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能勉强支撑,但其国力、人力和物力都已消耗到极限,国内的厌战情绪和经济压力也日益严重。而德国虽然在东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将俄国彻底打趴下,但其在西线的进攻也屡屡受挫,面临着来自英法两国的强大军事压力以及海上封锁带来的经济困境。

可以说,在1917年之前,战争呈现出一种“烂泥塘”式的消耗战,谁也吃不掉谁,但谁也熬不了多久。然而,美国参战,就像一剂强心针,彻底打破了这种均势。

我们来仔细看看美国参战的影响:

1. 经济上的巨大支援:

在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之前,美国其实一直保持着中立,并且是协约国重要的物资供应国。大量的粮食、武器弹药、工业原料通过大西洋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协约国对这些物资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美国的经济也从这场战争中获利丰厚,双方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当美国正式参战后,这种经济支援不再是独立的商业行为,而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美国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政资源,以贷款和物资援助的形式,更加系统、大规模地支持协约国。这极大地缓解了英法等国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使得他们能够继续维持战争的消耗。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继续中立,仅仅是经济上的萎缩,也可能让协约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崩溃。

2. 军事上的决定性力量:

当然,战争最终还是要靠战场上的兵力来解决。美国参战后,虽然初期派往欧洲的军队数量不算特别庞大,但他们到来时,欧洲战场上已经精疲力竭。

兵源的补充: 经过多年的残酷消耗,英法两国的人力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新兵的征召越来越困难。美国则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虽然其军队的训练和经验不如老牌欧洲军队,但其庞大的兵源能够源源不断地填补战线的空缺,尤其是在1918年的德军最后攻势中,美军的到来成为了遏制德军推进的关键力量。
士气的提振: 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美国的加入极大地鼓舞了协约国军民的士气。这不仅仅是多了一支军队,更是象征着一个强大的、充满希望的新兴力量的加入,这对于瓦解同盟国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心理作用。
战术和技术的革新: 美国军队在装备和战术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虽然美国军队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向英法学习,但他们也带来了新的作战思想和装备,例如在后勤保障、机械化运输等方面,都展现出其先进性。

3. 战略上的巨大压力:

美国参战,意味着同盟国,尤其是德国,不仅要面对来自欧洲大陆的强大对手,还要面对来自海外的、经济和工业实力日益增强的美国。这使得德国的战略选择变得更加困难。他们原本寄希望于通过无限制潜艇战来掐断协约国的海上补给,迫使其尽快投降,但美国的参战,使得这一战略反而成为了引发美国参战的导火索,并且加剧了德国在海上的孤立。

4.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参战,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上的,更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后的国际政治走向,包括国际联盟的建立等等。虽然这在战争期间的直接影响可能不那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奠定了其在20世纪初的国际舞台上的核心地位。

为什么不是俄国革命?

很多人可能会提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这无疑是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极大地减轻了德国在东线的压力,使得德军可以将更多的兵力调往西线,并在1918年初发动了最后的总攻。

但是,我认为俄国退出战争,虽然对协约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但它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长期走向。俄国本身在革命前就已是摇摇欲坠,其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国内的混乱使得其战争潜力早已枯竭。所以,俄国的退出,更像是“雪上加霜”,而美国参战,则是在“雪上加霜”的同时,又送来了“火”。

美国参战,是给战争双方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希望,但这种注入对于协约国来说是救命的,而对于同盟国来说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改变了力量的对比,重新塑造了战略天平,最终将战争推向了同盟国的失败。

所以,如果要我选择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我坚信那就是美国参战。它不仅带来了强大的物质和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和未来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1917年的大规模兵变。即使米国不参战,再折腾两年,整个欧洲就要爆发革命了,那时候来个无产阶级大联欢,这仗还怎么打。更确切的说,是俄国革命爆发给全欧洲的苦哈哈们指了一条路。从某种程度上说,米国的参战使得一战戛然而止,没有从根本上破坏欧洲传统的政治体系,才会埋下二战的种子。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转折点,一定是这一战之后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面,就好比库尔斯克和斯大林格勒两场战役之后苏军开始反攻,这叫转折点,改变了东线的根本形式,然而马恩河只不过是暂时击退了德军,让德军的速胜论彻底破灭。

然而事实上,我们必须要明白,一战是总体战。在这之前的普法战争,普奥战争不一样,他们可以一场决战就结束整场战争。一战是不具备这种战役的。如果我说的不够权威,我们让一战中最优秀的将领鲁登道夫来谈谈。

在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不可能仅通过在战场上的决战而决定战争的胜负。战争在广阔的战线上蜕变为阵地战。然而,我们的敌人不断地在东线和西线不断发动强大的攻势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也加入了战争,参与到对我们的进攻中来,企图取得决战的胜利,我首先取得了对罗马尼亚战争的胜利,稍后又将意大利击败。但这些胜利并未能决定一次大战的胜负,1918年,我本想在西线进行一次决战,以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我在敌人的薄弱位置投入优势兵力,也将敌人击败,但最终因为兵力不足,未能持久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我们的敌人得以在西线集中强大的兵力,以优势装备向德军发起进攻,致使我军无法坚守,被迫撤退,直至最高统帅部同意,被革命政府召回,遭到与保加利亚军队和奥匈帝国军相同的命运,倘若德军再次转入坚固的阵地,敌人能否在西线对德军进行进攻,这里不做细论。

在我看来,刨去美国参战这个事情,一战之中最大的转折点在1916年的三场大战役,即布鲁西洛夫攻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

这个排名是分先后的,首先第一个要谈的是俄国骑兵上将阿列克谢布鲁西诺夫率领的西南方面军发动的攻势,这一战是为了响应法国在凡尔登战役遭受重创,牵制德军兵力为目的发动的战役,但也是1914年开战一以来协约国方面最大的胜利。

我知道你们一定会讲俄国人在一战之中是“灰色牲口”这种话,但是我只用这一战的结果来谈。

布鲁西诺夫攻势是一战之中,占领敌军领土最大,消灭敌军有生力量最多的一场战役。对,没有之一。同时这一战开创了现代化战争的进攻战术,步炮协同的组织协调方法。俄军在没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向480公里防线的德奥联军发起进攻,歼灭奥匈帝国军队107万人,打死打伤德国35万人。收复3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让罗马尼亚人参战,相当于又凭空给协约国增加了40万军队。而从这一天开始,奥匈帝国的军队几乎就不复存在了,德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动员了所有的后备队来到了东线。

凡尔登战役无疑是一战之中最惨烈得战役,长达10个月的惨烈作战中法国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德国人的进攻。这一战法国作为防御方,坚守防线,打死打伤德国43万人,消耗了德军精锐的进攻力量。当然这一战的确也达到了德军总指挥法尔肯海因将军的狂言“流干法国人血!”法国在这之后将不再承担西线作战的主力任务,英国远征军,澳新军团,加拿大人将陆续接替他们的防线。

至于索姆河战役,这一战是第一次坦克加入战场,事实上也是英国人将主力放在西线的标志,在这之前英国人的主力是在对付奥斯曼人,试图把奥斯曼人打出一战。他的战略目的和布鲁西诺夫攻势一样,牵制德军兵力同时跨越索姆河,当然结局以失败告终,因为坦克本身在当时是一个不成熟的武器,而且英国的陆战水平远逊于德国人和法国人。但是这一战消耗了德军65万人。

三场战役下来,协约国消灭掉了奥匈帝国主力,造成德国143万损失,从根本上转变了一战局势,协约国开始了全面进攻,而同盟国开始转入了全面防御,直到1918年德国人发动的皇帝会战。

题外话

不要受历史书的影响太大,一战远不是德国一家在和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牵制了俄军大部分主力,进攻坦能堡的军队只不过是俄军偏师,俄军的主力在加利西亚。而1914年到1915年中奥斯曼帝国牵制了英国的主力。在历史书上根本不提的中东战场事实上牵制了英军187.5万人,加利波利又吸引了50万英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世界范围的作战,远不是西线那复杂的战壕组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时刻,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代表全局性、影响深远的战役,那无疑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这场战役之所以被视为转折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东西两线的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双方的战略态势和士气。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由单一事件或原因引发,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主要的起因: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在多个层面催生了冲突: 大国.............
  •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M.A.I.N. 分别代表: Mili.............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竟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突发的意外,还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这个问题,如同迷雾笼罩的战场,让无数历史学家为之思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偶然”或“必然”,而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多种深层因素长期积累,最终在特定导火索的引爆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让我们剥开历史的面纱,看看.............
  • 回答
    一战时期,坦克的出现如同一道阴霾,迅速改变了战场格局。面对这种新兴的钢铁巨兽,各参战国无不绞尽脑汁,试图找到克制它的方法。而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摸索、演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有效的体系。起初,坦克的到来让堑壕战中的步兵们措手不及。他们手中那些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虽然能打出令人.............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是否具备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英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实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包括经济、工业、军事(尤其是海军)、战略以及政治意愿。经济与工业基础: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已经发生了.............
  • 回答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英国与美国交战,那么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碰撞,其影响将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次交战的导火索。在真实历史中,美国参战是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特别是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以及齐默尔.............
  • 回答
    西方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它们触及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以下将从几个主要层面详细阐述:一、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警示世人战争的毁灭性: 一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和“现代战争”,其伤亡人数之巨、破坏程度之烈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个庞大而步履蹒跚的奥斯曼帝国。说实话,评价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就像在评价一个年迈却依旧试图抓住昔日荣光的巨人,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衰朽的巨人,仍有余温的雄狮从根本上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爆发时已经是一个“西亚病夫”,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统治的领土辽阔,但内部却饱受民族.............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粮食配给制度以及运输限制,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食谱通常以“节约”、“替代性食材”和“实用主义”为特点,许多传统菜肴被简化或调整,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烹饪方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谱及其背景: 1. 战争面包(.............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的师级编制,可谓是战场上最基础、也最庞大的作战单位。虽然各国在兵力、装备和组织结构上各有侧重,但围绕着步兵、炮兵和支援单位的协同作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咱们就来捋一捋当时几个主要国家师的“骨架”大概是什么样的。德意志帝国:效率与冲击力并重德国的陆军以其精密的组织.............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确实对德国海军的某些行动抱有深切的忧虑,其中“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的设想,或者说类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这个说法本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它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为现代战争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以其空前惨烈的伤亡和持久的僵持,迫使参战各国不断尝试和创新,从而催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战方式的变革。1. 堑壕战的统治地位与战术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最.............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两国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确实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及其影响:一、凡尔赛条约与巨额赔款的产生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怀有深切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中那些不那么出名,但同样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的战役。很多人提起一战,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索姆河、凡尔登这种血腥的消耗战,但实际上,战争的版图远不止于此,有很多同样激烈残酷,却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一、喀拉基萨尔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不只是惨败,更是政治风暴.............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留在德国的,除了战败的屈辱和沉重的赔款,还有一群被战争磨砺出的、不肯就此放下枪的年轻人——他们便是自由军团(Freikorps)。要理解这群人,就得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背景:战败的阴影与革命的洪流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走到了尽头。皇帝退位,共和国宣告成立,人们渴望和.............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日本的综合实力对比,以及谁是“美德之下”的世界第三强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涉及到经济、军事、政治、殖民地等多个维度。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但已显颓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英国依然是名义上的世界第一强国,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覆盖全球,经济实力雄厚,海军更是无可.............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波斯(即现在的伊朗)确实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争夺的焦点之一,虽然没有像西线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但波斯成为了双方进行战略博弈和局部冲突的重要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斯在这场全球冲突中扮演了一个被动却又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在波斯这片土地上,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做了些什么。.............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过头来看,与其说是偶然事件的堆砌,不如说是在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交织下,似乎走向了一个难以避免的终点。当然,历史总有“如果”的空间,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各国的行为模式来看,将二战的爆发看作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有其深刻的道理。要理解这份“必然性”,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