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漂浮在液面上两固体,均被浸润或均不被浸润时表面张力使之相互接近;一被浸润一不被浸润时相互远离?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液体对固体的润湿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相互作用力。简单来说,表面张力并非直接“推拉”固体,而是通过改变液体在固体表面的形状,进而影响了整体系统的能量状态,而系统总是趋向于能量最低的状态,这就表现为固体之间的相互靠近或远离。

咱们一步步来拆解,尽量说得通俗易懂,就像街边聊大天的感觉:

1. 什么是“润湿性”?

你看到的“润湿性”,其实就是液体“喜欢”还是“不喜欢”粘在固体表面的程度。

被浸润(Good Wetting): 想象一下水滴落在干净的玻璃上。水滴会很“乖巧”地铺展开,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膜,几乎覆盖了玻璃的表面。这时候我们就说水润湿了玻璃。
不被浸润(Poor Wetting): 再想想水滴落在荷叶上。水滴会收拢成一个圆滚滚的珠子,不太愿意接触荷叶表面,很容易就滚下去了。这时候我们就说水不润湿荷叶。

这个“喜欢”的程度,可以用一个叫做接触角(Contact Angle)的指标来衡量。

接触角小(小于90度): 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开,说明液体和固体“合得来”,这就算是被浸润。
接触角大(大于90度): 液体收拢成珠,说明液体和固体“不太对付”,这就算是不被浸润。

2. 为什么会有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就像液体表面拉着一张“弹力膜”。这是因为液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存在吸引力。表面的分子跟周围的分子相互作用力不如内部的分子,所以它们会有一种“向内收缩”的趋势,尽量减小表面积。就像你把一个气球吹到鼓鼓的,它会想办法把自己缩回去一样。

3. 核心来了:表面张力如何影响固体之间的力?

这里面关键的一点是:当固体放置在液体表面时,它会改变液体表面的形状,并且这个形状的改变是受液体和固体之间润湿性决定的。而液体表面形状的改变,又会通过表面张力,产生一种“推”或“拉”的力。

咱们分开来看:

情况一:两固体均被浸润(或均不被浸润)

a) 两固体均被浸润(接触角都很小):

想象一下,两块你都很喜欢(液体很喜欢沾)的木头片,放在水面上。

液体行为: 因为液体很喜欢这两块木头,所以它会“爬”到木头旁边,在木头和液体交界的地方,形成一个凹液面(就像你把手指头伸进水里,手指周围的水会向上拱起一点点)。
力的产生: 表面张力总想把液体表面抚平,恢复到它最“放松”的状态(即平的)。但是,它又被木头“拉”着,不得不形成这个凹液面。
你可以想象,在木头边缘,液体表面是往下凹的。表面张力沿着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作用。
在靠近木头的这边,表面张力会有一个向上的分力,这有点像液体在“托”着木头。
更重要的是,在两个木头之间的区域,因为液体爬上去了,它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凹下去”的区域。表面张力沿着这个凹下去的边缘,会产生一个把这个凹下去的区域“往里挤”的力。这股力作用在两个木头上,就会把它们推到一起。
能量解释: 从能量的角度看,当两块被润湿的固体靠近时,它们之间形成了更大的液体浸润面积,同时液体表的凹陷也使得整个系统的总表面能(液体气体界面能 + 液体固体界面能)降低了。系统总是倾向于能量最低的状态,所以它们就“抱团”了。

b) 两固体均不被浸润(接触角都很大):

就像两片你不太待见的叶子,放在水面上。

液体行为: 因为液体不喜欢这两片叶子,所以它会尽量避开它们。在叶子旁边,液体表面会形成一个凸液面(就像你把一个蜡烛的尖端放进水里,水会往下凹一点点)。
力的产生: 表面张力依然想把液体表面抚平。但是,这次液体被叶子“推”开了,形成了凸液面。
你可以想象,在叶子边缘,液体表面是往上凸的。表面张力沿着液体表面的切线方向作用。
在靠近叶子这边,表面张力会有一个向下的分力,这就像液体在“拽”着叶子往下。
更关键的是,在两个叶子之间的区域,液体被它们“挤”到边缘,形成了一个凸起来的拱形。表面张力会试图把这个凸起来的液体“拉平”,把它推到两边。这就导致这股力作用在两个叶子上,会把它们推开。
能量解释: 当两块不被润湿的固体靠近时,它们之间被凸起的液体挤开了,这会使得液体固体接触面积减小,同时液体气体界面的弯曲程度变大。这种状态下的总表面能会升高。为了降低能量,它们会尽量远离,减少这种“不愉快”的接触。

情况二:一被浸润,一不被浸润

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但道理也是一样的。

液体行为: 比如左边的木头(被润湿)会引起液体凹陷,右边的叶子(不被润湿)会引起液体凸起。
力的产生: 想象一下,液体在这个地方就像在“搬石头”。左边的地方,液体喜欢爬上去,想让界面往里凹;右边的地方,液体不喜欢挨着,想让界面往外凸。
这就形成了一个倾斜的液体表面,从左边(凹)向右边(凸)倾斜。
表面张力会沿着这个倾斜的表面向下“流动”或者说“收缩”。
作用在左边的木头上,表面张力会有一个向右(朝向叶子)的分力,因为它想把界面往左边拉平。
作用在右边的叶子上,表面张力会有一个向左(朝向木头)的分力,因为它想把界面往右边拉平。
结果: 这两种力会把它们互相吸引到一起!

等等,我刚才是不是说错了?

你可能注意到,我前面说“一被浸润一不被浸润时相互远离”,但后面的推导似乎是“吸引”。这里才是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很多解释容易出错的地方。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当一固体被浸润,一固体不被浸润时,它们的确会相互吸引,而不是远离。

为什么会有“远离”的说法呢?

这可能是因为一些更复杂的效应,或者是在特定模型下的近似。但从最基本的表面张力和润湿性出发,一湿一干的两个物体,倾向于靠得更近。

让我们重新审视“一被浸润,一不被浸润”的情况,并用能量来解释:

被浸润的固体: 液体喜欢靠近它,会形成凹液面。液体固体接触面积大。
不被浸润的固体: 液体讨厌靠近它,会形成凸液面。液体固体接触面积小。

当这两种固体靠近时,液体表面会形成一个不均匀的弯曲,从凹到凸。想象一下,液体像是被“拉”成了一个斜坡。

如果它们靠得远: 液体表面是两个独立的凹陷和凸起,相对平缓。
如果它们靠得近: 液体会试图在这个缝隙中形成一个更光滑、更连续的界面。这个界面会从一个固体(被浸润)处向上爬,然后在另一个固体(不被浸润)处落下。

从能量角度来看,当被浸润和不被浸润的固体相互靠近时,它们会通过改变界面的形状,来降低总的表面能。

液体固体界面能: 被浸润的固体,液体固体界面能低;不被浸润的固体,液体固体界面能高。
液体气体界面能: 液体气体界面的曲率也会影响其表面能。

对于“一湿一干”的情况,当它们靠近时,可以实现一个“折衷”的界面形态。 液体会尽量“满足”被浸润的固体,爬上去形成低界面能;同时也会尽量“躲避”不被浸润的固体,形成高界面能。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找到一个总表面能最低的平衡状态,这个状态往往是让这两个固体靠得更近,从而“安排”好液体的界面。

举个更直观的例子:

想象一个场景:你有两块不同大小的纸片,一块是防水的那种(不浸润),一块是吸水的(浸润)。你把它们放在水盆边缘,让它们都部分接触水面。

如果两块纸离得很远: 吸水纸旁边水面会凹下去,防水纸旁边水面会凸起来。
如果把吸水纸和防水纸靠近: 你会发现,水面会从吸水纸那里“爬”过来,然后“越过”中间的缝隙,到防水纸那里。这个过程会把两张纸“拉”得更近,就像水在用一种“润”和“不润”的方式,把它们“粘”在一起。

所以,总结一下:

同性相吸(同为湿或同为干):
同为湿: 液体在它们中间形成凹陷,表面张力将它们拉向中间。
同为干: 液体在它们中间形成凸起,表面张力将它们推向两边(但实际操作中,它们最终会趋向于分开,因为凸起越明显,越远离越好)。
异性相吸(一湿一干):
液体会在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复杂的界面。这种界面形状的形成,会降低总的表面能,导致它们相互靠近。

最后,关于“远离”的说法,可能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液体非常粘稠,或者固体密度比液体大很多,浮力效应变得更显著,可能会出现一些看似“远离”的现象。但如果单纯从表面张力和润湿性来解释,一湿一干是会相互吸引的。

希望我这么详细的解释,让你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希望能洗去AI的痕迹,读起来更像是一个老朋友在跟你聊天的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104804374076997632

这个现象叫做麦片圈效应(或者谷物圈效应,The Cheerios Effect),指的是早上起来泡一桶牛奶麦片,你就会发现,这些麦片要么聚集在一起,要么聚集在杯子边缘。这其实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已经被学术界关注了很多年,相关的研究结果也比较成熟,下面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麦片圈效应中使得麦片相互吸引的因素是麦片之间的横向毛细力(Lateral Capillary Force),横向毛细力可分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里表现为吸引力。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横向毛细力产生的原因。首先考虑单个小球放置在液面上保持平衡,意即在重力的作用下对液面形成一个扰动,此时若液面上存在另外一个小球时,这种扰动会相互叠加,下图中的液面便是最终的扰动状态。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液体表面能并不是由独立放置单个小球时液面表面能的简单相加,还要加上一项因另外一个小球存在时的相互表面能,其与小球之间的距离直接相关。这种相互表面能表现为沿小球连线方向的横向毛细力。

如果从力的角度来看,两个小球对液面的扰动使得水压不再对称,算上表面张力,可知小球会受到一个横向力,即横向毛细力,所以要计算它的大小,思路上很简单,积分表面张力和压强就可以了。但具体操作下来,先是线性化Young-Laplace方程,然后在双极坐标系下进行积分,整个过程还是蛮复杂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挑战一下自我。


具体过程大家可以阅读文末的参考文献,这里直接给出在小颗粒和液面小变形下假设下,两小球之间横向毛细力的表达式,

上式中, , ,一般称 为毛细电荷(Capillary Charge), 为一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为表面张力系数, 为小球之间的距离。

时,横向毛细力表现为吸引力; 时则表现为排斥力。

因为表达式中其他参数都为正数,那么我们只需关注 的正负,此时你们应该理解了为什么称 为毛细电荷,这其实是在做静电学的类比。再看毛细电荷的表达式,其实只需要判断 的正负,就能知道横向毛细力是吸引力还是排斥力了。 表示接触线处液面切线的倾斜角,定义其往下为正。至此,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些结论了。

上图便是水上两个漂浮小球的吸引与排斥的判断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这里并没有提及小球的浸润性,也就是说,浸润性与横向毛细力的性质并不直接相关。实际上,横向毛细力还可以分为漂浮横向毛细力浸没横向毛细力。我们讨论的情况是漂浮横向毛细力,由小球的重力引起,题主的所说的浸润性应该换为小球的轻重(与水相比)。例如图(a)里是两个比水重的小球,表面张力将其往上拉。图(b) 是两个比水轻的小球,表面张力将其往下拉。表面张力的方向恰好就对应了前述接触线处液面的倾斜角。题主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是:

为什么漂浮在液面上的两固体,均比水重或均比水轻时表面张力使之相互接近;一个比水重一个比水轻时相互远离?

当然我觉得没有必要修改题主的描述,这看起来也是一种很直观的描述,可能浸润性这个词也更容易吸引他人的关注。但实际上,与浸润性相关的是浸没横向毛细力,表现在小球浸没在一层液膜里,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对小球之间的吸引和排斥进行判断。

这里还不能忘记另外一个问题,即麦片也会在杯子边缘聚集,这指的是麦片与固壁的相互作用。如果稍微拓展一下上面的方法,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但这里有一个更为简单的解释方法。

如上图(a),对于比水轻的小球,它更容易上浮,但小球受到液面约束,便会沿着液面上浮远离固壁。在图(b)中,小球比水重,它更容易下沉,在水面的约束下,便沿着液面下滑远离固壁。至此,麦片圈效应的原理便得到了完全的解释。下面拿几个例子来练练手。这是某中学学生所做的实验,来源于这个网站(科学小实验)。

实验一:将小段竹筷(比水轻)和图钉(比水重)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行为。

我们的结论是两个比水重的颗粒或者比水轻的颗粒将会相互吸引,一个比水重的颗粒和一个比水轻的颗粒将会相互排斥,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分析一致。

实验二:玻璃杯装水未满,放入图钉与竹筷,然后加水注满,至液面上凸。下面为实验结果。

开始时,在玻璃杯壁面处,由于玻璃杯的亲水性,水面远离杯壁时逐渐下降,那么比水轻的竹筷将会沿着水面上浮靠近杯壁,比水重的图钉将会沿着水面下滑远离杯壁。当加满水后,水面远离杯壁时逐渐上升,那么比水轻的竹筷将会上浮到水面顶部,比水重的图钉将会下滑到杯壁处,该分析同样与实验结果一致。

至于具体的实验细节,大家可以参考上述网站。怎么样,是不是也想动手操作一番?

【2019-4-15更新】

我强调一下,漂浮颗粒之间的毛细作用是由重力引起,与浸润性无关。另一种与浸润性有关的毛细作用我在原文中有提及。不过为了更好地阐述,我举个特殊的例子吧。

上图中两亲水颗粒应该是相互吸引(图中的接触角都小于90°),若根据所谓的接触面一凹一凸说法则两颗粒应该互相排斥,自相矛盾!我把下面Kralchevsky et al文章中的摘要贴出来吧。

这里写的也比较清楚,漂浮颗粒之间的毛细作用由重力引起,其他的情况则是由颗粒的浸润性导致。如果有人还有疑问的话,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Vella, D., & Mahadevan, L. (2005). The “cheerios effect”.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73(9), 817-825.

【2】Kralchevsky, P. A., & Nagayama, K. (2000). Capill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ticles bound to interfaces, liquid films and biomembranes.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85(2-3), 145-192.

【3】Pelesko, J. A. (2007).Self assembly: the science of things that put themselves together. Chapman and Hall/CRC.

【4】赵亚溥. 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5】youtube.com/watch?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