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的局面是怎么样的?敌我双方各占领哪些地方?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

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其父庞大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北军”,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的政治、经济控制权。东北军兵强马壮,尤其是在陆军方面,拥有一批俄式装备和训练的部队,装备也相对精良,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就像是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觊觎之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就在辽宁南部,特别是旅顺、大连等地建立了“关东州”和“南满铁路”的权益,控制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和军事要地。所以,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它已经实际控制了辽宁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南满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和港口。

敌我双方的势力划分(粗略来看)

中方(东北军): 张学良的东北军,可以说是东北的统治者。他们的兵力部署非常广泛,基本上控制着整个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行政、军事和经济命脉。
主要驻扎地: 奉天(沈阳)是张学良的总部所在地,也是东北军的指挥中心。长春、哈尔滨、锦州、沈阳等大城市,以及各大小县城,都有东北军的驻军。
控制区域: 整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广袤的土地,包括广阔的农村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都属于东北军的管辖范围。
实力: 兵力大约在30万到50万之间(具体数字经常变动,但总体是庞大的),装备有大量的步兵、炮兵、骑兵,以及一些空军和海军(虽然规模不大)。

日方: 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关东州和南满铁路沿线: 这是日本最核心的利益所在。
关东州: 包括旅顺、大连等地区,是日本租借地,日本拥有行政和军事管辖权,驻扎有大量的日本关东军。
南满铁路沿线: 日本通过“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控制着铁路沿线的经济特权,并且在铁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城镇,如奉天(沈阳)的铁路附属地、鞍山、抚顺、吉林、长春等,都设有日本的警察、兵营和商业机构,拥有事实上的治外法权。
驻扎军队: 除了关东军(这是主力,兵力在1万到2万之间,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日本在东北还有一些其他的军事存在,比如在哈尔滨等地的领事馆警备队。
其他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还在东北扶植了一些亲日的分裂势力,例如伪奉天市政公署等,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也是日本渗透的一部分。

形势的微妙之处

1.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这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局势最为关键也最为令人痛惜的一点。由于日本一再挑衅,包括多次的“满铁事件”和“中村事件”,东北军虽然有能力应对,但张学良却接到了蒋介石“严守中日约定,力求和平解决”的指示,以及自身也担心与日本全面开战会影响中央政府的统一大业,因此在面对日本人的直接挑衅时,常常选择忍让和退让。比如,在1931年9月18日事发当晚,张学良正是在北平(北京)举行“剿共”军事会议,而沈阳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在日军进攻时,接到的是“避免冲突”的命令,导致驻军未能有效抵抗。

2. 日本关东军的蠢蠢欲动: 与张学良的“不抵抗”相对的是,日本关东军早已把兵变和侵略的念头藏在了心里。他们认为东北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跳板,早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特权,而是在积极策划如何一步步吞并整个东北。九一八事变本身,就是关东军自行策划和发动的,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中央政府的正式批准。

3. 东北的复杂性: 东北地区除了汉族人口占多数外,还有大量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日军在侵略过程中,也利用了这些民族的某些矛盾和诉求,进行分化拉拢。

总结一下,在九一八事变前,

中方(东北军) 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控制着中国东北三省广阔的领土,但其内部由于“不抵抗”政策,导致在面对日军的蚕食和挑衅时,并没有进行坚决的反击。
日方 则通过关东州、南满铁路沿线以及设立的各种机构,在辽宁南部及沿铁路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拥有了事实上的特殊权益和控制力,并且关东军已经做好随时发动更大规模侵略的准备。

可以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的局势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与被侵略的较量,只不过被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日本关东军的秘密策划,将这场较量提前演变成了全面入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顿调查书所载九一八事件时中日部队在东北驻军情况。蓝色为日军,红色为国军:

可以看出,日军全部驻扎与从长春到大连的铁路沿线,以及从沈阳到安【丹】东的铁路(奉安路)沿线。而国军在这一地区部队就不多了,大部分部队都驻扎在北满,尤其是中苏边境。在南满地区,中国部队还有相当部分部署在锦州走廊、辽北兴安以及延边地区,在沈长地区的部队从北至南只有:

  1. 独立炮兵第十九团穆纯昌部,驻长春。(图上19th Arty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三旅李桂林部,驻长春。(图上23th Inf Brig)
  3. 陆军独立第二十五旅张作舟部,驻长春。(图上25th Inf Brig)
  4. 陆军独立第七旅王以哲部,驻沈阳。(图上7th Inf Brig)
  5. 此外还有黄显声的公安力量。

而在沈大、奉安沿线地区,并无国军驻扎,因此,驻朝鲜日军可以源源不断开入沈阳

这一格局在日军方面,是因为日军在东北是以护路名义驻扎,因此全在铁路沿线;在国军方面则有两重因素:

  • 中东路冲突形成的防苏格局;
  • 石友三叛乱(九一八前不足两个月)抽掉驻辽、黑部队入关平叛;

因此,事变前和事变时日军在沈长、沈大、奉安之间调动一方面极其便捷,另一方面名义上容易实现。而国军如大规模调动(如将北满军队大规模南调沈长),则受人以柄,调动本身就可以作为日寇动手的借口。而在沈长附近,可以通过铁路支援的国军只有:

可以支援沈阳的两只:

  1. 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部,驻山城镇。(图上Prov. Def Force)
  2. 陆军独立第十九旅孙德荃部,驻打虎山。(图上19th Inf Brig)

可以攻击四平、昌图,切断沈长路的两支:

  1. 独立骑兵第三旅张树森部,驻通辽。(图上3th Cav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旅常经武部,驻昌图以西。(图上20th Inf Brig)

更远一些的,有:

  1. 独立骑兵第七旅常尧臣部,驻农安。(图上7th Cav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七旅吉兴部,驻延吉。(图上27th Inf Brig)
  3. 陆军第十二独立旅张廷枢部,驻锦州。(图上12th Inf Brig)
  4. 独立炮兵第八团刘翰东部,驻锦县。(图上8th Arty Brig)

不过如果计算锦州部队,应该注意到,日本在天津、秦皇岛皆有驻军,且因海军优势可随时在锦州走廊登陆,事实上事变后锦州两旅一团自保尚且困难,反而需要迅速将驻驻通辽的独立骑兵第三旅张树森部也调到锦州加强防御。

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何日军上下敢发动九一八,因为从新义州到沈阳,距离远小于从满洲里、齐齐哈尔、黑河、依兰、哈尔滨等地调兵到沈阳。(沈阳到新义州230余公里。与之对应,沈阳到哈尔滨580余公里,长春到哈尔滨270余公里;沈阳到齐齐哈尔740余公里,长春到齐齐哈尔500公里。)而别说在1931年,就是到了1944年,除滇缅战场外,国军防守上不时能有亮点,进攻就基本指望不上了。因此,只要拿下沈阳、长春,南满就变色了。

如果再考虑这其中有的部队早已为日寇渗透破坏,那么国军在南满的劣势就更加明显了。以上部队中,事变后部队首长立即附逆的有陆军独立第二十七旅吉兴部、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部、陆军独立第二十三旅李桂林部。(然三部皆有基层军官反对附逆,走上抗日道路。如于芷山部唐聚五团、吉兴部王德林营。唐、王皆成为著名抗日领袖。)

此外,张廷枢、张作舟皆为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子侄,事变时恰逢张作相父丧,二人随张作相在锦州奔丧。张作舟部即因此被日伪趁机削弱。好在事变后张作舟迅速返回吉林,拉回部分部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