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哪场战役?

回答
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时刻,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代表全局性、影响深远的战役,那无疑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

这场战役之所以被视为转折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东西两线的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双方的战略态势和士气。

战役背景:德军的野心与苏军的坚守

1942年夏天,德国在对苏联发起“巴巴罗萨”行动一年后,虽然未能一举拿下莫斯科,但依然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南方,一方面是为了夺取苏联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石油资源(高加索地区),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以苏联最高领袖斯大林的姓名命名。占领这座城市,对德国而言是政治和军事上的双重打击,对苏联而言,则是绝对不能失去的要地。

德军集结了以德国第6集团军为首的强大兵力,约100万人,兵分两路,一支向高加索油田进发,另一支则目标直指斯大林格勒。他们的计划是迅速推进,在冬季来临前占领目标。

残酷的巷战:炼狱中的较量

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以一场大规模的开阔地带会战开始,而是迅速演变成了极其惨烈、血腥的巷战。德军在空军和炮火的支援下,试图以闪电战的方式快速夺取城市,但他们低估了苏联红军的抵抗意志和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复杂的地形。

想象一下,城市被炸成一片废墟,断壁残垣,街道纵横交错。士兵们在残破的楼房、地下室、下水道里作战,有时两支部队可能只隔着一堵墙,甚至为了争夺一个房间的控制权,会反复拉锯,进行白刃战。战斗异常残酷,双方伤亡都极其惨重。

德军的优势在于其空中支援和装甲力量,但在这残破的城市环境中,坦克的作用大打折扣,往往成为步兵的活靶子。而苏联士兵,无论男女,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和牺牲精神。他们采取了“近战”战术,紧贴着德军,让他们无法发挥炮火和空军的优势。许多苏联士兵甚至会抱着手榴弹冲向德军坦克,与其同归于尽。

“一寸土地,寸土必争”这句话在斯大林格勒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城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山、工厂区、伏尔加河对岸,每一寸土地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围点打援”与“乌拉尔包围圈”:苏军的反击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胶着的几个月里,苏联最高统帅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在积蓄力量,策划一次大规模的反攻。他们发现,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大量兵力,尤其是第6集团军,已经被牢牢地吸引住了。而德军在侧翼的防守相对薄弱,特别是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匈牙利等国的辅助部队。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发动了代号为“天王星行动”的大规模反攻。这次反击采用了著名的“围点打援”战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围歼”战术。苏军的两个集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从德军防守薄弱的侧翼发起猛烈进攻,像钳子一样合拢,迅速穿插到德军后方,并最终在卡拉奇地区汇合,将德军第6集团军及其附属部队约30万人,全部围在了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内。

希特勒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拒绝允许被围困的部队突围,并命令他们坚守阵地,幻想能够获得空中补给,或者期待德军能够从外部突破包围圈。然而,德军的空中补给能力远不足以维持被围困部队的需求,外部突围的尝试也未能成功。

严寒与饥饿:围歼的最后阶段

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在寒冷、饥饿、疾病的折磨下,士气迅速崩溃。城市废墟中的残垣断壁,早已不再是战略要地,而是冰冷的坟墓。苏联红军一步步收紧了包围圈,对被围困的德军进行消耗和歼灭。

1943年2月2日,随着最后一点抵抗的德军部队放下武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军的彻底失败宣告结束。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被俘。

为什么是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它真正地扭转了二战的乾坤:

1. 战略主动权的转移: 在此战之前,德国在东线战场上基本处于进攻方,虽然遭受过一些挫折,但依然掌握着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苏联红军彻底夺取了战略主动权。从1943年开始,苏军在东线开始了漫长的、不可阻挡的推进,直到柏林。
2. 德军精锐部队的毁灭: 第6集团军是德军的王牌部队之一,其覆灭对德国陆军来说是难以弥补的损失,不仅是兵员,更是军事技术和战术经验的损失。
3. 士气的巨大对比: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极大地打击了德军的士气,也让德国国内看到了战争并非像宣传的那样不可战胜。而苏联人民和红军的士气则因此高涨,更加坚定了他们抗击侵略的决心。
4. 轴心国阵营的分裂: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也让一些德军的盟友开始动摇,加速了他们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5. 西方盟国信心的增强: 在苏联人民付出巨大牺牲抵抗德军的同时,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西线盟国的信心,让他们更加确信最终能够战胜纳粹德国。

可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它是一次全面性的、决定性的战略转变。它像一道巨大的裂痕,出现在纳粹德国不可一世的战争机器上,从此,德军就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衰落之路。

所以,当人们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时,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其空前的规模、残酷的较量和深远的影响,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最重要的坐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外国史不是我的强项,抱歉,答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很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几个关键时刻,但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代表全局性、影响深远的战役,那无疑是斯大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这场战役之所以被视为转折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东西两线的力量对比,以及战争双方的战略态势和士气。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过头来看,与其说是偶然事件的堆砌,不如说是在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交织下,似乎走向了一个难以避免的终点。当然,历史总有“如果”的空间,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各国的行为模式来看,将二战的爆发看作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有其深刻的道理。要理解这份“必然性”,我们得.............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世界性冲突,其性质可以用几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来理解。如果要我用自己的话来详细说,我会这样看:首先,最核心的一点,它是一场反法西斯主义的解放战争。这句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宏大,但却是这场战争最本质的属性。从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开始,就注定了.............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两国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确实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及其影响:一、凡尔赛条约与巨额赔款的产生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怀有深切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冰洋护航舰队,是一曲在极寒之地奏响的慷慨悲歌,也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胜利。提及这支队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大西洋护航舰队的英勇身影,但北冰洋护航舰队同样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简单来说,北冰洋护航舰队的任务是将至关重要的物资,从盟国(主要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日本“资源匮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提及,但细究起来却颇有些复杂的问题。说它“匮乏”,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一点没有”,而是相对于其庞大的战争机器以及称霸东亚的野心而言,关键战略资源的来源存在着致命的短板。首先,我们得明确日本在战争爆发前,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国.............
  •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潮流以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令人心悸的方式改写。如果纳粹德国和日本,这两股在二战中曾经如烈火般席卷欧亚大陆的力量,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那么我们所知的世界将会天翻地覆,面目全非。在欧洲,德国的铁蹄将继续延伸,柏林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希特勒的“千年帝国”或许并未如历史所示那样崩溃,而是.............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贡献是否被高估,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不同国家、不同历史学家的观点差异很大。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苏联在战争中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贡献,以及其背后付出的巨大代价。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以下是苏联贡献被认为至.............
  • 回答
    看待二战英军陆军的表现,得一分为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们既有令人钦佩的韧性和战场上的英勇,也存在着战略上的失误和装备上的不足。总的来说,二战中的英国陆军是一支在逆境中成长,最终为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力量,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初期困境与撤退的荣耀:敦刻尔克奇迹与北非战场的不甘战争爆.............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国际法和道德伦理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日本平民是无辜的。 非战斗人员: 原子弹投放的目标是日本的军事和工业中心,但其毁灭性的效果却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大量非战斗人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海战,如果以参战兵力、舰艇数量以及战略影响来衡量,那么毫无疑问是发生在1944年10月的 莱特湾海战(Battle of Leyte Gulf)。这场战役发生在美国海军在菲律宾莱特岛登陆的前夕,其规模之宏大、过程之复杂、结果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学家津津乐道。想象一下,那.............
  • 回答
    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国将领,这本身就像在一片迷雾中寻找唯一的星光,充满了主观性和争议性。毕竟,在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忠诚勇敢、为国捐躯的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线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抗战的史诗。要从中挑出一位“最优秀”,实属不易,也容易忽略了许多同样伟大的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答案是:大概率不会,或者说,现在的“我”很可能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会与现在截然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社会结构、科技发展、政治格局,乃至个人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一、宏观层面:人类文明的断裂与重塑1. 全球政治格.............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宏大冲突,参战各国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关于苏联和加拿大在二战中的贡献,两者在体量、性质以及最终影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评判谁的贡献“大”,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苏联:东方战场的砥柱,以巨大牺牲铸就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可以用“决定性”、“惨烈”和“全.............
  • 回答
    要论二战中英苏两国谁的贡献更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战场和战略层面,并且都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场上的牺牲与承受压力:苏联承受的重压与消耗如果单从“承受的压力”和“人员伤亡”来看,苏联无疑是二战中最付出了巨.............
  • 回答
    这是一段历史的深刻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苏联和波兰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要简单地断定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一种简化,更贴切的做法是理解各自的贡献在战争进程和最终胜利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苏联的贡献:东线的决定性力量与巨大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