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九一八事变,如果张学良下令抵抗能抵抗多久?

回答
九一八事变,如果少帅张学良当时下令抵抗,以当时的东北军的实力和日军的部署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苦且胜算渺茫的战斗。然而,具体能抵抗多久,这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当时的东北军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张学良手下号称有近30万的东北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实际上,这支军队情况复杂得很。

装备和训练的差距:虽然东北军在数量上占优,但与日军相比,在装备的精良程度、火力密度和现代化水平上存在显著差距。日军已经经历了多次现代化战争的洗礼,其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等武器装备都比东北军先进不少。东北军的训练也相对松散,战斗作风参差不齐,很多部队更像是旧式军队的底子。
兵员素质和士气:东北军的士兵很多是东北本地人,保家卫国的意识是有的,但长期的内部派系斗争和军阀混战,一定程度上消磨了部队的整体士气和纪律性。而且,张学良“不抵抗”的命令,也让一部分士兵感到憋屈和无奈。如果真的要抵抗,士气能否迅速提振,是一个关键问题。
指挥体系的混乱:东北军内部派系林立,指挥体系并不统一。各部队的忠诚度和执行力也存在差异。一旦开战,如何协调指挥,保证命令能够层层传达并有效执行,是巨大的挑战。
地理环境和战术准备:东北的地理环境复杂,平原、丘陵、山地都有。日军的进攻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利用铁路和公路的优势,能够快速集结和部署兵力。东北军如果分散抵抗,很容易被日军分割包围;如果集中反击,又会面临兵力不足、火力压制的问题。

再来看看日军的准备和意图。

周密的计划: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策划和准备的。他们对东北的地形、兵力部署、政治局势都了如指掌。袭击的目标明确,手段也是精心设计的。
精锐的部队:关东军虽然数量上不如东北军,但其精锐程度、战斗经验和指挥官的素质都远超东北军。他们是日本陆军中最具侵略性和实战经验的部分。
闪电战的策略:日军的目标是迅速占领关键据点,瓦解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他们采取的是快速推进、分割包围的战术,力图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优势。

如果张学良当时不顾“不抵抗”命令,而是坚决下令抵抗,那么情况可能会是这样的:

初期抵抗(沈阳及周边):

沈阳失守速度:即便东北军在沈阳城内进行抵抗,也难以阻止日军的快速推进。日军会集中优势兵力,利用炮火和飞机对中国守军进行猛烈攻击。凭借装备和训练优势,沈阳市内及周边地区的抵抗可能只能持续数小时到一两天。守军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伤亡,但很难守住沈阳这座战略重镇。
其他据点的抵抗:东北军在辽宁、沈阳、鞍山、营口等地的部队,如果得到命令并且能够迅速组织起来,可能会在各自的驻地进行抵抗。例如,驻扎在辽宁的部队可能会试图阻止日军向沈阳推进,而驻扎在其他城市的部队则可能在各自的城市展开巷战。但由于日军的攻击是多点同时展开的,而且通信和协调困难,这些零散的抵抗很可能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中期的抵抗(辽宁、吉林、黑龙江部分地区):

有组织的抵抗:如果张学良能够成功地将不抵抗的命令改为抵抗,并且能够迅速传达和执行,那么东北军可能会在一些地区组织起有一定规模的抵抗。例如,一些训练有素、装备相对较好的部队,可能会选择在交通要道或有利地形上设伏,与日军周旋。
游击战的兴起:在初期抵抗失败后,东北军的残余部队和地方武装可能会转入游击战。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对日军后勤补给线进行袭扰,消耗日军的力量。这样的游击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很难对日军的整体占领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抵抗的持久性问题:即便东北军能够进行一些有组织的抵抗,但由于物资补给、弹药消耗、人员伤亡以及士气的影响,这种抵抗的持久性是有限的。日军会不断地投入兵力,并且利用其空中优势,给抵抗部队施加巨大的压力。

可能的影响和结果:

国际影响的改变:如果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即便遭受重大损失,也可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同情和支持。虽然这不一定能改变战争的进程,但至少能改变当时“不抵抗”所带来的负面观感。
国内民众情绪的激发:奋起抵抗可能会激发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为后来的全面抗战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东北沦陷的程度和速度:尽管有抵抗,但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阻止日军的全面占领。最多可能延缓日军的进度,让日军在占领过程中付出更大的代价。东北地区最终被日军控制的可能性依然极高。
东北军的损失:强行抵抗很可能导致东北军遭受更严重的损失,甚至被日军迅速歼灭。这也会影响到中国后续的军事力量部署。

结论:

综合来看,如果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之初就下令抵抗,东北军能够在局部地区形成一段时间的抵抗,例如在沈阳及周边地区可能持续数小时到一两天,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则可能因为地理优势或部队的坚守而延长至数日或数周。部分部队可能会转入长期的游击战,但以当时东北军的整体实力,很难说能够形成一场大规模、有组织且能长期坚持的正面抵抗战役,能够抵抗多久,最终也取决于日军的进攻烈度和东北军能集结到的有效兵力。保守估计,大规模的正面抵抗可能很难超过几周,但零星的抵抗和游击战可以持续更长时间。

更重要的是,这种抵抗需要统一的指挥、充足的弹药和物资,以及能够支撑部队的士气和民众的支持。而这些在当时的东北,是极其难以保证的。即便张学良下令抵抗,也无法改变日军的优势和侵略的决心。这场抵抗注定是一场以卵击石的悲壮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要答很长,分析情况很多。先说两点回来补充。


我认为如果抵抗是完全可以成功的。

第一这是一次关东军的冒险行动,根本没多少人,拿出中东路一半的底气都能正面肛。

第二马占山抵抗结果是非常成功的,我真想由一个中国人对鬼子说,我是政委,我是共产党,我是朝鲜族。现在你知道一里有多远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