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液压传动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得到广泛应用?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可以说是液压传动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原本相对小众的技术,开始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渗透到各个角落。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回溯一下战前液压技术的基础,审视战争对技术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战前的孕育:悄然成长的液压种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液压传动并非完全空白。早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对更强大、更精确的动力传输方式的需求日益增长。例如,蒸汽动力虽然是那个时代的支柱,但在某些场合,其响应速度和精确控制上存在局限。

早期实践: 像约瑟夫·布莱克(Joseph Black)在18世纪末对负压的研究,虽然不是直接的液压传动,但奠定了对流体性质的初步认识。更接近现代概念的,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水压机”(Hydraulic Press),它利用水的不可压缩性来实现巨大的压力,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锻造、压榨等重工业领域。威廉·阿姆斯特朗(William Armstrong)在19世纪50年代发明的“水压起重机”和“水压动力站”是重要的里程碑,它们利用集中供水系统,为港口、工厂的起重和机械操作提供了动力。
技术的局限: 然而,当时的液压技术主要依赖于高压水,系统庞大、笨重,且容易发生泄漏,对管道和密封的要求极高。而且,水的可压缩性低,在某些动态应用中,冲击和振动是难以克服的问题。油作为工作介质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早期石油提炼技术不成熟,制造出的液压油品质不高,容易氧化、变质,且价格昂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需求的爆发与技术的加速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工业化战争的开端,它对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战场上的恶劣环境、对武器性能的极致追求,以及大规模生产的需求,都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动力。液压技术在战争期间,尤其是在军事装备方面,经历了关键的突破和应用:

炮塔和火炮的操纵: 现代战列舰和坦克上,沉重的火炮炮塔和炮管需要巨大的力量和精确的角度控制才能转动和俯仰。传统的机械传动系统在此类应用中显得笨重且难以实现平稳的操作。液压系统凭借其高功率密度、易于实现大行程和精确控制的特点,成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战时,各国海军和陆军都在积极探索和应用液压技术来操纵舰船的炮塔、坦克的炮塔和机枪。
飞机的控制: 随着飞机设计的日益复杂,特别是大型轰炸机和战斗机的出现,操纵飞行控制面(如副翼、升降舵、方向舵)所需的力越来越大。飞行员需要更省力、更精确的控制方式。早期的液压助力系统开始被集成到飞机上,为飞行员减轻了操纵负担,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稳定性。例如,一些飞机上的起落架收放和襟翼控制也开始尝试使用液压系统。
工程机械的应用: 战争需要大量的工程机械来修建工事、桥梁、铁路,以及搬运重物。挖掘机、装载机、起重机等设备在战时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和发展。液压技术在这些工程机械上,特别是用于铲斗、吊臂的升降和摆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灵活的操控性,远优于之前的齿轮、连杆等机械传动。
弹药的装卸与运输: 在大规模的炮火支援下,弹药的快速、安全装卸和运输至关重要。液压系统在坦克上的弹药提升装置、舰船上的弹药升降机等方面也发挥了作用,大大提高了后勤效率。
技术的进步: 为了满足战场上的严苛要求,液压元件的制造精度、材料科学(如耐磨密封件)、以及液压油的性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高压密封技术的发展,克服了早期液压系统普遍存在的泄漏问题。新型液压油的研发,提高了其在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和润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广泛应用:从战场到工厂的转移

战争的结束并未终止液压技术的发展,反而将其影响力从军事领域广泛延伸到民用工业。战争期间积累的宝贵经验、成熟的技术以及对效率和性能的更高追求,共同推动了液压技术在战后的蓬勃发展:

1. 对高效、精确控制的需求: 战后,世界进入了一个重建和工业化加速的时期。各国都在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液压系统能够提供巨大的力量、平稳的运动、快速的响应和精确的定位,这对于自动化生产线、重型机械以及精密制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2. 液压技术的成熟与可靠性提升: 战争的洗礼让液压元件的设计、制造和材料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密封技术的突破,使得液压系统在高压下也能保持较低的泄漏率,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液压油的质量也更加稳定,能够适应更宽的温度范围和工作环境。

3. 工业自动化和机械化的推动: 战后,机械化、自动化成为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机床行业: 液压技术在机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液压进给系统、液压夹具、液压刀塔等,使得机床能够实现更平稳、更精确的加工,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刨床、磨床、车床等都受益于液压控制。
冶金工业: 大型金属压制设备,如液压压力机、剪板机等,其核心动力就来源于液压系统。它能够提供稳定、强大的压力,是现代冶金生产的关键设备。
建筑和工程机械: 战后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水坝的修建,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激增。液压挖掘机、液压起重机、装载机等因其优越的性能,成为了主力军。它们能够轻松完成过去需要大量人力和简单机械才能完成的任务。
船舶和港口机械: 战时在船舶上应用的液压技术,在战后也延续到了民用船舶的各种设备,如起重设备、舵机、舷梯等。港口则广泛使用液压起重机、输送带等。

4. 新技术的催生与液压元件的标准化: 随着需求的增长,对液压元件的标准化和系列化生产也提上了日程。这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可维护性,进一步推动了液压技术的普及。同时,新的液压元件,如变量泵、方向控制阀、比例阀等的出现,使得液压系统的性能更加优越,控制更加灵活。

5. 液压传动在汽车工业的萌芽: 虽然当时汽车行业主要还是以机械传动为主,但液压技术在刹车助力(真空助力也部分采用液压原理)、动力转向、自动变速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应用也开始出现,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埋下了伏笔。

总结来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液压传动技术之所以得到广泛应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争期间,军事需求迫使液压技术在功率、精度和可靠性上取得了飞跃式发展。战后,社会经济对高效、精准控制和机械化自动化的迫切需求,与成熟可靠的液压技术完美契合。从战争的催化到和平时期的广泛渗透,液压传动技术证明了其作为一种强大而灵活的动力传输方式的价值,并深刻地改变了现代工业的面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液压传动在题主说的时间点上线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

体积较小的原动机,即内燃机经历过一战的考验,被普遍认为其可靠性已经满足日常需求。对于那些小幅度摆动(圆弧往返、直线往返等)却需要向外输出极大推力的场合,纯靠机械传动存在设计困难、制造困难、连接件过多且死重过大、传动副过长、传动部件间润滑困难等一系列可靠性问题,比如一台普通的履带式挖掘机如果纯靠连杆带动挖斗会怎么样,或者怎么把一台机械式挖机的挖斗换成冲击锤需要什么工具及操作。但是如果采用液压传动则可以减少相应传动件的数量、重量,发动机接液压泵,需要动力的地方只需要一点液压部件,中间只需要软性管道连接,给维修工节约多少地方。

另外一种实际运用当中比较多的气压传动,其实在一战开始前的19实际末就广泛运用了。美国人搞的西屋空气制动系统基本在战前广泛运用于除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全世界,英国搞的真空式制动系统用于本土及其殖民地。这俩都是铁路车辆的制动系统。根据英国人自己的测试,西屋系统最好用,但是估计限于政治原因(小不列颠死傲娇)不愿用,转而采用真空制动。至于什么德式机械制动(绳索传动,加起来需要几百米绳索)、德式液压制动(一次需要的液体介质较多,水基介质容易腐蚀管路,油基介质价格高昂,车辆拆分时管道泄露多了浪费)全都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除了列车制动那种过长传动链的极端情况,对于不需拆解的整体式压力传动系统,一般采用液压油就足够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可以说是液压传动技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项原本相对小众的技术,开始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步渗透到各个角落。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回溯一下战前液压技术的基础,审视战争对技术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战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战前的孕育:悄然成长的液压种子在第.............
  • 回答
    电动汽车之所以普遍不使用液力变矩器来传递动力,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核心在于电动汽车与燃油车在动力源和工作原理上的根本差异,以及液力变矩器自身的特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液力变矩器是做什么的,它为何在燃油车上如此重要。液力变矩器的作用:液力变矩器,顾名思义,它利用液体(通常是变速箱油)作为介.............
  • 回答
    很多人对波的认识,可能都源于小学科学课上做过的那个简单的实验:一根绳子,一头固定,另一头上下甩动,就能看到一圈圈的波纹在绳子上跳跃前进。这种看起来像“扭动”一样传播的波,叫做横波。它的传播方式是介质质点(比如绳子的每个点)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然而,我们平时生活中最常见也最直观的波,莫过于水面的波.............
  • 回答
    内燃机车采用液力传动,就像给它装上了一套“智能变速箱”,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它在实际运行中带来的好处,那可是实打实的,而且好处多多,远不止表面上那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究竟是怎么让内燃机车变得更“能干”的。首先,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优点: 平顺的起步和加速,告别“顿挫感”。 传.............
  • 回答
    液压系统之所以没有被电气系统彻底取代,主要在于它在很多关键应用场景下,仍然拥有电气系统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这并非是说电气系统不够先进,而是说两者在设计理念、能量传递方式以及适用的工况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能量密度与力量输出的绝对优势 核心差异: 液压系统通过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模糊印象。为什么提到日本的液压悬挂,尤其是放在一些特定载具上,总会让人联想到“问题不断”的标签,而中国新型轻坦采用液压悬挂却好像没那么大的争议,甚至不太被人提起?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来细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先搞清楚,液压悬挂本身不是一个“.............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把一个坚硬的石块沉入平静的湖水中。你会发现,这石块的各个表面,不仅是上面,连侧面和底部,似乎都被湖水给“抱住”了,都承受着来自水的作用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股来自液体的侧向压力,源于我们熟悉的“重力”。液体本身是由无数细小的分子组成的,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它们也受到地球引力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离子液体的一个核心特性。我们平时接触的固体,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由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吸引力紧密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那么,为什么同是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离子液体却能保持液态,而不是像食盐那样变成固态呢?这主要归结于离子液体内部离子结构和相互作用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相互作用力。简单来说,表面张力并非直接“推拉”固体,而是通过改变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形状,进而影响了整体系统的能量状态,而系统总是趋向于能量最低的状态,这就表现为固体之间的相互靠近或远离。咱们一步步来拆解,尽量说得通俗易懂,就像街边聊大天的感觉: 1. .............
  • 回答
    想要详细聊聊为什么快中子反应堆会青睐液态钠作为冷却剂,这得从快堆的设计思路和钠本身的物理化学特性说起。快中子反应堆的“快”在哪?首先,我们要明白快中子反应堆和我们更熟悉的慢化反应堆(比如压水堆、沸水堆)有什么不同。慢化堆的核心在于用慢化剂(比如水、重水、石墨)把快中子减速到热中子能级,然后才能有效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触及了语言中一些约定俗成又带点“不讲道理”的地方。你提出的“嘴”的用法,尤其是跟茶壶或者喷出液体的部分联系起来,确实会让人产生“为什么是嘴?”的疑问,尤其是对比我们日常认知里“嘴”是用来“吃”和“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现象:1. 意象的延伸与引申:汉语的魅力之一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流体静力学的一个核心原理——阿基米德原理。要理解为什么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溢出液体的重力,我们需要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角度来分析。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实心物体,比如一块石头,把它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里。当石头沉入水中时,它会占据一部分水的空间,也就是它“排开”了一定体积的水。现在,.............
  • 回答
    .......
  • 回答
    实验中进行深度降温,确实会遇到选择冷却剂的问题。液氮、液氦、液氢都是常见的低温物质,但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首选液氮,而液氦和液氢并非总能胜任,甚至有些情况根本不适用,这里面有几层原因需要仔细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温度越低,越难获得。想象一下,你需要把一个东西从室温(大概20多摄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生命本质的深层逻辑。为什么细胞外液是盐溶液,能让我们如此确信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就像一块刻在基因里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细胞外液”和“生命”这两个概念。细胞外液:生命的“内部环境”生命的基本单位是.............
  • 回答
    这背后的原理,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息息相关,比如你用吸管喝饮料,你会发现,吸管里的液体,总是比你杯子里剩下的那部分要高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和我们平时看不见的“大气压力”以及液体本身的“表面张力”有关。首先,我们来聊聊这个“大气压力”。你可能觉得空气轻飘飘的,没什么力.............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脉络。CRT(阴极射线管)在画质上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最终被液晶(LCD)等平板显示技术所取代,这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却被淘.............
  • 回答
    关于长征五号新一代发动机为什么采用液氧煤油的这个问题,其实这是航天发动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决策。它背后既有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有对未来中国航天事业需求的考量。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长征五号选择了这条路。首先,得明确一点,长征五号可不是随便哪一代的长征火箭。它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物理化学中关于气体溶解度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液态金属的特殊性。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温度越高,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越小” 这个普遍规律。这其实是基于 勒夏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的。简单来说,气体的溶解过程,尤其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