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吗?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回过头来看,与其说是偶然事件的堆砌,不如说是在一系列深层原因的交织下,似乎走向了一个难以避免的终点。当然,历史总有“如果”的空间,但从历史发展的逻辑和各国的行为模式来看,将二战的爆发看作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有其深刻的道理。

要理解这份“必然性”,我们得一层层剥开那些埋藏在和平表象之下的裂痕。

首先,凡尔赛体系的扭曲与不满是战争爆发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导火索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尤其是英法,为了惩罚德国并确保自身安全,强加给德国一系列严苛的条款。这不仅仅是巨额的战争赔款,更包括了大量的领土割让、军事力量的限制以及将战争责任完全归咎于德国。

这种“胜利者全取,失败者一无所有”的条约,在德国国内激起了强烈的民族屈辱感和复仇情绪。人们认为这是对德国的羞辱和不公,为日后极端民族主义的抬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种普遍的不满情绪,承诺要推翻凡尔赛条约,恢复德国的荣光,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政治支持。

与此同时,对于其他战败国,如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也造成了东欧和中东地区新的民族边界划分混乱,许多民族被分割,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埋下了新的冲突隐患。

其次,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与极端主义的崛起也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其破坏力是空前的。失业率飙升,经济活动停滞,社会秩序动荡。在这样的背景下,民众对现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信心动摇。

这种绝望和动荡的环境,为那些承诺提供简单答案、强有力领导和民族复兴的极端主义政党提供了绝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德国,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和国内不满,迅速壮大;在意大利,法西斯党已经上台;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日益膨胀。这些国家都走向了对外扩张和军事冒险的道路,企图通过战争来转嫁国内矛盾、攫取资源和扩大影响力。

第三,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是未能阻止战争爆发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战后建立的旨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本应成为各国合作的平台。然而,它缺乏独立的军事力量和强制执行力,主要成员国的利益冲突难以调和,关键时刻的干预往往软弱无力。

当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以及德国撕毁《凡尔赛条约》进行军事扩张时,国际联盟的谴责和制裁都显得苍白无力。这不仅让侵略者胆子越来越大,也让其他国家对集体安全失去了信心,各国开始走上“各自为政”的道路。英国和法国试图采取“绥靖政策”,希望通过退让来换取和平,但这反而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

第四,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与国家利益的赤裸裸博弈也是不可忽视的层面。在当时的世界上,出现了几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以英法为代表的民主国家,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这些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相互视为敌对力量。

法西斯主义鼓吹种族优越论、国家至上和对外扩张,而民主国家则奉行自由主义和民族自决。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鸿沟,使得各国之间的互信荡然无存,更难以形成统一战线来对抗共同的威胁。国家利益的考量更是驱动各国行动的核心要素。德国渴望“生存空间”,日本觊觎亚洲的资源和市场,意大利梦想重建罗马帝国,而英法则试图维护其全球霸权和殖民体系。当这些国家利益发生碰撞时,战争就变得难以避免。

最后,历史遗留问题和民族主义的膨胀如同潜伏的暗流,时刻威胁着和平。在一战前后,欧洲的民族国家边界划分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德国对“大德意志”的渴望,意大利对“地中海霸权”的追求,日本对“亚洲共荣圈”的构想,都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对奥地利的“统一”,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并非偶然的政治事件,而是其国家战略和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当一个国家将民族的“荣耀”和“生存”置于国际法和和平秩序之上时,战争的阴影便随之而来。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非单一事件所致,而是一系列历史性问题、经济危机、政治失误、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国家利益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凡尔赛体系埋下的屈辱种子,经济大萧条催生的极端主义,国际联盟的失能,以及各国领导人的决策失误,都将世界一步步推向了战争的深渊。从这个角度看,二战的爆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带有难以摆脱的“必然性”。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否定那些为和平而努力的个人和群体,但历史的大趋势往往是强大而难以阻挡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我说,在某一个时间点以前,二战并不具备必然性,估计很多人都会不认可。但事实是,确实在某一个关键节点前,二战不是必然会发生的。

二战前的绥靖与爆发的节点就是39年3月吞并捷克和但泽走廊问题。在一般的叙述里,都认为这两个是德国的无理要求,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向前推进到1914年7月,这两个地区都是属于德国的,再往前上溯到1750年左右,这两个地区仍然是德国的。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只是在恢复其“故有领土”。如果我们假设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没有宣战,那么德国是否还会继续声张自己的领土要求呢?

我说的时间点就在这里。

从第二帝国德国的领土来看,波兰问题解决后,德国的领土要求基本消失,除了阿-洛地区。但是,从事后的情况来看,希特勒对于英法的宣战是完全出乎预料的,以至于被惊呆了,这也表明也许在9月3日以前,希特勒是真没打算与英法作战——从纸面上看也打不过,以至于化了近半年时间来筹划与英法的战争计划。

从一般文学说法里的角度来看,德国由于穷兵黩武,经济上陷入破产,因此也有发动战争的动机。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因为早在1935年,德国就已经在事实上废除了金本位制,并通过经济政策避免了外汇、黄金储备等对于经济的限制,同时,德国在拉美、东欧及土耳其、北欧地区的投资也进入了良性循环,可以说德国在事实上找到了新的市场,至少在10年内不担心经济问题。从资源上说,如果德国不与控制了海运线的英国发生战争的话,德国的工业能力也可以得到安全保障。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德国也很可能会停止进一步的领土扩张。

所以假设英法不干涉德国入侵波兰,并且德国不索要阿-洛地区的话,战争很有可能不会在西欧爆发。至于苏德之间是否会爆发,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线的事了。

或者,希特勒没有采纳曼施坦因计划,而是采用史里芬计划,与英法在比利时平原打成阵地战了,是不是也可能达成一个很快的停战呢,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脑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