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为什么会和塞尔维亚结盟?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联盟并非突然形成,而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其自身战略利益的体现。

以下是详细的阐述:

1. 斯拉夫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的意识形态纽带:

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根源: 俄国和塞尔维亚都属于斯拉夫民族。俄国作为最大的斯拉夫国家,一直以来都扮演着斯拉夫世界的领导者角色。这种民族上的亲近感是联盟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
泛斯拉夫主义的兴起: 在19世纪,泛斯拉夫主义作为一种强烈的政治和文化思潮,在斯拉夫民族中广泛传播。它强调所有斯拉夫民族的团结和共同命运,并主张在俄国的领导下摆脱非斯拉夫民族(主要是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匈牙利帝国)的统治。
俄国在泛斯拉夫主义中的地位: 俄国将自己视为所有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和解放者,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斯拉夫民族。塞尔维亚作为巴尔干地区一个独立的斯拉夫国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俄国吸引和支持的对象。
支持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运动: 塞尔维亚在19世纪经历了独立战争和民族解放斗争,逐步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俄国在这一过程中给予了塞尔维亚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这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联系。

2. 宗教上的共同信仰:东正教的纽带:

东正教是共同的宗教: 俄国和塞尔维亚都信奉东正教。俄国长期以来将自己视为东正教世界的中心,并肩负着保护东正教徒的责任。
保护巴尔干东正教徒: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许多巴尔干斯拉夫民族的宗教自由受到了限制。俄国以保护这些东正教徒为己任,这为俄国干预巴尔干事务提供了合法性和道义基础。
塞尔维亚作为东正教堡垒: 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是东正教的重要堡垒,其独立和发展对俄国在东正教世界的影响力至关重要。

3. 地缘政治与战略利益的考量:

对抗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这两个帝国都拥有大量的斯拉夫人口,并且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虎视眈眈。
奥匈帝国的扩张主义: 奥匈帝国在19世纪末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直接触及了塞尔维亚的国家利益,因为塞尔维亚也希望将这两个地区纳入其版图。俄国视奥匈帝国的扩张为对其在巴尔干影响力的威胁,并支持塞尔维亚以牵制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巴尔干的真空: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落,巴尔干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使得俄国和奥匈帝国等大国竞相填补。俄国希望利用塞尔维亚作为其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影响力的代理人,以阻止奥匈帝国和德国在该地区取得主导地位。
争取黑海出海口: 对俄国而言,控制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是其重要的战略目标,因为这是俄国黑海舰队进入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如果俄国能在巴尔干地区拥有强大的盟友(如塞尔维亚),就有可能对奥斯曼帝国施加压力,从而争取对海峡的控制权。
制衡德国的影响力: 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并且在奥斯曼帝国拥有重要影响力。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也是为了在欧洲大陆上形成制衡德国及其盟友的力量。

4. 历史上的支持与互惠:

俄国对塞尔维亚早期独立的支持: 俄国在19世纪初就开始支持塞尔维亚争取独立的斗争。这种历史上的支持为两国建立了信任和友谊。
塞尔维亚对俄国的依赖: 在巴尔干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塞尔维亚虽然取得了独立,但其国力相对较弱,在对抗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急需强大的外部支持,而俄国是其最理想的依靠对象。
俄国也需要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作为巴尔干地区一个独立的斯拉夫国家,是俄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支点。通过支持塞尔维亚,俄国可以增强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话语权,并牵制其竞争对手。

5. 萨拉热窝事件的催化剂:

奥匈帝国吞并波黑的长期矛盾: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怒了塞尔维亚,也引起了俄国的强烈不满。这次吞并进一步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紧张局势。
刺杀事件的导火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这次刺杀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俄国对塞尔维亚的承诺: 在此之前,俄国已经向塞尔维亚做出了防御性的承诺,表示将在其受到侵略时提供支持。因此,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并最终宣战时,俄国履行了其联盟承诺,开始动员军队,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总结来说,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它们基于共同的民族、宗教和意识形态联系,也服务于双方的战略利益。俄国将塞尔维亚视为其在巴尔干地区影响力的延伸,以及制衡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关键棋子,而塞尔维亚则将俄国视为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护伞。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最终将这种联盟推向了世界大战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的形成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俄塞同盟的形成要到第二次巴尔干内战结束的1913年,而一战已经迫在眉睫了。

尽管如此,考察一战前俄塞关系仍然对于我们理解一战爆发的“俄国原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通过对俄塞同盟形成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总结出俄国政治的一些基本特点,比如缺乏长效战略,往往只有应激性的政策,过于僵死的垂直负责体系给野心家搅局预留了空间等;

自彼得大帝时代起,俄国的基本国策便是夺取真正有效的“通往海洋之路”。尽管俄国领土广袤,但是在二十世纪稳定有效的北极航道开辟之前,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口只有三个方向,西方、南方与东方。

在西方,尽管俄国通过控制波兰与芬兰基本将波罗的海变为了自己的内湖,但是在波罗的海-北海-大西洋这条线路上的德国、英国在十九世纪都开始重视发展强大的现代海军,俄国在列强中相对孱弱的海军力量根本无力与其对抗。

在东方,经过多年的经营,以海参崴与亚瑟港为核心的俄国远东海上势力范围基本巩固,但是远东路途遥远,在交通条件限制颇多的十九世纪,以欧洲部分为核心区的俄国根本无力在对远东进行大力发展或者在紧急事态下进行有效增援,这就决定了尽管远东地区的海路有着天然优势,但俄国并不能有效利用之,特别是随着十九世纪下半叶日本意外地崛起,俄国在远东的天然优势也丧失殆尽。

那么此时留给俄国唯一的选择就是南方,也就是黑海-东地中海线路。尽管这条线路上存在着俄国的传统死敌鄂图曼土耳其,但是俄国在这个战略方向用力会具备别的方向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第一,此区域毗邻南俄产粮区,又有莫斯科-彼得格勒核心工业区在背后支撑,无论是大兴甲兵还是发展经济,都具备交通上的便利条件,便于集中战略力量;第二,一旦突破黑海海峡进入东地中海,那么俄国将得以利用与这一区域的东正教政治联系充分发动鄂图曼土耳其压制下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民族的宗教政治势力,彻底瓦解鄂图曼土耳其在欧洲的前线,从而实现攻占君士坦丁堡的形式战略目标。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历代沙皇的经营,经过多次血腥的俄土战争,俄国已经占领了黑海的北侧与东侧,特别是随着十九世纪中叶完成的高加索征服,俄国通过开辟东线,联合亚美尼亚与波斯等土耳其的传统死敌,初步完成了对土耳其的战略迂回。那么接下来,一旦能突破海峡,俄国就能形成对土耳其的三面夹击,胜算会大大增加。

1850年代发生的克里米亚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俄国完成这一战略规划的节奏,但这场失败也为俄国带来了意外的好处。在俄国持续已久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的争论最终以斯拉夫派的胜出而告终,强调民族主义与宗教统一的斯拉夫派精英们一方面大力推行现代改革,扩充军备,另一方面开始鼓吹泛斯拉夫主义,主张以宗教与种族认同扩大俄国在东欧及巴尔干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并公开支持土耳其统治下的东正教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与塞尔维亚人的独立运动。(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俄国政治精英大多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而等到这批人进入政坛的二十世纪初,这些潜在的影响最终落实到了俄国的实际对外政策上。)这最终导致了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

由于俄国为了这场战争已经精心准备了近二十年,战争以俄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而西线的胜利更是尤为显著:根据停战时签订的圣斯蒂法诺条约,土耳其被迫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独立,一时间俄国军队似乎已经能够捅穿整个东欧,饮马亚得里亚海。但是面对咄咄逼人的俄国已经开始逼近亚得里亚海与东地中海等其他列强的传统势力范围,无论是英法还是德奥都作出了回应,列强们不会允许俄国以这么轻易的方式达成战略目的。最终俄国不得不作出妥协,重新签订了柏林条约,以承认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影响为代价,保住己方对于罗马尼亚与保加利亚的影响。因而在1880年代,俄国的战略重心完全倾向于守住1877-78年战争的已有成果,对于如何联合塞尔维亚人并不热衷。而在塞尔维亚内部则充满着被俄国抛弃的论调,特别是时任塞尔维亚国王米兰-阿布列诺维奇对俄国的背叛行为更是深恶痛绝。塞尔维亚转而开始采取务实的外交态度,倒向实际的宗主国奥匈帝国一方,通过出卖经济主权来换得和平发展。

同时期的俄国的巴尔干政策则由伊格纳季耶夫伯爵制定,伊格纳季耶夫的方案是通过扶持与俄国几乎同文同种的保加利亚,逐步将保加利亚变为俄国在巴尔干的据点,这样进可联结塞尔维亚与捷克斯洛伐克,威胁奥匈帝国的核心区域,退可快速压迫君士坦丁堡,斩断鄂图曼土耳其的咽喉。可以说这一时期俄国的外交政策的核心已经调整到了全力扶持保加利亚上,当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由于多布罗加地区的归属问题发生龃龉时,俄国甚至不惜站在保加利亚一边,从而将同样信奉东正教的罗马尼亚推到了奥匈帝国的阵营。

但保加利亚并未对俄国的热情投桃报李,在保加利亚人看来,尽管俄国老大哥确实为解放保加利亚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独立后的保加利亚无处不在又时时颐指气使干涉保国内政的俄国顾问与驻军只让保加利亚人感到不适。最讽刺的是,帮助保加利亚制定新宪法的俄国专家都属于在俄国国内颇不得意的西方派,这些专家为保加利亚设计的是一个在俄国根本无法实现的高度现代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有了这个政体的保加利亚人反过来具备了对尚处在绝对专制下的俄国的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感。更糟糕的是,俄国人为保加利亚挑选的德裔国王亚历山大并未成为俄国人想象中的傀儡,亚历山大快速掌握了保加利亚语,皈依东正教,并逐步得到了保加利亚政治精英的拥护,成为了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者的精神寄托。而亚历山大国王的母国德国也利用这层天然联系,分化联结保加利亚的政治精英,使得一个以亚历山大国王为纽带的德国政客-保加利亚民族主义者的反俄同盟得以实现。面对保加利亚越来越强的离心倾向,俄国的做法可谓简单粗暴,加大政治控制与军事压力的同时,策动保加利亚亲俄军官团发动政变推翻亚历山大国王。这种蛮横粗暴的做法激起了保加利亚朝野的极大愤慨,最终,1886年政变以失败而告终,保加利亚驱逐了所有的俄国顾问与驻军,倒向了德奥一方。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以来苦心经营的巴尔干战线化为乌有,而本来已经近在咫尺的海峡也一下子又变得遥不可及。

经历了保加利亚这一巨大的战略失败,包括伊格纳季耶夫在内的战前那些激进而充满干劲的斯拉夫派政客纷纷黯然下台,俄国的欧洲政策开始趋于保守,并逐步放弃了原有的夺取海峡的目标,转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与英国争夺中亚、与日本争夺远东。这充分反映了俄国很难建立起一套能够一以贯之的长线战略并坚持下去,而只是任性而为。

但在1886-1905这“平静的二十年”里,巴尔干的局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由于俄国高度集权的体制与沙皇本人能力限制之间的矛盾,这就为各个垂直层面上的负责人留下了相当大的不受监管的“运营”空间。在1886年后负责掌管巴尔干事务的伊兹沃利斯基便开始与狂热的泛斯拉夫主义者们一起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力,重塑俄国在巴尔干的地位。

另一方面,与俄国一样,奥匈帝国完成国内的近代化整合相对较晚,因而已经很难再在列强环伺的世界找到什么扩张的余地,作为缓冲区的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便成为了唯一可能的选择。由于这二十年里俄国的缺位,奥匈帝国开始疯狂地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尽管塞尔维亚人仍然对俄国人在1878年的背叛耿耿于怀,但是来自奥匈帝国的政治经济双重压迫让塞尔维亚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俄国是能够帮助塞尔维亚抵抗奥匈帝国的唯一可能的力量。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始寻求与伊兹沃利斯基的私下接触,尽管以米兰国王为代表的塞尔维亚王国政府仍然奉行亲维也纳的政策,但是一支以塞尔维亚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领导的秘密军事组织“黑手会”与塞尔维亚激进党为核心的亲俄地下政治势力正在慢慢形成。

1903年,一群在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率领下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军官突袭了贝尔格莱德王宫,枪杀了新国王亚历山大-阿布列诺维奇(米兰国王之子)与他的新婚王后。随后这些军官拥立塞尔维亚另一个著名贵族家族的后人彼得-卡拉乔治维奇即位。卡拉乔治维奇家族早在19世纪初便领导过反抗土耳其人的起义,而彼得本人也在波斯尼亚山区参加过抵抗奥匈帝国军队的切特尼克志愿军。因而,新国王很符合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定位:在他的领导下,塞尔维亚将像赶跑土耳其人那样赶跑奥地利人。不难想象,枪杀亲维也纳国王必然会引起奥匈帝国的强烈反弹,因而寻求俄罗斯的帮助成为了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当务之急。

更大的变故发生在1905年。这一年,俄国遭遇了拿破仑战争以来的最大惨败,对马海战中,远征了半个地球的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缺少后援的陆军在满洲也节节败退。尽管朴茨茅斯条约多少挽回了些颜面,但是俄国政界高层开始意识到,花费大量精力经营遥远的远东与中亚只会得不偿失。而由此导致的国内汹涌的革命乱局更是险些颠覆整个帝国。在这种危急时刻,斯拉夫派重新上台,对内主张保持稳定,继续改革,对外则主张不计一切代价保护俄国的传统利益。随着伊兹沃利斯基被任命为新任外交部长,俄国与塞尔维亚的狂热民族主义者们暗中的联系慢慢浮出了水面。伊兹沃利斯基主张,当前俄国面对的主要危险不是来自远东的日本,而是在欧洲前线面对面的德国与奥匈帝国。随着奥匈帝国逐步扩张至波斯尼亚,从东普鲁士、加利西亚到巴尔干的漫长区域上俄国都面临着直接的威胁,而抵抗这些威胁并保护莫斯科-彼得格勒核心区则成为了俄国的当务之急。最好的抵抗便是反击,利用塞尔维亚开辟南线,从底部打乱奥匈帝国的战略部署,从而延缓德奥完成对俄国全面封锁的时间。

塞尔维亚政权更迭很快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尽管伊兹沃利斯基决定支持塞尔维亚人,但奥匈帝国先发制人。奥匈帝国投入大量帝国军队进攻波斯尼亚,并快速粉碎了波斯尼亚塞族人有组织的抵抗。1908年,维也纳正式宣布吞并波斯尼亚,波斯尼亚成为了奥匈帝国一个特辖区。塞尔维亚人明白,吞并波斯尼亚后的维也纳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彻底消灭塞尔维亚的亲俄政权,因而塞尔维亚在俄国的支持下开始公开支持波斯尼亚塞族人的抵抗运动。大量塞尔维亚军人越过边境参加波黑塞族游击队,越来越多的塞族游击队使用的俄制武器被奥匈帝国军队缴获,奥匈帝国军人甚至不时能从前线发现塞族游击队中俄国顾问的身影。最终在1909年,奥匈帝国以局部动员向俄国摊牌,要求俄国承认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这一事实。最终,还没有准备好跟维也纳正面对抗的俄国服软,接受了维也纳的条件。俄国国内对政府的外交冒险与最终的软弱怒不可遏,媒体纷纷指责波斯尼亚危机是一场“外交上的对马之战”。伊兹沃利斯基被迫引咎辞职。

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尽管与1886年的保加利亚危机一样对俄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败,但后续影响却有所区别。波斯尼亚危机之后,奥匈帝国的兵锋已经直接抵达塞尔维亚边境,任何人都能看出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全面冲突将不可避免。而接连遭遇远东与巴尔干失败的俄国更是急于报复。奥匈帝国大大低估了斯拉夫人睚眦必报的性格,从而导致局势一步步向失控方向发展。

伊兹沃利斯基下台后,以冷静务实著称的时任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指派自己的女婿,以谨慎保守著称的萨松诺夫担任新任外交部长,而原先呼声甚高的外长人选,著名的狂热斯拉夫主义者尼古拉-哈尔特威格则被委任为驻塞尔维亚大使。斯托雷平本希望这种安排能够缓解因为波斯尼亚危机导致的不断升级的巴尔干局势,而将哈尔特威格派到贝尔格莱德则能同时保证彼得格勒与贝尔格莱德之间的关系。但斯托雷平大大低估了哈尔特威格的狂热。哈尔特威格作为德裔俄国人,却以“比塞尔维亚人更塞尔维亚”而著称,他对局势的判断是,应当在第一时间切断奥匈帝国与土耳其之间的任何联系,以防止一个包括土耳其在内的更大的反俄包围圈形成。因而,甫一到任,他便立刻与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及塞尔维亚激进党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并且他进一步利用私人关系,重新建立起了断裂已久的俄-保关系以面对随着青年党改革而日趋变得咄咄逼人的鄂图曼土耳其的威胁。在1912年,几乎是在哈尔特威格的一手撮合下,俄-塞-保三国反土同盟建立,希腊与黑山随后加入。紧接着,巴尔干同盟发起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在俄国的全力支持下,同盟军轻松地击败了土耳其,获得了马其顿的大片土地,并成功地将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的领土连成一片,从而切断了奥匈帝国与土耳其的地理接触。哈尔特威格似乎在三年内完成了伊格纳季耶夫二十年都未完成的夙愿,只要再进一步,俄国就可以控制黑海海峡,进军东地中海,并进一步进逼亚得里亚海,从而策应塞尔维亚,完成对奥匈帝国的反包围。

但是缺乏长期战略与决断能力的萨松诺夫使得这一切功亏一篑,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就东马其顿的归属问题爆发了冲突,而在斯托雷平遇刺后,以萨松诺夫为代表的俄国外交部根本不敢独立做出任何积极的决定。俄国在塞保冲突上暧昧不清的态度最终导致了巴尔干同盟的瓦解,塞尔维亚、黑山还有希腊最终决定以武力解决,1913年,三国合作击败了保加利亚,迫使保加利亚吐出了东马其顿,也最终导致保加利亚彻底倒向德奥阵营。

原先在1912年巴尔干同盟势如破竹时,奥匈帝国已经被俄国的肌肉展示所震慑,有所主动缓和波斯尼亚局势,但随着巴尔干同盟的瓦解与保加利亚重新倒向柏林与维也纳,奥匈帝国决定彻底解决塞尔维亚问题。哈尔特威格对此痛心疾首,只能要求俄国政府尽一切补救措施,保住塞尔维亚的已有成果。而萨松诺夫在巨大的变故面前手足无措,只能默许哈尔特威格的运作,俄塞同盟最终彻底形成,这已经是1913年7月了。

而伴随着两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塞尔维亚夺取了近一倍的领土,恢复了科索沃与马其顿的历史领地,国内的民族主义势力空前发展。而哈尔特威格促成的俄塞同盟又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提供了精神后盾。最终,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决定冒险,在波斯尼亚对奥匈帝国进行反击。而哈尔特威格在这之后的塞尔维亚密谋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由于相关档案尚未解密,我们至今不得而知。

总结一下,可见一战前俄国严重缺乏长效的战略规划,也缺乏足够有毅力与胆识的执行者,从沙皇到他的各个下属都缺乏足够的决断能力——尼古拉二世本人就以其在做关键决断时的极度懦弱而出名。整个官僚系统都只能循规蹈矩地运转,根本没有为突发事件预留足够的准备与反应空间。而高度集权的垂直体制加上自上而下的优柔寡断,导致像哈尔特威格这样的野心家能够充分利用职权去以下克上的方式影响整体局势。这种病态的机制完全没有办法应对危机,只能在危机爆发后以应激性的方式被动卷入,这可以说是自古以来俄国政治的一大根本特征,即莽撞而临时起意的决定与面对长远时的不知所措的病态组合。无论是在帝国时代,在苏联,还是在今天。

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是收个尾吧。

1914年5月28日,三名塞尔维亚黑手会的成员乘船离开贝尔格莱德,沿着萨瓦河前往奥匈帝国占领下的波斯尼亚。这三个年轻人的名字是查布里诺维奇、格拉别齐、普林齐普。临出发前,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向他们布置了此行的任务,刺杀六月到访萨拉热窝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下面的故事,大家就都很熟悉了。

一个月后,战争爆发。

战争爆发后一个月,哈尔特威格在贝尔格莱德任上中毒身亡,投毒者身份不明;

战争爆发后两年,萨松诺夫被免职,十月革命后萨松诺夫流亡法国,1927年在巴黎去世;

战争爆发后四年,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被塞尔维亚流亡政府军事法庭控以叛国罪,在希腊的塞罗尼卡港枪决;

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被枪决后136天,十月革命爆发,俄国退出战争;

战争爆发后五年,已退位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当局枪决;

战争爆发后六年,奥匈帝国彻底解体;

大概哈尔特威格与迪米特里耶维奇上校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的密谋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参考文献

Jelavich, Barbara. History of the Balkans: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Jelavich, Charles. Tsarist Russia and Balkan Nationalism: Russian influenc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Bulgaria and Serbia, 1879-1886.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78.

Judah, Tim. The Serbs: History, Myth & the Destruction of Yugoslavi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Lieven, Dominic. The End of Tsarist Russia: The March to World War I & Revolution. New York: VIKING, 2015.

McMeekin, Sean. The Russian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Rieber, Alfred J.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Rossos, Andrew. Russia and the Balkans: Inter-Balkan rivalries and Russian foreign policy, 1908-1914.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与塞尔维亚结盟,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民族主义和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联盟并非突然形成,而是长期以来俄罗斯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其自身战略利益的体现。以下是详细的阐述:1. 斯拉夫主义与泛斯拉夫主义的意识形态纽带: 斯拉夫民族的共同根源: 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俄国军队的装备情况可以用“数量庞大,但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显得落后”来概括。步枪:俄国军队的主要步枪是莫辛纳甘步枪(MosinNagant)。这款步枪以其坚固耐用、可靠性好和精度较高而闻名,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步枪之一。从理论上讲,这是个不错的起点。然而,问题在于生产.............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是否具备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强国英国进行全面对抗的实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包括经济、工业、军事(尤其是海军)、战略以及政治意愿。经济与工业基础: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和工业实力已经发生了.............
  • 回答
    要详细比较二战前日本和纳粹德国的国力,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罗列。这两国虽然都走上了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道路,但其基础、结构和发展轨迹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一、 经济基础:工业化程度与资源禀赋的差异纳粹德国在经济体量和工业化程度上,在二战爆发前(特别是1939年)拥有更明显的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短缺、粮食配给制度以及运输限制,许多国家的饮食习惯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食谱通常以“节约”、“替代性食材”和“实用主义”为特点,许多传统菜肴被简化或调整,甚至诞生了一些新的烹饪方式。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谱及其背景: 1. 战争面包(.............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并非由单一事件或原因引发,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因素相互作用、积累而最终爆发的。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主要的起因:一、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民族主义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欧洲是一个极其强大的驱动力,它在多个层面催生了冲突: 大国.............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英法两国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这确实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下面我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及其影响:一、凡尔赛条约与巨额赔款的产生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战胜国,英法两国对战败国德国怀有深切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转折点”,我认为那应该是指美国参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此之前,欧洲战场的僵持局面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却又都看不到获胜的希望。英法等协约国虽然在军事上仍.............
  • 回答
    要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起因,用 M.A.I.N. 这个首字母缩写词来概括,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包含了四个非常核心的驱动力,而且它们之间是互相缠绕、互相放大的。所以,与其说哪个是“最”重要的,不如说它们共同造就了一个极端不稳定的局面,最终引爆了战争。M.A.I.N. 分别代表: Mili.............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究竟是历史长河中一个突发的意外,还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这个问题,如同迷雾笼罩的战场,让无数历史学家为之思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偶然”或“必然”,而更应该将其看作是多种深层因素长期积累,最终在特定导火索的引爆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战争。让我们剥开历史的面纱,看看.............
  • 回答
    一战时期,坦克的出现如同一道阴霾,迅速改变了战场格局。面对这种新兴的钢铁巨兽,各参战国无不绞尽脑汁,试图找到克制它的方法。而反坦克火力的组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点点摸索、演进,最终形成了一套初步但有效的体系。起初,坦克的到来让堑壕战中的步兵们措手不及。他们手中那些笨重的马克沁机枪,虽然能打出令人.............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参战国的师级编制,可谓是战场上最基础、也最庞大的作战单位。虽然各国在兵力、装备和组织结构上各有侧重,但围绕着步兵、炮兵和支援单位的协同作战,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咱们就来捋一捋当时几个主要国家师的“骨架”大概是什么样的。德意志帝国:效率与冲击力并重德国的陆军以其精密的组织.............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战中那些不那么出名,但同样跌宕起伏、影响深远的战役。很多人提起一战,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索姆河、凡尔登这种血腥的消耗战,但实际上,战争的版图远不止于此,有很多同样激烈残酷,却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一、喀拉基萨尔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不只是惨败,更是政治风暴.............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波斯(即现在的伊朗)确实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争夺的焦点之一,虽然没有像西线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但波斯成为了双方进行战略博弈和局部冲突的重要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斯在这场全球冲突中扮演了一个被动却又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在波斯这片土地上,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做了些什么。.............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留在德国的,除了战败的屈辱和沉重的赔款,还有一群被战争磨砺出的、不肯就此放下枪的年轻人——他们便是自由军团(Freikorps)。要理解这群人,就得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背景:战败的阴影与革命的洪流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走到了尽头。皇帝退位,共和国宣告成立,人们渴望和.............
  • 回答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温斯顿·丘吉尔作为英国海军大臣,确实对德国海军的某些行动抱有深切的忧虑,其中“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的设想,或者说类似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背景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下“戈本号屠杀法国运输舰”这个说法本身。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德国海军的战列巡洋.............
  • 回答
    在一战时期,同盟国(主要是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日本等,以及后来的美国)确实有获胜的可能。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审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战略选择以及可能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同盟国拥有的巨大潜力和资源。 人口和经济实力: 英国、法国和俄国加在一起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容小觑的.............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和日本的综合实力对比,以及谁是“美德之下”的世界第三强国,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涉及到经济、军事、政治、殖民地等多个维度。英国:日不落帝国的余晖,但已显颓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英国依然是名义上的世界第一强国,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覆盖全球,经济实力雄厚,海军更是无可.............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它不仅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一场深刻的军事革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战争模式,为现代战争奠定了基础。这场战争以其空前惨烈的伤亡和持久的僵持,迫使参战各国不断尝试和创新,从而催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战方式的变革。1. 堑壕战的统治地位与战术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最.............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德国背后“捅刀子”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在战后出现的阴谋论,并且在德国的历史叙事中,尤其是在纳粹宣传中被大肆利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以及犹太人在其中的地位,并还原这个说法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