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真的聪明吗?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

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在刘备尚未拥有立足之地、力量微弱之时,诸葛亮就为他勾勒出了一个跨越十余年、兼顾政治、军事、外交的宏伟战略蓝图。他精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最终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隆中对》的战略眼光之远、布局之精妙,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充分展现了他超凡的政治洞察力和战略规划能力。
治国理政的卓越能力: 在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出任丞相,实际负责蜀汉的内政外交。他颁布法律,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使得蜀汉在相对艰难的环境下维持了较强的国力。例如,他在蜀地推广牛耕,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内政上,他注重法治,赏罚分明,严于律己,赢得了士民的尊敬。
军事指挥的精妙运用: 尽管诸葛亮以治国闻名,但他的军事才能也同样突出。
赤壁之战前的“火攻”策略: 尽管《三国演义》中将此描绘得神乎其神,但在史书中,诸葛亮确实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外交联盟和对敌情的分析,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火攻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
南征孟获的“七擒七纵”: 这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智慧。通过怀柔手段,收服民心,稳定了蜀汉的后方,为北伐扫清了障碍。这体现了他对人心和民族关系的深刻理解。
北伐曹魏的战略部署: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虽然未能成功统一天下,但他的北伐并非盲目冒进。他每一次出兵都经过周密计划,在军事部署、粮草运输、攻城战术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专业性。例如,发明“连弩”提高了远程攻击效率,改进“木牛流马”解决了粮草运输难题。他的北伐虽然最终因为国力悬殊等原因未能成功,但他的军事行动牵制了曹魏的力量,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外交上的高超手腕: 在国家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政治智慧,成功地维持了孙刘联盟,这是他能够抗衡曹魏的重要原因。

二、 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

“天下之政,皆出于丞相府”: 这句话说明了诸葛亮在蜀汉政务上的全面性和主导性,反映了他对国家各项事务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军事著作和发明: 除了《隆中对》,他还有《兵法二十四篇》、《便宜十六策》等军事著作。他发明的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孔明灯等,都体现了他卓越的工程学和机械学方面的才能,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天时地利的深刻把握: 诸葛亮在指挥作战时,非常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结合。例如,在《三国演义》中的“借东风”,虽然有虚构成分,但也反映了他对天气变化的关注和利用的思路。在实际战争中,他也常常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设伏和防御。

三、 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呕心沥血,为了北伐事业耗尽了心血。他严于律己,清廉勤政,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他智慧和能力的有力佐证。
知人善任: 尽管蜀汉人才凋零,但诸葛亮能够发现并重用魏延、姜维等有才之人,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四、 后世评价和历史影响:

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自唐朝以来,诸葛亮就被视为理想的臣相典范,历代统治者都将他作为治国理政的榜样。
文化符号的形成: “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更成为智慧、忠诚、勤勉的代名词,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然而,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演义成分: 我们要区分史实与小说家言。《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将许多他人的功劳归于他,或夸大了他的某些能力。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情节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有不同的解释。
历史局限性: 尽管诸葛亮极其聪明,但他也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蜀汉国力相对弱小,人才匮乏,他个人的努力虽然巨大,也无法完全弥补这些客观上的不足。
战略上的争议: 有些历史学家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战略是否最优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这可能消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

总而言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杰出的人物。 他的聪明体现在他卓越的政治远见、精妙的军事谋略、高效的治国能力、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上。他能够在一个弱小的国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并让蜀汉政权维持了数十年的生存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他智慧的最好证明。

虽然《三国演义》对其形象有所神化,但其核心的智慧和能力是得到了历史的肯定的。他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传奇。所以,是的,诸葛亮真的非常聪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起码比一个用手机号当ID的原提问者聪明。

大笑

user avatar

“我看未必。”


这四个字,用意多么明显。题主,你不是已经写出了自己的答案了么。


所以这是个设问,而不是疑问对吗?


要说诸葛亮是不是真的聪明。依我看来,也没有比“我看未必”更贴切的回答了。


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彻底肃清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可谓如日中天;而吴郡孙权,此时已接管江东七年,期间攻破黄祖,吞并大半江夏,虽势力不及曹操,但也是一方诸侯;还有荆州刘表等,这些都是诸葛亮可以辅佐的主公。


然而,诸葛亮偏偏就选择了这么一位客居在刘表之下,兵不过数千,将只关张的刘备,原因竟如《出师表》所言“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之知遇之恩。在那个兵荒马乱,饿殍遍野,人人都以尔虞我诈为生存之道的汉末,竟还有人相信仁义,知恩图报......


这真是傻,我相信如果换作聪明的题主,是绝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至永安,付以托孤之重。值彼时,季汉连遭大败,已是千疮百孔,举国托付于诸葛亮那就是把诸葛亮放在火上烤啊。可是诸葛亮太笨,竟毫不拒绝地就答应了下来。果然,刘备逝世后,蜀地叛乱四起,曹丕更是兴大军五路攻伐季汉。诸葛亮花费很大的努力才将诸多危机一一解除。


这也是傻,我相信聪明的题主绝不会接下这烂摊子,怕是早跑路了。而更蠢的是,当刘备说道“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时,他竟然回到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真是蠢到家了。


公元228年,季汉经过诸葛亮数年的治理,重新焕发生机。于是,诸葛亮写下《出师表》,准备北伐了,而理由竟是报先帝而忠陛下......


这多傻啊,以一州之力对抗中国,岂不是蚍蜉撼树,以卵击石?我相信聪明的题主绝对不会做此无用之功的,对吧?


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逝世,临终前给后主上书自报家产“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看看,看看,多傻啊。


做了那么多年丞相,手握军政大权,家里却只有这么一点点财富,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多傻啊。而且临死前也不说给儿子诸葛瞻谋个什么官职,这不是眼睁睁地看着家族没落嘛!看看人家司马懿,看看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是什么官位,唉,诸葛亮实在太傻。若是换成题主,早就走司马懿那一套了对吧!


综上来看,诸葛亮岂止是不聪明,简直是太傻。


…………分割线,写在后面…………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依照得失行事,天下熙攘,无不为利而往,以至于大部分人都忘记了什么是执着,什么是坚守。


题主,我不抨击这种越来越利己化的价值观念,毕竟谁也没有资格逼谁做圣人。只是,如果你读到或遇到了那些以崇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并自始至终表里如一的人,请不要去讥讽他们。


毕竟那些做皇帝(刘备)、做丞相(诸葛亮)、做大将军(姜维)的人,谁还没有一点大局观念?谁不晓得如费祎那般休生养息,守境安民就可以上下安平,百姓安居?


只是,不是所有人行事都是以利益为唯一准则的,

如果你理解不了他们的执着,

如果你看不懂他们的坚守,

那请你放过他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