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硬拼的话会怎样?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日本关东军部署在沈阳的兵力并不算特别庞大,但他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而且行动突然,目标明确。相比之下,东北军虽然兵力数量庞大,号称几十万人,但部队的军纪、训练水平、装备以及内部的凝聚力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而且,当时的中国军队,尤其是东北军,普遍存在着官僚化、派系林立的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并非如钢铁般牢固。

如果张学良没有下达“不抵抗”的命令,或者东北军中的某些部队在未收到明确命令的情况下,出于“保家卫国”的血性而自行抵抗,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将是:

短期的局部冲突升级,但胜负难料。

在沈阳,日本关东军会立刻与驻守在北大营的东北军发生激烈的交火。当时北大营驻扎的东北军人数并非极少,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装备上的劣势,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并且不被日军的攻势打散建制,是有可能在局部给日军造成一些伤亡,并争取到一些时间。历史上的“北大营事件”,即便是在“不抵抗”的背景下,也并非毫无抵抗,只是这种抵抗未能形成有效的体系。如果当时是“硬拼”,我们可以想象更激烈的巷战,更顽强的阻击。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日军的优势在于其绝对的军事主动性、精良的装备(如坦克、飞机等在当时中国军队中极少见)以及高效的作战指挥体系。东北军即便拼死抵抗,也很难在沈阳城内长期坚持。日军很有可能会迅速调集更多的兵力,并动用他们掌握的优势火力,将抵抗的东北军部队逐步消灭。

东北全境的抵抗局面能否形成?

“硬拼”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沈阳。如果沈阳的抵抗能够激发东北各地驻军的斗志,那么局面可能会更加复杂。

更大范围的抵抗: 东北军在辽宁、吉林、黑龙江都有大量的驻军。如果沈阳的抵抗能够形成有效的示范效应,或者至少不被日军迅速镇压,那么其他地区的部队可能也会选择抵抗。这将导致日军在占领东北的过程中遭遇更广泛、更持久的抵抗。
战斗的惨烈程度增加: 各地的抵抗将导致日军在推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更多的战斗和更大的阻力。这无疑会增加日军的伤亡,并可能延缓其占领的进程。想象一下,日军在占领长春、哈尔滨、锦州等重要城市时,都会遭遇更顽强的抵抗,这种局部性的战斗会非常残酷。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硬拼”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伤亡的急剧增加: 如果没有有效的组织和策略,东北军在与日军的优势火力和战术对抗中,很可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可能会被分割包围,逐个歼灭,导致大量的士兵白白牺牲。
丧失战略主动权: 在战略上,东北军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兵力能够与关东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如果贸然与日军进行正面硬碰硬的对抗,很可能会被日军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最终导致全线崩溃。
可能加速日军全面占领: 尽管抵抗会增加日军的麻烦,但如果抵抗是分散的、缺乏统一指挥的,反而可能被日军视为“清理残余”的机会,加速其对整个东北地区的军事控制。日军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东北,任何形式的抵抗都可能被其作为开战的借口,并利用其军事优势迅速完成占领。
对国民政府的影响: 如果东北军开始大规模抵抗,无疑会将中国推到与日本公开宣战的边缘。国民政府当时在军事和外交上都处于劣势,如此激烈的冲突可能会迫使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但也可能因为实力不济而陷入更被动的局面。当时国民政府还在寻求国际调停,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可能会打乱这一步调。

国际影响方面:

“软抵抗”的策略可能被放弃: 如果东北军选择“硬拼”,那么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可能需要采取更强硬的外交姿态。这可能会让那些希望“调停”的国家,如英、美等,感到棘手。他们当时对日本的扩张持观望态度,中国能否有效地抵抗,以及抵抗的规模和烈度,都会影响他们的反应。
日军的宣传机器: 日本可能会利用东北军的抵抗作为其“自卫反击”、“维护治安”的宣传材料,进一步合理化其侵略行为,并可能将其描绘成中国政府“无能”、“纵容匪患”的表现。

长期来看,如果东北军进行大规模“硬拼”:

东北的抗日战争可能提前,但形式不同: 东北可能会形成更早期的、更大规模的正面军事抵抗。这与后来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战形式会有所不同。
老百姓的损失: 军事冲突的升级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平民会卷入战争,遭受战火的洗礼。日军在镇压抵抗时,也可能采取更严厉的手段,导致东北百姓承受更大的苦难。
历史叙事的改变: 如果东北军能够展现出更顽强的抵抗,历史对“九一八事变”的评价,以及对东北军的评价,都会有很大的不同。那种“不抵抗”的阴影可能会被冲淡,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悲壮但可能徒劳的抵抗。

总而言之,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如果选择“硬拼”,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在局部地区引发更激烈的冲突,造成双方更高的伤亡。然而,由于实力和准备上的巨大差距,东北军很难在战略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可能因为盲目抵抗而导致自身被更迅速地消灭。这种选择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是东北人民可能需要承受更早、更残酷的战火洗礼,而历史的走向,虽然不至于完全改变日本侵华的进程,但会以一种更加血腥和悲壮的方式展开。

这是一个“假如”的问题,历史没有假设。但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审视,当时东北军的领导层在评估了自身的实力和日本的意图后,选择“不抵抗”,虽然在道德和民族情感上备受争议,但在当时狭隘的军事选择空间里,可能更多地是出于避免更大规模的、可能更为惨烈的损失和对国民政府战略部署的考量。当然,这种考量是否完全正确,或者是否可以有别的选择,仍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无尽追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东北军的装备和战斗力 加上本土优势 能给日本造成多大伤害
user avatar
以东北军的装备和战斗力 加上本土优势 能给日本造成多大伤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将“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相联系,用“你们这帮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这样的话来侮辱东北的学生。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对历史伤痛的亵渎和侮辱。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
  • 回答
    如果我是张学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我的选择和行动,无疑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历史早已写就,但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会如何应对,又是因为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承认,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我身处沈阳的某个地方,而我的部队,东北军,却在日军的挑衅下,未能形成.............
  • 回答
    你说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东北地区爆发的“中东路事件”,是吗?确实,比起九一八事变,知道中东路事件的人要少很多。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就细细道来,让你对这段历史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什么是中东路事件?简单来说,中东路事件发生在1929年,是中国国民政府和苏联之间的一场军事冲突。而这场冲突的焦点,就.............
  • 回答
    张学良作为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在“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等关键历史事件中的表现,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评价他的行为,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他个人的经历、性格和政治立场等多方面因素。一、 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节点“九一八事变”是.............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分锅”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推卸责任,另一方全盘接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政治博弈和历史解读下的复杂互动,其中包含了双方的态度、当时的处境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评判。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的局势和张学良的处境首先得明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三省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
  •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复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这十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对抗,当然就是战争。但如果仔细审视,情况又显得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说的“战争”,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有明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并且双方都承认或.............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 回答
    要证明“九一八事变入侵的满洲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当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证明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一、历史的连续性:满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理解满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 回答
    这则新闻《九一八事变84周年 竟有人在网上为伪满洲国洗地》揭示了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首先,它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蔓延。在中国,九一八事变是民族记忆中极其沉痛的一页,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然而,竟然有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然在网络上“洗白”伪满洲.............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