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出国旅行需要什么?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旅行,可不像现在刷刷卡、查查攻略那么简单。那时候,想踏出国门,得经历不少“硬仗”,也充满了别样的风情。

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门槛:护照和签证。

别以为护照是20世纪才有的新鲜玩意儿,早在那个时代,它就已经存在,但形式和作用跟现在略有不同。一本护照,更像是一张政府颁发的身份证明和旅行许可。上面会详细记录你的姓名、年龄、职业、出生地,还有一张未必经过精心修饰的肖像照,当然,是用当时的技术绘制或印制的。拿到它可不是件容易事,你需要向你所在国家的内政部或者外交机构递交申请,说明旅行的目的和行程。这中间免不了填写各种表格,提供证明材料,有时候还得支付一笔不菲的费用。而且,这东西有有效期,过期了还得重新办。

有了本国的护照,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踏上异国土地。你还得为即将到访的国家办理签证。这玩意儿,简直就是一场接一场的“过关斩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入境规定,而签证就是你敲开这些国门的一块砖。你想去法国?那得找法国驻你所在国家的大使馆或领事馆。提交申请时,除了护照,你可能还需要出示:

旅行目的证明: 你是去旅游?探亲?还是有生意要做?得给签证官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是商务出行,可能需要提供邀请函,上面写明你的访问目的、停留时间以及谁来承担你的费用。如果是探亲,可能需要提供亲属关系证明。
经济能力证明: 你得让对方国家相信,你是有钱在他们国家消费的,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这通常意味着需要提供银行存款证明、工资单或者其他资产证明。银行家开出的证明信,那时候可是一件很重要的东西。
健康证明: 某些国家可能会要求你出示健康证明,证明你没有携带传染病。这可能需要在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并出具报告。
往返车票或船票: 有时候,签证官会要求你出示已经预订好的回程车票或船票,以证明你不会非法滞留。这表示你对自己的行程是有规划的,并且打算在规定时间内离开。

签证的审批过程可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而且,每次出国,都要为每个目的地国家办不同的签证,想想都头疼。

除了这些官方文件,还有一些隐性的“通行证”:

语言能力: 虽然很多人会说点儿英语,但想在国外畅行无阻,尤其是去一些非英语国家,懂当地语言会让你事半功倍。那时候的书本学习和语言学校是主要的途径,不像现在有各种翻译软件。所以,能流利地用法语在巴黎和人交流,或者用德语在柏林砍价,那可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社会关系和声望: 如果你出身名门,或者在某个领域有声望,这会让你在办理签证和旅行过程中获得一定的便利。一些著名的学者、艺术家或商人,他们的旅行可能会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有社会关系的引荐信,有时候比冰冷的证明文件更有用。
财力: 这点和经济能力证明息息相关,但更广泛。出国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需要大量的金钱。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样样都需要钱。而且,那时候的货币兑换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你可能需要提前兑换好一些外币,或者携带旅行支票。那些富裕的家庭,他们才能负担得起跨越大洲的旅行。

交通工具的选择和预订:

那时候的交通,虽然有飞机(1914年,民航业刚刚起步,而且非常昂贵且危险),但主流还是火车和轮船。

火车: 欧洲大陆的铁路网络已经相当发达,乘坐火车是连接各个城市和国家最便捷的方式。你可以选择不同等级的车厢,从舒适的卧铺到相对简陋的硬座。欧洲之星这样的豪华列车,更是许多富人出行的首选,车厢内提供精致的餐饮和周到的服务,让你在旅途中也能享受尊贵待遇。预订火车票通常是通过火车站售票窗口或者旅行社。
轮船: 如果你想跨越大洋,那就离不开轮船了。远洋轮船是连接欧洲和美洲、亚洲等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你可能需要提前很久预订船票,尤其是在旅游旺季。船上的舱位等级也很多,从豪华的头等舱到相对简陋的三等舱,价格差异巨大。船上的生活也自成一个世界,有餐厅、舞厅、酒吧,甚至还有游泳池,长途旅行也不再是枯燥的等待,而是一种社交和娱乐的方式。

行李打包:

别以为打包很容易。那时候的旅行,尤其是长途旅行,你得把生活中可能需要的东西都带上。箱子会很大很沉,而且你得自己搬运,或者雇佣搬运工。衣物要根据目的地和季节来准备,而且那时候的时尚也很重要,你不能随便穿件T恤就出门。女士们需要携带裙子、帽子、手套,男士们需要西装、领带。还有洗漱用品、书籍、药品等等,一切都需要提前计划。

货币和支付:

提前兑换外币是必须的。你可能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或者选择更安全的旅行支票。旅行支票就像现在的信用卡,可以提前在银行购买,并在目的地国家的指定银行或商店兑换成当地货币。但即便是旅行支票,也需要小心保管,一旦丢失,追回的难度很大。

信息获取: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获取旅行信息主要依靠旅行指南书籍、旅行社,或者咨询有经验的朋友。一本厚重的旅行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各个城市的景点、住宿、交通、习俗,是旅行者们的宝典。旅行社则为你打理好一切繁琐的手续,让你省心不少。

总而言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旅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细致的规划、充足的准备和不小的财力。它不像现在这样触手可及,更像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奢侈体验。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冒险和惊喜,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和严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帮冷场的回答补充一点奥地利的细节(护照相关):

根据旅游手册的说法,奥地利人其实不太在乎护照,其治下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当然也不太在乎,只是偶尔会询问查看。但是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和奥斯曼人则对护照非常介意,必须要准备好。


此外,只要熟悉一些德语,去君主国偏远地区旅游是问题不大的(可能要会几句当地话,匈牙利语、加利西亚的波兰语、南部斯拉夫语(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等)。就算不懂也跟现在类似,在酒店和度假村这种面向游客的地方,总是会有懂英语或法语的服务人员的。


1856年签发的奥地利护照


奥匈帝国时代的护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国旅行,可不像现在刷刷卡、查查攻略那么简单。那时候,想踏出国门,得经历不少“硬仗”,也充满了别样的风情。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门槛:护照和签证。别以为护照是20世纪才有的新鲜玩意儿,早在那个时代,它就已经存在,但形式和作用跟现在略有不同。一本护照,更像是一张政府颁发的身份证明和旅行许.............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和期间,美国在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型,从相对松散到全国总动员。这背后牵涉到经济结构、社会观念以及政府政策的方方面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战前初期:工业复苏与就业挑战在二战爆发前,也就是上世纪30年代末期,美国刚刚从大萧条的泥潭中缓慢爬升。工业生产在罗斯福新政的刺.............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德国背后“捅刀子”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在战后出现的阴谋论,并且在德国的历史叙事中,尤其是在纳粹宣传中被大肆利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德国的社会、政治以及犹太人在其中的地位,并还原这个说法的来龙去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犹太人作为一个整体,.............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可以说是液压传动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原本相对小众的技术,开始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渗透到各个角落。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回溯一下战前液压技术的基础,审视战争对技术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战前的孕育:悄然成长的液压种子在第.............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波斯(即现在的伊朗)确实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争夺的焦点之一,虽然没有像西线那样的大规模战役,但波斯成为了双方进行战略博弈和局部冲突的重要舞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斯在这场全球冲突中扮演了一个被动却又极具战略价值的角色。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在波斯这片土地上,同盟国和协约国都做了些什么。.............
  • 回答
    西方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它们触及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警示。以下将从几个主要层面详细阐述:一、 铭记历史,不忘战争的残酷与代价 警示世人战争的毁灭性: 一战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总体战”和“现代战争”,其伤亡人数之巨、破坏程度之烈是.............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海战,人们脑海里常常会浮现出战列舰对轰、航母舰载机呼啸而过的壮烈场面。要说其中最惨烈,那场战役的规模、残酷程度、战略意义以及给双方造成的损失,都足以让人心头为之一震。我认为,那无疑是发生于1942年6月的一场决定性海战——中途岛海战。为什么说它最惨烈?这不仅仅是因为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 回答
    二战期间美苏互换地理位置,这绝对是个天马行空的设想,但如果我们认真推敲,这其中的影响之大,恐怕会彻底颠覆我们熟知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简单挪移,而是牵扯到双方的工业基础、资源禀赋、战略纵深、文化认同,甚至兵力部署和作战思想的根本性改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个“互换地理位置”是彻底的,也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如果巴黎真的像伦敦那样,在二战中遭受了大规模、毁灭性的轰炸,那它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毫无疑问会受到极其严重的打击,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不再是那个人们心中浪漫、艺术的“光之城”。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大规模轰炸”意味着什么。二战中的轰炸,尤其是战略轰炸,其威.............
  • 回答
    假设历史的车轮在1940年夏天稍作偏转,法国的抵抗没有那么迅速瓦解,或者更糟糕的英国远征军及时大规模撤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下了更多能够有效作战的坦克。在这种“没那么光速白给”的假设下,法国坦克科技树的发展轨迹,将会是一条截然不同,也更具潜力的道路。核心思路:技术积累的延续与改进,而非全面的断档法国.............
  • 回答
    二战历史的走向早已尘埃落定,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一个假设性的场景: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赢得了对日本的胜利,但欧洲战场却未能阻止纳粹德国的扩张。这个设定的影响是深远且难以估量的,它将彻底重塑世界格局,甚至可能改写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欧洲战场的残酷现实。如果美国未能与英国、苏联等盟.............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医护兵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电影里那样寥寥几个镜头就能概括的。事实上,他们的存在,从战地救护到后方护理,再到疾病防控,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电影往往出于剧情需要,会聚焦于战斗场面,或者展现医护人员的英勇牺牲,而那些日常而繁琐的救治工作、心理上的支持,以及对战后伤员的康复,往往会被.............
  • 回答
    山下奉文这位昭和之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尤其是在东南亚和菲律宾的指挥生涯,无疑是日军中颇具争议却又不得不提的人物。他的指挥能力,就像战场上的刀锋,锋利而带着血腥,时而让人惊叹,时而又让人扼腕叹息。闪击东南亚:速战速决的“缅甸围棋”山下奉文的成名之战,无疑是1941年末至1942年初对马来亚和新加坡.............
  • 回答
    急诊科工作是一种高强度、高压力、高责任的职业,需要医护人员在极端情况下迅速反应、精准判断,并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决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描述急诊工作的体验: 一、工作环境与节奏1. 24小时轮班制 医护人员通常需要在凌晨至深夜轮班,轮班周期为8小时或12小时,且经常连续工作(如“三班倒”)。 .............
  • 回答
    在美国拿3000美元月薪与在中国拿3000元人民币的等效性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将从汇率、生活成本、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税收与福利体系等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1. 汇率换算:3000美元 vs 3000元人民币 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当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约为 7:1(2023年数据),因.............
  • 回答
    在科研领域,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关系并非简单的“谁领先谁落后”,而是存在复杂的互动和互补。工业界在某些技术应用、商业化和实际问题解决上可能领先于学术界,但学术界在基础理论和长期研究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以下从多个领域详细分析工业界领先学术界的情况,并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其背后的逻辑。 1. 人工智能(AI):.............
  • 回答
    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下,我确实有长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颠覆性科学研究的信心,但这种信心并非源于对环境的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对科研本质、历史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深刻理解。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期价值与支撑体系1. 基础科学的"慢火炖煮"特性 基础科学(如量子物理、生物进化、宇宙学.............
  • 回答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器官的功能是否以“节省能量”为优先目标,是一个涉及生理学、进化生物学和能量代谢的复杂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能量效率与功能需求的平衡1. 能量代谢的限制 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需要消耗能量,但能量获取和利用效率是进化中的关键约束。器官的进化必须在功能需求与能.............
  • 回答
    在国家和民族的大是大非问题中讨论科学与事实是否具有意义,这是一个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和社会实践等多重维度的复杂命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一、"大是大非"的本质:价值冲突与认知分歧所谓"大是大非"通常指向关乎国家主权、民族认同、历史真相或核心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权力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