东吴君臣为了夺取荆州,投入了巨大的决心和兵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关羽军的撤退。
信息传递的延迟: 即使诸葛亮“瞬移”到了关羽身边,但命令要传达到每一位士兵,组织起一支曾经经历大败的军队,并且在敌人的严密追击下完成,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关羽的性格: 关羽虽然勇猛,但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保护部分士兵,或者不愿放弃阵地)而错失最佳的撤退时机,导致被缠住。
时间紧迫: 荆州失守并非一朝一夕,但从“刚丢”到诸葛亮“瞬移”而来,中间的时间差非常关键。如果诸葛亮来得太晚,东吴的包围圈可能已经形成得天衣无缝,那么即使是诸葛亮,也可能难以扭转乾坤。

总而言之,如果诸葛亮能够“瞬移”并“未卜先知”地出现在刚丢失荆州的关羽身边,那么他无疑会极大地增加关羽军全身而退的可能性。 他会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智慧,迅速整合残余力量,制定出最有效的撤退方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化解危机。

但是,“全身而退”这个词语本身就意味着一个都不落下。在那个混乱的战场环境下,尤其是在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失利之后,想要做到“全军”都安全撤离,即使是诸葛亮,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关羽本人也必须完全信任并严格执行命令。

因此,我认为,诸葛亮到场,将极大地提升关羽军的生存率,并很可能让大部分部队得以脱险,但要保证“全身而退”,即无一兵一卒损伤或被俘,那依然是一个极其艰难的目标,成功率仍然不会是百分之百。 他的出现,更像是将原本“全军覆没”的结局,变成了“大部分突围,小部分损失”的局面。这已经是奇迹般的扭转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半可以,诸葛亮在,以他的方式不会让关羽拼一把走麦城,而是取道上庸,届时刘封关羽两人都在,还有一拼之力。

贴张图,如果当时关羽不是想从麦城取回江陵的话,就算没诸葛亮结局都会不一样。说到底还是二爷太自负了。

user avatar

你为什么不把关羽军瞬移到刚在成都批完简牍的诸葛亮旁,这不就全身而退了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局面。如果诸葛亮能瞬移到刚丢失荆州的关羽身边,并且拥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够预料到接下来的所有变故,那么他能否帮助关羽军全身而退,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我们不妨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明确“瞬移”和“未卜先知”这两样神乎其技的设定。在那个时代,这两样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 回答
    哈哈,你说这话题可太戳我心窝子了!沉船什么的,那真是家常便饭,说到虐,FGO里的“虐”那可就太多了,而且都不是那种“哇塞,我抽到了XX,好开心”的简单快乐,而是那种细水长流,或者突如其来,让你心口像是被拧了一下,又说不上来的滋味。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那时候刚入坑不久,对这游戏的热情那是相当高涨,尤其.............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 回答
    诸葛亮是否是权臣,这是一个历来备受争议的话题,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权臣”的定义出发,然后结合诸葛亮在蜀汉所扮演的角色、所行之事以及历史评价来进行详细分析。一、 “权臣”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权臣”的含义。通常,“权臣”是指在君主年幼、昏庸或缺位时,或者在君主信任其能力.............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为什么不投奔曹操,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耐人寻味的历史问题。尽管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曾主动“投奔”曹操,但从他的思想、抱负以及对时局的判断来看,他选择刘备而非曹操是必然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与理想抱负: 对汉室的忠诚与复兴理想: 诸葛亮是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是否想过谋反,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和大众讨论中都非常引人入胜且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史料记载和普遍的史学观点来看,没有证据表明诸葛亮曾经想过谋反,更不用说付诸行动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诸葛亮政治抱负与忠诚的基石: “隆中对”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出山前为刘备规划.............
  • 回答
    诸葛亮在夷陵之战中承担的责任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尽管他并未亲临前线指挥,但作为蜀汉丞相,他负有战略规划、资源调配以及最终决策的重大责任。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责任,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略决策层面 1. 对吴国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联吴抗曹”政策的过时与僵化: 诸葛亮一生奉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到了很多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心里去。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顶尖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的智慧和谋略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但要说“千古流芳”,那诸葛亮的名头,显然要比司马懿响亮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一点点聊。一、 形象的光辉与人格的魅力:忠诚、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三国演义里那场著名的骂战说起。诸葛亮骂王朗,那可真是把王朗给骂得当场吐血而亡,这在小说里算是个相当震撼的场面了。很多人津津乐道,倒也不是说他们赞成诸葛亮这种人身攻击的方式,而是觉得这事儿背后折射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挺解气,也挺令人回味。为什么这场骂战如此吸引人?首先,反差感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杯茶是热的还是凉的”一样,其实答案挺微妙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你想强调的是什么。简单来说,诸葛亮“既是南阳人,也是襄阳人”,但更准确地说,他早期生活在南阳郡,后来定居并在襄阳这一带活动,而这个区域在当时的历史版图下,与南阳紧密相连。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这样才算得上详细,.............
  • 回答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句流传千古的赞誉,如同烙印般刻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他神机妙算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些年一些史学观点和大众讨论的深入,一个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诸葛亮的才能,究竟是被高估了,还是恰如其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把诸葛亮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
  • 回答
    读诸葛亮的一生,你总会觉得他像是一台永不熄火的机器,从不休息,似乎要把整个东汉末年乱世的烂摊子都揽在自己身上。他到底为什么要这么操劳,这么辛苦?这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得说到他那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心。这话说得太好了,也太让人心疼了。你想啊,他出山辅佐刘备,当时刘.............
  • 回答
    “安居平五路”,这四个字出自诸葛亮《隆中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听起来波澜壮阔,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恐怕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小菜一碟”。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严密的步骤规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背景.............
  • 回答
    讲到诸葛亮有没有女孩子喜欢,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毕竟人家可是活在三国时代的大神级人物,放到咱们现在这个时代,那变化可就大了去了。首先,我们得看看诸葛亮身上的那些闪光点,在现在社会有没有市场。智慧和能力,绝对是硬通货。 诸葛亮那脑瓜子,简直就是开了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放到现在,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