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标志是德国闪击波兰,而不是「九一八事变」?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并且对中国来说是长达十四年的抗战起点,但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局部冲突的开始,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通常指的是一场波及全球主要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大规模冲突的战争。它的爆发,需要一个能够点燃全球战火,并且被主要大国普遍认知的导火索。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战争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大举入侵中国东北,并在之后扶植了伪满洲国。这件事的本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然而,当时国际社会对此的反应相对有限。虽然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对日本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并且中国也积极寻求国际支持,但并未能形成一个足以阻止日本进一步侵略的强大国际联盟。主要原因在于:

主要大国的分歧与观望: 当时的欧洲列强,尤其是英法,虽然对日本的扩张有所警惕,但他们更关注欧洲的势力平衡和自身利益。他们尚未完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持谨慎态度。一些国家甚至出于制衡苏联或其他地缘政治考量,对日本的行动采取了容忍甚至默许的态度。
国际联盟的软弱: 国际联盟作为当时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制,其权威性和执行力不足。它缺乏强制性的制裁手段,也无法有效约束有野心的国家。日本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联盟内部拥有话语权,并且最终退出了国联,进一步暴露了国联的无力。
“绥靖政策”的萌芽: 尽管“绥靖政策”更常被用来形容对纳粹德国的政策,但在“九一八事变”时期,英法等国对日本的软弱态度,也可以被视为早期的一种“姑息”或“绥靖”倾向,他们寄希望于事态能自行平息,或者不愿因为遥远的中国而冒与日本冲突的风险。
战争性质的认知: 对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九一八事变”被视为东方一个区域性的冲突,并没有直接触及他们的核心利益,也没有被普遍认知为一场可能蔓延到全球的“世界大战”。他们更关注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

德国闪击波兰:点燃全球战火的导火索

相比之下,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其影响和意义则完全不同:

直接威胁欧洲核心地带: 德国的扩张野心并非局限于东方,而是指向整个欧洲。入侵波兰直接挑战了欧洲现有的国际秩序,并且威胁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战略利益。波兰位于欧洲心脏地带,其沦陷将极大地改变欧洲的军事和政治版图。
英法的最后通牒与参战: 英法两国基于其对欧洲安全负有的责任,以及对德国侵略性日益加剧的警惕,向德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其从波兰撤军。当德国拒绝时,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这标志着一场覆盖欧洲的大规模战争的正式开始。
大规模战争的连锁反应: 英国和法国的参战,立即将德国、波兰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卷入战争。不久之后,苏联也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从东面入侵波兰,进一步扩大了冲突的范围。这场战争迅速蔓延,涉及了欧洲几乎所有主要强国。
世界大战的定义: 由于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的参战,这场战争迅速演变成了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大利、苏联、美国等国的加入,以及战争范围扩展到北非、亚洲、太平洋等多个战场,才最终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说“闪击波兰”是起点?

“闪击波兰”(德语:Blitzkrieg)这种战术本身也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更具毁灭性的战争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一个 明确的、被普遍承认的触发点。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欧洲主要军事力量的介入,并将欧洲推入了全面战争的深渊。

你可以这样理解:

“九一八事变”是潘多拉魔盒被打开了一条缝隙,释放出了一些邪恶的能量,但它并没有立即撕裂整个世界。 中国虽然饱受战乱,但主要战场和国际介入的程度,在当时还不足以被称为“世界大战”。
而德国闪击波兰,则是彻底打翻了潘多拉魔盒,让战争的烈焰迅速蔓延到欧洲大陆,并最终席卷全球。 这个事件激活了当时欧洲的同盟体系,将原本可能局限于区域的冲突升级为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因此,尽管中国人民遭受了长期的苦难,并且“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而言是民族解放斗争的开端,但从 全球范围的、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大规模战争爆发的视角 来看,德国闪击波兰才被定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开端。这并非否定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而是基于历史事件的规模、性质以及对全球格局的直接影响所做出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教科书写的很明白。德国闪击波兰后,英法対德宣战,才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参战同时拉了一票美洲国家下水,标志二战扩展到全球。

所以重点不是德国和波兰开战,是闪击波兰后英法出乎希特勒的意料,终于出手了好吗?英法占据着从非洲、中东到东南亚大片殖民地,这俩好基友参战几乎半个世界跟着下水,而且苏联也事实上加入了战争,才标志着世界大战爆发。

德国闪击波兰后对德宣战的国家,除了英法,还有:

澳大利亚: 1939年9月3日

新西兰: 1939年9月3日

尼泊尔: 1939年9月4日

纽芬兰: 1939年9月4日

汤加: 1939年9月4日

南非: 1939年9月6日

加拿大: 1939年9月10日

这还不算未独立的印度次大陆、法属阿尔及利亚和西非。

这些国家是真正的小弟,真的有人出人(印度,澳新,法国殖民地),有钱出钱(南非),有工业出工业(加拿大),不是跟在英法后面打打嘴炮那么简单。

虽然英法在西线的进攻总的来说虎头蛇尾,但并不妨碍闪击法国之前,英法拉着一票殖民地士兵和德国在西线、在挪威已经打了好几个来回这个事实。人家真打了,不是嘴上说说。

(补充一下,其实在德军入侵波兰时是一举干死小胡子的最好时机,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英法当然很清楚。但为何1940年之前战争规模很有限呢?主要还是战争爆发的太突然,法军作为陆战主力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之前几年法国一直在梦游,导致从军用飞机到基本的MAS36步枪,再到军粮等物资无一不短缺,根本无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只能派几支部队推进推进咋呼一下,希望把东线德军吓回来,但德军没上当。波兰灭亡后法军就开始着手准备防御德军入侵,法国也是国之将亡必有妖,直到德军兵临城下,整个军队还是一堆烂摊子。但英法宣战是真的,没有嘴上要打底下苟且这种程度,确实是和德国撕破脸了,英法联军在挪威的陆战海战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一度让德军很被动,不过随着德军主力入侵法国,阶段性胜利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PPS:补充一句,从德国角度来看,闪击波兰也无疑是二战爆发的标志。之前德国只敢挖挖凡尔赛体系的墙角,闪击波兰后见英法拍桌子,德国索性直接掀桌子。闪击波兰之后德国的侵略脚步几乎再无顾忌,和意大利一起四处出击,在一年的时间里,丹麦挪威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希腊先后陷入战争)

九一八事变则是纯粹的局部战争,而且在这之后中国还没对日本宣战,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没进入战争状态。虽然说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创伤,但从国际范围来看,除了日本狠狠恶心了国联一把并没有谁关心。怎么可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系列局部战争中的一个,并列的还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

顺便,九一八的时候还没有轴心国,德国还是魏玛政府,在那儿卧薪尝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复杂且影响深远的时期,虽然我们拥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学术研究,但普通大众对这段历史的理解仍然存在着许多“奇妙的误解”,这些误解可能源于电影、文学作品、流行文化、媒体的简化处理,甚至是历史事件本身的戏剧性。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现代人对二战的奇妙误解:1. 误解一:盟军在战场上是完全团.............
  • 回答
    要说二战比一战“更出名”,这说法确实有点意思,也挺能引起思考的。要不然,咱们就好好捋一捋,为啥这两场改变了世界的战争,在我们现代的印象里,后者好像更深入人心一些?你想啊,一战,那会儿叫“大战”,是人类历史上头一回这么大规模、这么血腥的全球冲突。它把欧洲搅了个天翻地覆,帝国没落,新国家崛起,军事技术也.............
  • 回答
    二战后美国频繁介入军事冲突,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冷战格局是美国对外军事行动最直接的驱动力。 二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世界和平,反而催生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这种.............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由单一事件或原因引发,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主要的起因: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在多个层面催生了冲突: 大国.............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国都扮演了核心角色,这绝非偶然,而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德国会两次站在世界冲突的风口浪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战前及一战后到二战前这段时期德国的内外境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统一帝国的崛起与失落感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通过一.............
  •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M.A.I.N. 分别代表: Mili.............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全力与德国协同,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国力。简单地说,日本当时将主要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太平洋的资源掠夺和与美国的对抗上,而与苏联的战争,其潜在收益与巨大风险不成正比。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在二战中的基本战略目标。日本走向.............
  • 回答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英国与美国交战,那么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碰撞,其影响将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次交战的导火索。在真实历史中,美国参战是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特别是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以及齐默尔.............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粮食配给制度以及运输限制,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食谱通常以“节约”、“替代性食材”和“实用主义”为特点,许多传统菜肴被简化或调整,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烹饪方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谱及其背景: 1. 战争面包(.............
  • 回答
    如果希特勒毕生以绘画为乐,而不是将精力投入到政治和战争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一个涉及政治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无数个体命运的复杂推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是德国的政治走向。没有希特勒这个核心的煽动者和领导者,纳粹党很可能无法像历史上那样迅速崛起.............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可以说是液压传动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原本相对小众的技术,开始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渗透到各个角落。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回溯一下战前液压技术的基础,审视战争对技术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战前的孕育:悄然成长的液压种子在第.............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联盟并非突然形成,而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其自身战略利益的体现。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斯拉夫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的意识形态纽带: 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根源: 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旅行,可不像现在刷刷卡、查查攻略那么简单。那时候,想踏出国门,得经历不少“硬仗”,也充满了别样的风情。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门槛:护照和签证。别以为护照是20世纪才有的新鲜玩意儿,早在那个时代,它就已经存在,但形式和作用跟现在略有不同。一本护照,更像是一张政府颁发的身份证明和旅行许.............
  • 回答
    嗯,这脑洞开得够大的。明朝苟到一战,想想就觉得有点刺激,也挺让人啼笑皆非的。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尽量给你描绘一个生动点儿的画面,就像咱平时聊闲天儿一样。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这“苟”是怎么苟的?是老祖宗不打仗,把国门死死锁上,然后闭关自守了几百年?还是说,虽然也和周边有接触,但始终保持一种“不折腾”的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