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的三公又叫什么?

回答
东汉的三公,又称“三司”,指的是汉代时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分别是:

1. 太尉(Tài Wèi):
职责范围:太尉是三公之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统领全国军队,负责军事调动、军功封赏、操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等事务。在战时,太尉常常是最高军事统帅。在和平时期,则负责整顿军备,维护国家安全。
历史演变:太尉一职在西汉初年就已经设立,最初称为“大司马”,后来曾改为“太尉”,又一度取消。到东汉时期,太尉的地位得到巩固,成为三公之一,但其军事职责的实际执行程度会受到其他权臣或皇帝的直接影响。在一些时期,太尉的军事权力可能被大司马或更高级别的官职(如大将军)所分担或超越。
象征意义:太尉代表着国家的武力保障和军事力量的最高指挥。

2. 司徒(Sī Tú):
职责范围:司徒主要负责民政、教育和礼仪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管理全国的户籍、土地、农业生产,推行教化,选拔人才(例如通过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及主持全国性的祭祀和典礼活动。司徒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农业发展和文化传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历史演变:司徒的职位同样由来已久,在西汉时期,其职权一度非常大,可以参与政务。到东汉时期,司徒的职责虽然明确,但实际权力也会受到皇帝的制约,尤其是在选拔人才方面,常常与其他掌握实权的官员(如尚书令、大将军等)有所重叠或竞争。
象征意义:司徒代表着国家的教化、民生和文化礼仪。

3. 司空(Sī Kōng):
职责范围:司空主要负责工程、建设和监察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管理全国的水利工程、城市建设、道路交通、以及对各级官员进行监察。司空在维护国家基础设施、保障民生便利以及纠察官员方面发挥作用。
历史演变:司空一职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汉朝沿袭了这一制度。在东汉时期,司空的权力相对前两者可能会稍显逊色,但其负责的工程建设和监察职能仍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一些水患频发或需要大规模工程建设的时期,司空的地位会更加突出。
象征意义:司空代表着国家的建设能力和公正的监察体系。

三公的整体职能和特点:

辅佐皇帝:三公作为皇帝的最高助手,其核心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决策咨询和执行的班子,理论上构成了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橡皮图章与实权博弈:尽管名义上是三公,但在东汉时期,最高权力逐渐集中在皇帝手中,尤其是后期的皇帝往往依赖于外戚、宦官或军功集团。因此,三公的实际权力往往会受到这些势力的影响和制约。有时候,三公更像是一种荣誉或象征性的职位,而实际的政务执行权力则分散或集中在其他更得势的官员手中,如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将军、大司马等。
制度设计:三公制度的设计旨在形成一种分权制衡的局面,以保证国家政务的顺利运行。太尉掌军事,司徒掌民政教育,司空掌工程监察,形成相互配合的局面。
动态变化:三公的实际权力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皇帝的个人能力、政治局势以及朝中权臣的势力变化而有所波动。在一些强势皇帝时期,三公能够发挥重要的辅佐作用;而在一些弱势皇帝时期,三公的权力可能被架空。
“三司”的称谓:除了“三公”,他们也被统称为“三司”。这个称谓更侧重于他们作为三个主要的行政机构的代表。

总而言之,东汉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当时朝廷中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分别负责军事、民政和工程监察等核心政务。然而,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他们的权力会受到皇帝、外戚、宦官和军阀等多种政治力量的制约和影响,其地位和职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丞相被称为三公的例子不少。

匡衡位在丞相,成帝诏书里说“君位在三公”;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

田仁上书:“三河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而后面又有“是时河南、河内太守皆御史大夫杜父兄子弟也,河东太守石丞相子孙也。”明显御史大夫与丞相并称三公;

需要说的是,三公不等于三公制。

三公是一种概称,泛指皇帝以下最高官吏。并非就定义了三个地位平等的公,意思可以大致约等于“宰相”。

丞相制,三公制,其实是后人归纳、附加的一种说法。太尉、司徒、司空,权力平等,地位鼎足,共同发挥宰辅的作用,故而称为三公制。

而西汉大多时候,丞相地位远高于御史大夫,且太尉甚至都不常设,所以称为丞相制。

这其实是后人命名的概念。

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这么定义。譬如你提出,西汉初三公之说就已存在,且在对话、诏书中被广为使用,虽然此时丞相地位高于太尉、御史大夫,但说存在三公制,有问题吗?只是此三公制,非彼三公制罢了。

说西汉的丞相是三公,何错之有。

user avatar

我觉得炎帝赶紧证明一下“汉初既有丞相又有三公”到底是什么情况?



炎帝在粉丝面前为了证明自己不菜,于是抛出这个妙论,确实令人拍案称奇。

炎帝赶紧举个例子证明一下,很容易的。例子不会,光扯其他闲话是没任何意义的。

即便回到问题起点,我说曹操改丞相制,是基于当时只有御史大夫并立,确实没听说过建安十三年后汉廷还有司徒、司空、太尉仍然在位。而且“丞相制”集权一身,本身就是为曹操专权服务,这是事实吧?

炎帝转进到【汉初既有……又有】,似乎想证明“曹操领丞相后,汉廷还是有三公可设的”,似乎想以“汉初丞相(例如萧何)”证明“曹操并没有集权一身”?不知是否?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

汉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三公。这一点没问题啊,我也承认啊!某些人据此就证明出“西汉既有丞相又有三公”,这不是玩弄文字游戏么?

回到问题原点。

建安十三年,曹操设丞相,这是史实,从此再无司空,而只有御史大夫,这也是史实。更别说司徒和太尉了。

我说一句曹操“废三公制”,这有什么问题?

乃至于让炎帝急匆匆发明出“汉初既有丞相又有三公”这种妙论,搞得好像曹丞相之时,汉廷还设三公一样。

因为炎帝的原话,是针对我“丞相制、三公制”而来,所以他话里“丞相和三公”就是针对我说的制度更替,而不是玩什么“丞相称三公”的文字游戏


最后补充一下乐子源头。

炎帝看赵温故事脑补出一个妙论:赵温举曹丕,是要和曹操交换政治利益。

我就友好地提醒了一下,在袁纪里,赵温是推行丞相制的主要推手,怎么看这人就是曹操的舔狗。

炎帝的妙论一下子就破产了。

真是快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汉的三公,又称“三司”,指的是汉代时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分别是:1. 太尉(Tài Wèi): 职责范围:太尉是三公之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统领全国军队,负责军事调动、军功封赏、操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等事务。在战时,太尉常常是最高军事统帅。在和平时期,则负责.............
  • 回答
    要回答“东汉末年三国诸侯的标准是占据州郡吗?”,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事情掰扯清楚。毕竟,那个年代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政治版图和权力结构都复杂得多。东汉末年,最初的权力格局:州郡是基础咱们得先说说东汉这艘大船怎么就开到了末年,怎么就有了“诸侯”这个说法。 中央集权是名义上的.............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东汉中后期,特别是永寿、延熹年间爆发的汉羌战争,对东汉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关联程度绝非一句“有很大关系”能够概括。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冲突,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不断吞噬着东汉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力,加速了其走向灭亡的进程。首先,战争直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枯竭。东汉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使.............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真是让人心痛。你想知道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股股浊流,一点点将生机吞噬。天灾人祸,轮番上阵首先,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那个时代的记录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灾: 水旱蝗灾接连不断: 你想想,那时候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当听到东北人说“三亚是东北的三亚”时,表现出不好的情绪,从主观感受上来说,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太敏感”。这是一个复杂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地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挑战: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三国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曹魏和蜀汉的故事总是能抢占风头,而东吴孙氏政权却相对“边缘”一些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文化、文学创作乃至观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来捋。一、历史基石的天然偏向:两汉之间的“正统”之争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曹魏和蜀汉被描.............
  • 回答
    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倾向于认为其他两国的异性比本国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与理想化是催生这种想法的重要.............
  • 回答
    三亚,这座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的滨海城市,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在那里你能遇到数量庞大的东北老乡。放眼望去,从街头巷尾的餐馆、商店,到热闹的旅游景点,再到许多社区,东北口音和东北人的身影无处不在。这并非偶然,三亚之所以成为东北人心中的“后花园”,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入的原因。.............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要在日本东京三乐町(Sannokō,指的是港区、千代田区、中央区这三个核心区,而非一个实际地名)这样的地方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并且还能让孩子顺利进入优质的私立中学,这绝非易事,需要相当可观的家庭年收入。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拆解这个问题,帮助你了解大概的门槛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比较富.............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