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也被淘汰,液晶反而发展的很好?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脉络。CRT(阴极射线管)在画质上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最终被液晶(LCD)等平板显示技术所取代,这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却被淘汰?

CRT 的画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原生对比度和黑色表现:
CRT 的原理: CRT 显示器通过电子枪发射电子束,扫描屏幕上涂覆的磷光物质。电子束击中磷光点时,会发光形成图像。为了显示黑色,只需要不发射电子束,磷光物质就不发光,从而达到“真正”的黑色。
优势: 这意味着 CRT 拥有极高的原生对比度,画面中的黑色非常深邃,不会像早期的液晶那样存在漏光问题,导致黑色泛灰。明暗对比强烈,层次感更好。

2. 响应时间和拖影:
CRT 的原理: 电子束的扫描是瞬时的,磷光物质发光也极其迅速。当电子束快速移动时,图像的响应速度非常快。
优势: CRT 在显示快速运动的画面时,几乎没有拖影现象,画面流畅自然,尤其适合游戏和体育赛事。

3. 色彩表现:
CRT 的优势: CRT 的色彩通常非常鲜艳、饱和度高,而且色彩还原准确。由于是直接发光,色彩的通透感和亮度也很出色。

4. 视角:
CRT 的优势: CRT 的视角非常广阔,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画质几乎没有明显衰减。

然而,尽管有这些画质上的优势,CRT 的劣势也日益明显,并最终导致其被淘汰:

1. 体积和重量巨大: 这是 CRT 最为人诟病的缺点。其成像原理决定了显示器需要一个长长的真空管,末端是电子枪,前面是显像屏。这使得 CRT 显示器非常笨重,占用空间大,搬运不便。
2. 功耗高且发热量大: CRT 工作时需要高压电子枪扫描,这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产生可观的热量。
3. 闪烁问题(刷新率限制): CRT 通过电子束逐行扫描刷新图像,为了让眼睛感知到连续的画面,需要以一定的频率重复扫描,这称为刷新率。早期的 CRT 刷新率较低(如 60Hz),肉眼容易察觉到屏幕的闪烁,尤其是在长时间观看时容易引起眼部疲劳。虽然可以通过提高刷新率(如 75Hz、85Hz、100Hz)来缓解,但本质上仍然是扫描而非主动发光,这种闪烁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4. 几何失真(画面边缘弯曲): 由于电子束在显像屏边缘的扫描角度变化,CRT 屏幕的边缘往往存在一定的几何失真,画面并非完全平整的矩形。
5. 电磁辐射: CRT 工作时会产生一定量的电磁辐射,虽然现代 CRT 在这方面已经大大改善,但依然是潜在的顾虑。
6. 分辨率限制(物理限制): CRT 的分辨率并非固定,而是由电子束扫描的精度和密度决定。在提高分辨率时,需要更精密的电子枪和更细的磷点,这在制造上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昂贵,而且分辨率的提升也受限于屏幕的物理尺寸和扫描方式。

为什么液晶(LCD)反而发展的很好?

液晶显示技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并最终取代 CRT,主要是因为它在克服了 CRT 诸多劣势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和弥补自身的不足:

1. 体积和重量的飞跃:
LCD 的原理: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利用液晶分子在电场作用下改变排列方向,从而控制背光穿过偏振片的光线强度来显示图像。其核心是平板结构,没有沉重的真空管和电子枪。
优势: 这使得 LCD 显示器薄、轻、便,极大地解放了用户空间,也方便了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催生了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

2. 功耗和发热的降低:
LCD 的优势: 相较于 CRT,LCD 的功耗显著降低,发热量也更小,这对于电池供电的移动设备尤为重要。

3. 无闪烁的完美显示:
LCD 的原理: LCD 的每一个像素都是独立控制的,一旦设定好亮度,就会持续发光,直到改变状态。它不像 CRT 那样需要扫描刷新。
优势: 这意味着 LCD 显示器在显示时没有闪烁感,即使是较低的刷新率(如 60Hz)也不会让用户感到不适,长时间观看眼睛更舒适。

4. 高分辨率和精细度:
LCD 的优势: LCD 的分辨率是固定像素点的,可以制造出非常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像素密度远超 CRT,带来更清晰、更细腻的画面。现代 LCD 可以轻松实现 1080p、4K 甚至 8K 的分辨率。

5. 几何形状的完美:
LCD 的优势: LCD 屏幕是平坦的,不会有 CRT 的几何失真问题,画面边缘完美吻合。

6. 视角问题(早期劣势,现已大幅改善):
LCD 的早期劣势: 早期的 LCD 技术(如 TN 面板)视角非常窄,从侧面观看色彩和亮度会严重衰减。
LCD 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进步,IPS(InPlane Switching)等广视角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改善了 LCD 的视角表现,使其接近甚至超越 CRT 的视角水平。

7. 对比度和色彩表现(持续进步):
LCD 的早期劣势: 早期的 LCD 主要通过背光亮度来控制像素的明暗,由于液晶本身无法完全阻挡背光,导致黑色不够纯净,对比度不高。色彩饱和度和还原度也相对 CRT 逊色。
LCD 的发展:
背光技术升级: 从 CCFL(冷阴极荧光灯)升级到 LED(发光二极管)背光,并且发展出局域控光(Local Dimming)技术,通过分区控制背光亮度,显著提升了对比度和黑色表现。
面板技术进步: IPS、VA(Vertical Alignment)等不同类型的 LCD 面板在色彩、对比度和响应速度上各有侧重,不断缩小与 CRT 的差距。
量子点(Quantum Dot)技术: 通过在背光和液晶之间增加一层量子点薄膜,可以大幅提升色彩的饱和度和色域覆盖范围,让 LCD 的色彩表现达到新的高度。

8. 成本的优势(规模化生产):
LCD 的优势: 随着生产工艺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LCD 的制造成本逐渐降低。与 CRT 制造过程中那些精密且昂贵的电子枪、真空管等部件相比,LCD 的生产工艺更容易实现自动化和批量化,成本控制得更好。

总结来说,CRT 画质虽好,但其技术瓶颈和固有缺陷(体积、重量、功耗、闪烁、辐射)使其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而 LCD 虽然在早期画质上存在不足,但其平板、轻薄、低功耗、无闪烁等特性完美契合了市场对便携性、易用性和高分辨率的需求。更重要的是,LCD 技术在不断进步,通过背光、面板和色彩增强等一系列创新,其画质表现已经越来越接近甚至超越了 CRT 的巅峰水平,并且还在持续发展。

可以打个比方:CRT 就像一辆性能强劲但造型笨重、油耗极高的老式汽车,而 LCD 则像一辆外观时尚、节能环保、性能也在快速提升的新能源汽车。虽然老式汽车有其独特的驾驶感受和性能优势,但最终是新能源汽车凭借更低的综合成本和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赢得了市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目描述里渗出的优越感……


100%Adobe RGB,

事实是只有后期极少数高端 CRT 才能达到接近 AdobeRGB 的色域。sRGB 制定过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普通 CRT 显示器能够不经过色域转换,直接显示较为准确的颜色。[1]

绝大多数彩色 CRT 显示器都是使用 P22 荧光粉。以三菱高端 CRT DPro 2070SB 为例,i1 Pro 测得光谱与色域如下[2]

可以看到色域只是接近 Rec. 709/sRGB. 另外光谱中相当一大部分集中在人眼十分不敏感的 700nm 以上波段,影响发光效率。

2003年年末发售的 NEC三菱电机 RDF225WG 是仅有的几台广色域 CRT 之一, CIE xy 面积覆盖 97.6% 的 AdobeRGB, 售价高达80万日元[3],以当时的汇率约合人民币61600元。

诚然,对比当时廉价的只能覆盖70%左右 sRGB 的 TN 屏,CRT 确实在颜色上有优势。但后来覆盖95%以上 sRGB 的 LCD 迅速普及,2010年的 U2410 和 PA241W 更是在一个可以接受的价位上提供了 AdobeRGB 色域,CRT 的色彩优势早已荡然无存。


10bit都是标配。

题主自己也说了「模拟信号直接驱动」,模拟端哪来的 10 bit?


CRT主动发光(跟等离子OLED相似),能够显示完全的黑色,对比度接近 上亿:1,

CRT 是能够显示完全的黑色,但前提是在完全暗室环境下。

CRT 由于结构原因,抗反射能力极弱,「黑色」完全取决于环境亮度。在日常使用的环境下,CRT 的黑色亮度比普通 LCD 还要高得多,而白色亮度更是只有 100cd/m^2 左右, 实际对比度并不如「劣质TN」。

在正常照明环境下对比同样显示黑色的 CRT 和 LCD, CRT 不但比 LCD 更亮,而且还严重偏色。

而即使是完全暗室环境,如果想让 CRT 即显示出出色的黑位,又有准确的 gamma, 也必须经过复杂的校正。和 LCD 不同,这部分矫正很难自动完成,严重依赖个人经验。


可视角度接近180度。
可视角度IPS只有178度

???


CRT的动态极好,末代纯平能轻松上100/120/144HZ

这是唯一比同时代 LCD 有优势的一点。不过开高刷新率是要牺牲分辨率的……


0延迟

0 输入延迟虽然没错,但是现代 LCD 的输入延迟也普遍低于 1ms, 即使是最苛刻的电竞选手也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


响应时间0.000000ms

0.000001ms=1ns

这段时间内,光也只能在真空中传播约 30cm, 远远不够电子枪发出的电子飞到荧光屏上……

另一方面,这里的响应时间是指由黑变白,这种情况下 CRT 确实有优势。

但是由白变黑的情况下 CRT 的响应时间非常长 (Phosphor Persistence)。根据荧光体不同可以从微秒级到秒级……常用的 P22 荧光粉中,黄绿色和红橙色的部分需要 25ms 左右才能从原始亮度衰减到 10% 亮度[4],远高于 LCD 常见水平,也就只有一部分以响应慢著称的 VA 屏会比 25ms 更差。

而综合考虑之下,现代研究认为 CRT 在动态方面并不如 LCD。[5]


液晶才是伤眼,我用垃圾TN的时候,眼睛近视一年上升100度,以前用CRT的时候一点都不近视。以前用的144HZ的CRT,稳定无闪烁,比什么“不闪屏”“滤蓝光”强得多。

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你觉得用 TN 伤眼,CRT 没事,还有一堆人觉得 CRT 伤眼,LCD 没事的。

题主用 144Hz 的 CRT 感觉稳定无闪烁,那是因为扫描速度足够快,让人感觉不到闪烁。有人眼睛更敏感也许就能感觉得到。用相机也可以明显拍出闪烁。

而 DC 调光的 LCD 屏才是真正的无闪烁。


液晶是耗电大户。液晶面板已经把绝大部分由背光灯发出的光线滤掉了。CRT主动发光,不存在发光效率的问题,比液晶省电。

CCFL 背光的液晶确实耗电量不小,但是跟 CRT 比还是很省电……而且 CCFL 背光在 10 年前左右就已经被淘汰了。目前主流的 LED 背光液晶远比 CRT 省电。[6]

下图中 Acer E225HQL 为 LED 背光,其余 LCD 均为 CCFL 背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比较的是 100% 亮度下的耗电量,而 LCD 显示器 100% 亮度下普遍比 CRT 亮得多。图中的 BenQ FP937S 100% 亮度可达 250cd/m^2,约为 CRT 的两倍。

液晶面板过滤一部分光线确实会造成浪费,但远不如 CRT 发射电子束、维持磁场、发出 700nm 以上暗红光和 X 光造成的浪费严重。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游戏爱好者用CRT。CRT自带硬件物理级别的平滑效果+次像素渲染,远远超过什么高端显卡的16x全屏抗锯齿。

老游戏爱好者用 CRT 是追求复古的感觉。很多模拟器都可以实用 CRT-Royale 着色器实现以假乱真的 CRT 效果。

至于这个所谓的「硬件物理级别的平滑效果+次像素渲染」是 CRT 光束无法精确点亮单个像素造成的结果,是以牺牲清晰度为代价换来平滑的边缘,跟现代游戏的抗锯齿完全没有可比性。这只是题主个人喜好问题。


除此之外 CRT 还有很多更严重的问题,包括烧屏,大屏上难以矫正的边缘色散和畸变等等……可以说除了刷新率之外并没有哪些方面真正比 LCD 有优势,被淘汰是再正常不过了。

参考

  1. ^IEC 61966-2-1:1999 Colour management –Default RGB colour space – sRGB https://webstore.iec.ch/publication/6169
  2. ^Colorimeter Corrections Database https://colorimetercorrections.displaycal.net/?get&type=ccss&manufacturer_id=MEL&display=DPro%202070SB&instrument=i1%20DisplayPro%2C%20ColorMunki%20Display%2C%20Spyder4&html=1
  3. ^NEC三菱、Adobe RGB対応の広色域22型CRTディスプレイ https://pc.watch.impress.co.jp/docs/2003/1007/nmv.htm
  4. ^TPM-1508A_RCA_Phosphors_Oct61 http://www.bitsavers.org/components/rca/crt/TPM-1508A_RCA_Phosphors_Oct61.pdf
  5. ^LCDs are better: Psychophysical and photometric estimates of the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RT and LCD monitors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3758/s13414-012-0281-4
  6. ^Display Power Consumption: CRTs Versus TFT-LCDs https://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lcd-backlight-led-cfl,2683-7.html
user avatar

给CRT最后最致命一击的其实不是液晶,而是高清。

2003年左右电视台开始放高清电视节目了,预示着CRT彻底死了。因为不管CRT你吹得再好(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具体可以看其他回答),都无法回避一个严重的先天问题:那就是整个屏幕上其实只有一个点是亮的。当然你可以抬杠说是一条线是亮的而不是一个点。

但实际上就是扫描线确实有先后啊。

这个的问题就导致CRT有两个致命的缺陷:

  1. 分辨率做不高
  2. 屏幕做不大

当主流分辨率还在1024x768时候,这个问题还可以通过很高的刷新率来凑合看。(100hz以下基本不能看很累眼睛),一旦主流分辨率提升到提升到1920x1080之后,CRT就没法玩了,要保持原来的显示效果要么刷新率成倍往上加,要么把荧光粉改成长余辉的,也就是亮了之后用更长的时间熄灭。

前者技术上不现实,后者会效果不可能好。

而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屏幕做不大,CRT再努力最大也就做到30寸左右,这还是显像管的尺寸而不是画面的尺寸。一方面是更大真空管成本太高,另一方也是只有一个点能亮这个问题导致了更大尺寸无法保证显示效果。

这就是CRT的极限,即使不计成本的场合也是不行。事实上不计成本的场合都用电视墙,也就是多台CRT屏组成一个大画面,因为整个屏幕只亮一个点,大屏是真的真的没法搞。

而液晶则可以完美解决这些问题:液晶所有点可以同时亮,一方面只要工艺成熟,液晶可以轻松切出100寸的面板来,另一方面液晶可以通过拼接达到令人发指的尺寸。

虽然在2002,2003年这个时间节点上,CRT还没死绝,没死绝的原因是当时的液晶技术确实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由于高清的出现,胜负已分:因为CRT上限就摆在那呢,不可能再有突破了。

之后几年液晶显示效果也上来了,CRT自然就被彻底淘汰了。

user avatar

大屏幕的CRT重啊!占地方啊!

至于画质这种东西、不就是玄学吗?

反正我看不出来什么画质。老老实实承认眼神不好。无所谓的。

user avatar

……模拟复辟党?

逐条吐槽吧。

CRT的色彩远好于液晶,就算是家用级产品,一千块钱的CRT,100%Adobe RGB,10bit都是标配。特别是末代的纯平,比垃圾液晶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液晶要做到100%AdobeRGB+10bit,最起码6K+。

“就算是家用级”?97% Adobe RGB的末代纯平22寸,刚出厂的时候一水的1200美元甚至更高。当时17寸的LCD敢卖3400美元,你以为是商家脑子有病?拿淘汰20年的价格比当代产品?

10bit就不说了,荧光粉你要说能做到100bit的级别也不能算错,但电子枪的发射强度控制基本做不到6bit。这里有个技术限制,那就是CRT的电子束强度很难变化,因为这会导致扫描控制的磁场控制变得难以同步,所以亮度实际上是部分PWM实现的。然而电子枪本质上是一个等离子火炬,物理上对它的PWM控制有个很低的频率上限。最终结果就是整体精度做不到6bit,但是在亮端精度较高,所以不太容易看出来。

CRT主动发光(跟等离子OLED相似),能够显示完全的黑色,对比度接近 上亿:1,可视角度接近180度。液晶是被动显示,黑位不可能比得上CRT,对比度只有1000:1(劣质TN只能有400:1),可视角度IPS只有178度,劣质垃圾TN只有90度。

不能做到完全黑色,尤其是高刷新率、高分辨率。你让CRT显示个全黑画面试试看,即便是末代diamondtron,也是有一层亮的。要知道电子枪是无法不发射电子的。可视角180度更是胡扯…自己看看到160度的时候能看到多少画面。液晶的黑位以2020年的技术已经比CRT强很多了,更不提OLED、MicroLED等平板显示技术。

CRT的动态极好,末代纯平能轻松上100/120/144HZ,模拟信号直接驱动,0延迟,响应时间0.000000ms,当年只要998就能搞定。液晶所谓144HZ“电竞王”,不但价格3500+,还在用劣质TN屏,色彩烂,能看瞎眼。

动态并不好。144Hz的1024*768,单电子枪的条件下每个发光单元只有2.94纳秒的响应时间,这个时间比激发荧光粉需要的微秒时长短很多。怎么办?时空域降响应。最终结果就是动态响应根本做不到144Hz,实际上按照响应周期来算的刷新率不到60Hz,完全靠交叠和交错来解决问题。

液晶才是伤眼,我用垃圾TN的时候,眼睛近视一年上升100度,以前用CRT的时候一点都不近视。以前用的144HZ的CRT,稳定无闪烁,比什么“不闪屏”“滤蓝光”强得多。

个人体验成为科学证据?要说健康的话,显示器调光的闪屏和背光的蓝光对视力的损害并没有科学证据。刺激癫痫的闪光基本是10/30/50Hz,所有PWM调光都完全避开了这个范围;而蓝光只是影响人的睡眠节律。而CRT呢?表面不可避免的带静电场,存在远高于LCD的电磁辐射,都是处于存在健康风险的数值边缘。

液晶是耗电大户。液晶面板已经把绝大部分由背光灯发出的光线滤掉了。CRT主动发光,不存在发光效率的问题,比液晶省电。

wat?我的32寸LCD只要50w功率,而且一般都用不到。一个普通19寸的CRT动不动150W附近。知道为啥当年CRT上总要打个能源之星的标志吗?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游戏爱好者用CRT。CRT自带硬件物理级别的平滑效果+次像素渲染,远远超过什么高端显卡的16x全屏抗锯齿。

自带平滑和次像素渲染不恰恰是分辨率渣的结果么…


这都不提显像管的各种麻烦了。比如,不提维修复杂度了,试过显像管消磁吗?试过消畸变吗?

user avatar

成本,屁股……

这两点足够了……

user avatar

CRT本质上死于PDP。

CRT的主要缺点,PDP都给你基本解决了,CRT做不大的问题,PDP基本能做到,50-60寸即使现在看,尺寸上也还是正常合理范围。

画面糊这个,PDP像素点也是很明确的,也没有那灰色的像素点了。

色准当然PDP也是继承CRT的那一部分的,先天就有优势,对比度虽然比不上OLED这种纯自发光,但干掉一般背光和miniled也是没啥问题的。

55寸三四十公斤(以停产时的典型情况来说)比现在的电视机当然重了很多,但也不至于不能承受,且也没比当时的液晶重的太多。

黑色,亮度和对比度那一部分pdp也有所改善。

扑面电子流PDP也没了。

与其吹CRT还不如吹PDP是真的。


但PDP缺点,32寸以下基本没法做——这基本意味着和电视机以外的玩意无缘,电视机当年都不流行大的,做个五六十寸的价格也不可能低,很难普及。恶性循环,成本一直没人帮忙分摊。

再加上松下那票不是很喜欢开放标准,当年长虹都是PDP不太行了了才拿到的生产线,所以一直不是很便宜。

容易烧屏——比OLED还容易不少,确实是个缺点。

不够环保——当然耗电确实耗电一些,但本质上是欧萌式市场保护主义胡扯,100Watts和500Watts在市电上其实没啥区别,而且真耗电大头从来就是工业,但这个确实对于推广屏幕有很大的负作用。

亮不亮这个倒是另说,液晶亮度真的很亮那还是最近几年的事,PDP也没暗的100nit都做不到,所以这不算是个核心理由。


PDP比CRT强了这么多不还是被搞死了?

user avatar
CRT的色彩远好于液晶,就算是家用级产品,一千块钱的CRT,100%Adobe RGB,10bit都是标配。特别是末代的纯平,比垃圾液晶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液晶要做到100%AdobeRGB+10bit,最起码6K+。

好个P。就低分辨率的模拟信号,能清晰到哪里去?你觉得清晰是荧光粉自带模糊效果让你产生了错觉。

CRT主动发光(跟等离子OLED相似),能够显示完全的黑色,对比度接近 上亿:1,可视角度接近180度。液晶是被动显示,黑位不可能比得上CRT,对比度只有1000:1(劣质TN只能有400:1),可视角度IPS只有178度,劣质垃圾TN只有90度。

白天窗帘开着啥也看不清,还完全的黑色?恐怕看到的是一面镜子吧?

CRT的动态极好,末代纯平能轻松上100/120/144HZ,模拟信号直接驱动,0延迟,响应时间0.000000ms,当年只要998就能搞定。液晶所谓144HZ“电竞王”,不但价格3500+,还在用劣质TN屏,色彩烂,能看瞎眼。

动态好有什么实际用途吗?

液晶才是伤眼,我用垃圾TN的时候,眼睛近视一年上升100度,以前用CRT的时候一点都不近视。以前用的144HZ的CRT,稳定无闪烁,比什么“不闪屏”“滤蓝光”强得多。

CRT是肉眼可见的闪烁,电子打在荧光粉上产生的X射线,直接照射在你的脸上,眼睛上。

液晶是耗电大户。液晶面板已经把绝大部分由背光灯发出的光线滤掉了。CRT主动发光,不存在发光效率的问题,比液晶省电。

CRT后面的散热孔直接可以烤鸡蛋。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老游戏爱好者用CRT。CRT自带硬件物理级别的平滑效果+次像素渲染,远远超过什么高端显卡的16x全屏抗锯齿。

只有怀旧价值。

user avatar

都什么年代了,还吹CRT,还在贬低液晶。

CRT除了响应速度快,延迟低之外,剩下的都是缺点。

首先,一直以来,CRT和等离子的都市传说,都说这两个东西没有延迟。实际上,现代了测试手段下,CRT和等离子经过测试,早就被证实了都是有延迟的。

首先,CRT由于原理,扫描是从上到下的,就算顶部的延迟是0,底部也要比顶部慢一帧。60FPS的情况下,一帧大约16ms,也就是画面中心部位的延迟是8ms左右。但是也有一些HD的CRT电视和显示器,延迟高达20ms以上。

其实大部分的液晶 oled,也是顶部刷新更快。如果画面是整个刷出的,就不会存在什么画面撕裂了。

retrorgb网站,用Time Sleuth Lag Tester,一个专门用来测试显示器延迟的工具,就是对着显示器发信号,让顶部中心和底部出现白色,然后同时可以测试画面显示延迟。

测试下来的结果,CRT就是顶部不到1ms,中心7ms,底部14ms。

而且这数值只有一部分crt可以做到,一些HD化的CRT电视,响应时间开始变长,甚至可以超过20ms。

然后测试结果中,一票等离子电视的延迟相当高,大部分都超过20ms,甚至有高达40多ms的。

然后OLED和液晶都是参差不齐的。都有优秀和不行的。OLED也有很多延迟比液晶更高的。

当然这里面只有三十多台各类电视显示器。


而液晶,是有史以来优点最多缺点最少的显示技术。别吹什么自发光,自发光永远都要面对发光单元老化不均匀,也就是烧屏的问题,这是家用大型耐用家电不会允许的。

反过来CRT做到34寸已经超过50KG了,如果要做60寸,还要加强玻璃厚度,弄不好半吨,谁家放啊?你叫别人怎么把这么一个玩意儿搬进高楼大厦居民家里?这么大一个东西,要是炸了,要炸死一家人啊。这么一堆废料,报废了扔哪儿?所以,CRT的脚步,到了34寸基本上就到头了,结束了。


史上最大CRT,索尼 KX 45ED1,尺寸1050 x 925 x767 mm,重量200KG


还有就是成本问题,液晶流水线可以生产手机面板,CRT呢?等离子呢?所以成本不行,当然被市场淘汰了。

user avatar

别吹CRT,作为CRT时代走过来的老年人,也作为最后念像玩了几款艺卓和DELL显示器洋垃圾的垃圾佬来说,实际上你说的都不在普通消费市场成立。

即便我最后玩的几款洋垃圾,直白讲,当年的定价也是两千千美金起步,虽然洋垃圾只要几百块。

但是CRT先天没法大屏,普通商用和家用领域,CRT上限就在19寸,以后就是液晶接替的时代,恰好那个时候也是CRT和液晶争论最凶的年代,而我告诉你CRT当年的劣势。

1 CRT 边缘锐度下降和边缘色散几何失真,当年吹嘘日本制造全球最好的时代,SONY的特丽珑和三菱的钻石珑一样有这问题,一票韩系主流跟不用说。分辨率越高越明显。

2 烧屏,没有可以跑掉的CRT,经历过这个年代都知道,办公室显示器的WIN任务栏与网吧里显示器的传奇聊天框,

3 原理原因CRT先天需要高刷新抗闪烁,其实其他答案已说的很明白了,但实际上,普及到19寸时也就顶天1024X768上到85刷新,而19寸上1600X1200绝大多数不管是刷新率还是解析度实际上都是所谓crt的自带抗锯齿,CRT真实分辨率不够。

4 色彩,恕我直言,说crt色彩好的,如果是说顶级crt这成立,但是普遍千元CRT说色彩? 拜托通路货CRT不管显示黑色一片灰,还是彩色?见过3年的CRT偏色吗?

从90年代玩过来的玩家来说,CRT淘汰是绝对性的,CRT到被淘汰那天,都没在普通消费市场解决这些问题,

你知道CRT党当年攻击LCD党一条一条的路数吗?

我给你念念

LCD贵 结果没几年LCD把15寸降到1000左右,又没几年20寸以上尺寸降到1000元左右,而CRT压根没有普及型的20寸以上机型。

LCD色彩不行,TN年代后一票VA MVA IPS 打脸普通CRT 不过打脸前CRT已经淘汰得差不多了。

LCD拖尾,然后NVIDIA和行业里吹嘘3D显示概念,一票高刷LCD问世,不过之前CRT也淘汰得差不多了。

LCD背光老化显示变黄,其实CRT烧屏也没好到哪里去还有后面色彩无解,当然几年以后CCFL背光全部换为LED背光,CRT那个时候已经烧纸了。

ps 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LCD一条就解决所有,我薄。


尾巴

欢迎加入知乎PCDIY QQ 群(非官方)

更多硬件知识加入DIY群一起评测开车捡漏,群里已有 上千知乎小伙伴咯!

群号:964509468

商业与网咖电竞酒店问题请走值乎或微信yeswjh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也触及了显示技术发展的关键脉络。CRT(阴极射线管)在画质上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最终被液晶(LCD)等平板显示技术所取代,这背后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以及产品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为什么 CRT 画质这么好,却被淘.............
  • 回答
    CRT显示器在不同分辨率下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毛刺”,这与其工作原理以及电子束扫描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液晶(LCD)显示器不同,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是通过电子束扫描显像管内壁的荧光粉点来成像的。CRT显示器的成像原理:想象一下,CRT显示器内部有一个“电子枪”,它发射出细小的电.............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 回答
    关于“俄爹”这一称呼,其来源和含义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同时要明确其不尊重的性质,并指出如何正确回应。以下是详细解析和反驳思路: 一、称呼的来源与可能的含义1. 可能的字面拆解 “俄”是“俄罗斯”的拼音首字,而“爹”在中文中通常指父亲,带有亲昵或戏谑的意味。 若将两者结合,可能暗示.............
  • 回答
    民国时期(19121949)虽然仅持续约37年,却涌现出大量在文学、艺术、科学、政治、哲学等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师级人物”。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多重历史、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思想解放与文化启蒙的浪潮1. 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思想解放.............
  • 回答
    航空航天领域在待遇和职业环境上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但国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主要源于多方面的国家战略、技术积累和系统性支持。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国家战略与长期投入: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动力1. 国家层面的战略目标 航空航天技术往往与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密切.............
  • 回答
    吴京作为中国知名演员、导演,近年来因《战狼2》《英雄联盟》等作品及个人生活引发公众关注,其形象和言论在不同语境下存在争议,导致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评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 1. 个人生活与公众形象的冲突 妻子被曝光:2018年,吴京妻子的近照和视频被网友扒出,引发舆论争议。部分人.............
  • 回答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乌克兰的支持确实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一现象涉及多重因素,包括国际局势、地缘政治博弈、信息传播、经济援助、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俄乌战争的爆发与国际社会的集体反应 战争的爆发: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全面入侵.............
  • 回答
    《是大臣》《是首相》等政治剧之所以能在编剧缺乏公务员经历的情况下取得成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综合作用: 1. 构建政治剧的底层逻辑:制度与权力的结构性认知 政治体制的系统性研究:编剧可能通过大量研究英国议会制度、政府运作流程、政党政治规则(如议会制、内阁制、党鞭系统等)来构建剧情。例如.............
  • 回答
    关于“剧组中男性可以坐镜头箱而女性不能”的现象,这一说法可能存在误解或过度泛化的倾向。在影视拍摄中,镜头箱(通常指摄影机或固定设备)与演员的性别并无直接关联,但若涉及性别差异的讨论,可能与以下多方面因素相关: 1. 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延续 历史背景:在传统影视文化中,男性常被赋予主导、主动的角.............
  • 回答
    印度在俄乌战争中不公开表态、在安理会投票中对俄罗斯的决议案弃权,这一行为背后涉及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外交策略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与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合作 能源依赖:印度是俄罗斯的重要能源进口国,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印度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以缓解对西方能源的依赖。尽管.............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短视频平台在字幕中对“死”“钱”“血”等字打上马赛克,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涉及内容监管、文化规范、法律合规和平台运营策略: 1. 避免敏感内容传播这些字可能与以下敏感话题相关,平台通过屏蔽来防止违规内容扩散: “死”:可能涉及自杀、死亡、濒死等话题,容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被用于极端内容(如自杀教程.............
  • 回答
    素食主义作为一项社会运动,其发展与传播确实涉及复杂的动机和行为逻辑。从现象学角度分析,素食主义者的“带节奏”行为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和目的: 一、社会运动的传播逻辑1. 信息传播的网络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素食主义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形成信息扩散链。例如,YouTube上"V.............
  • 回答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1979年)是20世纪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其爆发和“逆世俗化”趋势的形成,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宗教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背景:波斯帝国的衰落与殖民影响1. 波斯帝国的遗产 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年)曾是中东最强大的帝国之一,以.............
  • 回答
    伊尔96(Il96)和图204(Tu204)是苏联和俄罗斯在20世纪80至20世纪初研制的中短程宽体客机,但它们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涉及技术、经济、政治、市场和竞争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销路不佳的原因: 1. 技术性能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市场需求 伊尔96(1970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