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真的鞠躬尽瘁吗,为什么?

回答
谈到诸葛亮,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仿佛他一生都燃烧着为蜀汉事业奉献的光辉。那么,诸葛亮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生都在鞠躬尽瘁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情感上和名义上,确实是极其忠诚于刘备父子的。刘备临终托孤,将阿斗这个烂摊子和整个蜀汉的未来都托付给了他。这种信任,这种责任,无论对于什么样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枷锁,更何况是诸葛亮这样极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他没有辜负刘备的嘱托,将一个摇摇欲坠的蜀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稳稳地支撑了起来。从“抚孤”、“安民”、“兴农”、“整顿吏治”等一系列措施来看,诸葛亮的确是尽心尽力地在治理国家,努力恢复汉室。

从他北伐的次数和力度来看,也足以证明他的执着。六次北伐,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他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深知蜀汉国力相对弱小,每次北伐都是一场豪赌,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尝试,去抓住那渺茫的希望。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难道不正是“鞠躬尽瘁”的一种体现吗?他可以停下战争的脚步,选择安逸的生活,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继续为那个似乎已经不可能完成的理想而奋斗,哪怕代价是耗尽自己的生命。

但是,如果我们要用最严格、最理想化的标准来审视“鞠躬尽瘁”,或许会发现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鞠躬尽瘁”的背后,有何种考量?

1. 政治考量与个人抱负: 诸葛亮并非一个只懂埋头苦干的“老实人”。他聪明绝顶,深谙政治之道。他出山辅佐刘备,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选择。他看到了刘备身上“仁德”的闪光点,也看到了曹操的“奸雄”本色,他选择站在汉室复兴的这一边,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立场和个人抱负。他追求的不仅是“忠”,更是“功业”。他相信自己能够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理想。因此,他投入的每一分力量,都服务于这个宏大的政治目标。这种全心投入,既是出于忠诚,也是出于对自身政治理想的实现。

2. “忠”的时代解读与个人操守: 在那个讲究君臣伦理的时代,“忠”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刘备将孤儿寡母托付给他,这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种道德上的绝对约束。如果诸葛亮没有尽力,而是放任蜀汉衰败,那么他将承受巨大的道德压力,也无法在后世留下“忠臣”的美名。诸葛亮本人也极看重个人操守和名节,他不可能允许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偷懒或放弃。他所做的一切,也是在维护自己的清誉和道德形象。

3. 战略上的无奈与“最后一搏”: 蜀汉的国力与曹魏相比,始终处于劣势。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但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允许他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一旦停止进攻,蜀汉反而会因为国力衰退而更早地走向灭亡。因此,北伐成为了蜀汉在战略上的必然选择,是其“以攻为守”的国策。诸葛亮每一次北伐,都是在试图通过军事上的突破来改变蜀汉的战略困境,打破僵局。他每一次都投入了相当大的资源,并且在北伐期间身体力行,几乎就是身先士卒。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抓住那有限的机会,实现“最后一搏”。

4. 对蜀汉政治格局的维护: 诸葛亮作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刘备去世后,他几乎承担了所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决策权。他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来弥补刘备留下的很多不足,同时也要压制朝堂上可能出现的其他政治势力,维持整个蜀汉政治的稳定。尤其是在他执政后期,蜀汉内部其实也存在一些派系和矛盾,诸葛亮需要通过自己的强势存在和勤勉工作,来平衡各方力量,防止内乱。他的勤勉,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自己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

关于“鞠躬尽瘁”的一些细节与思考: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史书记载,诸葛亮生活简朴,不事产业,不藏钱财。他自己克勤克俭,对下属的赏罚分明,要求严格。他对待政事兢兢业业,事必躬亲。例如,在军政事务上,他会亲自处理大量文书,连赏赐的物品都要亲自过问。这种以身作则的态度,无疑是“鞠躬尽瘁”的生动写照。
北伐中的辛劳: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吃的非常简单,住的也很简陋,经常在军中与士兵一同生活。他常常在行军途中,夜不能寐,思考战局。为了解决粮草问题,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他为了北伐,可以说是将自己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做到了。
“鞠躬尽瘁”的标签化: 很多时候,“鞠躬尽瘁”这个词语已经带有了很大的文化标签化色彩,它代表了一种理想化的忠诚和奉献。我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和神化了历史人物。而史书《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对于诸葛亮这样重要的政治人物,也会带有一定的修饰和解读。

所以,诸葛亮真的鞠躬尽瘁吗?

我认为,从他一生所做的一切来看,他无疑是在竭尽所能地为蜀汉事业奋斗。他将自己的才智、精力、甚至生命都投入到了复兴汉室的理想中。他的勤勉、他的执着、他的奉献精神,是无可否认的。

然而,如果我们将“鞠躬尽瘁”理解为一种不问原因、不计后果、纯粹的自我燃烧,那可能就过于简单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是建立在他对刘备的承诺、对汉室复兴的理想、以及他个人政治抱负之上的。他并非一个脱离政治现实的“圣人”,他是一个有着清晰政治目标和战略考量的政治家。他的勤勉和付出,是为了实现他所追求的“功业”,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才华,更是为了在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

可以说,诸葛亮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尽心竭力”。他没有辜负刘备的托付,也没有辜负后人对他的期待。至于他是否真正达到了我们心中对“鞠躬尽瘁”的那个最纯粹、最理想化的定义,那或许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伟大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鞠躬尽瘁”,无论其动机有多么复杂,都铸就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筒子不妨看一下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的职位都有些什么:丞相录尚书事,领益州牧,司隶校尉。


简单来说,就是中央的行政权力、军事权力,以及对中央官员、地方官员的考核权力,都在诸葛亮手里。 而且,诸葛亮常年征战在外,蜀国的军权事实上也掌握在他那里。


虽然后世都在说曹操专权,但事实上,诸葛亮的权力是要远大于曹操的。如果他真的想要篡权夺位,刘禅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诸葛亮既然不篡权,那握着这么多的权力是要干嘛呢?他为什么不分一点给别人?


要知道,一份权力一份责任。权力如果过于集中,那么所有的责任和事务也都会全部压在一个人的身上。


而且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其实就是累死的。




这里其实就牵涉到了科层制管理的问题。

你是一个厨艺高超的大厨,虽然初出江湖,但志向高远,不愿意给别人打工、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是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只可惜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虽然有和米其林三星一较高下的雄心壮志,但却无奈于没有启动资金。百般权衡之下,你决定从低端市场入手:先在大排档租个摊位。

生意草创,一切从简。此时的你身兼数职:

白天在菜市场劳心劳力地跟菜贩子为了一两毛钱讨价还价;回家后又得根据水龙头的径流量计算洗菜成本的最优解;

到了晚上,你一边炒菜一边端盘子。百忙之中还得掏出手机随时检查,以防丢单和差评;

碰到个吃霸王餐的,你更是操起菜刀,一路火花带闪电的连追带砍,给世人留下一副“要不留下钱,要不留下命”的强悍江湖形象。


慢慢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可你的精力却跟不上了,你觉得自己得找个人来帮帮忙。

可问题是帮你干什么呢?

帮你采购,你怕他会贪污你的菜钱;

帮你洗菜,可能既费水又费菜;

帮你结账算账,又可能会中饱私囊。

想来想去,你觉得他只能端端盘子,因为这当中最起码不会产生什么贪污浪费的空间。


到这里,其实已经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旦有人代理了你的一部分工作,那么,他就有了一定的寻租空间。

甚至于,这个传菜小工即便没有这个能力,他的积极偷懒和消极怠工,你其实也是没有多少办法去彻底解决的。

于是你决定再找一个监工。想来想去,你想到了自己还待在乡下的媳妇,终于算是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随着你和你媳妇的辛勤劳动,你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不仅有了单独的店面,打响了自己的招牌,最近甚至已经考虑起了开个分店的问题。

然后问题就又来了:你一个人只能照看一家店,那么另外的一家店谁来管呢?媳妇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她一旦过去,就意味着空了两个监工的职位出来,怎么办?

还好,父母健在,正好一人一个。

但顺着这个逻辑推下去,你就会发现:限制你门店数的条件,不再是资金,而是人力。

至此,如果你还想继续开店,那么就只能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别人——或者是愿意和分店店长分红,或者是容忍下属的回扣。

而随着你的生意越做越大,将分店都开到了别的省市,这个时候,你就连分店的店长都没法管理了,你只能管到该地区的总代。

你心知肚明,他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侵吞利润,但你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换了别人也会如此。更况且,总代也是会容忍分店店长的这种行为的。

算一算每年流失的利润,你心痛得无法呼吸。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当集团越来越大,你发现,算账这种事,其实也可以交给别人来做了。他们当然不会侵吞你的利润,但你需要把利润的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发给他们。

这时候,你所需要做的,其实就只剩下有限的几件事了。

其中一项,便是质量控制。

餐饮店扩容的最大困难,其实不是资金和人力,而是菜品口味。为什么餐饮业尽管市场很大,但能做成全国连锁甚至于全球连锁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能做成的那几家,都是如肯爷爷一样的快餐连锁?

就是因为他们的菜品质量是可以用标准流程来控制的。而中餐的菜谱呢,玩的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大量的“适量、少许、稍微”,导致了每个大厨做出来的饭菜味道都各不相同。





故事讲到这里,就算是讲完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替换:把上面的“大厨”,都换成“丞相”。


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丞相面对的行政困难有多大了。

科层制管理的核心,在于从上到下,分工分层。这当中,必然会碰到委托代理的问题,其中的巨大漏出,是你我无法想象的。

你固然可以派出监察官来监督,但是当组织太过庞大以后,监察官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群体。监察官是否每一个都称职?监察机构又怎么管理?监察官是不是也需要监督?

就此,如果一层层的设置监察官,那么这个成本是否可以承受,又是一个问题。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因为古代的管理科学落后所致,如果有如今先进的管理经验,那么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存在了。毕竟,如富士康一样的企业,员工人数近一百五十万,不也依然管理得好好的吗?

也并不是这样。

或许在上述厨师的例子中,以现代的管理制度,可以消灭绝大部分的漏出。但是,若上升到一国的治理,那么,还是不可能。

其中的差别,在于任务是否可量化。

对于如富士康一样的制造业,绝大部分的生产一线员工,都是可以用量化指标来考核的。但实在行政系统中,这种量化指标却很难制定。作为执政者,你很难给下属制定“今年收成增加一百万石”,又或者“今年本地区增加五千人口”这样的KPI。


这种考核指标当然也有,但用处有限。

因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太大,这种指标只可以做为参考,而不能成为主要的评判依据。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工作是没有办法用数据来考核的。

你我身边并不乏这样的例子:一家企业、一座城市,可能会因为某一个领导者的能力出众,而得到巨大的发展;但也可能会因为某些领导的尸位素餐,而浪费了珍贵的发展机遇。

因此,在企业管理,甚至于,是治国理政中,管人和管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有些工作,可以用管事的方法管,因为它们可以被量化考核;但那些越是主动性强的工作,对管理者个人能力的要求越高,这部分始终是没有办法量化考核的。



让我们再说回到诸葛亮:如果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行政系统有诸多缺陷,你会怎么办?

答案无非两条:

第一,找到许多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管理。

当然,如果这些人因为能力不足,或者自身操行而导致一定的漏出,那么你一定要能接受。


第二,如果你不能接受,那就自己来管。

很明显,诸葛亮的选择是第二种。


他任丞相录尚书事,总管蜀汉行政系统的全部工作;

蜀国不置太尉,诸葛亮常年领兵在外,军事也归他管;

任益州牧及司隶校尉之后,诸葛亮变成了监察部门的总负责人。其中,益州牧还负有益州人事的选拔权。


通过这些职位的安排,诸葛亮将蜀国大大小小的权力全部都聚集到了自己的手里。


为什么诸葛亮治蜀千载称颂?并不是因为诸葛亮有什么独到之方,秘不示人,而是他为治蜀所投入的心力,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当他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自己身上,也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到了自己肩上。他以他那个时代的标准,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科层组织的效率损耗。而代价,便是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

诸葛亮治蜀的成就,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在他病逝于五丈原的那一刻,他也用自己的人生实践了他的承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节选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仿佛他一生都燃烧着为蜀汉事业奉献的光辉。那么,诸葛亮真的如我们所理解的那样,一生都在鞠躬尽瘁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诸葛亮在情感上和名义上,确实是极其忠诚于.............
  • 回答
    诸葛亮是否真的聪明,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的话题。从现有史料和后世评价来看,诸葛亮无疑是一位极其聪明且富有才华的人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要详细论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隆中对》的战略擘画: 这是诸葛亮智慧的集.............
  • 回答
    诸葛亮与司马懿是中国三国时期两位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之间的较量更是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诸葛亮是否真的将司马懿“逼入绝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历史记载来看,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结合具体战役和时间段来分析。总的来说,诸葛亮在其数次北伐中,确实对司马懿造成过极.............
  • 回答
    诸葛亮,这三个字承载了太多关于智慧、谋略的传奇色彩。提起他,人们脑海中第一个蹦出的词,恐怕就是“用兵如神”。那么,这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真的如传说中那般,无论是指挥作战还是识别人才,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吗?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用兵如神?赞誉与质疑并存“用兵如神”这顶帽子,诸葛亮戴.............
  • 回答
    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恐怕是许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毕竟,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关于他的故事,无论是《三国演义》里的“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他本人留下的《出师表》,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和忠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历史的诸葛亮和文学的诸.............
  • 回答
    “文不胜武,计不压兵” 这句话或许可以很好地概括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与真实历史中的区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无疑是作者罗贯中笔下集智慧、忠诚、道德于一身的“完人”,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了中国智慧的代名词。然而,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但终究是血肉之躯,有.............
  • 回答
    说到诸葛亮的“八阵图”,这玩意儿在人们心中那可是神乎其神的存在,仿佛能呼风唤雨,搅动乾坤。那么,它到底有多厉害?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要评价八阵图,咱们得先知道它是个啥。简单说,八阵图是一种军事阵法,是中国古代战场上非常重要的战术应用。它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阵法摆出去,就直接能像“变形金刚.............
  • 回答
    “诸葛亮不行?”这个问题,估计会让不少人眼前一黑,甚至有人要拍案而起:“岂有此理!” 要知道,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那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多少文人墨客吟诵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多少后世军事家研究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策略。至于“隆中对”,更是家喻户晓的战略蓝图,为刘备集.............
  • 回答
    关于马谡在街亭是否能守住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史实。如果抛开历史的既成事实,仅仅从军事部署的角度去推演,答案是复杂的,并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如果马谡严格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扎营,其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但仍存在一些关键的变数。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诸葛亮给马谡的战略.............
  • 回答
    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常常被后世拿来比较,讨论谁更胜一筹。这个问题,就像抛出一块石头,总会激起层层涟漪,也总能引出截然不同的观点。要说司马懿“真的不如”诸葛亮吗?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细细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光环似乎要更耀眼一些。他的“鞠.............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说到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俩名字一出来,很多人脑子里会立刻闪过“军师”“神算”之类的标签,然后自然而然地开始比较。这事儿吧,挺有意思,但也得看怎么比。要说才华,俩人确实都牛,但具体到哪个方面,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就完完全全压过谁。先说诸葛亮,他最出名的,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一读,那情怀,.............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诸葛亮执政时期的荆州,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人人平等,贤能任用”,还是深受派系斗争影响,导致荆州派只能任用降将?这绝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着理想、现实、政治考量以及历史的惯性。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过于光鲜或过于阴暗的标签,回到那个烽火连绵、人才辈出的时代,去审视诸葛亮.............
  • 回答
    说起诸葛亮的《诫子书》,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经典,是为人父者教育子女的典范。那么,它真的就有那么好吗?这还得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诫子书》之所以流传至今,并且被奉为圭臬,绝非偶然。它的好,首先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诸葛亮在书中并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直指年轻人成长中最.............
  • 回答
    要评价诸葛亮的北伐、石勒的崛起、女真的灭辽以及满清一统这几件事的难度,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谁更难”来一概而论,因为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面临的对手、自身条件以及战略目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每一场伟大的事业都凝结着无数的艰辛和智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细细剖析。诸葛亮的北伐:挑战巨擘,力求复兴的艰难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思想,也是后世津津乐道、反复探讨的政治战略。要回答诸葛亮是否真的认为占有荆益两州就能夺取天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的战略考量,以及他所处的政治环境。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仅仅是夺取天下,.............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关羽真的能完全实现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那么蜀汉的命运,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论“真的改变”了吗?这还得细细掰扯,因为历史的齿轮一旦启动,其惯性是巨大的,一个环节的改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提出这个战略的背景和目的。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理解、百姓的感受以及历史人物评价的形成。要回答“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以及“对待百姓如何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影响大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蜀汉百姓生活在诸葛亮的治下是否真的开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
  • 回答
    关于刘备、诸葛亮执政期间是否对巴蜀人民进行了压迫剥削,这是一个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不同观点和解读的问题。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当时的政策、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史书的记载和后人的评价。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战乱与统一: 刘备集团从一个弱小的势力,经过多年的征战,最终夺取了益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