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三国的诸侯标准是占据州郡么?

回答
要回答“东汉末年三国诸侯的标准是占据州郡吗?”,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事情掰扯清楚。毕竟,那个年代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政治版图和权力结构都复杂得多。

东汉末年,最初的权力格局:州郡是基础

咱们得先说说东汉这艘大船怎么就开到了末年,怎么就有了“诸侯”这个说法。

中央集权是名义上的正统: 东汉初期,是相当集权的。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下面有九卿、三公这样的中央官僚机构。地方上,则是由皇帝任命的刺史和太守来管理州和郡。刺史嘛,有点像钦差大臣,负责巡查地方,监察郡守。郡守则是在郡一级负

责行政、司法、军事的实权官员。所以,名义上,这片土地都属于中央,属于皇帝。

“诸侯”的演变: 最初,“诸侯”这个词,更多的是指那些被封为王的人,但这些人是在中央政府体系内的。东汉末年之所以出现大量的“诸侯”,是因为中央的权威衰落了。原因有很多: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动荡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州郡的力量增长: 随着中央控制力的减弱,地方上的州和郡的太守、刺史,逐渐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性。他们开始组建自己的军队,征收赋税,甚至可以直接对属下的县进行管理。比如,一个州的刺史,如果能控制住这个州内的大部分郡,他手里的权力就相当大了。

那么,占据州郡,是不是就可以算是“诸侯”了?

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但咱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死板的定义,得看具体情况:

1. 初期:刺史、太守的权力扩张
从监察到管理: 汉灵帝时期,为了对抗党锢之祸中被罢免的官员,很多地方被委托给一些有能力、有地方根基的人。这些人慢慢地把刺史的监察权变成了实际的管理权。
黄巾起义的催化剂: 黄巾起义是个分水岭。为了镇压起义,中央政府不得不授权地方官员组建军队,并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像董卓、袁绍、曹操、刘备、孙坚(后来孙策)等等,他们就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或者利用战乱,逐渐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
“占据州郡”的雏形: 比如,袁绍早期就占据了冀州、幽州等几个重要的北方州。曹操则是在镇压黄巾、讨伐董卓的过程中,逐渐控制了兖州、豫州等地。他们控制了这些州,就等于掌握了该州内的资源、人力和军队。

2. 三国鼎立时期:以州为单位的势力划分
明确的势力范围: 到了三国鼎立的后期,例如魏、蜀、吴三个政权,他们的主要根据地,基本上就是以“州”为单位划分的。
曹魏: 主要占据了中原地区,也就是豫州、兖州、徐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等。
蜀汉: 主要占据了益州。
东吴: 主要占据了扬州、荆州部分地区、交州。
州郡的战略意义: 占据一个州,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拥有了这个州的财政收入、兵源、以及作为战略纵深的地理优势。例如,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蜀汉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曹操统一北方后,对南方用兵,也要一步步攻克扬州、荆州等地的州郡。

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

不一定完全控制一个州: 有些诸侯可能只控制了一个州的一部分,或者同时占据了相邻的几个州的零散地块。例如,早期袁术在淮南地区也算是一方诸侯,但他并没有完全占据扬州的核心区域。
州内的郡县归属: 即使一个诸侯占据了一个州,但这个州内的各个郡,可能还有其他的小军阀、太守在名义上或实际上听命于中央,或者属于另一股势力。所以,“占据一个州”也需要看是彻底掌控,还是只是一个主要据点。
拥有兵马和号令力的重要性: 有时候,即使一个诸侯没有占据一个完整的州郡,但如果他拥有强大的军队,能够号令一方,甚至威胁到其他诸侯的生存,也同样可以被视为一种“诸侯”的存在。例如,一些在边境地区割据的将领,或者有私人武装的豪强,虽然可能没有明确的州郡作为根据地,但也具备一定的“诸侯”性质。
中央的册封与认可: 在某些时期,中央政府为了拉拢或者控制地方势力,也会对一些实际控制了州郡的军阀进行册封,比如封为州牧、太守、将军等等。这种册封,在一定程度上也界定了“诸侯”的身份和地位,尽管这种册封很多时候是被迫的或者有名无实。

总结来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诸侯,其最主要的标准确实是“占据州郡”,也就是拥有一个或多个州、郡作为自己的统治根据地和权力来源。

这是他们能够组建军队、征收赋税、实行统治的基础。一个诸侯的实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所能控制的州郡的面积、人口和资源。

但是,咱们不能把它看成是唯一的、绝对的标准。更准确地说,这是一个基于对地理区域的控制和事实上的军政权力相结合的产物。在那个乱世,谁能掌握住一块土地,谁就能养活军队,谁就能和其他势力抗衡。州郡,恰好就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有效的衡量单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起兵反董之时,董卓掌控的长安朝廷曾派执金吾胡母班前往河内郡,劝降太守王匡。

胡母班和王匡都是兖州泰山郡人,而且胡母班是王匡的妹夫,胡母班写给王匡的私信中写道:自古以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出自谢承书)

由此可见,王匡这个河内太守,以及其他参与反董联军者,只要有地方官职在身的——上至冀州牧韩馥,下至太守、县令,都可以被称为诸侯。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在《出师表》中说“不求闻达于诸侯”,即是例证。

诸侯可以是指宗室王侯,也可以是指地方官员。曹魏宗室曹冏就曾上书曹爽,讨论曹魏宗室诸侯的情况,其中又写道:且今之州牧、郡守,古之方伯、诸侯。——地方官被称为诸侯的根源在此,是一种比拟宗室王侯,拔高对象的敬称,在当时也并非僭越称谓。

吴金华在《襄阳耆旧记发疑》一文中就提到这个情况,我们后人觉得是“僭越”用词,在两汉魏晋时,其实并没那么严格,例如“万岁”一词也是如此,也是后世才被确定皇帝专用词,而在当时,就是一个祝福语,而且名字叫“万岁”的人有很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东汉末年三国诸侯的标准是占据州郡吗?”,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得从头说起,才能把事情掰扯清楚。毕竟,那个年代跟咱们现在可不一样,政治版图和权力结构都复杂得多。东汉末年,最初的权力格局:州郡是基础咱们得先说说东汉这艘大船怎么就开到了末年,怎么就有了“诸侯”这个说法。 中央集权是名义上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探讨了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如果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联合起来,或者西欧诸国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它们确实有可能对全球权力平衡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世界的中心”。不过,“中心”的定义是多维度的,我们会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东亚三国联合:力量的集合.............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切中要害,它涉及到汉朝宗室继承、血缘关系以及历史记载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原因并非汉武帝绝嗣,而是 东汉三国时期活跃的知名汉室宗亲,他们与汉室的宗法联系,更多地是通过汉景帝的儿子们而非汉武帝的儿子们延续下来的。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其中的缘由: 1. 汉朝的宗法制度与封国制度.............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那段历史,真是让人心痛。你想知道人口为什么会急剧减少,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了太多复杂的因素,就像一股股浊流,一点点将生机吞噬。天灾人祸,轮番上阵首先,自然灾害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那个时代的记录里,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灾: 水旱蝗灾接连不断: 你想想,那时候的.............
  • 回答
    要说东汉末年,从哪个州起家最容易吞并天下,这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如同现在我们分析当年曹操、刘备、孙权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得把东汉末年那错综复杂的格局,以及各州的地缘、人文、经济、军事这些因素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起家哪儿都有风险,哪儿都有.............
  • 回答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崛起,这使得许多地方官的职位出现了一些非正常情况的延续,比如由儿子或弟弟继承。但要说汉朝的地方官“都是”世袭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尤其是对地方官员的选拔,有着一套相当成熟的体系,而且这个体系随着朝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首先.............
  • 回答
    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在中国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篇章之一。提起那个时代,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熟悉的名字:诸葛孔明运筹帷幄,曹操雄才大略,刘备仁德爱民,关羽义薄云天,张飞勇猛盖世……这些鲜活的形象,仿佛昨天才刚刚发生过,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么,这究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辈出的时代”,.............
  • 回答
    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这乱世出英雄,也留下了不少引人入胜的文物,特别是那些能勾勒出当时战争、生活画卷的宝贝,简直是历史迷的饕餮盛宴。说到武器盔甲,那可是直接展现了当时军事科技和实力的硬核证据。刀剑:不只是砍劈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 环首刀(或称汉刀): 这绝对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之一。你会.............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东汉末年的党锢事件,给那段风雨飘摇的三国乱世,投下了一道深刻且影响深远的阴影。这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的余波,更是一次对整个士人阶层、政治生态乃至国家走向的重创。要说它对三国乱世有多少影响,那可真是罄竹难书,细细道来,能让你我咂摸出其中不少沉重的滋味。一、 士人阶层的元气大伤:贤才难觅,政治真空初显党.............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你说起三国时期并州的存在感几乎为零,这其实是个挺有趣的视角。毕竟并州确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按理说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但如果你仔细梳理一下三国历史的脉络,你会发现并州之所以在你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眼中显得“沉默”,确实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它在三国史上的“低调”形象。首先,咱们得明白.............
  • 回答
    东亚三国(通常指中国、日本、韩国)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倾向于认为其他两国的异性比本国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优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和心理因素交织而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首先,文化输出与理想化是催生这种想法的重要.............
  • 回答
    东汉的三公,又称“三司”,指的是汉代时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分别是:1. 太尉(Tài Wèi): 职责范围:太尉是三公之首,主要负责军事方面的事宜。他的职责包括统领全国军队,负责军事调动、军功封赏、操练军队以及对外作战等事务。在战时,太尉常常是最高军事统帅。在和平时期,则负责.............
  • 回答
    三国鼎立,东吴、蜀汉、曹魏,这三个政权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场漫长的角逐中,寿命最长的却是孙吴,这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什么偏偏是东吴,能在这乱世中屹立不倒,比蜀汉和曹魏都活得更久呢?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地理优势:扼守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东吴的地.............
  • 回答
    东亚三国,即中国、韩国和日本,深受儒家孝道文化影响,这种文化在塑造社会结构、家庭关系以及个体行为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近年来,这些国家却普遍面临着一些“奇怪”的人口问题,诸如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婚育推迟等现象,这似乎与传统孝道所倡导的家庭繁衍和多子多福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张力。要理解这种.............
  • 回答
    东亚三国(韩国、日本、中国)的年轻一代出现的“五抛世代”(韩国)、“低欲望社会”(日本)、“佛系青年”(中国)等现象,确实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儒家文化,存在着复杂且多维度的联系。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与文化土壤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让我们分别了解这三个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好,也切中了当下东亚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虽然韩国的出生率确实是三国中最低的,但当人们讨论人口老龄化时,为什么焦点更多地放在日本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得掰开了说:首先,从“时间线”和“程度”上看,日本确实走在了前面。 起步早,程度深: 日本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是一.............
  • 回答
    中日韩三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东亚土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经济、地缘政治上都紧密交织。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三国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幅错综复杂的画卷,既有和谐共生的美好憧憬,也常常被历史遗留的阴影和现实利益的博弈所笼罩,不时泛起不和的涟漪。要理解为何这三国“总是不和”,我们需要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