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苏联谁的贡献大?

回答
要论二战中英苏两国谁的贡献更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战场和战略层面,并且都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

一、战场上的牺牲与承受压力:苏联承受的重压与消耗

如果单从“承受的压力”和“人员伤亡”来看,苏联无疑是二战中最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国家。

东方战线的残酷性: 德国在东方战线投入了绝大部分的陆军兵力,那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场。从巴巴罗萨行动开始,苏联就成为了对抗纳粹德国主力军团的主要阵地。苏联士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作战,装备往往不如德军精良,但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牺牲精神,一次又一次地阻止了德军的攻势,并且逐渐将战线推回。
巨大的人员伤亡: 苏联的总死亡人数估计高达2700万至3000万,其中绝大部分是平民,但军队的伤亡也非常惨重,阵亡和失踪人数可能接近900万。这种规模的伤亡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几乎每个家庭都受到了战争的直接影响。他们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等关键战役中付出的代价是难以估量的。
战略主动权的争夺: 苏联的军队不仅要抵挡德军的进攻,还要发动一系列大规模的反攻,逐步收复失地并推进至柏林。每一次进攻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消耗了大量的兵力和物力。

相比之下,英国虽然也承受了战争的痛苦,但其战场压力和人员伤亡的规模与苏联是不同的。

战争初期面临的孤立: 在法国沦陷后,英国一度孤军奋战,承受了德国空军的猛烈攻击,也就是“不列颠空战”。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英国皇家空军以少胜多,保卫了本土免遭入侵,这可以说是英国在战争初期最关键的贡献。
地理位置的优势: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其本土不像苏联那样直接暴露在德军的陆地攻势之下。虽然遭受了空袭和潜艇封锁,但其核心领土的安全相对更有保障。
多线作战的牵制: 英国在北非、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后来在欧洲和亚洲都保持着战线。然而,与苏联在东方战线正面承受德军主力不同,英联邦部队在很多战场上是与意大利、德军的部分精锐或占领军作战,其集中承受的压力分散在不同的区域。

二、战略牵制与消耗:英国的全球性存在与支援

英国的贡献体现在其作为全球性帝国所能调动的资源和战略部署上。

海军优势与大西洋战役: 英国皇家海军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海军之一。在大西洋战役中,英国海军承担了对抗德国U型潜艇的重任,这是保持盟军补给线畅通,特别是向苏联提供援助的关键。如果英国海军在大西洋上失利,苏联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对德国的经济封锁: 英国利用其海军优势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限制了德国的海外贸易和物资获取,对德国的战争机器造成了持续的消耗。
早期空战的胜利: 如前所述,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是英国最重要的战略贡献之一。它粉碎了希特勒入侵英国的计划,使英国能够继续作为盟军的基地和反攻欧洲的跳板。
全球范围的军事行动: 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参与了北非战役、意大利战役、诺曼底登陆以及东南亚战场等一系列重要军事行动。这些行动分散了德军的兵力,并最终为全面反攻创造了条件。

苏联在此方面虽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其战略态势更多的是在本土防御和反攻,其全球性战略影响相对不如英国广泛。

三、物资支援与军事援助:美国的“租借法案”与英苏的合作

谈到贡献,不能不提美国的援助,尤其是对苏联的“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对苏联的重要性: 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卡车、食品、原材料和工业设备。这些援助对苏联在战争初期的资源短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其维持了战争机器的运转,并支持了其大规模的反攻。据估计,苏联获得的约20%的军用车辆和约30%的飞机来自美国的租借法案。
英国的支援作用: 英国也积极向苏联提供支援,尽管其能力不如美国。英国通过北冰洋航线向苏联运送物资,并在其他战场上牵制德国,间接为苏联减轻了压力。

从这个角度看,英苏两国都在努力支援对方,但如果单纯论接受援助的规模,苏联接受的援助规模更为显著。然而,这并不削弱两国各自的直接作战贡献。

四、政治与外交作用:共同的战线与理念的坚持

两国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法西斯同盟的基石: 英国和苏联都是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尽管意识形态存在巨大差异,但两国为了共同的敌人,紧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
战争意志的象征: 在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英国的坚持和苏联的抵抗,都向世界展示了反抗纳粹主义的决心,鼓舞了被占领国家和反抗力量的士气。

五、结论:互不可缺的贡献

要简单地说谁的贡献更大,就像是问“枪”和“弹药”谁更重要一样,两者都是赢得战争所必需的。

苏联的贡献在于其承担了最艰巨的军事任务,消耗了德军的主力,并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东线战场的胜利,为盟军最终击败德国奠定了基础。 苏联的东线战场是德国力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最先将德国逼入绝境的战场。
英国的贡献在于其在战争初期孤军奋战的坚持,保卫了欧洲的战略基地,利用其全球性的海军和经济实力对德国施加了持续的压力和消耗,并为后来盟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没有苏联在东线战场上拖住和消灭德军的大部分兵力,盟军在西线的反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而如果没有英国在战争初期的坚持,以及之后在各个战场的牵制和支援(以及最终美国的参战),苏联的处境也会更加孤立无援。

因此,英苏两国在二战中的贡献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 苏联在正面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是决定性的,但英国在战略全局上的支撑作用同样不可低估。这场胜利是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努力和牺牲的结果。与其争论谁的贡献“更大”,不如认识到双方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代价,共同谱写了战胜法西斯主义的辉煌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显英国贡献大,没慕尼黑协定根本打不起来,贡献了一个二战,你说他贡献大不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论二战中英苏两国谁的贡献更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战场和战略层面,并且都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场上的牺牲与承受压力:苏联承受的重压与消耗如果单从“承受的压力”和“人员伤亡”来看,苏联无疑是二战中最付出了巨.............
  • 回答
    将当代的中国与二战前的德国和昭和日本进行类比,是一种在政治和历史讨论中时常出现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批评中国发展方向的观点中。这种类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些观察者对当前中国社会、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解读。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这些类比背后所指向的具体特征,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类比的根源:.............
  • 回答
    看待二战英军陆军的表现,得一分为二,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们既有令人钦佩的韧性和战场上的英勇,也存在着战略上的失误和装备上的不足。总的来说,二战中的英国陆军是一支在逆境中成长,最终为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力量,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初期困境与撤退的荣耀:敦刻尔克奇迹与北非战场的不甘战争爆.............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中流砥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若要探究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最为卓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考虑到战争的规模、参战的烈度、对最终胜利的影响以及付出的代价,苏联无疑是另一面最耀眼的旗帜,其贡献之巨.............
  • 回答
    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国将领,这本身就像在一片迷雾中寻找唯一的星光,充满了主观性和争议性。毕竟,在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忠诚勇敢、为国捐躯的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线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抗战的史诗。要从中挑出一位“最优秀”,实属不易,也容易忽略了许多同样伟大的人.............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两国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确实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及其影响:一、凡尔赛条约与巨额赔款的产生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怀有深切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回答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空军虽然在装备、训练和整体实力上与日、德、英、美等国存在巨大差距,但它绝对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力量之一。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决心,书写了中国空军的悲壮史诗。一、 艰难的开端与初露锋芒(抗战爆发前至19.............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国际法和道德伦理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日本平民是无辜的。 非战斗人员: 原子弹投放的目标是日本的军事和工业中心,但其毁灭性的效果却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大量非战斗人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
  • 回答
    二战那个熔炉里,确实淬炼出了不少让人脑洞大开的“奇葩”武器。这些东西有些是基于现实需求但设计得过于“超前”,有些则是纯粹的“怪招”,甚至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保证听完你会觉得,当时的人们脑子里都装着什么奇思妙想。1. 闪光弹的近亲——“迷魂炮”(Bat Bomb,别名“蝙蝠炸.............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全力与德国协同,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国力。简单地说,日本当时将主要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太平洋的资源掠夺和与美国的对抗上,而与苏联的战争,其潜在收益与巨大风险不成正比。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在二战中的基本战略目标。日本走向.............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宏大冲突,参战各国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关于苏联和加拿大在二战中的贡献,两者在体量、性质以及最终影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评判谁的贡献“大”,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苏联:东方战场的砥柱,以巨大牺牲铸就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可以用“决定性”、“惨烈”和“全.............
  • 回答
    这是一段历史的深刻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苏联和波兰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要简单地断定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一种简化,更贴切的做法是理解各自的贡献在战争进程和最终胜利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苏联的贡献:东线的决定性力量与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存在一些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宣传策略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除了斯大林坦克和丘吉尔坦克,还有一些值得提及的例子,虽然它们可能不像这两款坦克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USS Franklin D. R.............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如果巴黎真的像伦敦那样,在二战中遭受了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那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再是那个人们心中浪漫、艺术的“光之城”。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大规模轰炸”意味着什么。二战中的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其威.............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山下奉文这位昭和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和菲律宾的指挥生涯,无疑是日军中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的指挥能力,就像战场上的刀锋,锋利而带着血腥,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让人扼腕叹息。闪击东南亚:速战速决的“缅甸围棋”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战,无疑是1941年末至1942年初对马来亚和新加坡.............
  • 回答
    二战期间美苏互换地理位置,这绝对是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这其中的影响之大,恐怕会彻底颠覆我们熟知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挪移,而是牵扯到双方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战略纵深、文化认同,甚至兵力部署和作战思想的根本性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互换地理位置”是彻底的,也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