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可以通过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判断生命起源于海洋?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生命本质的深层逻辑。为什么细胞外液是盐溶液,能让我们如此确信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就像一块刻在基因里的“历史教科书”。

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细胞外液”和“生命”这两个概念。

细胞外液:生命的“内部环境”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这个“内部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你可以想象成,细胞就像一座小小的城市,而细胞外液就是环绕着这座城市的河流、水道、甚至是周边的大气。所有细胞的物质交换、信号传递、能量供应,都要通过这个“外部世界”来完成。

为什么细胞外液中的“盐”如此关键?

这里的“盐”并非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盐(氯化钠),而是指溶解在水中的各种无机盐类,也就是电解质。这些电解质,比如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钙离子(Ca²⁺)等等,在细胞外液中以一定的比例和浓度存在。

那么,这些盐离子到底有什么作用,能让它们成为我们推测生命起源的线索呢?

1. 维持细胞形态和渗透压平衡: 细胞膜就像一道有选择性的屏障,它控制着物质进出细胞。细胞外液的盐浓度,尤其是氯化钠的浓度,直接影响着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如果细胞外液的盐浓度太高,水会从细胞内流出,细胞就会萎缩。反之,如果浓度太低,水会大量涌入,细胞就会胀破。生命需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这就需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能够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2. 参与细胞信号传导和代谢: 很多关键的生理过程都离不开这些离子。
钠离子和钾离子 是构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这对于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的兴奋至关重要,它们负责传递信号和产生运动。
钙离子 不仅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部分,更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的“信使”,参与肌肉收缩、血液凝固、神经递质释放等多种过程。
镁离子 是很多酶的辅因子,在能量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 维持细胞膜的电势差: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不均,会产生电势差,这对于维持细胞的极化状态、能量产生(如ATP合成)以及许多离子通道的功能至关重要。

海洋,天然的“盐溶液”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生命的诞生地——海洋。早期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火山活动、地质变迁的活跃时期。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吸收了地壳岩石风化产生的各种矿物质,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盐类。

想象一下,在那个还没有生命的蛮荒时代,原始的海洋就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盐溶液”。

为什么“恰好”是海洋的盐溶液?

关键就在于“比例”。

地球上的陆地岩石,特别是构成地壳的硅酸盐岩石,风化后会释放出钠、钾、氯、镁、钙等离子。这些离子被雨水冲刷,最终汇入河流,流向海洋。因此,海洋的盐分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地球岩石风化产物的集合。

而有趣的是,我们今天发现的绝大多数高等生物(包括人类)的细胞外液,其盐分组成和浓度,特别是氯化钠的浓度,与海洋水的成分惊人地相似!

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1. 生命起源于海洋: 这是目前最主流的科学假说。生命最初可能在原始海洋的温暖水体中,在各种化学物质的催化下,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逐渐演化而来。
2. 细胞诞生,并适应海洋环境: 当最早的原始生命体(如原始细胞)出现时,它们就处于海洋这个“盐溶液”的环境中。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它们的细胞膜和内部机制必须能够适应并利用这种环境。
3. 细胞外液的“海洋化”: 细胞需要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而它身处的外部环境就是海洋。因此,细胞会自然而然地发展出一种机制,使得其细胞外液的盐分组成和浓度,能够与海洋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一种“被动适应”和“主动维持”的结合。
4. 遗传和演化: 这种适应海洋环境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遗传物质(DNA)一代代传递下去。即使后来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它们也需要保留这种“海洋”的内部环境,因为这是它们祖先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海洋到陆地:生命的“内部海洋”

当生命开始从海洋走向陆地时,它们面临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陆地环境没有海洋那么丰富的盐溶液。但是,生命并没有改变它数亿年形成的“海洋化”的细胞外液。

所以,我们这些陆地生物,比如你我,即使已经离开了海洋,我们的身体内部仍然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个近似于原始海洋的“内部盐溶液”环境。我们的血液、淋巴液,都富含钠、钾、氯等离子,它们的浓度和比例,依然在提示着我们那遥远的海洋祖先。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你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气候宜人的热带雨林里。你的身体,你的基因,都“设计”成了最适合生活在雨林中的样子。后来,你因为某些原因搬到了沙漠。你不可能瞬间改变你身体里所有的生理机制,你只能带着你“雨林基因”的身体,在沙漠里想办法维持你“内部的雨林环境”,比如依靠饮水、穿着透气的衣服等等。

生命也是如此。它在海洋里“设计”好了自己的细胞外液,然后带着这个“设计”来到了陆地。

所以,通过分析细胞外液的盐溶液成分,特别是其与海洋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推断出:

生命在早期就与海洋环境紧密相连。
细胞外液的组成是生命适应早期海洋环境的直接结果。
这种“海洋化”的内部环境,是生命演化过程中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使脱离海洋,这个痕迹依然清晰可见。

这就像我们考古学家通过挖掘出的古代陶器碎片,就能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水平一样,细胞外液的“盐分密码”,为我们解锁了生命起源于海洋的壮丽篇章。它不仅是化学物质的存在,更是生命亿万年演化史的生动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抵就是某些编者喜欢这个假说,没什么依据。

“地球生物起源于海洋”是高中生物书里的一枚陈年未爆弹:

  • 实验显示,地球生物的自然起源依赖的化学物质的形成需要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其所处的水环境必须在一些关键步骤中变得高度浓缩甚至完全干燥
  • 这意味着如果你相信地球生物是自然起源的,那么起源的过程不可能全都发生在海洋里
  • 分子钟显示地球生物的起源可能早于地球上海洋的形成

书的编者或许是太过疲惫,不慎追尾了走成华大道救火的车,于是就一直没有更新。

“生物起源于海洋”的整个理论都是陈旧而模糊的,与那之后数十年间的实验结果相悖。

而且,“生物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这个问题本身存在的逻辑就不完善:

  • 先入为主地认定“在地球生物诞生的时候,地球上存在海洋”。
  • 海洋和陆地的界限是什么,潮间带、入海口算陆地还是海洋呢。

二十世纪初,苏联生物化学家 Alexander Oparin 和英国遗传学家 J. B. S. Haldane 分别提出“原始汤”假说,认为早期地球的海水里的碳基化学物质互相反应,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命的基础”。

1953 年,Stanley Miller 在模拟远古地球大气的气体中放电,发现产生了少量的氨基酸等有机物。

可是,蛋白质和核酸并不能在水中长期稳定地存在。细胞质是一团胶体,性质与海水截然不同。这意味着细胞生物自组织起来的环境需要水且水不能太多——陆地比海洋更适合[1]

  • Sutherland 等成功地从磷酸盐和四种简单的碳基化学物质开始、在模拟远古地球的环境里造出两种核酸。反应过程中,化学物质高度浓缩地溶解在水中,且一些步骤需要紫外线辐射,显然无法发生在海洋里——暴露在太阳紫外线辐射下的水坑等小规模水体才能满足要求。
  • 那之后,他们略微改变反应条件,产生了蛋白质和脂质的前体。

2019 年,Carell 团队搞出了能在远古地球的环境条件及简单的无机底物作用下同时产生四种RNA核苷酸的过程。该过程不需要复杂的分离和纯化,即可产生关键的生命组分:

  • 相比之下,化学家尚未在模拟海水的条件下合成这些分子。

Moran Frenkel-Pinter 等证明,氨基酸在没有水的条件下可以自组织成链,地球生物使用的蛋白氨基酸比非蛋白氨基酸更容易发生这种反应。这可以帮助解答为何地球生物使用这些氨基酸来组成蛋白质。

2018 年,分子钟显示地球生物的起源可能早于地球上海洋的形成。

  • 在目前的理论下,地球似乎是在 45.4 亿年前形成的,冥古宙由此开始。
  • 在 45.2 亿年前,地球似乎与体积约等于火星的天体“忒伊亚”发生碰撞,飞溅出的物质有一部分形成了月球,地球从炽热的岩浆球状态逐渐冷却固化(计算表明需时1亿年)。
  • 44.1 亿年前,地球上可能出现了原始海洋。这一时期的地质活动估计相当剧烈,火山喷发遍布地面、熔岩四处流动。
  • 在 41 亿年前到 38 亿年前,地球可能受到了大量小行星与彗星的撞击。根据同时期的月球撞击坑推算[2],地球当时形成了 22000 个或更多的直径大于 20 千米的撞击坑、约 40 个直径约 1000 千米的撞击盆地、几个直径约 5000 千米的撞击盆地,地形平均每 100 年就受到显著破坏。
  • 冥古宙在 38 亿年前结束,内太阳系不再有大规模撞击事件。
  • 也有研究认为上述阶段的撞击规模要小一个甚至几个数量级。
  • 21 世纪初,学者一般估计现存生物的最后共同祖先(LUCA)生活在距今 35 亿年前~38 亿年前,而我们发现的直接的古生物化石证据已经老到了 34.8 亿年前[3]
  • 2017 年,科学家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岩石中发现了 37.7 亿年前~42.8 亿年前的筒状微小纤维构造,可能是远古海底热泉喷口处生物的活动痕迹[4]
  • 2018 年,有研究根据分子钟将最后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设置到了 45 亿年前[5]——这意味着 LUCA 可能在地球形成后 4 千万年时地狱般的环境里就自然形成了,比海洋的形成早九千万年。

地球生物的太空起源说仍然是学术界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实际上发现一些陨石可以带来大量的氨基酸等有机物,并在撞击时产生一个灼热的坑,该坑的任意边缘与水域相接就可以在坑里灌上水。

  • 研究人员从当地时间 1969 年 9 月 28 日坠落在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中找到了 70 种以上的氨基酸,既有常见的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之类,也有不寻常的异缬胺酸、柳氨酸之类,有些取代基有 9 个碳原子,还有二羧基、二氨基等不同的官能团[6]。2020 年 1 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估计该陨石夹带的碳化硅颗粒有 70 亿年的历史[7]
  • 科学家对在南极发现的陨石进行的更多研究显示,富含碳的陨石坠落时的高温可能驱动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氨基酸。

地球生物也不必都是在同一个时代起源的,现代地球的水域、地下仍然可能在进行有机大分子的自我制造,只是这个过程本就极度缓慢、难以和现代生物制造的有机大分子区分、很容易和现代生物的身体结合到一起去(例如被细菌摄入体内)。

参考

  1. ^ Marshall M. How the first life on Earth survived its biggest threat - water. Nature. 2020 Dec;588(7837):210-213. doi: 10.1038/d41586-020-03461-4. PMID: 33299201.
  2. ^ 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的大部分大型盆地,如危海、宁静海、晴朗海、肥沃海和风暴海,也是在这一时期撞击形成的
  3. ^ https://www.liebertpub.com/doi/10.1089/ast.2013.1030
  4. ^ http://eprints.whiterose.ac.uk/112179/1/ppnature21377_Dodd_for%20Symplectic.pdf
  5. ^ http://palaeo.gly.bris.ac.uk/donoghue/PDFs/2018/Betts_et_al_2018.pdf
  6. ^ https://dx.doi.org/10.1073%2Fpnas.0912157107
  7. ^ https://doi.org/10.1073%2Fpnas.190457311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理解生命本质的深层逻辑。为什么细胞外液是盐溶液,能让我们如此确信生命起源于海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就像一块刻在基因里的“历史教科书”。我们先从根本上理解“细胞外液”和“生命”这两个概念。细胞外液:生命的“内部环境”生命的基本单位是.............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冬天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能享受暖气管道带来的温暖,而夏天却很少见到类似的“冷气管道”系统?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一些物理原理和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暖气管道是怎么工作的。最常见的暖气系统,是将水烧热,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家家户户的暖气片里,暖气片再将热量传递给房间里的空气,.............
  • 回答
    在 ASP.NET MVC 4 中,模型的属性之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 `{ get; set; }` 语法就轻松地实现数据的获取和设置,这背后其实是一项非常巧妙且强大的 C 语言特性——属性 (Properties) 的功劳。它并非什么复杂的底层魔法,而是 C 语言为我们提供的更加优雅的与类内部数据交.............
  • 回答
    好的,我们来好好聊聊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下,为什么当事人可以通过不当得利请求权来寻求救济,并且尽量讲得通俗易懂,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自己琢磨出来的道理。想象一下,咱们平时做买卖,比如你买我一个古董花瓶。你付了钱,我把花瓶给了你。这在咱们一般认知里,钱和花瓶,你付了钱就应该拿到花瓶,我拿了钱就应该给你花.............
  • 回答
    要理解清朝为何难以通过“内部殖民”完成工业化,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内部殖民”在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清朝当时所处的具体历史情境。所谓的“内部殖民”,更准确地说,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发达、工业集中的区域,利用其资本、技术、劳动力和市场优势,对经济欠发达、资源丰富但产业落后的地区进行一种经济上的“.............
  • 回答
    兰陵萧氏与彭城刘氏,这两个显赫的家族,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它们从皇族或准皇族身份崛起为“大士族”的路径,以及最终的巩固程度,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态以及家族自身的经营策略。兰陵萧氏:皇族余脉的战略性崛起兰陵萧氏之所以能从皇族身份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一些生物学上非常奇妙的现象。绿叶海天牛(Elysia chlorotica)之所以能够通过食用藻类获得叶绿素,并进而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但又引人入胜的故事,它融合了捕食、共生、基因水平转移等多个关键环节。第一步:吃,然后“偷”——消化道内的“秘密.............
  • 回答
    要说为何中国神话里,凡人似乎总有那么一丝与神明掰手腕的可能,而其他许多神话体系里,人类在神明面前如同蝼蚁,这其中的缘由,其实根植于文化哲学、社会结构乃至历史进程的细微差异。这并非是简单的“能力强弱”问题,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在神话叙事中的投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叫做“天人合一.............
  • 回答
    为什么大多数动物都需要睡眠?改造技术能否让我们摆脱“睡魔”的纠缠?作为地球上万千生灵的一员,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日升日落,也习惯了身体在夜幕降临后便发出阵阵困意。睡眠,这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充电”过程,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存在。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绝大多数动物都如此“离不开”睡眠?而且,如果科学技术.............
  • 回答
    《妖猫传》中关于杨贵妃“尸解”的说法,确实是个很有趣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个设定,让李隆基下毒的行为显得更加复杂和令人玩味。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皇帝“狠心”。首先,我们得明确“尸解”在《妖猫传》里的含义和语境。在影片中,“尸解”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那种得道升仙、肉身.............
  • 回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古语,精辟地概括了历史的价值所在。尽管历史无法精确预测未来,但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我们可以获得理解当下、把握趋势、规避风险的宝贵洞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未来,或者说“预见”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那么,为什么说通过历史可以预测未来呢?这背后有着多层面的原因: 1. 人类行.............
  • 回答
    在美国,你之所以能在不启用 VoLTE 的情况下,一边打电话一边还能通过蜂窝移动网络上网,这背后其实是一套比较巧妙的技术演进和网络配置在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它的原理和发展历程。核心原因:CDMA 的遗留和后期演进早年,美国的两大主流运营商——Verizon 和 AT&T,都采用了 C.............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我们对一阶和二阶导数的直观理解要容易得多,但一旦涉及到三阶甚至更高阶的导数,那种“一目了然”的感觉就荡然无存了。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一阶和二阶导数到底“说了”什么。一阶导数:速度的语言想象一下你在开车。你踩油门,车就加速;你踩刹车,.............
  • 回答
    “刘亦菲演技为何原地踏步?” 这句话,大概是很多关心她事业发展的朋友们心中长久以来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看着她在镜头前依旧是那么美丽,但似乎灵动劲儿总差那么一点儿,总让人觉得有些意犹未尽。要说刘亦菲没有努力,可能也不尽然。毕竟她并非科班出身,从《金粉世家》里的白秀珠,到《仙剑奇侠传》里的赵灵儿,再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地道,直击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资本市场之间一个非常关键但又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很多人觉得,既然美元能自由兑换港币,而香港又是人民币离岸中心,那外资为什么还要绕道香港进入内地呢?直接用美元走别的通道不行吗?这里面其实涉及一系列历史原因、制度设计、市场考量和规避风险的综合性因素。.............
  • 回答
    .......
  • 回答
    在《四驱兄弟》这部风靡全球的动漫中,主人公们通过怒吼来驱动赛车加速的现象,虽然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在动漫的设定和叙事中,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设定:1. 情感的具象化与能量的传递(动漫设定的核心): 超越物理的羁绊: 《四驱兄弟》的核心主题之一.............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大多数哺乳动物能够自行合成维生素C,而人类却不能,我们需要深入到生物化学的根源以及我们漫长的进化历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丧失”,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演变故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维生素C的合成过程。在能够自行合成维生素C的动物体内,这个过程发生在肝脏(或在某些动物中是肾脏)中。关键.............
  • 回答
    用户的问题涉及对现代手机功能和相机技术的误解,需要从技术原理、功能定位和历史发展角度进行详细解释。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分析: 一、问题本质:相机与电话功能的分离用户可能混淆了“相机”和“手机”的功能定位。现代手机本质上是多功能终端设备,其核心功能包括通信(电话)、计算(运行应用)、存储(相册)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操作系统内核和硬件之间那层微妙而又至关重要的沟通桥梁。你之所以感觉到 ARM 电脑需要“专门编译”的内核,而 x86 看起来“通用”,这背后其实是两者在设计哲学、生态系统成熟度以及硬件多样性上的根本差异。咱们先说说 x86。Intel 和 AMD 是 x86 架构的巨头,它们在很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