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主张一边抵抗一边外交,而且一直到一二八事变后下野出国前,他主战都是比较坚决的,为什么在33年再次归国后突然转变为主和派?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

“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己所言,是“一边抵抗,一边外交”。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策略,即在军事上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但更侧重于通过国际联盟等外交途径来解决问题,希望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以避免与日本的全面战争。

对日本侵略的认识: 汪精卫并非没有看到日本侵略的严重性。他深知日本的军事实力和其扩张野心。然而,当时的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军事力量薄弱,内部也存在各种派系斗争,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抵抗。
外交解决的考量: 汪精卫对国际联盟抱有很大希望,他认为通过国际干预,可以迫使日本退兵,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想法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和政界都有一定市场,毕竟直接与强大的日本全面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一二八事变”的刺激与下野: “一二八事变”中,中国军队在上海顽强抵抗,虽然最终失利,但极大地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然而,国民政府在国际联盟中的外交努力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日本的侵略仍在继续。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因为“一二八事变”中的某些军事决策和政府内部的压力,认为自己无法有效领导国家,选择了辞去行政院长职务,出国疗养。他的下野,也标志着他对当时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能力的失望,或者说,他认为自己难以在那个位置上推行他所设想的“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政策。

1933年归国后,为何“突然”转变为主和派?

这里用“突然”可能有些偏颇,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立场的调整和侧重点的转移。这种转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评估,以及他个人对国家出路的思考。

1. 对国际形势的失望与现实主义的考量:
国际联盟的失效: 汪精卫从国外回来后,看到了国际联盟在处理“九一八事变”问题上的无力。所谓的“国际干预”并没有阻止日本的侵略,反而让中国在外交上处于被动。他对通过国际力量解决问题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
西方国家的绥靖态度: 欧洲列强,特别是英、法等国,虽然口头上谴责日本,但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明显的绥靖倾向,他们更担心日本的扩张影响其在亚洲的利益,而非真正同情中国的处境。这种现实让汪精卫认识到,指望西方国家“救中国”是极其不现实的。
日本的步步紧逼: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并没有停止侵略,反而继续蚕食中国领土,例如吞并热河、华北的“非武装区”的设立等等。日本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步步紧逼的侵略者。

2. 国内国情的审视与“剿共”优先的考量:
中国国力与日本的差距: 汪精卫深知,当时的中国在军事、经济、工业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日本。虽然“一二八事变”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但国家整体实力不足以支撑一场全面的、长期的战争。他认为,如果贸然开战,很可能导致中国遭受更大的损失,甚至国家分裂。
“剿共”的优先地位: 在汪精卫等一部分国民党人的眼中,当时的中国首先要面对的内部威胁是共产党。他们认为,共产党是“国中之国”,是分裂中国的力量。而对外,他们认为要先巩固国内政权,才能有效抵御外敌。在这种“剿共”优先的思想下,他们倾向于避免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以免分散精力,甚至被共产党利用。
“以工代兵”和“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汪精卫等主和派的策略,往往是“以工代兵”,发展经济和军事工业,同时“以时间换空间”,通过外交手段和拖延战术,争取时间来壮大自身实力,等待时机。他们认为,如果能争取到一段和平时期,中国就可以在经济和军事上取得长足发展,最终才能真正抵御日本。

3. 个人政治生涯和思维的演变:
对战争后果的恐惧: 经历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多次内战,汪精卫对战争的残酷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更倾向于通过政治手段、和平协商来解决争端,而非诉诸武力。
对国民党内部派系的制衡: 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并非一手遮天,他也需要与其他派系(如蒋介石的“中央派”)进行政治博弈。在“抗日”问题上,他与蒋介石在策略上并非完全一致。蒋介石更倾向于“攘外必先安内”,而汪精卫虽然在早期主张“一边抵抗一边外交”,但其“抵抗”更多是有限度的,且不愿与日本发生全面冲突。当国内“剿共”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时,他自然会与主张“安内”的蒋介石在对日策略上找到一些共识。

总结来说,汪精卫在1933年归国后转变为主和派,并非“突然”,而是他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一次更为冷静和现实的评估后,所做出的战略性调整。 他看到了国际社会的靠不住,认识到中国实力的差距,并且在国内“剿共”的政治现实下,认为避免与日本的全面战争,争取时间发展实力,才是更符合中国当时利益的选择。他所推行的“和平外交”,本质上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希望通过谈判和妥协,为中国争取一个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放弃抵抗,而是选择一种他认为在当时条件下更“可行”的抵抗方式。当然,这种策略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还得先问是不是了。

所谓汪逆九一八以来一直主战本就是谎言,常常拿来当作依据的是1932年夏秋汪张矛盾激化时汪逆写的讨张檄文。然而所谓汪张矛盾,其实是张学良希望中央能够援助热河防御,而汪院长不愿出钱。所谓汪院长锦州沦陷前哭求张抵抗未果更是谣言。锦州保卫战前后,汪逆正称病看孙科、张学良的笑话呢,并没有政府职务。等到锦州沦陷,孙科政府倒台,汪逆才联合 蒋公出山收拾残局。

至于“主战坚决”,“一二八”抗战开始不久的2月8日,汪逆致电 蒋公表示,“我国与日单独开战,结果必败,割地赔款”。因此,“目前第一在解决停战问题,勿使战事扩大”,“我方应付方针,在确保主权,而同时不强英、美、法以为难,应不予日本以难堪,以期早日解决“。

对汪逆的建议, 蒋公大加赞赏,称“除此六项外并无其他好方法”。

于是,3月2日,在苦战无援后,十九路军、第五军被迫发出“泣告国人通电”,宣布后撤:

洛阳中央党部,二中全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钧鉴;各院部,各省市政府,各级党部,各总指挥,各军长,各团体,各报馆,全国同胞均鉴:
暴日纵兵辽沈,转寇东南,我十九路军奉命守土,作紧急之自卫,与之相搏于沪滨者,一月有余矣。最初与敌之海军陆战队,及其先到陆军,鏖战二十余日,杀伤过当,敌不得逞。而其第二批陆军运到,我驻在苏州之中央直辖第五军两师,亦加入作战,相持者复一旬,歼敌者又六七次,彼虏仍不得逞。最后乃以其白川大将率领两师团来,而我始终在战场者仅五师,为数不满四万,敌则加倍于我。彼虏一面以讲和形式,诡商停战,欺骗国联;一面以一师加入正面,一师由浏河附近登岸,袭我后路,使我腹背受敌。而我运输困难,援师不及,不得已乃于东夕奉命将前线阵地放弃,为战略之撤退,再图反攻。此我十九路、第五军一月以来与敌苦战之经过情形也。
夫暴日挟其既定整个计划亡我,我非全国动员,以极大之决心,作普遍之奋斗,不能得最终胜利。我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孤军抗敌,本非求一偶之胜负,与彼虏争一日之短长;乃以此仅存血肉,供救国牺牲,作同胞马前之导卒耳。自政府迁洛,已决定长期抵抗政策,我全国军民,正当秉承此旨,一致奋起,闻风响应,此仆彼继,勿以沪海偏隅之进退为念,勿为敌人分化之诡谋所中。尤望我东北同胞,懔灼肤之痛,急起遣兵,收复失地,使敌备战力分,我十九路军、第五军当竭此未尽余勇,与强虏作最后周旋,藉收夹击之效。土而基苦三年,卒大破希腊十五万军,转败为胜;杜兰斯一小部族耳,亦能血战三年,不稍屈服;况我二万万方里之国,四百兆人民之众,果能全国一德一心,不能歼此跳梁小丑,吾不信也。朝鲜之亡也,犹有陆军数万,卒被日人解散以尽;今我国现额之兵,统计不下百余万,与其待国亡后供人宰割,何如及此未亡之时,作一光荣之牺牲!牵牛衅钟,未死犹知觳觫,执豕于牢,其群亦见轰逐。
此次暴日蹂躏上海,大炮炸弹所至,庐舍丘墟,死亡枕藉;孑遗黎民,莫不同仇敌忾,不闻怨声,此等悲壮之剧,可歌可泣!国土犹是也,人民犹是也,苟一旦主权既失,寄生命于仇敌之手,其惨状又当何若耶!故愿我全国父老子弟,毋忘闸北、江湾,全国军事领袖,毋忘朝鲜及今日之东三省!暴日向国际公开宣传,诋我为非有组织之国家,即为我国人不知鸰原急难,击首而尾不动,可以各个击破也。倘我全国军民犹以巢幕游釜为安,罔识阋墙御侮之义,忘同室之缨冠, 作乡邻之闭户,是终为见仇者所快,而为见爱者所屏矣!我十九路军、第五军亦惟有收合余烬,背城借一,事之不济,则从鲁运于东海,以谢我炎黄祖宗在天之灵,不愿为亡国之民也!敢曰乾时之战,虽败犹荣;尚幸即墨不亡,侵地终反;擐甲哀鸣,泪尽以血,惟我同胞,实昭鉴之!
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司令戴戟、第五军军长张治中暨各师旅团长同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复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这十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对抗,当然就是战争。但如果仔细审视,情况又显得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说的“战争”,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有明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并且双方都承认或.............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分锅”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推卸责任,另一方全盘接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政治博弈和历史解读下的复杂互动,其中包含了双方的态度、当时的处境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评判。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的局势和张学良的处境首先得明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三省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如果我是张学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我的选择和行动,无疑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历史早已写就,但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会如何应对,又是因为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承认,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我身处沈阳的某个地方,而我的部队,东北军,却在日军的挑衅下,未能形成.............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要证明“九一八事变入侵的满洲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当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证明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一、历史的连续性:满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理解满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 回答
    这则新闻《九一八事变84周年 竟有人在网上为伪满洲国洗地》揭示了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首先,它反映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抬头和蔓延。在中国,九一八事变是民族记忆中极其沉痛的一页,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然而,竟然有人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日子,公然在网络上“洗白”伪满洲.............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将“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相联系,用“你们这帮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这样的话来侮辱东北的学生。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对历史伤痛的亵渎和侮辱。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德国闪击波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而不是中国人民记忆深刻的“九一八事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涉及战争的性质、规模以及国际社会对其的认知和反应。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事件的背景、影响和国际层面的定性。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概念的定义。虽然“九一八事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恰逢我们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警醒交织在一起,我的心中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九一八事变,这个日子刻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如同难以愈合的伤痕。1931年的那个夜晚,一声炮响,撕裂了东三省的宁静,也撕开了中华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