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窦宪父子兄弟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为什么大破匈奴后那么容易就被赐死了?并非忠于汉室却毫无反抗之力?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

窦宪崛起的背景与权力的巩固

窦宪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汉明帝时期窦融因功封侯、窦勋任尚书仆射等一系列家族积累之上。到汉章帝时期,窦宪的妹妹窦氏被立为皇后,为窦宪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基础。章帝去世后,汉和帝即位,窦宪以外戚身份辅政,权势更上一层楼。

窦宪并非等闲之辈,他深谙权术,善于培植党羽。他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排挤异己,将朝廷的大部分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他的运作下,司隶校尉、大司马等重要职位都由窦氏一族或其亲信担任,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此时的窦宪,的确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但这种权力,更多的是建立在汉和帝年幼和太后临朝的政治格局之上。

北伐匈奴的战略与窦宪的野心

当时,北匈奴长期困扰着边疆的安宁。窦宪抓住这个时机,以“扫除边患”为名,主动请缨出击。这既是为国效力,也是他展示自身军事才能、进一步巩固权力的绝佳机会。

窦宪的北伐计划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也遭遇了一些阻力。但凭借其掌握的军权和雄厚的财力,他最终得以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公元89年,窦宪亲率大军出击,在鸡谷大破北匈奴单于,斩首数万,威震漠北,收服了南匈奴。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窦宪的声望,也让他在政治上更加得意。

然而,窦宪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不仅想要成为战功卓著的将领,更希望借此巩固其家族在朝廷的统治地位。有史料记载,窦宪在北征途中,曾意图逼迫章帝的儿子济北王刘宽即位,以此来绕过年幼的和帝,从而掌控朝政。虽然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却暴露了他对皇权的觊觎,也埋下了被猜忌的种子。

权力的天平为何向和帝倾斜?

窦宪虽然权势滔天,但他的权力基础并非如想象中稳固。关键在于,他所依仗的汉和帝,虽然年幼,但并非昏庸之辈。随着和帝的逐渐成长,他自然会感受到窦氏家族权力的压迫,并渴望掌握真正的皇权。

和帝的成长和窦氏权力的膨胀,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态势。当窦宪沉浸在北伐胜利的喜悦中,甚至开始流露出挑战皇权的意图时,和帝及其背后的支持者(很可能是以太尉宋膈为代表的反对窦氏的朝臣)便开始了反击的准备。

致命的转折:和帝的亲政与政变的发生

改变权力格局的直接导火索是公元92年的一场政变。当时,窦宪因一件小事,对太尉宋膈进行报复。这看似是一场由个人恩怨引发的冲突,但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斗争。宋膈和围绕在他身边的朝臣们,抓住窦宪的失误和其家族的骄横跋扈,向和帝进言,指控窦宪“专权乱政,有不臣之心”。

年长并已有所图谋的和帝,认为时机已到。他利用了窦宪的骄傲自满和对权力失去警惕的心理。当窦宪等人正在筹划如何巩固权力时,和帝却在幕后悄然行动。

政变当天,和帝突然下令逮捕窦宪及其党羽。由于窦宪及其家族长期以来虽然掌握军权,但其精锐部队的指挥权多由亲信掌握,并未形成能够对抗皇权的真正军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窦宪的权力是建立在外戚身份和皇太后支持上的,一旦皇太后失势或被和帝控制,窦宪的权力便如风中残烛。

更关键的是,当时掌握着京城防卫大权的是禁卫军,而禁卫军的指挥权最终还是在和帝手中。窦宪虽然权倾朝野,但其直接掌握的、能够用于叛乱的军事力量,与皇权核心的禁卫军相比,差距明显。加上许多朝臣,特别是那些不愿被窦氏长期压制的官员,也乐于看到窦氏倒台,因此在关键时刻,并没有人站出来为窦宪卖命。

赐死的结局:并非无能,而是精准打击

窦宪被捕后,他之所以“毫无反抗之力”,并非他真的没有反抗的实力,而是他被和帝及其支持者抓住了要害,进行了精准的打击。

1. 皇权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 尽管窦宪掌握军政大权,但皇权依然是最终的象征和权力中心。和帝作为皇帝,一旦决定铲除窦氏,就可以调动禁卫军,封锁消息,在短时间内完成抓捕和控制。
2. 缺乏独立的军事力量: 窦宪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未拥有像西汉末年王莽那样,能够独立于朝廷之外的强大军事集团。他的军事行动,名义上还是为汉室服务的,其军队的效忠对象,在法律上仍然是皇帝。
3. 众叛亲离的政治环境: 窦宪虽然树立了一批党羽,但他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当和帝决定动手时,那些被窦氏压制或忌惮的官员,很可能选择袖手旁观,甚至暗中协助。窦宪的权势是建立在一种微妙的平衡之上,一旦平衡被打破,他便孤立无援。
4. “赐死”而非“被杀”: 值得注意的是,窦宪并非被直接杀死在街头或战场。他被捕后,最终是被赐死了。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处理方式,也是为了维护皇室的体面和避免大规模的动乱。和帝选择赐死,也表明他需要平息内外舆论,避免因过度血腥而引发更多的反对声音。而且,赐死也相当于承认了窦宪过去的功绩,但同时也宣告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结论:

窦宪父子兄弟虽然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并在北破匈奴中立下赫赫战功,但他的权力是建立在外戚身份和幼帝临朝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当汉和帝逐渐成长并渴望掌握实权时,窦宪的权势便成为了他的眼中钉。

最终,窦宪之所以在功成名就后轻易被赐死,并非他毫无反抗之力,而是因为:

皇权的核心地位依然不可撼动: 皇帝拥有最终的决策权和对禁卫军的控制权。
其权力基础脆弱: 窦宪的权力高度依赖于外戚身份和政治上的妥协,缺乏独立的、足以对抗皇权的核心军事力量。
政治上的孤立: 他的骄横跋扈和对权力的野心,导致他在政治上树敌不少,在关键时刻无人相助。
和帝的精准政治操作: 和帝抓住窦宪的失误,联合了反对窦氏的朝臣,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一举将其铲除。

窦宪的结局,是一个典型的因权力斗争而导致的悲剧,也是东汉中期政治权力从外戚向皇权回归的缩影。他的功绩与他的结局,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窦宪其实从未真正掌握过朝廷的最高权力。

回看史料,窦宪连后来权臣标配的录尚书事都没有,汉和帝前期,录尚书唯有太傅邓彪【以彪为太傅,赐爵关内侯,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

而窦宪在北伐匈奴以后获拜大将军,命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太傅下,东汉大将军地位的提高自窦宪始,但是史料未记载大将军窦宪有录尚书事【 诏使中郎将持节即五原拜宪大将军,封武阳侯,食邑二万户。宪固辞封,赐策许焉。旧大将军位在三公下,置官属依太尉。宪威权震朝庭,公卿希旨,奏宪位次太傅下,三公上;长史、司马秩中二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自下各有增。振旅还京师。】

然后,永元三年,汉和帝就行了元服礼,可以亲政了,【三年春正月甲子,皇帝加元服】



看看永平四年六月政变前的官员高层

太傅邓彪,南阳人,邓禹同宗;三公,太尉宋由,京兆人,司徒丁鸿,颍川人,司空任隗,南阳人;加上大将军窦宪,扶风人。

五个公级别的官,两个南阳系,两个关中系,一个颍川系,窦氏真的在朝中说一不二?

还有丁鸿之前担任司徒的袁安,汝南人,明确的反窦党人士,只是恰好政变之前几个月死了,不然执行人可能就不是丁鸿了。

【(袁)安又与(窦)宪更相难折。宪险急负埶,言辞骄讦,至诋毁安,称光武诛韩歆、戴涉故事,安终不移。】

【(永元四年)三月癸丑,司徒袁安薨。闰月丁丑,太常丁鸿为司徒】

【永元四年,(丁鸿)代袁安为司徒。是时窦太后临政,宪兄弟各擅威权。鸿因日食,上封事······书奏十余日,帝以鸿行太尉兼卫尉,屯南、北宫。于是收窦宪大将军印绶,宪及诸弟皆自杀。】

比公低一点的九卿级别,无记载的不说,只说有记载的

大司农尹睦,政变后为太尉录尚书事,明确不是窦党

宗正刘方,皇族,政变后为司空,不是窦党

太常桓郁,沛国龙亢人,政变后未连坐,不是窦党

少府窦嘉,窦宪叔父

光禄勋?,政变前一年,耿秉为光禄勋死于任上,不知此后光禄勋是谁,政变中羽林、虎贲未有动作,应该被非窦党人物掌握

卫尉邓叠,疑为南阳邓氏,窦党

大鸿胪?不知名字,参与政变,非窦党

额外再说一下,袁安虽死,其子袁敞在汉和帝时期任过太仆、光禄勋,不知具体时间,但可知汝南袁氏在朝中势力

【会宪及邓叠班师还京师,诏使大鸿胪持节郊迎,赐军吏各有差。宪等既至,帝乃幸北宫,诏执金吾、五校尉勒兵屯卫南、北宫,闭城门,收捕叠、磊、璜、举,皆下狱诛,家属徙合浦。】

【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

九卿中,窦党势力不达一半,而且其中邓叠的卫尉未实际履职,政变时丁鸿轻松夺取卫尉权力。

再看看政变过程中皇帝的宫中内应,中常侍、钩盾令郑众,南阳人。

最后看看洛阳的军队,从政变过程看,执金吾不在窦党控制中,卫尉权力被丁鸿迅速夺取,邓叠随窦宪入京,恐怕没有入宫掌握卫尉军队即发生了政变,城门校尉窦霸,窦宪叔父,少数窦党较牢靠的军队,但军队分散在十二门,且兵力约为千人,不足定大局。禁军羽林虎贲似乎未参与政变,中立,值得一提的是司空任隗先前任光禄勋,对羽林虎贲是有一定影响力的。

永平四年政变,依靠的主要是卫尉和北军,虽然邓磊为步兵校尉,但其余四校当不在窦党控制之下。政变发生时窦宪实则无可立刻调用的军队抵抗。大将军军队在外,卫尉被丁鸿控制,窦党在京师只剩城门校尉屯兵和步兵校尉一校可用,而倒窦势力已动员卫尉兵及北军、执金吾军队,兵力大大压倒窦党。

窦宪覆灭后朝廷随之又从关中系回归到南阳系手中

汉和帝阴皇后,阴识曾孙女,南阳新野人,阴识的妹妹就是鼎鼎大名的阴丽华,光武帝皇后

汉和帝邓皇后,邓训之女,开国元勋邓禹孙女,南阳新野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时期,窦宪一族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其父窦融、兄窦勋皆为名臣。窦宪更是凭借其妹窦皇后之宠,一步步攀上权力的巅峰,最终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在位期间,窦宪积极北伐,大破匈奴,威震四方,为何却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轻易地被赐死,似乎毫无反抗之力?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窦宪崛起的背景.............
  • 回答
    谈及东汉和帝时期,窦宪的名字总是绕不开的。这位外戚出身的权臣,其一生跌宕起伏,深刻地影响了汉朝的政治格局,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窦宪出身名门,他的姐姐是汉章帝的皇后,也就是和帝的祖母。这种显赫的家族背景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在哥哥窦笃、窦瞀相继早逝后,窦宪凭借着裙带关系,尤其是他外.............
  • 回答
    东汉官职称呼与当代官职的对应,是一个既有趣又复杂的话题。由于历史的演变、政治体制的根本差异以及文化概念的变迁,不可能存在一对一、完全精确的对应关系。然而,我们可以尝试从职能、层级和职责范围等方面进行类比,以帮助理解东汉的官僚体系。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并重点强调其中的差异和局限性: 一、 .............
  • 回答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其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的原因。 它既有深刻的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的根源,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可以说是一场由土地兼并激化矛盾,并以宗教组织形式爆发的农民起义。 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土地兼并引发的农民起义属性:这是黄巾起义最根本和最直.............
  • 回答
    东汉的三公,又称“三司”,指的是汉代时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分别是:1. 太尉(Tài Wèi): 职责范围:太尉是三公之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统领全国军队,负责军事调动、军功封赏、操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等事务。在战时,太尉常常是最高军事统帅。在和平时期,则负责.............
  • 回答
    东汉王朝的终结,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系列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最终农民起义共同作用下的漫长衰落过程。这就像一栋巍峨的大厦,尽管根基仍在,但内部的蛀虫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轰然倒塌。一、外戚与宦官的恶性循环:政治权力的掏空东汉的皇权,在早期尚能有所作为,但随着皇帝年幼或.............
  • 回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士族作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其选择依附的对象,对历史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何进掌权,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时,士族为何会更倾向于何进,而对董卓敬而远之,甚至选择与之合作呢?这背后牵扯到士族的核心利益、政治诉求、对权力的认知,以及对曹操等新兴势力的观望。一、何进:一.............
  • 回答
    东汉王朝,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在永元之隆(汉和帝去世)之后,为何会迅速走向衰落,甚至最终分崩离析?这个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说清,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累积的结果。与其说是“滑落”,不如说是帝国机器在经历了漫长的磨损后,终于开始失灵,最终崩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剖析。一、.............
  • 回答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乱频仍,诸侯割据,各种政治和军事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谋士军师,比如诸葛亮、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磨砺而成的。首先,经史子集,尤其是兵书战策,是他们最基础也.............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东汉的常规军究竟有多少,这就像要给古代一个模糊的影子称重一样,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能够一锤定音。史书上的记载,往往是当时的朝廷为了应对某种局面、或是总结某种经验而提出的,掺杂着政治宣传、理想化成分,甚至是战略上的保密考量。所以,我们与其寻找一个精准的“人数”,不如去理解当时朝廷建军、用兵的基本思路和规.............
  • 回答
    东汉王朝的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积弊已深,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它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屋,看似坚固,实则早已被蛀虫侵蚀,最终在时代的风暴中轰然倒塌。追溯到王朝的鼎盛时期,东汉虽然创造了辉煌的“明章之治”,但也埋下了衰败的种子。权力过度的集中,尤其是宦官和外戚的轮番专权,成为困扰王朝的顽疾。皇帝年幼时.............
  • 回答
    谈到东汉的太庙是否供奉西汉皇帝,这其实是一个颇为有趣且能体现礼制演变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东汉的太庙中确确实实地供奉着西汉的历代皇帝。但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究一下当时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太庙是祭祀历代君王最重要的场所,其核心意义在于彰显王朝的正统性,并追溯和继承前朝的德政。当.............
  • 回答
    东汉时期,一位官员被任命到遥远的任所赴任,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想想看,你刚刚收到圣旨,得知自己即将前往一个你从未踏足过的土地,可能是千里之外的边疆,也可能是山峦叠嶂的内陆。这趟旅程,绝非我们今天坐上高铁,朝发夕至那么简单。首先,得准备行装。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包行李,而是要顾及一家老小的生计和旅途中.............
  • 回答
    董卓虽亡,但其残余势力盘根错节,加之李傕、郭汜等军阀趁机挟持汉献帝,一路倒行逆施,将昔日辉煌的东汉王朝推向了更为黑暗的深渊。在这样的乱世洪流中,年幼的刘协要想重掌政权,中兴汉室,其难度无异于在巨浪中逆流而上,挽救一艘即将倾覆的巨轮。要实现这一目标,刘协需要一步棋错,满盘皆输。他首先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
  • 回答
    关于王莽是否是穿越者,这在中国历史学界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非常有趣的猜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但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提出的政策以及后世对他的评价来深入探讨这个可能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王莽所处的时代——东汉末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时期。外戚专权、宦官弄.............
  • 回答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之上,涌动着一股股强大的游牧民族迁徙的浪潮,他们的目光,一次又一次地投向了汉地,渴望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扎根。这股力量的涌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地理环境的严酷是游牧民族内迁的根本驱动力。北方草原,虽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命,却也意味着.............
  • 回答
    东汉末年,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王朝的残垣断壁上,是否还值得有人去拼尽全力维护?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当时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眼中,答案绝非简单的一句“值得”或“不值得”就能概括,它承载着太多复杂的考量,纠缠着理想、现实、个人命运与天下苍生的矛盾。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士族大家,尤其是那些依旧抱持着“匡扶汉室”理.............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群雄并起的时代,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在光武中兴的大业中,面临着一个关乎王朝命脉的重大抉择:定都何处?虽然关中沃野千里,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最终,刘秀选择将都城设在洛阳。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地理以及战略形势的深思熟虑。要理解为何东汉放弃关中而定.............
  • 回答
    东汉末年,朝廷的禁军主体可以说是命运多舛,最终并没有完全落入某一个汉末军阀的独占手中,而是随着政权的瓦解、离散和重组,逐渐被多个势力所瓜分和影响。要梳理这个脉络,我们需要从东汉末年朝廷权威的衰落开始,一步步看禁军是如何从皇权的核心机构,沦为军阀争夺的工具的。一、东汉末年朝廷禁军的现状:表面强大,内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