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没有趁火打劫?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中国东北这块富饶的土地上“趁火打劫”,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一句“苏联忙于国内建设”便能解释清楚,而是牵扯到当时苏联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斯大林高超的外交手腕。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苏联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军事强国之一,但它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正处于一个极为关键的转型时期。斯大林主导下的苏联,正全力推行“一五”和“二五”计划,推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这项宏伟的计划,旨在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剿”。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技术和人力,而这些都集中在国内。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苏联贸然介入中国东北的局势,不仅会分散其有限的资源,更可能引发一场无法控制的战争,这对刚刚起步的社会主义建设将是致命的打击。斯大林深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后勤和经济实力,而苏联的经济基础在当时仍相对薄弱,无法支撑一场大规模的远东战争。

其次,斯大林在外交策略上,尤其是对邻国的政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和务实。他对日本在中国的扩张行为并非视而不见,但他采取的是一种“静观其变,伺机而动”的策略。苏联清楚,日本在远东的野心绝不止于东北,其最终目标可能是要挑战苏联在远东的利益,甚至更进一步。然而,直接与日本发生军事冲突,对当时的苏联而言,风险过高。斯大林需要时间来巩固国内政权,发展经济,并观察国际局势的变化。他需要评估日本的真实意图和实力,以及其他大国的反应。如果苏联在这个时候对日本采取敌对行动,很可能会导致日本与西方国家(例如英国、法国、美国)在反苏立场上产生某种程度的“默契”,从而形成一个反苏联盟,这对苏联来说将是极大的战略被动。

再者,斯大林也在积极利用日本侵华的这一局势,来为苏联争取战略利益。他深知,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存在,客观上对苏联在远东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一定的牵制。苏联可以通过与中国国民政府进行合作,例如提供军事援助和经济支持,来帮助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这种支持,既能维护苏联在远东的间接利益,又能在中国国内建立起一定的良好关系,为日后在中苏关系中争取有利地位打下基础。事实上,在九一八事变后,苏联确实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了一些援助,这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外交手段,既避免了直接冲突,又达到了牵制日本的目的。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苏联当时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其军事部署和战略重心主要放在欧洲方向,以应对来自德国的潜在威胁。远东地区虽然也驻有苏军,但其规模和装备与欧洲方向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在远东挑起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将使苏联面临两线作战的风险,这在军事上是极度危险的。斯大林不是一个轻率冒进的领导人,他对军事冒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除非万不得已,他不会将国家推向一场可能吞噬其所有成果的战争。

最后,从国际关系层面来看,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虽然有所谴责,但并未形成有效的集体制裁。英美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对日本的扩张持一种观望甚至默许的态度。苏联如果单方面出兵干预,很可能面临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可能被其他大国视为“扩张主义者”。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苏联采取更加谨慎的外交策略,避免被卷入复杂的国际纠纷,是其明智的选择。

总而言之,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之所以没有“趁火打劫”,并非因为它无力或不愿,而是斯大林基于对苏联国内建设的优先考虑、审慎务实的外交策略、利用局势争取战略利益的考量、欧洲方向的战略重心以及复杂的国际局势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权衡。斯大林深知,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引火烧身,是他在那个动荡年代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他的选择,也恰恰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老练和远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九一八事变后苏联第一反应是“大事不好”,而不是“有利可图”。当时苏联为了自保,做出了如下举措:

1、立即宣布“中立”与“不干涉”原则,以免引火烧身。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苏联同时向中国和日本政府表示了苏联对远东事变的“深切关注”,但却不愿改变其“不干涉”立场,9月2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副委员加拉罕同中国外交全权代表莫德惠重申:“中国人民很清楚苏联对中国的态度,他们可以相信,我们同情他们……中国方面完全可以相信,我们没有计划也不准备使满洲本来就很困难的局面更复杂化或更难以解决[1],引起中国方面不满,1个月后的10月25日莫德惠再次要求苏联就九一八事变发表呼吁书,又遭加拉罕拒绝。中国方面彻底绝望

另一方面,日本也垂询苏联方面对满洲变局的看法,就在苏联二度拒绝中国方面要求的四天后,10月29日日本驻苏公使广田弘毅要求苏联澄清苏联援华抗日行径,并质问苏联中东铁路权益如何处理,还要吗???加拉罕急忙否认有援华行为并彬彬有礼地答道:“……(苏联)坚持不干涉政策(笔者注:指中东铁路权益拱手相让),不公开谴责日本为侵略者。”[2]广田弘毅很满意,但还是催促苏联立即发表正式的照会,苏联当天就照办了,并且在照会中公开宣称中日两国为”交战双方“,也就意味着不区分谁是侵略者谁是受害者。[3]苏联不但完全不要中东铁路,甚至后于1932年3月24日确认了满洲国对中东铁路的”主权“并表示祝贺。

2、苏联坚决不与李顿调查团有丝毫瓜葛并与满洲国建立友好关系,以免激怒日本。1932年3月1日,为了对付李顿调査团,日本成立了满洲国,苏联《消息报》发表社论,称将”丝毫不改变与和平政策相联系的绝对不干涉政策”,意味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允许满洲国设领事馆,后允许满洲国官员进驻莫斯科等)。国联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正式请苏联政府给予调查团以协助和合作,但被苏联拒绝。5月,苏联拒绝发给调查团入境签证,使其假道苏联前往黑河的计划无法实现。[4]10月1日国联大会将通过的《李顿调查报告书》寄送苏联政府,邀请其参加顾问委员会,但苏联政府表示,苏联不接受报告书,不参加顾问委员会。苏联拒绝与国联调查团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不想与日本发生冲突”。[5]

3、愤怒地回应国际上关于日苏战争可能一触即发的言论。苏联驻日全权代表特罗雅诺夫发表声明:”不要说日苏之间的战争,就连这种传说,都是损害两国关系的,散布和利用这种传说的都是苏联和日本的敌人!“[6]

4、苏联为保国家安全,多次恳请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31年12月末,日本驻法国大使芳泽谦吉回国就任外相,途经莫斯科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突然恳请日方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但日本政府认为自己为守信的政府,担心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与其一贯标榜的反苏反共论调不一致,损害日本的形象,军方则认为如果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就会在国内出现要求削减军费预算的浪潮,因此,无论是政府还是军队,日本都坚决予以拒绝。1932年10月和1933年1月,苏联两次向日本政府发出呼吁,要求缔结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但均遭日本拒绝。但是,苏联并未死心,在出售中东铁路的签字仪式上,苏联还是坚持向日本提出签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最终还是被日本拒绝。日本以各种借口拖延签订或严词拒绝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目的有二,一是以对苏签约来威胁西方列强对日本作出让步,二是为在迅速解决中国问题后大举入侵苏联,甚至灭亡苏联。

5、苏联为谄媚日本,抨击国民党集团是一切帝国主义的奴仆和代理人,“只不过是这个或那个帝国主义掌心中的玩物”。苏联坚持”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蒋介石“的态度。[7]

6、苏联为避免日本进攻苏联,不惜以直接的经济实惠讨好日本。1932年8月,苏联同日本签订了有利于日本方面的渔业协定,后来又与日本达成了长期经济合作的协定,并向日本提供石油,以此来笼络日本军国主义。这对军备并不充实的日本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更加速了日本侵华的进程,同时也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

7、感到苏联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缺乏安全感,要求中国共产党”武装保卫苏联“,不止是全面抗战,实际早在九一八事变就开始了。

参考

  1. ^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p318
  2. ^ 同上
  3. ^ 《苏联外交政策文件集》14卷p627
  4. ^ 《革命文献》p9378
  5. ^ 《1931-1939年国际关系简史》p28
  6. ^ 同1,2
  7. ^ 《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p166,167,185
user avatar

1 38年以前,这时候哈桑湖战役和诺门坎战役都没爆发

苏联还没直接领教过日本有多菜

苏联人对日本的记忆还是俄国被日本在日俄战争爆锤,俄国人对日本有阴影,对日本的实力是明显高估的

2 1938年苏日打了哈桑湖之战,这仗苏联惨胜,代价非常难看

3 38年到39年苏联当时正在大清洗,军官大批被枪毙,苏联知道自己的苏联红军空前虚弱,尤其远东地区枪毙了布柳赫尔后,情况更为严重

(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军官被从欧洲派到远东,就是要被清洗的意思,因为远东是斯大林钦定的“反党分子,日本间谍“布柳赫尔元帅的老窝,是政治不可靠的地盘

比如后来39年把当时的无名之辈,后来的红色战神,格奥尔吉•朱可夫上将派往远东,就是为了清洗他

幸亏幸亏日本人神助攻,结果朱可夫刚到地方屁股都没坐热还没来得“接见内务部的同志“,日本人先在诺门坎打上门了,这哥们发挥出色暴打了日本人,得到斯大林的直接赏识直接回莫斯科了)

所以你猜猜38年到39年,军官调来一个枪毙一个的苏联远东地区的部队当时是个什么熊样

这点斯大林心里最有数

4苏联奉行先欧后亚战略

5 诺门坎战役1939年爆发 这仗苏联大获全胜,领教了日本的真实菜鸡水平。但是诺门坎39年9月结束此时二战已经爆发,苏联对日本没心思了

6 1940年法国战役,苏联已经看傻眼了,欧洲那边已经火烧屁股了,这时候还偷袭?只要日本答应不打苏联,苏联都愿意倒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 回答
    又是一个九月十八日。窗外秋风渐起,吹落一地金黄,也吹不散心头的沉重。八十九年前的那个夜晚,响彻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踏碎的,不仅仅是中国东北的土地,更是无数中国人民的血与泪,是中国不屈的脊梁。八十九载光阴流转,世界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回望历史的伤痕,我们更能体会当下国际局势的复杂与微妙。首先,我们看到了“.............
  • 回答
    1918年日本干涉西伯利亚与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入侵满洲,这两段历史事件在日本对外扩张的脉络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发展轨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国内政治环境、国际关系、战略目标以及具体的军事行动和后果。一、 背景与动因:目标与诱因的差异1. .............
  • 回答
    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恰逢我们国家全民国防教育日。当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警醒交织在一起,我的心中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巧合,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九一八事变,这个日子刻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如同难以愈合的伤痕。1931年的那个夜晚,一声炮响,撕裂了东三省的宁静,也撕开了中华民.............
  • 回答
    日本麻将牌比中国麻将牌小的现象,主要与历史演变、文化差异、规则调整、材料技术及游戏体验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历史演变与规则差异 中国麻将的起源 中国麻将的规则和牌型体系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早期的麻将牌可能以“清一色”(全同花色)和“七对”(七组对子)为核.............
  • 回答
    将麻将称为“麻雀”的现象,确实是源于麻将传入日本后,日本对其进行的本土化和音译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个过程和其中的原因:核心原因:麻雀(すずめ suzume)是日语中对麻将的音译和意译的结合。1. “麻雀”一词的来源: “麻” (mā): 这个字来自中文“麻将”中的“麻”。在很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涉及到日本文化、科技发展、社会习惯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日本电车上很多人看书,但电子书却相对不那么普及:一、 电车上阅读的文化根基与社会习惯:1. 通勤时间成为“个人时间”的延伸: 日本的通勤时间普遍较长,尤其在大城市。许多人.............
  • 回答
    日本东京和大阪附近人口密度很高,但以“一户建”(独立住宅)为主流的现象,确实是一个看似矛盾,但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1. 日本的土地私有制和城镇化历史 根深蒂固的土地私有权: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确立了非常稳固的土地私有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游戏产业发展历史、文化差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游戏制作人的声名远扬,而欧美游戏制作者却相对低调,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为什么日本游戏制作人这么出名?日本游戏制作人,尤其是那些创造了许多经典IP的制作人,他们的名字往往与作品紧.............
  • 回答
    关于日本将津轻海峡的部分领海划定为 3 海里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国际法、地理以及日本的国家安全战略等多个层面。虽然日本在大部分海岸线上的领海宽度是 12 海里,但在津轻海峡采取 3 海里的划定方式有其特殊的背景和考量。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领海宽度首先,需.............
  • 回答
    日本电饭煲之所以被誉为“传奇”,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在技术创新、精湛工艺、用户体验以及品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长期积累和卓越表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传奇之处: 一、源于对“米饭”近乎偏执的追求与深厚文化底蕴 米饭是日本的灵魂食物: 在日本,米饭不仅仅是食物,更是国民的精神象征和文化载体。日本人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历史、语言结构以及国际化战略等多个层面。日本人名、品牌名在国际化时倾向于使用罗马音转写,而中国人名、品牌名则更倾向于使用英文单词,其背后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一、 日本名、品牌名使用罗马音转写的逻辑: 1. 语言结构的内在性与独特性: 日语句子结.............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日本和中国两国在面对西方列强时的不同历史叙事和民族认同建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原因。简单地将美国在打开日本国门时定义为“侵略者”而中国则批判,或者将日本将其视为“英雄”,都是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更准确的说法是,两国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叙事方式存在.............
  • 回答
    日本动漫中存在冒犯女性的片段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行业生态以及创作生态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原因:1. 日本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 性别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传统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和行为有比较明确的期待,女性常被定位为温柔、顺从、以家庭为重、缺.............
  • 回答
    日本围棋之所以从曾经的世界最强地位跌落至如今在三国(中、韩、日)中相对最弱的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后续人才的断层 吴清源的时代: 日本围棋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其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吴清.............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些复杂而关键的议题,比如“人均GDP”与“国民实际购买力”、“消费能力”之间的差异。日本人均GDP远高于中国,但国民消费能力“似乎不高”的观感,并非完全矛盾,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人均GDP的“平均”陷阱与结构性差异.............
  • 回答
    关于“日本音译搞笑,中国音译可以接受”的说法,这是一个 主观的感受,并且 带有一定的偏见。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日本音译都搞笑,或者所有中国音译都被接受。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 有时候 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和语言原因。为什么“日本音译”有时会让人觉得搞笑?1. 文化和语感差.............
  • 回答
    日本的女权问题看似严重,但女权运动却相对柔和,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日本女权问题看似严重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严重”体现在哪些方面。在日本,女性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层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挑战构成了其女权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社会接受度、政治因素以及媒体宣传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人穿和服受到普遍接受,而中国人穿汉服有时会受到诟病或嘲笑,这背后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日本和服: .............
  • 回答
    关于日本在新冠疫情初期和中期相对“不明显”的表现,以及其采取的措施,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没有采取强硬措施”或“疫情不明显”。事实上,日本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只是这些措施的侧重点和公众的反应方式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同时,对其疫情数据的解读也需要审慎。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