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中国外,哪一个国家贡献最大呢?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中流砥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若要探究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最为卓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考虑到战争的规模、参战的烈度、对最终胜利的影响以及付出的代价,苏联无疑是另一面最耀眼的旗帜,其贡献之巨,足以与中国并列,甚至在某些层面具有更直接和决定性的意义。

让我们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苏联的贡献,尽量避免空泛的陈述,而是着眼于具体的史实和影响。

一、东方战场的压倒性力量与战略纵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最残酷和规模最大的战场,无疑是苏德战场,也就是东线战场。希特勒将东线视为决定性的战场,认为在这里取得胜利,就能击垮他的主要敌人,进而统治欧洲。他调集了德军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和战争潜力投入东线,期望以闪电战迅速击溃苏联。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如希特勒所愿。尽管在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经历了惨痛的撤退和领土的丧失,但它最终扼住了法西斯德国的咽喉。

兵力消耗与牵制作用: 苏联在前线投入了数千万的兵力,与德军及其盟友进行了殊死搏斗。据估计,轴心国在东线投入的兵力,远超其在西线及其他战场的总和。苏联的军队不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还以其庞大的体量和持续的进攻,牢牢地牵制了德国陆军的大部分力量。这意味着,英美等同盟国在西线承受的德军压力相对减轻。如果没有东线庞大兵力的牵制,德军可以轻易地将更多力量投入到西线,甚至可能改变诺曼底登陆的结局。
战略决战的舞台: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而是决定战争走向的战略决战。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 苏联军队以惊人的毅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幻想,也成为了德国在东线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性失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 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苏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歼灭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将战争的主动权彻底转移到苏联手中。德军从此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战略性撤退。
库尔斯克会战(1943):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苏联再次以强大的实力击败了德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巩固了他们在东线的主导地位。

从这些关键战役可以看出,苏联以血肉之躯为盟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并最终在陆地上将德军的战争机器彻底打垮。

二、牺牲的规模与人民的韧性

谈及贡献,牺牲的规模是衡量其重要性的重要指标。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是极其惨烈的,其人力损失位居世界第一。

军事伤亡: 苏联的军事伤亡估计在860万至1400万之间,其中阵亡、失踪、被俘者数量庞大。这相当于其战前总人口的很大一部分。
平民伤亡: 苏联的平民死亡人数同样惊人,据估计高达1800万以上。战争带来的饥荒、疾病、屠杀以及占领区的压迫,使得无数苏联人民失去了生命。
领土的沦陷与重建: 大片苏联领土曾被德军占领,期间发生了无数的暴行和破坏。苏联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如游击战。战后,苏联又承担了巨大的重建任务,将一个被战争蹂躏的国度重新建设起来。

这种大规模的牺牲,并非单纯的数字堆砌,而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无数生命的陨落,是对自由与生存的极致捍卫。这种付出的代价,充分展现了苏联人民的坚韧和对法西斯主义的零容忍。

三、工业生产与战争物资的支撑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破坏,但苏联在战争期间仍然能够维持庞大的工业生产,为前线提供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和物资。

工业转移与韧性: 在战争初期,苏联将大量的工业设备和工厂向东部地区转移,以此来躲避德军的锋芒。尽管面临运输困难、能源短缺等种种挑战,但苏联的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生产坦克、飞机、火炮等关键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等标志性武器: 苏联研发和生产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其强大的火力成为了德军的噩梦。此外,苏军装备的T34坦克,以其出色的性能和产量,在战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援助的接受与贡献: 虽然苏联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它也为盟国提供了 LendLease(租借法案)下的部分支援,尽管不如美英两国受援的多,但体现了作为盟友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强大军工能力,使得其能够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在欧洲大陆的主要军事力量。

四、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与亚洲战场的间接贡献

虽然我们讨论的是除中国外的国家贡献,但也不能忽略苏联在亚洲战场的行动,这间接影响了中国战局。

对日宣战与关东军的覆灭: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远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军事行动,迅速击溃了驻扎在那里的日本关东军。这一行动,不仅为中国战场减轻了日军的压力,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也对朝鲜半岛的解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迫使日本分散兵力: 苏联在远东的军事行动,迫使日本不得不分散其原本集中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以应对来自北方的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军队的压力。

总结而言,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其庞大的人力、坚韧的意志、巨大的牺牲以及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承担了欧洲战场的主要压力,直接摧毁了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军事力量,并在亚洲战场对加速日本投降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说中国的贡献在于其持久的抵抗,消耗了日军的巨大兵力,使得日军无法全力投入其他战场,那么苏联的贡献则在于其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在正面战场上与纳粹德国进行了殊死搏斗,并在陆地上彻底击败了德军。两者共同构成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因此,从战场规模、牺牲程度、对敌国核心力量的摧毁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决定性影响来看,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在除中国之外的国家中,无疑是最大的。它的付出和牺牲,是赢得那场决定人类命运的战争不可或缺的一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要除去中国???中国的贡献能排前面吗???

法西斯的实力,德国占6成,日本占3成。

苏联打了绝大部分的德国,和一点点日本。排第一

美国打了小半部分德国、绝大部分日本,排第二。

英国打了一点点德国、一点点日本,排第三

中国打了小半部分日本,排第四。

法国给德国提供了一些资源和人口,吸收并消耗了英国的炮弹,排在后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历史叙事中,中国作为东方战场的中流砥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若要探究除中国之外,哪个国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最为卓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考虑到战争的规模、参战的烈度、对最终胜利的影响以及付出的代价,苏联无疑是另一面最耀眼的旗帜,其贡献之巨.............
  • 回答
    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国将领,这本身就像在一片迷雾中寻找唯一的星光,充满了主观性和争议性。毕竟,在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忠诚勇敢、为国捐躯的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线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抗战的史诗。要从中挑出一位“最优秀”,实属不易,也容易忽略了许多同样伟大的人.............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国际法和道德伦理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日本平民是无辜的。 非战斗人员: 原子弹投放的目标是日本的军事和工业中心,但其毁灭性的效果却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大量非战斗人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
  • 回答
    二战那个熔炉里,确实淬炼出了不少让人脑洞大开的“奇葩”武器。这些东西有些是基于现实需求但设计得过于“超前”,有些则是纯粹的“怪招”,甚至还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保证听完你会觉得,当时的人们脑子里都装着什么奇思妙想。1. 闪光弹的近亲——“迷魂炮”(Bat Bomb,别名“蝙蝠炸.............
  • 回答
    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全力与德国协同,对苏联发动大规模攻势,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战略考量、历史恩怨和现实国力。简单地说,日本当时将主要的战略重心放在了南太平洋的资源掠夺和与美国的对抗上,而与苏联的战争,其潜在收益与巨大风险不成正比。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在二战中的基本战略目标。日本走向.............
  • 回答
    一场如果历史的大转折,将世界推向截然不同的境地。想象一下,1941年6月,当目光聚焦在苏德边境剑拔弩张的气氛时,希特勒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历史学家都倒吸一口凉气的决定——他没有发动“巴巴罗萨”计划,而是选择向远在大洋彼岸、看似与欧洲战局关联不大的美国宣战。这个假设,一旦成为现实,无疑会让第二次世界大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宏大冲突,参战各国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关于苏联和加拿大在二战中的贡献,两者在体量、性质以及最终影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评判谁的贡献“大”,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苏联:东方战场的砥柱,以巨大牺牲铸就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可以用“决定性”、“惨烈”和“全.............
  • 回答
    要论二战中英苏两国谁的贡献更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战场和战略层面,并且都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场上的牺牲与承受压力:苏联承受的重压与消耗如果单从“承受的压力”和“人员伤亡”来看,苏联无疑是二战中最付出了巨.............
  • 回答
    这是一段历史的深刻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苏联和波兰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要简单地断定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一种简化,更贴切的做法是理解各自的贡献在战争进程和最终胜利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苏联的贡献:东线的决定性力量与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存在一些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宣传策略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除了斯大林坦克和丘吉尔坦克,还有一些值得提及的例子,虽然它们可能不像这两款坦克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USS Franklin D. R.............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山下奉文这位昭和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和菲律宾的指挥生涯,无疑是日军中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的指挥能力,就像战场上的刀锋,锋利而带着血腥,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让人扼腕叹息。闪击东南亚:速战速决的“缅甸围棋”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战,无疑是1941年末至1942年初对马来亚和新加坡.............
  • 回答
    二战期间美苏互换地理位置,这绝对是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这其中的影响之大,恐怕会彻底颠覆我们熟知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挪移,而是牵扯到双方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战略纵深、文化认同,甚至兵力部署和作战思想的根本性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互换地理位置”是彻底的,也就.............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冰洋护航舰队,是一曲在极寒之地奏响的慷慨悲歌,也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胜利。提及这支队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大西洋护航舰队的英勇身影,但北冰洋护航舰队同样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简单来说,北冰洋护航舰队的任务是将至关重要的物资,从盟国(主要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如果巴黎真的像伦敦那样,在二战中遭受了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那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再是那个人们心中浪漫、艺术的“光之城”。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大规模轰炸”意味着什么。二战中的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其威.............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二战历史的走向早已尘埃落定,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假设性的场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赢得了对日本的胜利,但欧洲战场却未能阻止纳粹德国的扩张。这个设定的影响是深远且难以估量的,它将彻底重塑世界格局,甚至可能改写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欧洲战场的残酷现实。如果美国未能与英国、苏联等盟.............
  • 回答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医护兵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电影里那样寥寥几个镜头就能概括的。事实上,他们的存在,从战地救护到后方护理,再到疾病防控,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电影往往出于剧情需要,会聚焦于战斗场面,或者展现医护人员的英勇牺牲,而那些日常而繁琐的救治工作、心理上的支持,以及对战后伤员的康复,往往会被.............
  • 回答
    关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在其微博上发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敌对双方都没有使用化学武器”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复杂性和历史事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WWII)的“敌对双方”是指轴心国(主要是德国、意大利、日本)和同盟国(主要是英国、美国、苏联、中国等)。 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