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备领导艺术的体现。
首先要搞清楚,刘备是不是真的看不起夏侯渊,忌惮张郃。
可以参看以下记载——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简单来说,汉中之战前,法正为刘备分析局势时,就这样表示:
“抱歉,我不是针对谁,夏侯渊,张郃,这俩人全都不行。”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刘备表示:
“啊哈,我也是这么想的。”
(先主善其策)
当然,个人认为,夏侯渊和张郃能力都很强,都算名将,但是法正和刘备这俩人比较狂气嘛,具体到刘备,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备并没有觉得张郃有什么了不起,也没有觉得他比夏侯渊更难对付。
毕竟在此之前,张郃率军入侵巴东、巴西二郡,虽然掠走了部分百姓,但随后的正面决战时,张郃“督诸军”,对战张飞万人,双方兵力应该差不多,结果却被张飞打的很惨,刘备这时候没有理由对张郃高看一眼。
当然,有人说,那可能是汉中之战时期张郃的表现让刘备对他高看一眼呢?
汉中之战,张郃的确和刘备交手两次,第一次是广石之战——
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这一战张郃表现确实不错,挡住了刘备的猛攻。
但随后的定军山之战,张郃被刘备打的“不利”,被迫求援夏侯渊——
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
夏侯渊直接分出一半军队援助张郃,说明张郃损失不小,可见刘备在第一次交锋后摸清了张郃的套路,所以第二次交手就把张郃给修理了。
经过这两次交锋,刘备或许会觉得张郃比自己想的厉害,但也不至于认为他比有平定凉州这种强势战绩的夏侯渊强很多。
那么,刘备究竟为什么要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句话呢?
答案是,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我们可以想想,以下两个场景,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1】刘备看到夏侯渊被杀,欣喜若狂
“我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居然能杀了夏侯渊,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恨不能大哭一场,呜呜呜!”
那这样,包括黄忠在内的其他部下一来会觉得已经立下大功,接下来也就没什么奋斗的心气了,就这样吧。
二来会觉得,哦,杀了一个夏侯渊就美成这样,咱们老板就这个格局了,估计最好结局就是趁着曹操没来,把汉中的百姓迁一批回去,拿下汉中估计是没啥戏了。
【2】刘备对斩杀夏侯渊不屑一顾
“切,我还以为你们杀了张郃,原来是夏侯渊啊……就这?有什么可高兴的,散了吧!”
如果这样的话,黄忠和其他部下首先会觉得一股紧迫感,本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可以升职加薪了,没想到老板根本不觉得这是大功,那怎么办?只能继续拼啊。
二来,会觉得,咱们老板的格局真大啊,看来这次他对汉中势在必得,我们也充满了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刘备为什么这么说的看法了,因为明显这么说,才能让部下更有干劲和信心,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当然,我并不是说,部下立功,领导就一定应该平淡处之,不能夸赞,这要分情况的。
刘备这次是因为还处在争夺的激烈阶段,所以才这样处理,如果是处于觉得已经可以保证胜利的阶段,那么部下立功后,进行一顿夸赞,自然也是可以的。
在现实职场生活中,很多人应该也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明明自己帮公司立了大功,结果老板却对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一种很平淡的态度,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就说明该老板和刘备一样,拥有出色的领导艺术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老板这么干,究竟是领导艺术,还是说,他就是个黑心剥削者,那要看接下来的发展了。
我为什么说刘备这是领导艺术,因为刘备虽然嘴上对黄忠斩杀夏侯渊不屑一顾,但是战后,刘备就以实际行动表现了他对黄忠功劳的真正态度——
(黄忠)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战后,刘备称王,直接把黄忠提拔为后将军,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成为了刘备集团名列前茅的军界大佬。
这叫什么?这就叫领导艺术,我不猛夸你,那是工作的需要,但是到了给钱,分股份时候,绝对不会吝惜。
但是呢,如果某个老板,员工立了大功后,他不但态度冷淡,最终也没有给员工应得的奖励……
那没跑了,这就是个黑心剥削者,他不夸你,目的不是为了激发你的干劲,他的目的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没有功劳,应该一辈子被他踩在脚下剥削,遇到这种老板,就走人,让他自己玩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