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的局面是怎么样的?敌我双方各占领哪些地方?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

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其父庞大的军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北军”,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的政治、经济控制权。东北军兵强马壮,尤其是在陆军方面,拥有一批俄式装备和训练的部队,装备也相对精良,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之一。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就像是纸糊的窗户,一捅就破。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觊觎之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日俄战争后,日本就在辽宁南部,特别是旅顺、大连等地建立了“关东州”和“南满铁路”的权益,控制了这一区域的经济和军事要地。所以,从日本的角度来看,它已经实际控制了辽宁南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沿南满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和港口。

敌我双方的势力划分(粗略来看)

中方(东北军): 张学良的东北军,可以说是东北的统治者。他们的兵力部署非常广泛,基本上控制着整个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的行政、军事和经济命脉。
主要驻扎地: 奉天(沈阳)是张学良的总部所在地,也是东北军的指挥中心。长春、哈尔滨、锦州、沈阳等大城市,以及各大小县城,都有东北军的驻军。
控制区域: 整个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广袤的土地,包括广阔的农村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都属于东北军的管辖范围。
实力: 兵力大约在30万到50万之间(具体数字经常变动,但总体是庞大的),装备有大量的步兵、炮兵、骑兵,以及一些空军和海军(虽然规模不大)。

日方: 日本在东北的势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关东州和南满铁路沿线: 这是日本最核心的利益所在。
关东州: 包括旅顺、大连等地区,是日本租借地,日本拥有行政和军事管辖权,驻扎有大量的日本关东军。
南满铁路沿线: 日本通过“南满铁路株式会社”控制着铁路沿线的经济特权,并且在铁路沿线的一些重要城镇,如奉天(沈阳)的铁路附属地、鞍山、抚顺、吉林、长春等,都设有日本的警察、兵营和商业机构,拥有事实上的治外法权。
驻扎军队: 除了关东军(这是主力,兵力在1万到2万之间,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日本在东北还有一些其他的军事存在,比如在哈尔滨等地的领事馆警备队。
其他势力: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还在东北扶植了一些亲日的分裂势力,例如伪奉天市政公署等,虽然影响力有限,但也是日本渗透的一部分。

形势的微妙之处

1. 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 这是导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局势最为关键也最为令人痛惜的一点。由于日本一再挑衅,包括多次的“满铁事件”和“中村事件”,东北军虽然有能力应对,但张学良却接到了蒋介石“严守中日约定,力求和平解决”的指示,以及自身也担心与日本全面开战会影响中央政府的统一大业,因此在面对日本人的直接挑衅时,常常选择忍让和退让。比如,在1931年9月18日事发当晚,张学良正是在北平(北京)举行“剿共”军事会议,而沈阳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在日军进攻时,接到的是“避免冲突”的命令,导致驻军未能有效抵抗。

2. 日本关东军的蠢蠢欲动: 与张学良的“不抵抗”相对的是,日本关东军早已把兵变和侵略的念头藏在了心里。他们认为东北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的跳板,早已不满足于现有的特权,而是在积极策划如何一步步吞并整个东北。九一八事变本身,就是关东军自行策划和发动的,事先并没有得到日本中央政府的正式批准。

3. 东北的复杂性: 东北地区除了汉族人口占多数外,还有大量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民族。日军在侵略过程中,也利用了这些民族的某些矛盾和诉求,进行分化拉拢。

总结一下,在九一八事变前,

中方(东北军) 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控制着中国东北三省广阔的领土,但其内部由于“不抵抗”政策,导致在面对日军的蚕食和挑衅时,并没有进行坚决的反击。
日方 则通过关东州、南满铁路沿线以及设立的各种机构,在辽宁南部及沿铁路的许多重要城市和地区,拥有了事实上的特殊权益和控制力,并且关东军已经做好随时发动更大规模侵略的准备。

可以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东北的局势就是一场赤裸裸的侵略与被侵略的较量,只不过被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日本关东军的秘密策划,将这场较量提前演变成了全面入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顿调查书所载九一八事件时中日部队在东北驻军情况。蓝色为日军,红色为国军:

可以看出,日军全部驻扎与从长春到大连的铁路沿线,以及从沈阳到安【丹】东的铁路(奉安路)沿线。而国军在这一地区部队就不多了,大部分部队都驻扎在北满,尤其是中苏边境。在南满地区,中国部队还有相当部分部署在锦州走廊、辽北兴安以及延边地区,在沈长地区的部队从北至南只有:

  1. 独立炮兵第十九团穆纯昌部,驻长春。(图上19th Arty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三旅李桂林部,驻长春。(图上23th Inf Brig)
  3. 陆军独立第二十五旅张作舟部,驻长春。(图上25th Inf Brig)
  4. 陆军独立第七旅王以哲部,驻沈阳。(图上7th Inf Brig)
  5. 此外还有黄显声的公安力量。

而在沈大、奉安沿线地区,并无国军驻扎,因此,驻朝鲜日军可以源源不断开入沈阳

这一格局在日军方面,是因为日军在东北是以护路名义驻扎,因此全在铁路沿线;在国军方面则有两重因素:

  • 中东路冲突形成的防苏格局;
  • 石友三叛乱(九一八前不足两个月)抽掉驻辽、黑部队入关平叛;

因此,事变前和事变时日军在沈长、沈大、奉安之间调动一方面极其便捷,另一方面名义上容易实现。而国军如大规模调动(如将北满军队大规模南调沈长),则受人以柄,调动本身就可以作为日寇动手的借口。而在沈长附近,可以通过铁路支援的国军只有:

可以支援沈阳的两只:

  1. 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部,驻山城镇。(图上Prov. Def Force)
  2. 陆军独立第十九旅孙德荃部,驻打虎山。(图上19th Inf Brig)

可以攻击四平、昌图,切断沈长路的两支:

  1. 独立骑兵第三旅张树森部,驻通辽。(图上3th Cav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旅常经武部,驻昌图以西。(图上20th Inf Brig)

更远一些的,有:

  1. 独立骑兵第七旅常尧臣部,驻农安。(图上7th Cav Brig)
  2. 陆军独立第二十七旅吉兴部,驻延吉。(图上27th Inf Brig)
  3. 陆军第十二独立旅张廷枢部,驻锦州。(图上12th Inf Brig)
  4. 独立炮兵第八团刘翰东部,驻锦县。(图上8th Arty Brig)

不过如果计算锦州部队,应该注意到,日本在天津、秦皇岛皆有驻军,且因海军优势可随时在锦州走廊登陆,事实上事变后锦州两旅一团自保尚且困难,反而需要迅速将驻驻通辽的独立骑兵第三旅张树森部也调到锦州加强防御。

由此也可以看出为何日军上下敢发动九一八,因为从新义州到沈阳,距离远小于从满洲里、齐齐哈尔、黑河、依兰、哈尔滨等地调兵到沈阳。(沈阳到新义州230余公里。与之对应,沈阳到哈尔滨580余公里,长春到哈尔滨270余公里;沈阳到齐齐哈尔740余公里,长春到齐齐哈尔500公里。)而别说在1931年,就是到了1944年,除滇缅战场外,国军防守上不时能有亮点,进攻就基本指望不上了。因此,只要拿下沈阳、长春,南满就变色了。

如果再考虑这其中有的部队早已为日寇渗透破坏,那么国军在南满的劣势就更加明显了。以上部队中,事变后部队首长立即附逆的有陆军独立第二十七旅吉兴部、东边镇守使于芷山部、陆军独立第二十三旅李桂林部。(然三部皆有基层军官反对附逆,走上抗日道路。如于芷山部唐聚五团、吉兴部王德林营。唐、王皆成为著名抗日领袖。)

此外,张廷枢、张作舟皆为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子侄,事变时恰逢张作相父丧,二人随张作相在锦州奔丧。张作舟部即因此被日伪趁机削弱。好在事变后张作舟迅速返回吉林,拉回部分部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
  •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分锅”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推卸责任,另一方全盘接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政治博弈和历史解读下的复杂互动,其中包含了双方的态度、当时的处境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评判。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的局势和张学良的处境首先得明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三省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
  •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如果我是张学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我的选择和行动,无疑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历史早已写就,但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会如何应对,又是因为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承认,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我身处沈阳的某个地方,而我的部队,东北军,却在日军的挑衅下,未能形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复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这十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对抗,当然就是战争。但如果仔细审视,情况又显得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说的“战争”,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有明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并且双方都承认或.............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
  • 回答
    要证明“九一八事变入侵的满洲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当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证明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一、历史的连续性:满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理解满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 回答
    这则新闻《九一八事变84周年 竟有人在网上为伪满洲国洗地》揭示了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首先,它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蔓延。在中国,九一八事变是民族记忆中极其沉痛的一页,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然而,竟然有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然在网络上“洗白”伪满洲.............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将“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相联系,用“你们这帮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这样的话来侮辱东北的学生。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对历史伤痛的亵渎和侮辱。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