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被刘备视为心腹的魏延,到底怎么得罪了诸葛亮?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

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

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我来”的豪迈姿态,单枪匹马闯入城中,成功说服韩玄部下杨龄将其斩杀,继而劝降了整个长沙城。这一举动,无疑让刘备大为赞赏,也让他在刘备心中留下了勇猛、果敢的深刻印象。

然而,正是这份“勇”,也埋下了日后矛盾的伏笔。在“单刀赴会”的传奇故事中,关羽以一人之力逼退鲁肃,展现的是沉稳与智慧。而魏延的“劝降”,更多的是一种近乎冒险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当时,诸葛亮作为军师,更看重的是稳妥与策略。这种风格上的差异,或许在诸葛亮心中,早已为魏延打上了“勇而无谋”的标签。

“子午谷奇谋”:野心与不解

魏延真正与诸葛亮产生明显分歧,是在“子午谷奇谋”的提出上。当时,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计划从祁山正面进攻。而魏延则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惊险的方案:他愿意率领三千精兵,冒险从秦岭山中的子午谷穿插,直捣长安。

这个方案的思路很清晰:利用曹魏对子午谷的疏于防范,以及其崎岖地势对大军行动的不利,出其不意地攻下战略要地。如果成功,将能大大缩短北伐的进程,甚至可能一举改变天下格局。

然而,诸葛亮否决了这个计划。原因有几个层面:

风险过高: 子午谷道路艰险,粮草运输困难,三千兵马一旦遭遇曹魏主力,极易被分割包围,全军覆没。诸葛亮一向以稳健著称,他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冒险。
后勤保障: 诸葛亮深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后勤是关键。子午谷的条件,难以支撑一支长期作战的军队。
战略考量: 诸葛亮更倾向于稳步推进,步步为营,通过消耗战来削弱曹魏的实力。他认为,冒进反而可能导致北伐前功尽弃。

魏延无法理解。在他看来,这正是建功立业、一展抱负的最佳时机。诸葛亮的谨慎,在魏延眼里,或许是一种畏惧,一种对功业的保守。他对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也因此产生了不屑之情,甚至认为诸葛亮“失算”。

“失算”二字,对于一个主帅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冒犯。而魏延不仅说了,还在诸葛亮面前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这种直接,在讲究君臣之礼的时代,是极为罕见的,也注定了他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会受到影响。

性格差异与权力平衡

除了具体的军事分歧,魏延与诸葛亮在性格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魏延: 性格耿直,甚至有些冲动。他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表达,但有时显得不够圆滑,缺乏政治智慧。他对军务有热情,对功名有渴望,有时会显得过于急躁。
诸葛亮: 严谨持重,心思缜密,凡事力求周全。他肩负着复兴汉室的重任,对北伐倾注了毕生心血,自然容不得半点差池。同时,作为丞相,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维持政权的稳定。

诸葛亮对魏延的不满,也与权力格局有关。魏延是刘备亲自提拔起来的将领,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但他在诸葛亮这个政治和军事的最高领导者面前,却显得有些“桀骜不驯”。如果魏延的“勇”发展成不受控制的“莽”,甚至挑战诸葛亮的权威,那么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不和”的种子与最后的悲剧

从“子午谷奇谋”开始,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便已种下。虽然在表面上,诸葛亮依旧重用魏延,让他在北伐中担任重要的先锋角色,但这种不信任,如影随形。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提及“志怪者,其皆不然。”这句话,虽然是针对那些虚妄的奇闻异事,但有人认为,诸葛亮也借此隐晦地表达了对魏延“奇谋”的不以为然。

更直接的证据,便是诸葛亮在临终前,对姜维的嘱托。他让姜维“遇魏延脑反,当杀之。” 这句话,直接为魏延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魏延自己也并非毫无察觉。他对诸葛亮的某些策略持有异议,认为自己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心中也难免积压着一些不满。他并非想反叛,只是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实现自己的抱负。

然而,诸葛亮对魏延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了魏延的悲剧。在他死后,杨仪与魏延之间发生权力冲突,而诸葛亮留下的“遗言”,则成为了杨仪除掉魏延的“尚方宝剑”。魏延在临死前,高喊“我竟无端而灭亡!” 充满了冤屈和不解。

总结

魏延得罪诸葛亮,并非因为某一件具体到“不可饶恕”的罪过,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风格上的差异: 魏延的“勇”与诸葛亮的“谋”,在某些时刻产生了冲突。
“子午谷奇谋”的分歧: 魏延的冒险主义与诸葛亮的稳健策略,直接导致了两人在军事上的不合。
性格上的不符: 魏延的耿直和诸葛亮的审慎,使得两者难以完全契合。
权力与信任的考验: 诸葛亮作为最高决策者,对魏延的“不稳定性”保持警惕,这种不信任最终演变成了对魏延能力的否定。

可以说,魏延的“罪”在于他过于鲜明的个性、过于直率的表达,以及对功业的强烈渴望,这些在诸葛亮这个更讲究“大局”和“稳妥”的政治家眼中,构成了难以磨灭的“隐患”。而诸葛亮对魏延的“不放过”,也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出于对蜀汉江山社稷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复杂的君臣关系,是理想与现实、激情与理性之间永恒的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所谓得罪与否,只是用人口味不同罢了。

刘备是典型的带头大哥性格,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在用人上抓大放小,只要有能力不必责备求全。正因如此才能带出来二爷、张飞、魏延这样能力超群但个性极强的小弟。

诸葛亮士人出身,其性格文雅严谨,考虑问题全面但是冒险精神不足,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诸葛亮带出来的人都是缺点较少,但是特长不明显。例如蒋琬、董允、费祎等人均是道德上无可挑剔,但是开拓性不足的内政治理型人才。

魏延的能力不必多说,在刘备时代就力压张飞成为封疆大吏——汉中太守。但是到了诸葛亮时代,个性极强并富有冒险精神的魏延对不上武侯的胃口。不过,不能因此说诸葛亮做得不对。面对魏强蜀弱的客观形势,轻易冒险本身不可取。但是话又说回来,蜀汉要想匡扶汉室,不冒险怎么能行呢,坐以待毙难道是最好的结果?

所以啊,人有时候不得不信命。魏延能够遇到刘备这是命,遇到诸葛亮这也是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我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解。如果诸葛亮真的成功地帮助刘禅统一了天下,那么刘禅被视为“明君”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会比他历史上实际的评价要高很多,但要说绝对的“明君”,也并非板上钉钉。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道来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明君”的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强东事件饭局部分完整版视频”、“被警方带走视频”以及“双方完整版录音曝光”,目前网络上流传的版本很多,但需要非常谨慎地对待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警方调查细节、官方声明以及法律判决是判断事件真相的最可靠依据。以下是对您提出的信息以及事件可能发展方向的详细分析,但请注意,由于信息来源.............
  • 回答
    关于“关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害死”的说法,这是一种在网络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解读。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历史学界或正史的观点,而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揣测而产生的。为了详细解释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种说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说法的主要论点是: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它触及到了我们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关羽和张飞武艺高强却分别以卖肉和卖枣为业,这确实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设定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历史事实与小说演绎的界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 关羽和张飞的出身和早年经历,在正.............
  • 回答
    三国迷们关于刘封没救关羽导致被刘备杀的说法,确实是流传甚广的一个话题。这其中最核心的争议点在于:假设刘封当时真的带兵去救关羽了,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他去了就能救”或者“他去了也救不了”就能概括的。先来看看当时是个什么情况:1. 刘封当时的.............
  • 回答
    在当前这个时代,刘备确实遭受了许多“黑化”和负面解读,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本身复杂性的解读,也有现代社会思潮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解读的多元化与反思 传统“忠君爱国”叙事的解构: 传统的《三国演义》和官方史观,很大程度上将刘备塑造成“仁德之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刘备是不是被翻案得最多的昏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解读历史的视角和需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昏君”的定义: 昏君通常指统治昏庸、无能、残暴,导致国家衰败或人民痛苦的君主。其特征可能包括沉迷酒色、任用奸臣、不理朝政、穷兵黩武、压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颇具戏剧性的假设。如果刘备真的一统天下,并最终登基称帝,而汉献帝又被安然无恙地送回了蜀汉,这场景可就复杂得多了。首先,刘备的反应定然是五味杂陈。刘备起兵,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为的就是匡扶汉室。如今,他自己却坐上了那把象征着至高权力的龙椅。而那位曾经的“汉献帝”,理论上的正统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产生的疑问。关羽的死对刘备无疑是灭顶之灾,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和滔天的怒火,足以让一个君王失去理智。然而,他却没有就近斩了诸葛亮,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刘备不生气”或者“刘备不敢”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刘备当时的心境。关羽不.............
  • 回答
    刘备一生征战,身边女人自然也跟着吃了不少苦。要说他老婆被俘虏,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甘夫人和糜夫人。这两位,可以说是刘备早期创业道路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她们的遭遇,也最能体现那个乱世之中,女人的身不由己。先说说甘夫人。这位夫人,在刘备还是个基层军官的时候就嫁给了他,算是比较早期的伴侣。后来,刘备投.............
  •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考验对三国历史的理解。如果吕布没有偷袭徐州,刘备能不能成就霸业,甚至帝业,这其中有很多变量,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吕布偷袭徐州是刘备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而且是负面的。当时刘备刚击败袁术,正值人生得意之时,徐州牧陶谦待刘备如上宾,甚至有禅让徐州.............
  • 回答
    关于孙权偷袭荆州被普遍诟病,而刘备夺取益州却鲜受非议,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以及道德评价体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先说孙权偷袭荆州,为啥落得个“偷袭”的名声,还被“黑”得不轻?这事儿的关键,在于“背信弃义”的道德指控,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和人物关系。1. .............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刘邦和刘备,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浓墨重彩的汉室皇室后裔,他们在出身、崛起之路、性格特质乃至统治理念上,确实存在着令人玩味的相似之处。然而,历史对他们的评价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刘邦常被贴上“小人”的标签,而刘备则赢得了“君子”的美誉。这种巨大的反差,绝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 回答
    刘备被世人誉为“世之枭雄”,其雄才大略,在乱世之中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的智慧,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三分天下。然而,他的儿子刘禅,却被后世冠以“扶不起的阿斗”的恶名。这中间的反差巨大,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和讨论。那么,刘备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儿子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