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的食谱最著名的是这个:
把肉票裹上一层鸡蛋票,放在平底锅里用黄油票煎成褐色,和蒸好的土豆票、蔬菜票、面粉票一起吃。饭后再来一杯奶票泡咖啡票和糖票,如果还没吃饱还可以再加一张面包票。餐后用香皂票洗手、用配给卡擦干。
这是1917年德国的周日烘烤菜谱。在这个菜谱后边还有一句非常正能量的评论,作者说“我们德国人看得很开!我们吃的很开心!”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爱国食谱呢?我们必须考虑到“现代生活”或者“近代生活”这个玩意在19世纪曾经是一种非常时髦、非常高大上的玩意,它叫“时尚生活”。既然叫时尚生活就意味着它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个不近不远的距离。在你的生活基础上“踮踮脚”才是“时尚生活”。那具体怎么踮脚就是生活指南类作品大展拳脚的战场了。两百多年来信这玩意的宝贝儿一直是市民阶级里的绝大多数。连艺术家也相信“风雅生活论”嘛。
古往今来从心理到老娘舅,从帽子到女士的小阳伞,从事时尚产业的人无计其数。吃喝当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生活从来都洋溢着一种标准化的热忱。15世纪的巴黎布尔乔亚就会给新娶的媳妇写食谱,18世纪维也纳开始有批量出版的食谱指导家庭主妇怎么指导厨娘做好一日三餐。
那么到社会突飞猛进的二十世纪初,各种新鲜水果、殖民地肉类、新鲜调味品传入欧洲,食谱就进入了一个爆发期。这个爆发期遭到了战争的打击,但并没有随着英国的海上封锁而消失。
相反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封锁的后果,所以他们希望在不造成恐慌的情况下先给人民打打预防针。菜谱就成为他们用来应对“饥饿战争”的重要方法。
1915年德意志帝国出版了69种“爱国菜谱”,对人的一日三餐做出了精确到卡路里级别的计算。凸出了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的原则。同时开始鼓励大家使用各种代用品来替代已经无从获得的殖民地消费品。比如人造蜂蜜、人造巧克力如此等等。
但这样的爱国菜谱其实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所以两个帝国先后开售配给粮食。之后的菜谱就转入如何用配给卡能买到的东西让大家吃的更好、更饱了。
但配给到1917年也已经走投无路了,开头的那个“配给卡擦手”的食谱就是已经绝望的人们在吃饭问题上躺平的体现。这一年的冬天德意志帝国自己也搞不清楚它的臣民是靠什么活下来的,而历史则把这一年冬天叫做“大头菜之冬”。
这个冬天之后连开玩笑的力气也没有了,整个社会都陷入沉默每个人都在节省力气的前提下等待着西线的胜利,当又一个冬天降临胜利却没有到来的时候,帝国就消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