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坦克火力是如何组织的?

回答
一战时期,坦克的出现如同一道阴霾,迅速改变了战场格局。面对这种新兴的钢铁巨兽,各参战国无不绞尽脑汁,试图找到克制它的方法。而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摸索、演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有效的体系。

起初,坦克的到来让堑壕战中的步兵们措手不及。他们手中那些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虽然能打出令人心悸的弹雨,但在面对厚重的装甲时,几乎是隔靴搔痒。那些早期型号的坦克,尤其是英国人的“马克”系列,简直就是移动的堡垒,步兵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碾过战壕,突破防线。

但人类的适应能力是惊人的。很快,人们意识到,要摧毁坦克,需要更强大的、能够穿透装甲的火力。于是,针对性的武器开始应运而生。

野炮的“转型”与新生的反坦克炮

最先被改造和利用的,是现有的野炮部队。步兵们将迫击炮和轻型野炮拉到前线,尽可能近距离地射击坦克的薄弱部位,例如履带、观察窗或者发动机舱。这种战术虽然原始,但并非全无效果。尤其是一些口径较大的榴弹炮,在近距离的爆炸威力足以对坦克造成损伤,甚至使其丧失行动能力。

然而,野炮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对付远处的阵地和炮兵,其炮弹的初速较低,弹道较高,不适合直接瞄准移动中的坦克。更重要的是,当坦克开始普及并改进防护后,野炮的穿甲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

于是,专业的反坦克炮应运而生。这可以说是一战反坦克火力组织的核心转变。各国开始研发和生产专门针对坦克装甲的炮。

英国: 早期依赖于一些改良的野战炮,例如QF 6磅炮(QF 6pounder 7 cwt gun)等,它们拥有较高的初速和穿甲弹,能够对付初期的坦克。
德国: 德国在这方面走得相对较快。他们引进了一些早期坦克,也深刻认识到反坦克作战的重要性。例如,他们开始装备“2厘米 Flak 18”(尽管这更多是防空炮,但早期也被用于反坦克,直到后来出现更专业的反坦克炮),以及后来一系列的重型步兵支援炮,其中一些型号的穿甲弹对早期坦克构成了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在战争后期也尝试研发专门的反坦克炮,但总体上不如盟军那样普及。
法国: 法国人是坦克的早期使用者,也面临着反坦克作战的挑战。他们利用了一些75毫米野炮进行改装,同时也在研发专门的反坦克炮,如25毫米SA 34反坦克炮(虽然主要在一战后普及,但其研发思路在此期间已经形成)。

反坦克炮部队的组织形式

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更多的是围绕着这些新式武器展开的。

1. 步兵支援与协同:
伴随作战: 反坦克炮部队往往被编入步兵师,直接支援步兵的作战。当步兵遭遇坦克威胁时,这些反坦克炮会迅速就位,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固定阵地与伏击: 在关键的防御地段,反坦克炮会被设置在隐蔽的阵地,等待坦克的到来。利用地形优势和伪装,它们可以对进入射程的坦克实施突然打击。这种伏击战术在阻止坦克突破方面非常有效。

2. 炮兵指挥下的集中运用:
反坦克炮营/连: 随着反坦克炮数量的增加,一些部队开始组建专门的反坦克炮营或连。这些单位拥有独立的指挥链和作战规划,可以根据战局需要,被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临时编组: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现有部队中缺乏专门的反坦克炮,步兵或野炮部队中的一些火炮也会被临时抽调出来,编组成为临时的反坦克火力组。

3. 射击控制与训练:
目标识别与威胁评估: 反坦克炮兵需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学习如何识别不同型号的坦克,评估其威胁,并选择最佳的射击角度和弹药类型。
精确瞄准: 对付坦克的关键在于穿透其装甲。这要求炮手具备高超的瞄准技术,能够瞄准坦克的薄弱部位,并根据坦克的移动速度和方向,进行预判射击。

其他反坦克手段的补充

除了专业的反坦克炮,其他一些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反坦克火力的补充:

重机枪: 尽管对坦克装甲效果有限,但一些重型机枪(如意大利的菲亚特·雷瓦利·佩图扎37毫米炮,虽然严格来说是机关炮)以及升级了穿甲弹药的马克沁机枪,仍然能在近距离对坦克的履带、车轮或观察口造成一定损伤,干扰其行动。
步兵近战武器: 步兵还会配备各种反坦克手榴弹、反坦克枪(如德国的Mauser反坦克步枪),以及一些简易的燃烧弹等。虽然这些武器的杀伤力有限,但在近距离缠斗中,也能对坦克造成一定困扰,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造成瘫痪。
土木工事与障碍物: 构筑反坦克壕、设置绊马索、爆破点等土木工事,也是重要的反坦克手段。它们能够迟滞坦克的进攻速度,迫使其进入反坦克炮的射击区域。

挑战与局限性

尽管如此,一战时期的反坦克火力组织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坦克的不断改进: 随着反坦克火力的发展,坦克也在不断加强装甲,提高防护能力,这使得反坦克武器的更新换代也从未停止。
机动性与支援问题: 反坦克炮的机动性相对较差,往往难以跟上坦克的快速突进,或者在被摧毁后,难以迅速得到补充和支援。
协同作战的困难: 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步兵、炮兵和坦克之间的协同作战仍然存在沟通不畅、反应迟缓等问题,这影响了反坦克火力的整体效能。
弹药的不足: 战争后期,双方的弹药消耗都非常巨大,反坦克炮弹的生产和供应也面临着压力。

总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反坦克火力组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反击的演进过程。它以专门的反坦克炮为核心,辅以野炮的改良和步兵的近战武器,并与土木工事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初步的体系。虽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这些努力为后世反坦克作战理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战争的残酷教会了人们,面对新兴的威胁,必须不断创新和适应,才能在战场上求得生存和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如既往,从德军视角出发。从战略上而言,最好的办法是以步炮协同进攻来迫使装备坦克的敌人被迫转入防御或反攻,在战术上则要复杂得多。

最好的例子是康布雷之战,1917年11月20日,英军集中了400辆坦克在6个步兵师的伴随下沿着12公里的前线对两个兵力不足的德军步兵师发起了进攻,在24小时内,英国人将德国人击退了5英里,这在西线是史无前例的壮举。在接下来九天,英军已经使德军损失了两个步兵师(基本丧失战斗力)和40平方英里的土地,这引起了德军统帅层的巨大恐慌,德军北部战区司令鲁普雷希特命令阵地被突破的第二集团军马上开始反击,阻止战况恶化。

第二集团军的指挥官是冯.马特维茨,他为此集中了自己的13个师,他把这些部队分成三个集群。在康布雷北部集结4个师组成“阿拉斯”集群(第240,20,54步兵师,第20国土卫队师)该集群有两个师担任预备队,向南发起进攻。在康布雷突出部最东部,六个师分两批,组成各有三个师的“科德里”集群和“布西尼”集群直接向西进攻。

马特维茨为了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先命令考德里集群和布西尼集群在11月30日上午8:50发动攻击,而阿拉斯集群则在三小时后的11:50发动攻击。

由于需要直面坦克,德国人将投入自己目前为止所有的看家法宝,首先,每个集群会依循在卡波雷托和里加的“有限弹幕炮击”对英军一线阵地进行洗地,随后,第二集团军的先锋----来自各个师的突击连和独立的暴风突击队部队将开始突击,配属给第二集团军的暴风突击营是刚刚从卡波雷托返回的第三“勃兰登堡”营,该营的连和排被分解成数个班编入6个师的突击连,而每个连又分成数个由一名少尉或上士带领的小队,包括突击组,轻机枪组,喷火器组,和用来对付坦克或防御工事的爆破组和掷弹组,随后跟进的便是携带着77毫米野战炮的德军步兵群。

虽然德国人准备充分,但英军并不像在卡波雷托的意大利人那样刚一交火就土崩瓦解,英国人决心死守好不容易夺来的阵地,阿拉斯集群德第109步兵团在两天的堑壕战中就失去了9名军官和400多名士兵,

在12月2日,英军出动坦克开始反击阿拉斯集群,德军步兵开始在突击队的帮助下开始实验自己的反坦克战术,首先突击队会提前潜伏至无人区周围,而一些隐蔽的阵地则潜伏着手持大口径步枪的射手,在战斗中,德军突击队会在坦克从自己头上轧过去后跳起来用步枪,手榴弹和轻机枪压制跟进的英军步兵,切断他们与坦克的联系,而接下来,德军步兵将会用各种绝活对付没有步兵支援的“水箱”。

来自汉诺威第73步兵团的恩斯特·林杰,在他的日记里写下了他对战斗的回忆:

“我们在战壕里往前走,炮弹在两边飞来飞去,发出响亮的爆炸声。“暴风”队开始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用手榴弹和轻机枪打散了英国佬的步兵,我和我的战友得以借机靠近这些坦克,一串炸弹(即集束手榴弹)沿着战壕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那些狙击手(应指反坦克枪手)不断地对坦克的炮口射击,压制住里面的乘员,博恩斯借此连滚带爬的冲到坦克旁边,把炸弹丢到了它的底盘下边。”

上文这些以肉身战钢铁的德军勇士并不少见,但在更多的战斗中摧毁坦克的还是77毫米炮,时至1917年,德军每个执行攻击任务的步兵营都会有四门77mm野战炮。这些炮兵被称为“支援炮兵连”,用直射火力摧毁暴露的敌军火力点,在1917年-1918年,它又兼任了德军反坦克炮的身份,在德军步兵用各种绝活瘫痪了敌人坦克后,77炮将负责将坦克彻底摧毁。

最后,我们将视角转回战略层面,科德里和布西尼集群在11月30日-12月2日推进了五英里。然而,阿拉斯集群并没有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因为他撞在了英军兵力最密集的地方),阿拉斯集群的突击队,掷弹兵和炮兵不得不与大量英军坦克进行艰难的战斗。不过,马特维茨还是嗅到了战机,在阿拉斯集群牵制下,马特维茨命令科德里和布西尼集群继续推进试图包抄英军侧翼,逼迫北突出部的英军撤退,到12月6日,第二集团军收复了所有被英军占领的领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战时期,坦克的出现如同一道阴霾,迅速改变了战场格局。面对这种新兴的钢铁巨兽,各参战国无不绞尽脑汁,试图找到克制它的方法。而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摸索、演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有效的体系。起初,坦克的到来让堑壕战中的步兵们措手不及。他们手中那些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虽然能打出令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时期那个庞大而步履蹒跚的奥斯曼帝国。说实话,评价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就像在评价一个年迈却依旧试图抓住昔日荣光的巨人,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衰朽的巨人,仍有余温的雄狮从根本上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爆发时已经是一个“西亚病夫”,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它统治的领土辽阔,但内部却饱受民族.............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确实对德国海军的某些行动抱有深切的忧虑,其中“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的设想,或者说类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这个说法本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冰洋护航舰队,是一曲在极寒之地奏响的慷慨悲歌,也是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胜利。提及这支队伍,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大西洋护航舰队的英勇身影,但北冰洋护航舰队同样付出了惊人的代价,为同盟国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简单来说,北冰洋护航舰队的任务是将至关重要的物资,从盟国(主要是.............
  • 回答
    谈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中国将领,这本身就像在一片迷雾中寻找唯一的星光,充满了主观性和争议性。毕竟,在那场吞噬了无数生命的伟大卫国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忠诚勇敢、为国捐躯的将领,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战线上,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抗战的史诗。要从中挑出一位“最优秀”,实属不易,也容易忽略了许多同样伟大的人.............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段充满着悲剧、牺牲和痛苦的时期,很难从中找到“搞笑”的事情。战争的本质是毁灭性的,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然而,如果我们将“搞笑”理解为带有讽刺意味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或者说是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荒诞或出乎意料的反应,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能够引发复杂情感的.............
  • 回答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于原子弹的日本平民是否无辜,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探讨,并且不同的人群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从国际法和道德伦理的角度看,绝大多数日本平民是无辜的。 非战斗人员: 原子弹投放的目标是日本的军事和工业中心,但其毁灭性的效果却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大量非战斗人员,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波及全球的宏大冲突,参战各国的贡献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关于苏联和加拿大在二战中的贡献,两者在体量、性质以及最终影响上都存在显著差异。要评判谁的贡献“大”,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考量。苏联:东方战场的砥柱,以巨大牺牲铸就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贡献,可以用“决定性”、“惨烈”和“全.............
  • 回答
    要论二战中英苏两国谁的贡献更大,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定论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体现在截然不同的战场和战略层面,并且都对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战场上的牺牲与承受压力:苏联承受的重压与消耗如果单从“承受的压力”和“人员伤亡”来看,苏联无疑是二战中最付出了巨.............
  • 回答
    这是一段历史的深刻讨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叙事中,苏联和波兰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贡献各有侧重,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要简单地断定谁的“贡献更大”,其实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一种简化,更贴切的做法是理解各自的贡献在战争进程和最终胜利中所占据的独特位置。苏联的贡献:东线的决定性力量与巨大的.............
  • 回答
    二战时期,确实存在一些以国家领导人名字命名的武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宣传策略和民族凝聚力的需要。除了斯大林坦克和丘吉尔坦克,还有一些值得提及的例子,虽然它们可能不像这两款坦克那样广为人知,但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 “罗斯福”号航空母舰 (USS Franklin D. R.............
  • 回答
    山下奉文这位昭和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和菲律宾的指挥生涯,无疑是日军中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的指挥能力,就像战场上的刀锋,锋利而带着血腥,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让人扼腕叹息。闪击东南亚:速战速决的“缅甸围棋”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战,无疑是1941年末至1942年初对马来亚和新加坡.............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如果巴黎真的像伦敦那样,在二战中遭受了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那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再是那个人们心中浪漫、艺术的“光之城”。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大规模轰炸”意味着什么。二战中的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其威.............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由单一事件或原因引发,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主要的起因: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在多个层面催生了冲突: 大国.............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M.A.I.N. 分别代表: Mili.............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竟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突发的意外,还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这个问题,如同迷雾笼罩的战场,让无数历史学家为之思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偶然”或“必然”,而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多种深层因素长期积累,最终在特定导火索的引爆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让我们剥开历史的面纱,看看.............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是否具备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英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实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包括经济、工业、军事(尤其是海军)、战略以及政治意愿。经济与工业基础: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已经发生了.............
  • 回答
    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英国与美国交战,那么历史的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更是两种截然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碰撞,其影响将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次交战的导火索。在真实历史中,美国参战是因为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特别是卢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以及齐默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