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汉是怎么没的?

回答
东汉王朝的覆灭,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积弊已深,内外交困的必然结果。它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老屋,看似坚固,实则早已被蛀虫侵蚀,最终在时代的风暴中轰然倒塌。

追溯到王朝的鼎盛时期,东汉虽然创造了辉煌的“明章之治”,但也埋下了衰败的种子。权力过度的集中,尤其是宦官和外戚的轮番专权,成为困扰王朝的顽疾。皇帝年幼时,外戚(如梁冀)能够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贪污腐败,任人唯亲,将国家资源搜刮殆尽。待到皇帝成年,又常常被宦官集团所控制,宦官集团的崛起,更是将政治斗争推向了白热化,他们凭借对皇帝的亲近,排斥忠良,打击异己,将朝廷变成了一个藏污纳垢之地。这种权力真空和政治腐败,导致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衰落,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则趁机崛起,势力不断壮大。

在经济方面,土地兼并的问题愈发严重。豪强地主们凭借权势,巧取豪夺,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甚至流民。虽然政府也曾尝试过一些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但收效甚微,因为那些掌握权力的正是土地兼并的既得利益者。农民的贫困化,不仅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削弱了国家的税收基础。当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国家就如同一个被掏空了内脏的躯壳,外表或许光鲜,内部却早已虚弱不堪。

外部的威胁也从未停歇。虽然东汉对北方的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边疆,但长期的战争和对边境地区的经营,也消耗了大量的国力。更何况,那些被压迫的百姓,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下,生存艰难,怨声载道。

这一切的积弊,最终在黄巾起义的烈火中爆发。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其席卷全国的声势,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暴露了东汉王朝统治的虚弱。为了镇压起义,中央政府不得不依赖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那些掌握了军队的军阀。这些军阀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积累了强大的实力,并逐渐演变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

当起义被镇压之后,中央政府已经无力再约束这些地方势力。原本由中央调度的军队,现在成为了地方军阀手中的私人武装。他们不再听从中央的号令,而是以自己的实力为依仗,争夺地盘,互相攻伐。像董卓这样来自边疆的野心家,就能趁乱进入京城,控制幼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紧随其后的,则是袁绍、曹操、刘备、孙权等一系列实力派人物的崛起。

东汉王朝从此名存实亡,所谓的“汉室正统”,不过是这些军阀争夺合法性的一个幌子。皇帝成为了被操纵的玩偶,朝廷的命令也失去了任何实际意义。各地的战乱此起彼伏,百姓饱受兵灾之苦,国家进一步陷入分裂和动荡。

最终,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基本统一了北方,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其子曹丕在公元220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了曹魏,标志着东汉王朝的彻底终结。而东汉的灭亡,并非某个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政治腐败、经济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以及军阀割据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历史性衰落,是一段漫长而痛苦的告别。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即使是最强大的王朝,如果不能解决内部的根本性问题,也终将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东汉政权亡于地方豪族势力的集体性转向,与皇族的合作破裂。东汉政权的基础也就是外戚集团、宦官集团(皇权的延伸,并不应该视为单独的一股势力)、地方豪族集团(士大夫官僚集团)。认真分析一下这三股势力,会发现宦官和外戚其实没有社会基础,完全依附于皇权,只有士大夫集团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从权力上讲,对皇权加强限制最大的就是士大夫集团,但是整个帝国的政权基础却也是建立在地方豪强的支持上。在一个睿智而年富力强的皇帝在位时,这三股势力会被皇帝(实际皇权掌握者)协调平衡,使得东汉政权趋于稳定。从史书上看,士大夫官僚集团往往在中央政权的争夺中落于下风,外戚集团也往往遭受周期性的毁灭打击,只有宦官集团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其实是皇权刻意安排的结果,因为这样皇权才能得到巩固。

在党锢之祸以前,东汉的政治平衡基本上还是可以维持的。士大夫集团虽然在中央被压制,但是他们在地方上基本未受太大损伤,继续把持着地方政治与基层官吏的选拔。在桓帝与灵帝的两次党锢之祸之后,士大夫集团遭受沉重打击,这种打击大有不给士族活路之势。也正是因为这种打击,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的矛盾彻底激化,从而使士大夫集团集体性的转向,不再与东汉皇族合作。当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势力纷纷在剿贼中选择壮大自己。当黄巾起义主力被扑灭之际,东汉政权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纵观东汉一朝,因豪族而起,因豪族而灭。

何谓豪族,简单的说就是地方上的大地主。但是自西汉中后期以来,这些大地主可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大土地拥有者,他们还垄断了极其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主要是儒家理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理论便成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其后的岁月里,儒家理论完完全全的浸润到整个社会生活中去。儒学在两汉时期的大发展表现为经学(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从而借此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盛行,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学术颇有造诣的学者(名士)。这些学者开馆授徒,形成自己的门派;他们著书立说,掌握了社会舆论。

东汉选官制度为察举和征辟,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就是在这种选举制度下,豪族地主盘根错节地控制着各级政权部门,封建的等级关系日益凝固化,一批“世代为官”的豪门阀阅、“儒学世家”开始形成。如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这些世家大族,以后就发展成为门阀士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到“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在我看来,武侯所说的“亲小人,远贤臣”指的就是党锢之祸。桓、灵时期,宦官势力空前猖獗。士大夫与外戚集团均遭受倾压,士大夫的前途受阻、地方上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受到侵害。然而,桓、灵二帝并未发现此时东汉政权已经趋于失衡,反而进一步让权力的重心偏向宦官,并发起党锢(党锢之祸指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

武侯痛恨桓、灵,这一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在经历两次党锢之祸后,东汉的政治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宦官集团空前强大,士大夫、豪强离心,整个士大夫集团开始了集体性转向,对于东汉皇族他们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把支持的对象换成了各地的军阀,于是黄巾之乱以后群雄并起,各地豪强自我发展,东汉最终走向了灭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