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是什么(M.A.I.N.)?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

M.A.I.N. 分别代表:

Militarism(军国主义)
A.I.N. Alliances(联盟体系)
I. Imperialism(帝国主义)
N. Nationalism(民族主义)

咱们一个个来掰扯清楚,看看它们是怎么把欧洲变成一个火药桶的。

军国主义 (Militarism):磨刀霍霍向猪羊

到了 20 世纪初,欧洲各国普遍弥漫着一种“实力就是硬道理”的氛围。简单来说,就是军事实力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1. 军备竞赛:特别是德国,在统一后国力飙升,不甘心只做“日不落帝国”英国的追赶者。它开始大力发展海军,这直接挑战了英国长期以来作为海上霸主的地位。英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英德两国开启了疯狂的海军军备竞赛。造更大的战舰,更快的巡洋舰,装备更强大的火炮,这不仅仅是艘艘战舰的比拼,更是国家经济和工业实力的比拼。

陆地上也一样,法国、俄国、奥匈帝国都在扩充军队,增加兵员,更新武器装备。大家都在想:谁手里枪杆子硬,谁说话才更有底气。

2. 军事计划的制定:这种军国主义还渗透到了国家的战略规划里。各国都制定了详细的战争计划,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预设了如果和俄国、法国同时开战,德国该如何快速击败法国,然后再转头对付俄国。

问题是,这些计划都非常僵化,而且很大程度上基于“先发制人”的逻辑。一旦某个国家感受到威胁,就会倾向于按照计划提前行动,因为一旦开战,速度和主动权就至关重要。这种计划的存在,反而使得危机发生时,各国领导人更容易被军事部门的建议牵着鼻子走,认为“开战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3. 军事思想的影响:军官阶层在政治决策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战争被看作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一种可以解决国内矛盾、提升国家威望的工具。这种“尚武”的文化,让战争的门槛变得很低,很多统治者和民众都觉得,打一仗,说不定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联盟体系 (Alliances):拉帮结派,树敌无数

到了 20 世纪初,欧洲实际上已经被两大战线的联盟体系牢牢地绑住了。这套体系原本是为了维持欧洲的均势,避免某个国家独大,但事与愿违,它反而成了战争扩散的导火索。

1. 三国同盟(同盟国):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虽然意大利后来临阵倒戈)。这三国互相承诺,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遭到攻击,其他两个国家都要出兵支援。
2. 三国协约(协约国):由法国、俄国和英国组成。这三个国家之间也存在互相支援的承诺,虽然不如同盟国那么正式和严密,但实际上,英法之间有“英法协约”,英俄之间也有“英俄协约”,加上法俄的军事同盟,它们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这个体系的危害在于:

“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一个小的地区冲突发生,由于这些联盟的相互保证,就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将原本无关的国家拖入战争。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倒第一块,后面的都会跟着倒下。
僵化与缺乏灵活性:由于各国都签订了条约,一旦危机发生,想保持中立变得异常困难。外交解决问题的空间被大大压缩,大家更倾向于依赖盟友的支持,而不是通过谈判来缓和局势。
加剧不信任与敌意:各国为了巩固联盟,不断加强军事合作,这本身就加剧了对方国家的不信任感,认为对方在密谋针对自己,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联盟和敌对阵营的对立。

帝国主义 (Imperialism):殖民地是硬通货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是西方列强疯狂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时代”。各国都在争夺海外的殖民地、市场和资源。

1. 殖民地的争夺: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成了列强争夺的焦点。德国虽然统一较晚,但野心勃勃,它也想分一杯羹,比如在非洲争取更大的殖民地。这直接导致了德国与英国、法国等老牌殖民帝国之间的矛盾。
2. 经济利益的冲突:殖民地不仅是荣耀的象征,更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它们提供了原材料,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特别是德国工业的崛起对英国市场的挤压,使得帝国主义的竞争愈发激烈。
3. “阳光下的地盘”:德国的领导人曾说过,他们也要在“阳光下争取应有的地盘”。这种说法反映了德国对自己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满,以及对殖民地扩张的渴望。但很多“阳光下的地盘”已经被英国和法国抢占了,这自然会引发这些老牌帝国的不满和警惕。
4. 巴尔干地区的“欧洲火药桶”:除了海外殖民地,欧洲本土的帝国主义冲突也同样激烈。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内部存在着强大的民族离心力。而刚刚独立的巴尔干小国,比如塞尔维亚,则希望将生活在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解放出来,建立一个大斯拉夫国家,这背后得到了俄国的支持。俄国同样希望扩张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与奥匈帝国形成了直接的对抗。

民族主义 (Nationalism):为民族荣耀,不惜一战

民族主义在 19 世纪的欧洲兴起,它既可以是凝聚国家力量的强大动力,也可以是极端排外和扩张的催化剂。

1. 大国民族主义:像德国、法国、英国这样的强大民族国家,他们的民族主义表现为要维护国家尊严、扩张国家利益、证明民族优越性。德国希望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法国则怀念拿破仑时代的荣光,想着收复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
2. 复兴民族主义:对于一些被压迫的民族,比如奥匈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他们的民族主义表现为争取独立和解放。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他们梦想着联合所有斯拉夫人,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这自然会挑战奥匈帝国的统治。
3. 民众的狂热:在战争爆发前夕,各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都被煽动起来,许多人认为战争是捍卫国家荣誉、民族尊严的必要手段。媒体也常常充斥着对敌国的妖魔化宣传,进一步激化了仇恨。

总结一下:

M.A.I.N. 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军国主义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各国都武装到了牙齿,并且制定了详细的战争计划,这使得一旦出现危机,就很容易滑向战争。
联盟体系将一个地区性的冲突迅速升级为一场欧洲大战。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行动,最终因为俄国对塞尔维亚的支持,德国对俄国的宣战,法国对俄国的支持,英国对德国的宣战,一系列的联盟条约就这样把几乎所有欧洲大国都卷了进去。
帝国主义则为各国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深层根源。殖民地和市场的争夺,让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特别是德国试图挑战现有世界秩序的行为,加剧了英法等国的警惕。
民族主义则为战争提供了民众支持和合理性。无论是大国的扩张野心,还是被压迫民族的独立诉求,都披上了民族主义的旗帜,让普通民众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去牺牲。

所以,在 1914 年 6 月 28 日,当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时,这枚小小的炸弹,就这样引爆了 M.A.I.N. 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火药桶。虽然刺杀是直接导火索,但如果没有背后盘根错节的军国主义、联盟体系、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场冲突可能就只会是一个地区性的事件,而不会演变成席卷全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必然性,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分析帝国主义、秘密外交和联盟体系、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在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问题上的罪责。

但我觉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种必然性实际上是一种错觉。首先联盟体系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战争,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联盟体系都是防御性的,德国惧怕法国的复仇战争因此而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结盟来防御法国的进攻,法国迫切的想要进行复仇战争但自身又不足以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它的复仇主义情绪成了德国进行一场“预防性的战争”的充分理由,所以随时可能招致德国的入侵,俄国不希望看到法国失去强国地位,同时又需要从巴黎借款,因此出现了法俄协约,但它不是条约,而是两国元首之间的君子协定。其条款也是防御性的,那就是一旦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法国可以指望俄国对法国的武力支援。英国对法国和俄国都没有条约义务,相反英国和意大利有传统的友谊。所以与其说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外交体系导致了世界大战不如说它长期维持了欧洲和平,至少从1890年卡普里维不再续签再保险条约开始,到1914年之间的24年,欧洲虽然在后人看来时刻都在爆炸的边缘,但却奇迹般的维持了20多年的和平。

一战的爆发与其说因为条约体系的存在不如说是条约体系的趋于瓦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日俄战争和巴尔干战争战争中俄国外交政策和帝国主义政策的受挫,让俄国开始对法俄协约感到不满,甚至谋求在现存的条约同盟体系之外找到新的出路。传统的法俄协约是一种战时的防御同盟,甚至是一种在法国遭到德国入侵的情况下,俄国单方面的有点侠义之风的军事救援,当然作为回报法国支持了俄国的铁路修筑、工业化,让俄国的武装力量和动员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但是因为日俄战争的失败,和奥匈背靠德国对俄国的成功威慑,俄国感到颜面无存,并进而对法俄之间的这种不划算的关系感到不满,法俄防御同盟瓦解的可能严重的刺激了法国外交,法国因此而对法俄之间的外交关系作出了新的定位,两国从防御同盟演变为攻守同盟,法国不但对法俄协约采取这种全新的导致更大风险的解释,而且进而鼓励俄国的帝国主义冒险来强化法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到1914年法俄协约已经从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时的防御同盟,变成了法国站在俄国的帝国主义冒险背后甘愿一起挑战德国的攻守同盟了。

同时中欧同盟国也是如此,德奥同盟因为意大利对法国复辟的恐惧而演变为三国同盟,这三国同盟也是防御同盟,都是基于对共同敌人的恐惧而缔结的,德意惧怕法国,奥匈需要德国来维持自身的存在而不至于瓦解,但意大利对俄国并不感兴趣,而且随着第三共和国共和制的稳固,复辟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意大利对法国的恐惧也在丧失,奥匈帝国到世纪之交也已经经历了一个工业化和经济高增长的黄金二十年,则三国同盟的基础实际上已经衰退了。随着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分享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皇权,三国同盟实际上更准确的是德奥同盟,被奥匈帝国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那就是从单纯的保障奥匈帝国存在,转而成为奥匈帝国自身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这就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支持的外交大臣艾伦塔尔男爵的“向爱琴海挺进”政策。这种政策直接刺激了意大利和俄国,导致俄奥矛盾升级,同时意大利对德奥关系进一步降温。奥匈帝国开始把单纯的防御同盟演变为自身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而德国因为没有明确的外交政策,又惧怕同盟体系的瓦解孤立德国,所以只能在奥匈帝国背后助威,导致了巴尔干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看出1914年并不是协约国和同盟体系本身导致了战争,相反正因为这两大体系都在松动,所以各国当中有迫切的行动目标的国家都纷纷赋予了这两大体系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新色彩,并利用了对同盟体系瓦解的恐惧,而让其他强国跟随自己,才导致了战争。

而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对战争所起的作用无疑比秘密外交和同盟体系来的大。尤其是俄国和德国的军国主义,或者进一步明确的说就是这两个国家的军事机构和军官团的独立性,直接导致了战争。德国总参谋长在1914年告诉皇帝帝国只有一个1906年制定的首先打击法国然后进攻俄国的作战计划,这本身就是谎言,当德皇要求军队停止在西线的行动转而攻击俄国的时候,小毛奇表示拒绝都是这种独立性的直接反应。而在俄国方面,俄国军官告诉皇帝他们并不要求总动员,只要求局部动员,并不告诉皇帝局部动员的结果和总动员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也是这种军事机构的独立性和失去控制的直接体现。这就是军国主义。相比之下奥匈帝国的军队的独立性反而起了某些限制战争的作用,按照德国人的希望奥匈帝国应该一支小兵力牵制塞尔维亚人,而把能够动员的兵力的绝大部分投入对俄作战,但康拉德-冯-贺岑多夫将军因为对俄国战争毫无信心,而把相当大的兵力投入了对塞尔维亚作战。如果能够避免对俄作战,那么奥匈帝国军事当局无疑是乐于支持的。


民族主义对一战的推动更大,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第一是俄国的泛斯拉夫主义情绪的高涨,为了对抗“西方意识形态”为了拒绝“欧美普世价值”,俄国开始兴起斯拉夫主义思潮,而随着1905年革命和战败,这种斯拉夫主义思潮,成为权利受到制约的皇室的半官方意识形态,这种斯拉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国内意味着强调俄罗斯文化特殊性,东正教的信仰和对君主制的捍卫,在外交上意味着俄国对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天然责任,和对其他国家斯拉夫民族的民族主义运动的煽动和武力支持。这就在客观上给巴尔干的斯拉夫民族主义运动提供了武力后盾,怂恿了塞尔维亚人的帝国主义情绪。

而另一方面是匈牙利的马扎尔民族主义,在斯蒂芬王冠领土上执政的马扎尔民族主义者,对王国的少数民族采取红果果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这些掌握了二元君主国的权利的马扎尔人,效法之前的日耳曼统治者采取强制的同化政策,而完全没有看到哈布斯堡王朝类似政策在匈牙利的破产。结果就是外莱塔尼亚的斯拉夫少数民族忿忿不平,有能力的移民美国,没能力的期待着巴尔干半岛的同胞小王国来解放自己。这种奥匈帝国之内的斯拉夫民族主义情绪与被沙皇煽动的巴尔干半岛的民族主义情绪结合在一起使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秘密外交、同盟体系、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客观的说这些都不足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意外。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如果1914年遇刺的不是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而是弗朗茨约瑟夫皇帝,战争反而可能不会爆发。

从1870年以来德奥俄三国几乎不受限制的皇权,和仅仅受到有限的约束的皇权,和皇帝对军队的传统的偏向和独霸,导致了军官团的独立性和不受约束,进而为军国主义提供了基础。

同时欧洲不同程度的民族主义导致了大国和小国普遍的帝国主义政策,大国谋求大国的帝国主义,小国谋求小国的帝国主义,从而制造了二十世纪初欧洲的沙文主义风气。

这些客观因素制造了欧洲国际局势上的结构性空洞,而当在这个结构性空洞维持和平达二十年之久的同盟体系趋于涣散的时候,战争终于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而爆发了,所以综合比较这些因素,我觉得罪责最大的实际上德奥俄三国的有限君主制、以及这种君主制导致的军队的独立地位,其次是俄国、匈牙利的民族主义,外交体系反而扮演的是一个延缓战争和维护和平的角色。

最后是罪恶的广告时间,欢迎关注公众号:youngVienna,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万岁!

看到很多讨论,我觉得还是一个历史的观察角度的问题,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上你当然觉得第一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很明显的必然性,因为它真的发生了,我们的本能都认为发生的事和之前的事情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我认为一战势将爆发是一个问题,一战在1914年爆发是不是一个意外是另一个问题。

另外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914年为什么要去萨拉热窝,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因为1913年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已经准备抛弃他多年来力挺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将军了,赫岑多夫的儿子被揭露出间谍丑闻,而且还是非常小儿科的从老爹办公桌里偷文件这样的间谍丑闻,让赫岑多夫在皇储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而雷德尔上校丑闻原本可以宣布赫岑多夫的灭亡,帝国陆军反间谍机构的官员自己居然是间谍而且收入菲薄的他长期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毫不引起注意,暴露了帝国军队的腐败。1913年秋季演习期间,皇储和赫岑多夫将军爆发激烈争吵,皇储称总参谋长为“华伦斯坦”。但是意外的在演戏中皇储准备替代赫岑多夫将军的奥芬贝格将军的部队被对手打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皇储下令取消最后一天的对抗演习,改为插旗演戏。作为这种行政手段干预的弥补,皇储下令1914年固定的秋季演习之外增加一次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举行的针对塞尔维亚的军事演习。选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是因为那里的军事长官波蒂奥雷克将军也是皇储心目中可能替代康拉德将军出任总参谋长的预定人选,所以如果演习顺利奥芬贝格将军可能上位,演习不顺利但是皇储访问顺利,也可以让波蒂奥雷克将军上位,康拉德将军的命运几乎已经注定了,因此他毫不犹豫的跑去寻求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庇护,皇帝也很愿意通过庇护这位已经走投无路的总参谋长来重申自己的皇权。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中皇储访问了萨拉热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M.A.I.N. 分别代表: Mili.............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您好!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历史上还发生过许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战争。如果您想了解其中最“大”的一个,那可能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考量,例如参战国家数量、动员人口、伤亡人数、地理范围,或是对世界格局造成的改变。在我看来,有一场战争的规模和影响,足以与一战、二战相提并论,而且其历史进程和后果至今仍在塑造着我们.............
  • 回答
    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国将领,这本身就像在一片迷雾中寻找唯一的星光,充满了主观性和争议性。毕竟,在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忠诚勇敢、为国捐躯的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线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抗战的史诗。要从中挑出一位“最优秀”,实属不易,也容易忽略了许多同样伟大的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由单一事件或原因引发,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主要的起因: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在多个层面催生了冲突: 大国.............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竟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突发的意外,还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这个问题,如同迷雾笼罩的战场,让无数历史学家为之思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偶然”或“必然”,而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多种深层因素长期积累,最终在特定导火索的引爆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让我们剥开历史的面纱,看看.............
  • 回答
    一战时期,坦克的出现如同一道阴霾,迅速改变了战场格局。面对这种新兴的钢铁巨兽,各参战国无不绞尽脑汁,试图找到克制它的方法。而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摸索、演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有效的体系。起初,坦克的到来让堑壕战中的步兵们措手不及。他们手中那些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虽然能打出令人.............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是否具备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英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实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包括经济、工业、军事(尤其是海军)、战略以及政治意愿。经济与工业基础: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已经发生了.............
  • 回答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英国与美国交战,那么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碰撞,其影响将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次交战的导火索。在真实历史中,美国参战是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特别是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以及齐默尔.............
  • 回答
    西方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它们触及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以下将从几个主要层面详细阐述:一、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警示世人战争的毁灭性: 一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和“现代战争”,其伤亡人数之巨、破坏程度之烈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个庞大而步履蹒跚的奥斯曼帝国。说实话,评价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就像在评价一个年迈却依旧试图抓住昔日荣光的巨人,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衰朽的巨人,仍有余温的雄狮从根本上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爆发时已经是一个“西亚病夫”,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统治的领土辽阔,但内部却饱受民族.............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粮食配给制度以及运输限制,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食谱通常以“节约”、“替代性食材”和“实用主义”为特点,许多传统菜肴被简化或调整,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烹饪方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谱及其背景: 1. 战争面包(.............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的师级编制,可谓是战场上最基础、也最庞大的作战单位。虽然各国在兵力、装备和组织结构上各有侧重,但围绕着步兵、炮兵和支援单位的协同作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咱们就来捋一捋当时几个主要国家师的“骨架”大概是什么样的。德意志帝国:效率与冲击力并重德国的陆军以其精密的组织.............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确实对德国海军的某些行动抱有深切的忧虑,其中“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的设想,或者说类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这个说法本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它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为现代战争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以其空前惨烈的伤亡和持久的僵持,迫使参战各国不断尝试和创新,从而催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战方式的变革。1. 堑壕战的统治地位与战术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最.............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两国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确实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及其影响:一、凡尔赛条约与巨额赔款的产生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怀有深切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中那些不那么出名,但同样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的战役。很多人提起一战,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索姆河、凡尔登这种血腥的消耗战,但实际上,战争的版图远不止于此,有很多同样激烈残酷,却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一、喀拉基萨尔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不只是惨败,更是政治风暴.............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留在德国的,除了战败的屈辱和沉重的赔款,还有一群被战争磨砺出的、不肯就此放下枪的年轻人——他们便是自由军团(Freikorps)。要理解这群人,就得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背景:战败的阴影与革命的洪流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走到了尽头。皇帝退位,共和国宣告成立,人们渴望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