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食谱是什么?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粮食配给制度以及运输限制,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食谱通常以“节约”、“替代性食材”和“实用主义”为特点,许多传统菜肴被简化或调整,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烹饪方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谱及其背景:



1. 战争面包(Kriegsbroten)
背景:德国在战争期间面临粮食短缺,尤其是小麦供应不足。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德国人用黑麦、燕麦甚至木屑混合制成“战争面包”。
制作方法:
将黑麦粉和小麦粉按比例混合(如5:1),加入酵母发酵。
部分版本会掺入煮过的豆类或蔬菜泥以增加体积和营养。
这种面包口感粗糙,但能长时间保存,成为战时主要的主食。
影响:战争结束后,这种面包仍被保留下来,成为德国传统食品的一部分。



2. 战争布丁(War Pudding)
背景: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在战争期间实行严格的粮食配给制度。人们需要利用剩余食材制作食物。
例子:
英国“战时布丁”:用面粉、糖、牛奶或水混合成糊状,加入少量黄油,蒸制而成的甜点。由于乳制品短缺,有时会用煮熟的土豆泥代替牛奶。
美国“战争蛋糕”:使用黑麦粉、蜂蜜和咖啡代替奶油,制作出浓稠的甜点。
特点:简单易做,但缺乏传统布丁的细腻口感。



3. 战争汤(War Soup)
背景:肉类供应紧张时,人们用蔬菜、根茎类植物或动物内脏熬制汤品。
例子:
德国“土豆和白菜汤”:将土豆、卷心菜、胡萝卜切块煮至软烂,加入少量盐和香料调味。
英国“战时肉汤”:用牛肉骨头、洋葱、胡萝卜炖煮,制成浓稠的汤。为节省肉类,有时会使用豆类或蘑菇代替部分肉质。
特点:营养均衡但味道较淡,需通过香草(如百里香)提升风味。



4. 战争罐头食品
背景:战争期间运输困难,罐头成为保存食物的重要方式。各国开始大规模生产预制食品。
例子:
英国“战时罐头”:包括煮熟的豌豆、胡萝卜和牛肉(用蔬菜代替部分肉类),装入金属罐中长期储存。
美国“军用口粮”:如压缩饼干和脱水土豆,用于士兵补给,后来也被平民食用。
影响:战后罐头食品成为家庭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5. 战争甜点:黑麦蛋糕
背景:法国、意大利等国在战争中缺乏糖和黄油。人们用黑麦粉、蜂蜜或葡萄干制作替代性甜点。
做法:
将黑麦粉与少量小麦粉混合,加入鸡蛋、牛奶和糖(或蜂蜜)搅拌成面糊。
烘烤后形成类似蛋糕的质地,口感较硬但耐储存。
特点:高纤维、低糖,适合长期保存。



6. 战争蔬菜料理
背景:肉类短缺迫使人们转向植物性食物。例如,英国和美国推广“战争菜园”(Victory Garden)种植蔬菜。
例子:
土豆炖菜:将土豆、胡萝卜、洋葱煮熟后加入奶油或牛奶制成浓稠的炖菜。
芜菁汤:用芜菁、白菜等根茎类蔬菜熬制,常搭配面包食用。
影响:战后这些蔬菜成为欧洲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7. 战争饮品:咖啡替代品
背景:咖啡因短缺时,人们发明了“战争咖啡”以维持日常习惯。
做法:
将小麦、大麦或烤豆类磨碎后与咖啡混合煮制。
虽然味道苦涩且缺乏香气,但能提供类似咖啡的刺激感。
例子:德国在1916年因咖啡进口受阻而推广“战争咖啡”。



8. 战争配给制度下的食谱调整
背景:各国政府推行粮食配给(如英国的“食物券”),迫使家庭精打细算。
例子:
“每周一顿肉”计划:将肉类切割成小块,与蔬菜炖煮,确保每人分到少量蛋白质。
“剩菜再利用”:将剩余饭菜做成煎饼、汤或炖菜(如英国的“冷盘切片”)。



历史意义
一战期间的食谱变化反映了战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资源节约:通过替代食材和简化烹饪,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资源。
技术创新:罐头食品和脱水技术的普及为后来的食品工业奠定基础。
文化记忆:许多战时饮食习惯在战后延续(如德国“战争面包”、英国“战争布丁”),成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

这些食谱不仅是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战期间的食谱最著名的是这个:

把肉票裹上一层鸡蛋票,放在平底锅里用黄油票煎成褐色,和蒸好的土豆票、蔬菜票、面粉票一起吃。饭后再来一杯奶票泡咖啡票和糖票,如果还没吃饱还可以再加一张面包票。餐后用香皂票洗手、用配给卡擦干。

这是1917年德国的周日烘烤菜谱。在这个菜谱后边还有一句非常正能量的评论,作者说“我们德国人看得很开!我们吃的很开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爱国食谱呢?我们必须考虑到“现代生活”或者“近代生活”这个玩意在19世纪曾经是一种非常时髦、非常高大上的玩意,它叫“时尚生活”。既然叫时尚生活就意味着它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在你的生活基础上“踮踮脚”才是“时尚生活”。那具体怎么踮脚就是生活指南类作品大展拳脚的战场了。两百多年来信这玩意的宝贝儿一直是市民阶级里的绝大多数。连艺术家也相信“风雅生活论”嘛。

古往今来从心理到老娘舅,从帽子到女士的小阳伞,从事时尚产业的人无计其数。吃喝当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生活从来都洋溢着一种标准化的热忱。15世纪的巴黎布尔乔亚就会给新娶的媳妇写食谱,18世纪维也纳开始有批量出版的食谱指导家庭主妇怎么指导厨娘做好一日三餐。

那么到社会突飞猛进的二十世纪初,各种新鲜水果、殖民地肉类、新鲜调味品传入欧洲,食谱就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这个爆发期遭到了战争的打击,但并没有随着英国的海上封锁而消失。

相反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封锁的后果,所以他们希望在不造成恐慌的情况下先给人民打打预防针。菜谱就成为他们用来应对“饥饿战争”的重要方法。

1915年德意志帝国出版了69种“爱国菜谱”,对人的一日三餐做出了精确到卡路里级别的计算。凸出了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原则。同时开始鼓励大家使用各种代用品来替代已经无从获得的殖民地消费品。比如人造蜂蜜、人造巧克力如此等等。

但这样的爱国菜谱其实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两个帝国先后开售配给粮食。之后的菜谱就转入如何用配给卡能买到的东西让大家吃的更好、更饱了。

但配给到1917年也已经走投无路了,开头的那个“配给卡擦手”的食谱就是已经绝望的人们在吃饭问题上躺平的体现。这一年的冬天德意志帝国自己也搞不清楚它的臣民是靠什么活下来的,而历史则把这一年冬天叫做“大头菜之冬”。

这个冬天之后连开玩笑的力气也没有了,整个社会都陷入沉默每个人都在节省力气的前提下等待着西线的胜利,当又一个冬天降临胜利却没有到来的时候,帝国就消失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