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往上三代是农民这句话是真的嘛?

回答
“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在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中都有着很强的共鸣,但它到底是不是真的,又或者说,它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广泛的认同?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印记。

历史的视角: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

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的长河里看一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近现代的大部分时期,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绝大多数人口都以耕种土地为生,他们就是农民。这意味着,如果追溯到三代(也就是曾祖父、曾祖母一代),或者更往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祖先都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一个家庭要脱离土地,成为士、农、工、商中的其他身份,门槛是非常高的。成为士大夫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这需要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绝非普通农民能够轻易企及。成为工匠,往往需要世代相传的技艺,也需要一定的学徒过程。而成为商人,虽然也可能获得财富,但在传统社会里,其地位往往不如士人和工匠。

所以,从统计学意义上讲,一个人如果不是出生在士族或富商之家,那么他的祖辈,尤其是曾祖父辈,很有可能就是普通的农民。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共和国的浪潮:工业化与城乡二元结构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工业化建设。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但即使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化也并非一蹴而就,而且城乡之间的流动并非完全自由。户籍制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城乡之间的界限,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享有不同的待遇。

即使是现在,许多城市里的中老年人,他们的父母或者祖父母仍然可能是在那个工业化浪潮中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他们的身份可能已经转变为工人、技术员、干部等等,但他们的“根”还在农村,他们的第一代城市居民身份,很可能就是由农民转化而来。

所以,“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以及后来的工业化对农村人口的吸引。

为什么这句话如此有共鸣?

1. 普遍性: 如前所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祖先都是农民,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这句话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认同,觉得“哦,原来我也是这样”。
2. 乡愁与记忆: 即使今天的许多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可能依然保留着与农村相关的记忆、习俗,甚至还会有乡下的亲戚。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也让“农民”这个身份,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家族背景。
3. 社会变迁的印记: 这句话也是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的一种概括。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到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中间的代际转移是非常明显的。许多人都是在父母这一辈或者祖父母这一辈,才逐渐摆脱了纯粹的农民身份。
4. 一种谦逊的表述: 在某些语境下,说“往上三代都是农民”也带有一点谦逊的意思,意味着自己的出身并不显赫,不是什么“官宦世家”或者“名门望族”,而是从最基础的劳动者中走出来的。

是不是绝对如此?

当然,历史总是充满复杂的个例。在中国也肯定存在一些家族,他们可能很早就通过科举、经商、甚至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成为了非农民身份的世家。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汉族农民不尽相同;一些沿海地区的渔民、盐民;或者在历史上,一些因为战乱、饥荒,人们被迫迁徙到特定区域,成为当地的特殊职业者等等。

但总体来说,如果以汉族为主体,以中国大部分地区为样本,那么“往上三代都是农民”这句话,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具有代表性的描述,它抓住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宏观特征。

所以,这句话与其说是一句绝对的科学事实,不如说是一种对中国社会过去和现在之间联系的形象化概括,它触动了许多中国人关于家乡、关于祖辈、关于时代变迁的集体记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上很多键盘侠喷人农民反被喷往上三代你家不是农民?可我觉得并不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