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如果张学良下令抵抗能抵抗多久?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备和训练的差距:虽然东北军在数量上占优,但与日军相比,在装备的精良程度、火力密度和现代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距。日军已经经历了多次现代化战争的洗礼,其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都比东北军先进不少。东北军的训练也相对松散,战斗作风参差不齐,很多部队更像是旧式军队的底子。
兵员素质和士气:东北军的士兵很多是东北本地人,保家卫国的意识是有的,但长期的内部派系斗争和军阀混战,一定程度上消磨了部队的整体士气和纪律性。而且,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也让一部分士兵感到憋屈和无奈。如果真的要抵抗,士气能否迅速提振,是一个关键问题。
指挥体系的混乱:东北军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体系并不统一。各部队的忠诚度和执行力也存在差异。一旦开战,如何协调指挥,保证命令能够层层传达并有效执行,是巨大的挑战。
地理环境和战术准备:东北的地理环境复杂,平原、丘陵、山地都有。日军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利用铁路和公路的优势,能够快速集结和部署兵力。东北军如果分散抵抗,很容易被日军分割包围;如果集中反击,又会面临兵力不足、火力压制的问题。

再来看看日军的准备和意图。

周密的计划: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他们对东北的地形、兵力部署、政治局势都了如指掌。袭击的目标明确,手段也是精心设计的。
精锐的部队:关东军虽然数量上不如东北军,但其精锐程度、战斗经验和指挥官的素质都远超东北军。他们是日本陆军中最具侵略性和实战经验的部分。
闪电战的策略:日军的目标是迅速占领关键据点,瓦解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他们采取的是快速推进、分割包围的战术,力图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优势。

如果张学良当时不顾“不抵抗”命令,而是坚决下令抵抗,那么情况可能会是这样的:

初期抵抗(沈阳及周边):

沈阳失守速度:即便东北军在沈阳城内进行抵抗,也难以阻止日军的快速推进。日军会集中优势兵力,利用炮火和飞机对中国守军进行猛烈攻击。凭借装备和训练优势,沈阳市内及周边地区的抵抗可能只能持续数小时到一两天。守军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伤亡,但很难守住沈阳这座战略重镇。
其他据点的抵抗:东北军在辽宁、沈阳、鞍山、营口等地的部队,如果得到命令并且能够迅速组织起来,可能会在各自的驻地进行抵抗。例如,驻扎在辽宁的部队可能会试图阻止日军向沈阳推进,而驻扎在其他城市的部队则可能在各自的城市展开巷战。但由于日军的攻击是多点同时展开的,而且通信和协调困难,这些零散的抵抗很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中期的抵抗(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

有组织的抵抗:如果张学良能够成功地将不抵抗的命令改为抵抗,并且能够迅速传达和执行,那么东北军可能会在一些地区组织起有一定规模的抵抗。例如,一些训练有素、装备相对较好的部队,可能会选择在交通要道或有利地形上设伏,与日军周旋。
游击战的兴起:在初期抵抗失败后,东北军的残余部队和地方武装可能会转入游击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对日军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消耗日军的力量。这样的游击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很难对日军的整体占领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抵抗的持久性问题:即便东北军能够进行一些有组织的抵抗,但由于物资补给、弹药消耗、人员伤亡以及士气的影响,这种抵抗的持久性是有限的。日军会不断地投入兵力,并且利用其空中优势,给抵抗部队施加巨大的压力。

可能的影响和结果:

国际影响的改变:如果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即便遭受重大损失,也可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同情和支持。虽然这不一定能改变战争的进程,但至少能改变当时“不抵抗”所带来的负面观感。
国内民众情绪的激发:奋起抵抗可能会激发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为后来的全面抗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东北沦陷的程度和速度:尽管有抵抗,但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阻止日军的全面占领。最多可能延缓日军的进度,让日军在占领过程中付出更大的代价。东北地区最终被日军控制的可能性依然极高。
东北军的损失:强行抵抗很可能导致东北军遭受更严重的损失,甚至被日军迅速歼灭。这也会影响到中国后续的军事力量部署。

结论:

综合来看,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之初就下令抵抗,东北军能够在局部地区形成一段时间的抵抗,例如在沈阳及周边地区可能持续数小时到一两天,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地理优势或部队的坚守而延长至数日或数周。部分部队可能会转入长期的游击战,但以当时东北军的整体实力,很难说能够形成一场大规模、有组织且能长期坚持的正面抵抗战役,能够抵抗多久,最终也取决于日军的进攻烈度和东北军能集结到的有效兵力。保守估计,大规模的正面抵抗可能很难超过几周,但零星的抵抗和游击战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抵抗需要统一的指挥、充足的弹药和物资,以及能够支撑部队的士气和民众的支持。而这些在当时的东北,是极其难以保证的。即便张学良下令抵抗,也无法改变日军的优势和侵略的决心。这场抵抗注定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悲壮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要答很长,分析情况很多。先说两点回来补充。


我认为如果抵抗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第一这是一次关东军的冒险行动,根本没多少人,拿出中东路一半的底气都能正面肛。

第二马占山抵抗结果是非常成功的,我真想由一个中国人对鬼子说,我是政委,我是共产党,我是朝鲜族。现在你知道一里有多远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
  • 回答
    如果我是张学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我的选择和行动,无疑将是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一个关键节点。历史早已写就,但站在那个位置上,我会如何应对,又是因为什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必须承认,九一八事变爆发的那个夜晚,我身处沈阳的某个地方,而我的部队,东北军,却在日军的挑衅下,未能形成.............
  • 回答
    国民党当局史学对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不抵抗政策”的评价,在不同时期、不同论述中有其复杂性和演变。总体而言,早期和官方宣传时期,将责任主要归咎于张学良个人的怯懦和错误决策,强调其“不抵抗”是导致东北沦陷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发展和史料解密之后,这种评价也出现了一些.............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决断,至今仍是历史长河中令人扼腕叹息的节点。假如,历史的轨迹能够重描,如果张学良在那一刻选择了毫不退让,坚决抵抗,那么,这片土地的命运,或许会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一、战场的选择与最初的博弈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城,北大营的营房。驻扎在此的是东北军的主力部队,他们并非没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充满了历史的假设性。张作霖如果没被炸死,九一八事变是否还会如期发生,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当时中国的政治格局、日本的侵略野心、张作霖个人的政治智慧以及东北的军事力量等等。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张作霖当时的处境和他的政治立场。张作霖是那个年代东北的土皇帝.............
  • 回答
    要证明“九一八事变入侵的满洲是中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当时两国政府和人民的认知等多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证明题”,而是涉及对历史事实的梳理和理解,以及对国际关系的认知。一、历史的连续性:满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理解满洲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需要追溯到更早的时期。 .............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南京财经大学,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将“九一八事变”这一民族伤痛,与学生的学业表现不佳相联系,用“你们这帮人,跟九一八事变一样”这样的话来侮辱东北的学生。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主要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这是对历史伤痛的亵渎和侮辱。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沉痛的.............
  • 回答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遗忘的:审视新版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叙述的调整2017年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问世,在对“九一八事变”的叙述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淡化甚至删除。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如何看待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
  • 回答
    关于在华日企松下家电中国籍领导强制员工在“九一八”保持沉默,不准发朋友圈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发争议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可能的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反应。首先,我们得承认“九一八”事变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它代表着民族的屈辱和抗争的.............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的实力,可以用“外强中干”来形容。它号称“百万雄师”,装备也算精良,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仔细掰扯开来看,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以及它实际的强弱,却是相当复杂的,而且充斥着不少令人扼腕的现实。首先,咱们得说说它的“硬件”方面。兵员数量: 张作霖和他儿子张学良,都.............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的抵抗与否,是一个牵动了无数历史研究者心弦的复杂议题。如果当时东北军选择“硬拼”,而不是执行“不抵抗”命令,历史的车轮是否会因此转向,东北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写?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来推演一下。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九一八事变.............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为何未下达抵抗命令,导致东北沦陷,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至今仍在深入探讨的复杂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丧权辱国”的个人失误,而需要从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张学良个人的处境以及国民政府的政策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
  • 回答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东北,那是一片复杂而又紧张的土地,犹如一锅即将沸腾的粥,暗流涌动。要说清楚当时的局面,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表面上的和平,暗地里的博弈从表面上看,1931年的东北,依然是张学良的“东北军”的势力范围。奉系军阀张作霖在1928年被炸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接过了“东北王”的宝座。他继承了.............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和蒋介石“分锅”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推卸责任,另一方全盘接受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政治博弈和历史解读下的复杂互动,其中包含了双方的态度、当时的处境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评判。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的局势和张学良的处境首先得明白,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三省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敏.............
  • 回答
    要理解汪精卫在“九一八事变”后到1933年归国期间,以及之后他立场转变的原因,需要将当时的时代背景、汪精卫个人的政治经历和思想演变,以及中国国内外的复杂局势结合起来分析。“九一八事变”后的汪精卫:一边抵抗一边外交的“双管齐下”“九一八事变”爆发时,汪精卫正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他当时的立场,如同他自.............
  • 回答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何“不抵抗”,几十万东北军又为何依旧跟随?“九一八”事变,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刻骨铭心、令人扼腕的日期。当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侵略,炮火轰鸣响彻沈阳,百万东北军却奉命“不抵抗”,这成为一个长久以来令人费解的谜团。张学良,这位少帅,为何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退让?而他麾下几十万将士,又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很复杂。很多人会直觉地认为,从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全面战争爆发,这十年间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对抗,当然就是战争。但如果仔细审视,情况又显得没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战争”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说的“战争”,是指两个国家之间大规模的、有明确的军事行动和政治目标,并且双方都承认或.............
  • 回答
    2019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88周年纪念日。“呜——呜——呜——”刺耳而悠长的警报声,如同时间的潮水,一点点淹没了周遭所有的声响。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逐渐暗下来的天色,听着那熟悉的、却又总是让人心头一紧的鸣笛声,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从我记事起,每年9月18日,这声音都会准时响起。那时候年纪小.............
  • 回答
    关于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是否全力抵抗也无法挽回东北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许多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对此都有深入的探讨和不同的看法。我个人也倾向于认为,即使张学良尽了最大的努力,面对当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东北的沦陷也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我还是想从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下,或许能提.............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