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到底刘备三顾茅庐是真的,还是诸葛亮主动见刘备才是真的?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历史上的“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次去拜访,并没有明确写出是“三次”。那么为什么会有“三顾”这个说法呢?

《三国演义》的加工: 最广为流传的“三顾茅庐”故事,很大程度上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加工和渲染的结果。在小说中,刘备第一次去,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诸葛亮又出游了;第三次去,才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小说通过这种“三顾”的细节,着力刻画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君主形象,也突出了诸葛亮的“高人”姿态,让这个故事更加生动、传奇。

诸葛亮的主动性

虽然“三顾茅庐”成了刘备主动的象征,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诸葛亮本人也有主动寻求与刘备接触的可能性。

当时的历史背景: 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诸葛亮虽然隐居隆中,但并非对时局毫不关心。他博览群书,胸怀天下,不可能不关注各方势力。他将自己的战略设想写成了著名的《隆中对》,这本身就说明他有出世辅佐明君的抱负。
信息的传播: 即使刘备没有主动找他,但当时“明主贤臣”的消息也会在士人阶层中传播。刘备虽然起家较晚,但以仁德著称,在荆州一带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诸葛亮选择在这个时候与刘备接触,也可能是在观察和选择。
“预闻其(刘备)大略”: 《三国志》在提到诸葛亮时,有一句话是“诸葛亮者,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建安中,携妻子避难荆州,依刘表。未甚知名。及备(刘备)为徐州刺史,礼辟(诸葛亮),亮不出。”这句话暗示,刘备在当徐州刺史时就已经对诸葛亮有所关注并试图招揽,而诸葛亮一开始并没有答应。这说明两人之间在“三顾”之前就存在着联系和互动,诸葛亮并非完全被动。

所以,到底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呢?

更准确的说法是:刘备确实是主动去拜访诸葛亮,并且是多次拜访。而诸葛亮在刘备多次诚恳拜访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动观察和评估,并最终决定出仕。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是艺术加工,它固然让这个故事深入人心,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事实。历史上的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和诚意是毋庸置疑的,多次拜访是事实。而诸葛亮能被刘备的诚意打动,并且认为刘备是值得辅佐的明主,这其中也必然有他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可以说,这是一个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但主动的一方在表面上是刘备,他用自己的真诚和坚持打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的主动,更多体现在他对时局的判断和对明主的辨识上,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刘备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的期待。

用更通俗的话讲,刘备是那个费尽心思去追的人,而诸葛亮是那个一开始有点矜持,但也在观察和考虑,最终被刘备的诚意打动而答应的人。两者之间的互动,是相互成就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和魏略哪个才是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说的是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草庐。这件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奠定了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历史上的“三顾茅庐”《三国志》记载得相对简略,里面说刘备在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后,“乃备车马,数往诣亮”。“数往诣亮”意思是多.............
  • 回答
    刘备“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对刘备个人品质和当时局势解读的重要切入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三国鼎立前的复杂局势 汉末乱世的流民问题: 汉末时期,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等因素导致社会动荡,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
  • 回答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极为复杂,他究竟是“仁义”还是“虚伪”的争论,至今仍在持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考察他的言行、策略以及历史背景,并结合《三国志》等史料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影响。一、 仁义之说:刘备的正面形象支持刘备是“仁义”之人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他公开宣.............
  • 回答
    刘备算不算一代名将,算不算一代雄主,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块玉石有没有光泽,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要细细说来,还得从头捋一捋。咱们先说“名将”。什么是名将?在我看来,名将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杀伐果断,更重要的是能够统御三军,指挥若定,打出名声,甚至改变战局。刘备有没有这个本事?从早年说起,刘备是个实打实的“行伍.............
  • 回答
    刘备这人,你说他怎么样?哎,真是说起来话长。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的简单人物,而是个在历史的洪流里不断打磨,塑造出复杂棱角的人。想把他用几句话概括完,那可真是难为人了。首先得说,刘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那份“仁义”的招牌。从《三国演义》里读出来,他好像就是汉室正统、百姓心中的活菩萨。为了收拢人.............
  • 回答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君臣关系典范之一。这种忠诚并非简单的雇佣关系或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深厚的政治理念、个人品德以及对刘备本人人格魅力的认同之上。要详细讲述诸葛亮的忠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出山前已心系汉室,刘备成为其实现理想的载体: 隆中对的政治抱负: 在刘备.............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长江之水哪一滴更清澈一样,复杂且难以一概而论。曹操和刘备,两位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围绕“忠于汉室”这件事,他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说清楚谁更忠,恐怕需要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去感受他们的呼吸,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忠是权?我们先来看看.............
  • 回答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力量对比,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曹操集团占据绝对优势,而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州,但兵力、户数都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刘备却能兵不血刃地拿下荆南四郡,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单凭军事实力可以解释。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治、军事、社会以及人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赤壁之战的战略格局重塑:刘.............
  • 回答
    刘备在古人眼中的形象,可以从正史、野史以及民众口耳相传的传说等多个层面来理解。总的来说,他被塑造成为一个集仁德、雄才、坚韧和政治智慧于一身的复杂人物,但不同的时代和受众,对他有着不同的侧重。一、 正史中的刘备:汉室宗亲,仁德君主与枭雄并存正史,尤其是陈寿的《三国志》,是了解刘备最可靠的来源。在陈寿眼.............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问题,也难住了不少三国迷。要说“男一号”,咱们得先琢磨琢磨这“男一号”到底得具备点儿啥特质。是戏份最多?还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亦或是代表着某种精神?如果从 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 来看,那诸葛亮无疑是最佳人选。你想啊,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卧龙先生开始,三国的故事就仿佛上了快进键。诸葛.............
  • 回答
    刘备集团对待人才的态度可以用“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知人善任,恩威并施”来概括。在三国乱世,人才的争夺是各方势力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在众多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崛起并最终鼎足一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用人理念和对人才的珍视。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求贤若渴,不拘一格降人才: .............
  • 回答
    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时,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盘算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揣摩的时刻。要论证曹操当时是否真的想杀吕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曹操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来看: 吕布是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曹操深知吕布“三姓家奴”的秉性,为人反复无常,骁勇善战却缺乏政治远见和稳固的根.............
  • 回答
    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他的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漂泊,但同时也闪烁着一些关键的品质,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基础。这段经历,与其说是波澜壮阔,不如说是饱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出身寒微,早年孤寂刘备的出身,并非什么高贵显赫。他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这话虽有其家族渊源,但到了他这一代,家.............
  • 回答
    刘备与手下同床共卧的记载,主要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以及裴松之的注。这些记载并非描绘刘备与普通士卒整日同吃同睡,而是集中体现在他创业初期,特别是早年艰苦奋斗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同床共卧的记载?要理解刘备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需要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特质来分析:1. 创业初期的艰辛与共同进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汉朝末年的政治格局、宗室制度以及刘备个人魅力和历史叙事的塑造。要详细解答为什么整个三国时代没有人质疑刘备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汉朝宗室制度的复杂性与衰落 宗室的庞大与分散: 汉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长寿王朝,其宗室(刘氏皇族成员).............
  • 回答
    刘邦是不是无赖流氓?这个问题,就像评价一个久远的古人一样,很难用简单的标签一言蔽之。历史的河流淘洗掉了很多细节,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经过无数人解读、筛选、甚至加工过的故事。但要说刘邦“无赖流氓”,恐怕也得看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了。从出身和早年经历来看,说他“混混”有一定道理。刘邦出身沛县的一个.............
  • 回答
    刘备在徐州一举击杀徐州刺史车胄,这无疑是其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他有机会掌握徐州这块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刘备似乎错失了一个重要的联合对象——徐州名门望族陈登家族。同时,即便得到了东海昌豨的协助,刘备在面对曹操的强大攻势时,依然显得步履维艰,最终被击败。这其中究竟有何隐.............
  • 回答
    关于曹操与刘邦谁更胜一筹,以及为何曹操未能最终一统天下,这可是一个说来话长的话题,里面门道可不少。咱们不妨就着这历史的烟云,细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曹操这人本事绝对不小。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官,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枭雄,这可不是盖的。论军事才能,曹操是实打实的行家,官渡之战以少.............
  • 回答
    曹操与刘邦,两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帝王,其军事才能究竟谁更胜一筹,历来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讨话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并非易事,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面临的对手、以及战争的性质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力求呈现一个更 nuanced 的比较。时代背景与对手: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