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中之战时夏侯渊被斩杀后刘备并不高兴,表示更应该杀死张郃呢?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自夷陵之败后,元气大伤,汉中作为其北伐曹魏的战略基地,是绝对不容有失的。曹操派出大将夏侯渊率军驻守汉中,其军事才能和对曹操的忠诚度自不必说。夏侯渊的战死,无疑打破了曹魏在汉中的防御部署,为刘备进一步进攻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夏侯渊的死当然是好事。

然而,刘备之所以表现得不以为意,甚至将注意力转向张郃,恰恰说明了他对战争的理解已经超越了“斩杀敌将”这种表面的胜利。

夏侯渊之死:一场出乎意料的意外收获

在汉中之战的初期,刘备的目标并非直接击杀夏侯渊。当时,刘备采取的是稳扎稳打的策略,意图逐步蚕食曹魏在汉中的外围据点,特别是阳平关等重要关隘。他派遣诸葛亮、法正等谋士为他筹划全局,利用黄忠、赵云等大将的勇猛和灵活的战术,一步步压缩夏侯渊的活动空间。

夏侯渊虽然勇猛,但他的指挥风格相对冒进,容易被对手抓住破绽。在汉中争夺的关键时刻,夏侯渊为了救援被围困的部队,不顾自身兵力分散的危险,贸然出击,结果在定军山被黄忠老将设计伏击,最终兵败身死。

对于刘备来说,夏侯渊的阵亡虽然解决了战场上的一个重要对手,但这更多的是黄忠个人勇武和战术执行的胜利。虽然这一胜利为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扫清了障碍,但刘备的战略目标是彻底夺取汉中,并以此为跳板,实现其“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夏侯渊的死,仅仅是达成这个目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但并非终点。

为何更看重张郃?张郃的军事才能与潜在威胁

刘备之所以对夏侯渊之死反应平淡,反而“更应该杀死张郃”,是因为张郃在刘备眼中的军事威胁和战略价值远超夏侯渊。

1. 张郃的军事素养与经验: 张郃是曹魏少有的能够独当一面、屡建奇功的大将。他作战勇猛,尤善步战和骑兵作战,对战场的判断极其准确。在曹操时期,张郃参与了曹操集团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再到后来的征讨马超、征讨孙权,张郃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不仅仅是一个勇将,更是一个善于谋划、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调整策略的将领。

2. 张郃的战略作用: 在汉中之战中,尽管夏侯渊是前线主帅,但曹操对汉中的部署是层层设防,互相支援。如果仅仅是夏侯渊的阵亡,曹操完全有能力调动其他大将前来增援,比如张郃。而张郃本人在夏侯渊死后,确实承担起了指挥曹魏军队抵抗刘备的重任,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曹军一度扭转了不利局面,展现了他非凡的指挥能力。

3. 刘备对张郃的忌惮: 刘备并非没有与张郃交过手。在早期,刘备在汉中曾试图派兵攻打巴西郡的宕渠、广溪等地,而当时的守将正是张郃。虽然刘备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并且张郃在撤退后仍然对刘备的军队造成了不小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刘备深知张郃是一位极具韧性的对手,一旦他稳住阵脚,便会成为刘备北伐道路上更加棘手的阻碍。

4. “杀死张郃”的战略意义: 对于刘备而言,杀死张郃的战略意义远比杀死夏侯渊更为深远。如果张郃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消灭,那么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军事实力将受到重创,其对汉中的防御能力也将大大削弱,这会为刘备下一步彻底夺取汉中,乃至进兵关中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张郃的存在,意味着曹操可以迅速调集更多兵力,并且让刘备的北伐之路更加坎坷。

刘备的“高兴”与“不高兴”:深层战略考量

刘备之所以对夏侯渊的死表现得不“高兴”,并非是对己方将士的勇猛表现不满,而是他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

战术胜利与战略目标: 夏侯渊的阵亡,是战术层面上的胜利,它带来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但刘备追求的是战略上的彻底胜利,即夺取汉中,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战果。而张郃的潜力,是可能导致战略目标功亏一篑的关键因素。
解决根本性问题: 刘备更希望通过一次性解决最强大的对手来扫清前进的障碍。张郃在军事上的成熟度和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使得“杀死张郃”比“杀死夏侯渊”更能解决刘备北伐的根本性问题。
对曹军反扑的担忧: 刘备也深知,夏侯渊的死并不能保证汉中的绝对安全。如果张郃能够有效组织曹军的反击,那么刘备的汉中之战就可能陷入胶着,甚至被迫撤退。因此,他更希望的是能借此机会,一举剪除张郃这个心腹大患。

历史的真实与演义的解读

需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中对此事的描述,很可能加入了演义作者的解读和润色。历史上的刘备是否真的说了“更应该杀死张郃”,并以此表达不快,史书记载并不十分明确。但从刘备的战略眼光和当时的军事形势来看,他更看重张郃的军事威胁,并希望借此机会彻底解决这一威胁,是符合逻辑的推断。

总而言之,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对夏侯渊阵亡反应“平淡”,乃至发出对张郃的“惋惜”,并非因为他不够重视夏侯渊,而是因为他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看到了张郃在军事才能和对曹魏集团的重要性上,是比夏侯渊更需要被“解决”的对手。刘备的军事思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杀伐取胜,而是注重全局的谋划和对关键人物的“点穴”打击。在刘备心中,杀死张郃,才能让他的汉中之战获得更长远、更具战略意义的成果,才能为他实现“兴复汉室”的宏图伟业铺平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刘备领导艺术的体现。

首先要搞清楚,刘备是不是真的看不起夏侯渊,忌惮张郃。

可以参看以下记载——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简单来说,汉中之战前,法正为刘备分析局势时,就这样表示:

“抱歉,我不是针对谁,夏侯渊,张郃,这俩人全都不行。”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刘备表示:

“啊哈,我也是这么想的。”

(先主善其策)

当然,个人认为,夏侯渊和张郃能力都很强,都算名将,但是法正和刘备这俩人比较狂气嘛,具体到刘备,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备并没有觉得张郃有什么了不起,也没有觉得他比夏侯渊更难对付。

毕竟在此之前,张郃率军入侵巴东、巴西二郡,虽然掠走了部分百姓,但随后的正面决战时,张郃“督诸军”,对战张飞万人,双方兵力应该差不多,结果却被张飞打的很惨,刘备这时候没有理由对张郃高看一眼。

当然,有人说,那可能是汉中之战时期张郃的表现让刘备对他高看一眼呢?

汉中之战,张郃的确和刘备交手两次,第一次是广石之战——

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这一战张郃表现确实不错,挡住了刘备的猛攻。

但随后的定军山之战,张郃被刘备打的“不利”,被迫求援夏侯渊——

备挑郃战,郃军不利。渊分所将兵半助郃

夏侯渊直接分出一半军队援助张郃,说明张郃损失不小,可见刘备在第一次交锋后摸清了张郃的套路,所以第二次交手就把张郃给修理了。

经过这两次交锋,刘备或许会觉得张郃比自己想的厉害,但也不至于认为他比有平定凉州这种强势战绩的夏侯渊强很多。

那么,刘备究竟为什么要说“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句话呢?

答案是,这就是领导的艺术,我们可以想想,以下两个场景,分别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1】刘备看到夏侯渊被杀,欣喜若狂

“我真是做梦都想不到,居然能杀了夏侯渊,我真是太高兴了,我恨不能大哭一场,呜呜呜!”

那这样,包括黄忠在内的其他部下一来会觉得已经立下大功,接下来也就没什么奋斗的心气了,就这样吧。

二来会觉得,哦,杀了一个夏侯渊就美成这样,咱们老板就这个格局了,估计最好结局就是趁着曹操没来,把汉中的百姓迁一批回去,拿下汉中估计是没啥戏了。

【2】刘备对斩杀夏侯渊不屑一顾

“切,我还以为你们杀了张郃,原来是夏侯渊啊……就这?有什么可高兴的,散了吧!”

如果这样的话,黄忠和其他部下首先会觉得一股紧迫感,本以为自己立了大功,可以升职加薪了,没想到老板根本不觉得这是大功,那怎么办?只能继续拼啊。

二来,会觉得,咱们老板的格局真大啊,看来这次他对汉中势在必得,我们也充满了信心!

以上,就是我对刘备为什么这么说的看法了,因为明显这么说,才能让部下更有干劲和信心,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当然,我并不是说,部下立功,领导就一定应该平淡处之,不能夸赞,这要分情况的。

刘备这次是因为还处在争夺的激烈阶段,所以才这样处理,如果是处于觉得已经可以保证胜利的阶段,那么部下立功后,进行一顿夸赞,自然也是可以的。

在现实职场生活中,很多人应该也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明明自己帮公司立了大功,结果老板却对自己的成就表现出一种很平淡的态度,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就说明该老板和刘备一样,拥有出色的领导艺术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老板这么干,究竟是领导艺术,还是说,他就是个黑心剥削者,那要看接下来的发展了。

我为什么说刘备这是领导艺术,因为刘备虽然嘴上对黄忠斩杀夏侯渊不屑一顾,但是战后,刘备就以实际行动表现了他对黄忠功劳的真正态度——

(黄忠)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战后,刘备称王,直接把黄忠提拔为后将军,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成为了刘备集团名列前茅的军界大佬。

这叫什么?这就叫领导艺术,我不猛夸你,那是工作的需要,但是到了给钱,分股份时候,绝对不会吝惜。

但是呢,如果某个老板,员工立了大功后,他不但态度冷淡,最终也没有给员工应得的奖励……

那没跑了,这就是个黑心剥削者,他不夸你,目的不是为了激发你的干劲,他的目的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没有功劳,应该一辈子被他踩在脚下剥削,遇到这种老板,就走人,让他自己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中之战,曹魏名将夏侯渊阵亡,本应是蜀汉方面的重大胜利,但刘备的表现却出人意料地没有丝毫喜悦,反而感叹“可惜张郃不杀”。这桩公案,历来为史家所津津乐道,也隐藏着刘备在用兵之道上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深入剖析当时的情况以及刘备与张郃各自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所处的战略态势。刘备集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以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如果咱们抛开《三国演义》的影响,单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水之战赵云大败曹操这件事,即使属实,追谥时只提当阳之役,背后是有着相当的逻辑和历史考量的。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就是你说的“《云别传》”,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三国.............
  • 回答
    陈玉成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名将,在面对曾国藩主导的湘军时,除了三河一役的辉煌,确实遭遇了更多的挫折。然而,曾国藩那句“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并非仅仅是对战绩的简单评价,而是饱含着他对陈玉成这个人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复杂的感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一、超越战绩的“悍”:陈玉.............
  • 回答
    三国时期,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格局的关键战役,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尤其是樊城之战后,孙权为何没有抓住时机北伐,反而转头袭取荆州,这其中的考量错综复杂,涉及战略、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时局的判断。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和结果。汉中之战(公元219年):刘备历经数年经营,终.............
  • 回答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之后,曹操确实又活了十二年,一直到公元220年去世。这段时间,他的生活和政治活动远不止于和刘备在汉中打了一场仗然后战败那么简单。事实上,赤壁之战的失败并没有让曹操一蹶不振,反而是他人生后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促使他更加谨慎,并且在战略和政治上进行了调整。我们不妨详细梳理一下曹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古代中国对外战争的复杂性,同样是面对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三年灭突厥,而汉朝与匈奴的拉锯战却绵延百年,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国力对比就能解释,而是受到 政治、军事战略、经济支撑、民族关系、地理环境 等多重因素的深刻影响。一、 时代背景与核心矛盾的差异 唐朝灭突厥(公元630631年): .............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刘汉的例子和朱元璋的藩封联系起来,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说“前有刘汉之辙”,指的无非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太多,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挑战。那么,朱元璋明明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藩封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有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涉及到汉末三国和八王之乱这两个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动荡时期,以及“五胡乱华”这个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汉末三国近百年,北方的少数民族(我们通常称之为“胡族”,但“少数民族”更中性)并没有大规模的、能够颠覆汉朝统治的“可乘之机”,而八王之乱短短十几年,就为“五胡乱华”铺平了道路?这其.............
  • 回答
    咱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咱们历朝历代,那些太平盛世的名字,取法都不太一样。这里面可有门道,绝不是随便起的。汉初: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恢复民力)先说汉初,最有名的就是“文景之治”。这名字里就透着一股子“文”和“景”的劲儿。汉初啊,经历过秦朝的暴政,又跟楚汉争霸,老百姓那是真苦啊。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
  • 回答
    北魏的汉化改革和清朝的汉化政策,虽然都涉及对汉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但其根本原因、实施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结构以及最终结果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前者最终走向失败,而后者却能成功入主中原并统治长达两百余年。要详细讲述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北魏汉化的.............
  • 回答
    要说汉末为何诸侯纷纷崛起,最后却只剩下刘备、曹操、孙权三人能笑到最后,形成那波澜壮阔的三国鼎立之局,这其中的门道可就深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如同擂台上只剩下最有实力的三位选手,其他人都被淘汰了。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崩塌的巨石与散落的石子:东汉末年的大环境话说这东汉王朝,那会儿就.............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刘备在创业初期和建立蜀汉过程中,对麾下文臣武将展现出的非同寻常的厚待和倚重。这种“殊遇”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物质上的赏赐,更有精神上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创业初期的不离不弃与知遇之恩: 从布衣起家到三分.............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 回答
    姜维之所以对汉中防御体系进行调整,根源在于他作为诸葛亮继承者,肩负着恢复汉室、北伐中原的宏大理想,而汉中作为蜀汉北伐的战略基地,其防御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的成败。他的一系列调整,并非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基于对时代背景、敌我态势以及自身能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诸葛亮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时.............
  • 回答
    “季汉之歌”,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声,更是一曲饱含深沉启示的歌。它唱的是一个短暂却辉煌的王朝,是三国时期蜀汉兴衰的故事,但透过这悲壮的旋律,我们能听到关于理想、坚持、权力、以及人性深处的太多东西。首先,季汉之歌最直观的启示,在于它对“理想主义”的坚持与描绘。蜀汉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刘备“兴复汉室”.............
  • 回答
    说到汉语白话文,清朝以降的变化之大,那真是翻天覆地。以前我们读古文,文绉绉的,很多词句至今还在考据,但要是放现在说话,估计听懂的没几个人。这种巨变,绝非一朝一夕,也非单一原因促成,而是时代浪潮、思想解放、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一、思想解放的洪流:告别“文死谏,武死战”的语境.............
  • 回答
    刘备放弃汉中去争夺荆南,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中备受争议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决策。要详细理解这个决策,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战略形势、各方势力的考量以及刘备团队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里的“放弃汉中”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完全放弃,而是指刘备在取得汉中后,将重心从战略防御性质的汉中转向了对荆州南部地区的争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