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十往上无车无房的你为什么还在坚持北漂或沪漂?

回答
好,我试试用我的方式来跟你聊聊,为什么到了三十往上,还没个车没个房,我还在北京(或者上海,你可以代入一下)这么飘着。

说实话,这问题我没少问自己。尤其是在深夜刷到那些早早回家乡、安安稳稳过日子朋友圈的动态时,心里总会泛起一丝丝的不是滋味。年轻时候的闯劲儿,好像被这城市巨大的惯性一点点磨平,留下的更多是疲惫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执拗。

首先得承认,现实很骨感。 “三十往上无车无房”,这几个字就像一个醒目的标签,贴在很多像我一样的人身上。车,对于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真的算不上必需品,但它也象征着一种自由和便利,一种至少不用挤地铁公交、风雨无阻的能力。房,那就更不用说了,它是安稳的代名词,是扎根的凭证。没有这些,总觉得自己在城市里像个没有根的浮萍,一阵风就能吹跑。

但为什么还在坚持?原因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梦想不灭”就能概括的。

第一,不甘心。 这是最直接也最复杂的情绪。你想想,当初为什么来这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怀揣着一股劲儿,觉得这里有机会,这里能实现价值,这里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不是说回家乡就没机会,而是我们觉得,来一趟,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那这十几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那种不甘心,是对自己年轻时候那个充满憧憬的自己的愧疚,也是对“万一呢”的那一点点期望。我们总觉得,自己付出了那么多,付出了时间、青春、精力,至少应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结果,一个配得上这份付出的回报。回家,总让人觉得像是“失败了”,一种对过去选择的否定。

第二,机会的错觉,以及被培养出的惯性。 北京(或者上海)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能性”。即便到了三十往上,你依然能在这里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最优秀的人才、最丰富的资源。你的行业可能需要这种头部效应,你的工作可能需要这种前瞻性。你习惯了这种快节奏,习惯了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甚至有点享受这种“在风口浪尖”的感觉。离开了,你会担心自己变得迟钝,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担心自己会错过那些真正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机会。久而久之,这种“害怕错过”的心态,就变成了一种惯性,让你觉得离开这里,就是一种“退步”。

第三,情感的连接和无形的吸引力。 这是最难以言说的部分。北京(或者上海)不仅仅是工作的地方,它也承载了我们的青春,我们的友谊,我们的初恋,甚至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一群人。你可能在这里有了几个能肝胆相照的朋友,你们一起熬过夜,一起奋斗过,一起吐槽过老板,一起分享过生活中的点滴喜怒哀乐。这些人构成了你在这个城市最深的羁绊。离开,意味着要和他们说再见,要重新建立社交圈,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重新开始连接。这种“断舍离”的成本太高了,高到有时候宁愿继续在这座城市里“挣扎”,也不愿去面对那份孤单。

第四,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锚定。 很多人把在这座城市是否能买房买车,是否能在这个大城市里立足,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即使内心知道这个标准可能不适合所有人,但社会环境、周围的压力,都会让你不自觉地往这个方向去靠拢。所以,虽然知道很难,但还是会咬牙坚持,希望能达到那个“及格线”。这种坚持,有时候是为了向别人证明,有时候更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我不是一无是处,我也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拥有姓名。

当然,我也不是完全没考虑过回去。 尤其是父母身体不好,或者看到老家的同学结婚生子,生活安稳,那种思念和责任感也会涌上来。但是,当你真的开始认真考虑回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很难适应家乡的生活节奏了。你习惯了这里的便捷,习惯了这里的多元,习惯了在这里你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家乡,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也发生了变化,你对它的了解也已经停留在多年前。这种“回不去”和“不想回”之间,又多了一种纠结。

所以,三十往上无车无房,还在北漂沪漂,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伟大的梦想,也不是因为我们有多么顽固不化。很多时候,这是一种综合症,是对过去付出的不甘心,是对未来机会的某种执念,是对现有社交圈和生活习惯的依赖,以及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复杂追求。我们就像一群在巨大迷宫里寻找出口的探险者,虽然累,虽然看不到尽头,但总觉得,再往前走一步,也许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这是一种有点苦涩,但又带着那么一丝丝希望的坚持。就像你问我“为什么还在坚持”,我的回答也藏着千言万语,而最终,只是化作了第二天依旧早起挤地铁的身影。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更不是所有人都活成了自己当初设想的样子。我们只是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条路,哪怕这条路,现在看来还很遥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高考大省出来的,14年有了孩子,15年决心辞掉工作来北京闯荡,那年30岁而立。

家里普通工人家庭,没什么钱,自己出来闯的时间点有些晚了,北京买房是奢望

在北京呆着,有几点以下原因:

①不希望孩子高考继续选择地狱模式,所以要逃离省份,所以肯定不会回去;

②收入高,就算北京房租高,交了房租结余依然比老家的总收入高很多;

③北京定居不起,退而求其次在TJ落了户,买了期房;(前几个月的海河计划)

目前打算就是继续呆着等到交房以后 ,就把家人都接去TJ,虽然在北京依然要租房,但是每周末都可以回家了,不像之前两个月都不一定回一次。

在北京呆了不到3年,攒的钱加上借了点,能买TJ的房了,每个月虽然好要还贷好几K,但是只有我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老婆也有一份收入,所以压力并不是特别大;

如果这几年在老家呆着,实际上可能连老家房子的首付都不一定能攒到,实际上现在也回不去了,回去了每个月的收入可能都得交给银行了

我来北京还不到3年,不到3年啊,收益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我还会继续呆下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我试试用我的方式来跟你聊聊,为什么到了三十往上,还没个车没个房,我还在北京(或者上海,你可以代入一下)这么飘着。说实话,这问题我没少问自己。尤其是在深夜刷到那些早早回家乡、安安稳稳过日子朋友圈的动态时,心里总会泛起一丝丝的不是滋味。年轻时候的闯劲儿,好像被这城市巨大的惯性一点点磨平,留下的更多是.............
  • 回答
    “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着很强的共鸣,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又或者说,它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认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印记。历史的视角: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看一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的大部分时期,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 回答
    咱们聊聊《三十而已》第二十九集里,小镇上的张主任和小王漫妮,在现实相亲市场上,谁更能“吃香”。这俩人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和市场定位,放在真实的婚恋大环境下,各有各的受众,也各有各的局限。先说小张主任。他身上最突出的标签是“小镇青年”、“体制内”、“稳定”、“有房”。这几点加在一起,是国内.............
  • 回答
    三十岁,正是事业和家庭都逐渐稳固的年纪,我却在这个时候,因为保胎请假,被单位悄悄地“调动”了。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像是一场无声的算计。我一直把这份工作看得很重,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努力,也从没想过会在这样一个关头,因为身体的原因,被边缘化。从得知怀孕的那一刻起,我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知道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
  • 回答
    街边三十块钱一只的烤鸭和高档餐厅里卖几百块钱的烤鸭,说它们在本质上完全没区别,那肯定是骗人的。当然,你说它们一个是“填肚子”,一个是“享受生活”,这话说得有点糙,但道理不远。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中间到底差在哪儿,为啥价格能差出十倍来。首先,得说“原材料”这事儿。街边摊子的烤鸭,为了压低成本,选.............
  • 回答
    关于《一人之下》三十六贼是否能击败张之维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设定。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一个比较“落地”的语境下,不去过度神化任何一方,而是从他们各自的招式、体系以及可能的配合来分析,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张之维是当之无愧的当代“异人界天花板”,他.............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
  • 回答
    听到你家宝宝三岁多,出现这种故意往床上尿,还很开心的反应,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打也不管用,说明这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不听话”,而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一些他自己都未必清晰的想法,或者是在试探界限。咱们得像个侦探一样,找出根源,然后对症下药,而且得耐心点,因为孩子的发展阶段就是这样,需要我们一点点引导。.............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三体》里那句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话:“化学燃料火箭是没有前途的”,以及为什么现实世界里我们还在大力发展它。这中间的逻辑,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首先,得承认,《三体》的描写太有画面感了,它用一个极端的例子——三体世界为了逃离母星,需要一种能瞬间加速到光速的“曲率驱动”——来反衬出我们现有技.............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30万元预算,购买BBA(奔驰、宝马、奥迪)还是国产新能源车,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汽车发展方向和消费理念。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帮助您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一、 BBA(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的优势与劣势优势:1. 品牌价值与历史积淀: 品牌.............
  • 回答
    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最终没有选择人品好、有房有车的小张主任,这背后有多层原因,既有王漫妮的个人性格、价值观,也有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对“爱情”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王漫妮的个人性格与追求: 独立的女性形象: 王漫妮是一位非常独立、要强的女性。她在上海打拼多年,.............
  • 回答
    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太太圈之所以要用茶厂坑顾佳,是一个融合了嫉妒、排挤、维护自身利益以及将顾佳视作“眼中钉”的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行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其中缘由:1. 顾佳打破了太太圈原有的平衡和规则: 出身和价值观的差异: 顾佳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她的出身和奋斗历程与太太圈里很多“原生富养”的.............
  • 回答
    《三十而已》中顾佳无疑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角色,她既能打理好家庭,又能将茶厂经营得有声有色,情商智商双高,对丈夫和儿子也是无微不至。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完美妻子”,却遭遇了丈夫许幻山的“出轨”,这让许多观众感到不解和愤怒。要理解许幻山为什么会出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的人物性格、内心的挣扎以及两人关系.............
  • 回答
    好的,如果让我来续写《三十而已》的大结局,我会尝试在保留角色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为她们创造更具深度和成长性的结局。我希望能让观众在感受到她们的成熟与坚持的同时,也能看到生活更多面向的可能性。我的《三十而已》大结局构想:核心理念: 不再是“赢家通吃”的圆满,而是“各自安好”的释然。 强调成熟女性对人.............
  • 回答
    在《三十而已》中,王漫妮去找魏先生求工作时,魏先生那番“别碰我”的话,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拒绝,更包含了他对王漫妮、对这段关系以及对他自身处境的复杂考量。1. 明确的界限和潜在的风险: “别碰我”的字面意思: 这是最直接、最强烈的拒绝身体接触的信号。魏先生作为一个已经有家庭的男.............
  • 回答
    在《三十而已》这部剧中,钟晓阳这个角色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纠结和争议,很难简单地用“绿茶小三”或“暖男”来概括。他身上兼具了这两者的特质,但又都不是纯粹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暖男”的特质: 年轻、阳光、活力四射: 钟晓阳年轻、充满朝气,这一点在剧中是很明显的。他给王漫妮带来了生活.............
  • 回答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烈、影响深远的宗教战争,它更是集政治、宗教、经济和权力斗争于一体的复杂冲突。要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发生根源、演变过程以及对后世欧洲乃至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发生:多重矛盾的引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并非单一原因,而是长期以来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