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硬拼的话会怎样?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部署在沈阳的兵力并不算特别庞大,但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行动突然,目标明确。相比之下,东北军虽然兵力数量庞大,号称几十万人,但部队的军纪、训练水平、装备以及内部的凝聚力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当时的中国军队,尤其是东北军,普遍存在着官僚化、派系林立的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并非如钢铁般牢固。

如果张学良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或者东北军中的某些部队在未收到明确命令的情况下,出于“保家卫国”的血性而自行抵抗,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将是:

短期的局部冲突升级,但胜负难料。

在沈阳,日本关东军会立刻与驻守在北大营的东北军发生激烈的交火。当时北大营驻扎的东北军人数并非极少,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装备上的劣势,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并且不被日军的攻势打散建制,是有可能在局部给日军造成一些伤亡,并争取到一些时间。历史上的“北大营事件”,即便是在“不抵抗”的背景下,也并非毫无抵抗,只是这种抵抗未能形成有效的体系。如果当时是“硬拼”,我们可以想象更激烈的巷战,更顽强的阻击。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日军的优势在于其绝对的军事主动性、精良的装备(如坦克、飞机等在当时中国军队中极少见)以及高效的作战指挥体系。东北军即便拼死抵抗,也很难在沈阳城内长期坚持。日军很有可能会迅速调集更多的兵力,并动用他们掌握的优势火力,将抵抗的东北军部队逐步消灭。

东北全境的抵抗局面能否形成?

“硬拼”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沈阳。如果沈阳的抵抗能够激发东北各地驻军的斗志,那么局面可能会更加复杂。

更大范围的抵抗: 东北军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有大量的驻军。如果沈阳的抵抗能够形成有效的示范效应,或者至少不被日军迅速镇压,那么其他地区的部队可能也会选择抵抗。这将导致日军在占领东北的过程中遭遇更广泛、更持久的抵抗。
战斗的惨烈程度增加: 各地的抵抗将导致日军在推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战斗和更大的阻力。这无疑会增加日军的伤亡,并可能延缓其占领的进程。想象一下,日军在占领长春、哈尔滨、锦州等重要城市时,都会遭遇更顽强的抵抗,这种局部性的战斗会非常残酷。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硬拼”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伤亡的急剧增加: 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策略,东北军在与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战术对抗中,很可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可能会被分割包围,逐个歼灭,导致大量的士兵白白牺牲。
丧失战略主动权: 在战略上,东北军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兵力能够与关东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如果贸然与日军进行正面硬碰硬的对抗,很可能会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导致全线崩溃。
可能加速日军全面占领: 尽管抵抗会增加日军的麻烦,但如果抵抗是分散的、缺乏统一指挥的,反而可能被日军视为“清理残余”的机会,加速其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日军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东北,任何形式的抵抗都可能被其作为开战的借口,并利用其军事优势迅速完成占领。
对国民政府的影响: 如果东北军开始大规模抵抗,无疑会将中国推到与日本公开宣战的边缘。国民政府当时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劣势,如此激烈的冲突可能会迫使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也可能因为实力不济而陷入更被动的局面。当时国民政府还在寻求国际调停,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可能会打乱这一步调。

国际影响方面:

“软抵抗”的策略可能被放弃: 如果东北军选择“硬拼”,那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可能需要采取更强硬的外交姿态。这可能会让那些希望“调停”的国家,如英、美等,感到棘手。他们当时对日本的扩张持观望态度,中国能否有效地抵抗,以及抵抗的规模和烈度,都会影响他们的反应。
日军的宣传机器: 日本可能会利用东北军的抵抗作为其“自卫反击”、“维护治安”的宣传材料,进一步合理化其侵略行为,并可能将其描绘成中国政府“无能”、“纵容匪患”的表现。

长期来看,如果东北军进行大规模“硬拼”:

东北的抗日战争可能提前,但形式不同: 东北可能会形成更早期的、更大规模的正面军事抵抗。这与后来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形式会有所不同。
老百姓的损失: 军事冲突的升级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平民会卷入战争,遭受战火的洗礼。日军在镇压抵抗时,也可能采取更严厉的手段,导致东北百姓承受更大的苦难。
历史叙事的改变: 如果东北军能够展现出更顽强的抵抗,历史对“九一八事变”的评价,以及对东北军的评价,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那种“不抵抗”的阴影可能会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悲壮但可能徒劳的抵抗。

总而言之,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如果选择“硬拼”,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局部地区引发更激烈的冲突,造成双方更高的伤亡。然而,由于实力和准备上的巨大差距,东北军很难在战略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可能因为盲目抵抗而导致自身被更迅速地消灭。这种选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东北人民可能需要承受更早、更残酷的战火洗礼,而历史的走向,虽然不至于完全改变日本侵华的进程,但会以一种更加血腥和悲壮的方式展开。

这是一个“假如”的问题,历史没有假设。但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审视,当时东北军的领导层在评估了自身的实力和日本的意图后,选择“不抵抗”,虽然在道德和民族情感上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狭隘的军事选择空间里,可能更多地是出于避免更大规模的、可能更为惨烈的损失和对国民政府战略部署的考量。当然,这种考量是否完全正确,或者是否可以有别的选择,仍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尽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东北军的装备和战斗力 加上本土优势 能给日本造成多大伤害
user avatar
以东北军的装备和战斗力 加上本土优势 能给日本造成多大伤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