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电车上很多看书的,但是电子书却不普及?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涉及到日本文化、科技发展、社会习惯以及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日本电车上很多人看书,但电子书却相对不那么普及:

一、 电车上阅读的文化根基与社会习惯:

1. 通勤时间成为“个人时间”的延伸: 日本的通勤时间普遍较长,尤其在大城市。许多人将这段时间视为从工作切换到个人生活的过渡,或者是一种可以利用起来的“闲暇”时间。阅读是一种高效、独立且能带来精神满足的消遣方式,非常适合在通勤途中进行。
2. 传统的阅读习惯: 日本有着悠久的纸质文化传统,从文学、漫画到学术研究,纸本书一直是信息获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种对纸质物的喜爱深入人心,也体现在人们的阅读偏好上。
3. 社会礼仪与专注: 在日本的电车上,人们普遍注重保持安静和不打扰他人。大声喧哗或使用电子设备发出声音会被视为不礼貌。翻阅纸本书籍发出的轻微声响,相对来说更容易被接受,也更符合这种安静的社会氛围。同时,阅读纸本书需要一定的专注度,这本身也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尊重。
4. “看见”的社交信号: 在人群中阅读纸本书,尤其是一些有特点的书籍或杂志,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无声的社交信号。它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或者只是单纯地表明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5. 逃避社交压力/独处空间: 对于一些不太喜欢与陌生人交流的日本人来说,一本纸本书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让他们可以不被打扰,享受独处的空间。
6. 身体的触感与沉浸感: 很多人享受纸张的触感、翻页的声音以及书籍散发出的独特气味。这种实体化的阅读体验,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能带来更强的沉浸感和仪式感,是电子设备难以完全取代的。

二、 电子书在日本普及程度相对不高的原因分析:

1. 价格与版权问题:
电子书价格并未显著低于纸本书: 与一些国家电子书比纸本书更便宜的普遍情况不同,日本的电子书价格通常与同等纸本书价格相差不大,甚至有时更贵。这削弱了读者选择电子书的经济动力。
版权保护与 DRM 限制: 日本对版权保护非常重视,电子书通常受到严格的 DRM(数字版权管理)保护。这意味着用户购买的电子书只能在特定的设备或应用上阅读,无法自由复制、打印或与其他平台共享。这种限制降低了电子书的灵活性和用户体验。
平台限制与互不兼容: 不同的电子书销售平台(如 Kindle, Kobo, BookWalker 等)格式不统一,用户购买的书籍往往只能在自家平台阅读,无法跨平台使用。这增加了用户选择平台的难度,也可能让他们因为担心未来换平台而犹豫购买。

2. 设备问题与使用习惯:
通勤场景下的设备限制:
智能手机屏幕大小: 虽然大多数日本人通勤时会使用智能手机,但手机屏幕普遍较小,长时间阅读文字内容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尤其对于需要翻页、做笔记等操作的读者来说,手机体验并非最优。
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不便携带: 虽然平板电脑或专业的电子阅读器(如 Kindle Paperwhite)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但它们相对于一部手机来说,体积更大、更重,在拥挤的电车上携带和使用并不方便。
电量焦虑: 在长时间通勤过程中,如果需要持续使用设备阅读,电量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阅读模式的差异: 很多人习惯在通勤时阅读漫画、杂志等视觉化内容。虽然电子书平台也有漫画和杂志,但纸质漫画的尺寸和翻页的直观性,以及杂志的排版设计,对一些读者仍有更强的吸引力。
“社交距离”与设备使用: 在拥挤的电车里,伸出大屏幕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可能会挤占他人空间,或者被视为一种略显“显眼”的个人物品,尽管日本社会对使用手机并不算太排斥,但长时间盯着大屏幕阅读,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让人觉得不如沉浸在书本中那样“不打扰”。

3. 对纸质书的怀旧与情感连接:
“物的价值”: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一本实体书不仅仅是内容,它还是一种“物品”,有收藏价值,有实体带来的踏实感。将书架摆满自己喜爱的书籍,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实体感”与专注度: 纸张的质感、油墨的味道、翻页的动作,这些都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入阅读状态。电子屏幕的光线有时会让眼睛更容易疲劳,也容易分散注意力(例如被通知、邮件等打断)。

4. 市场推广与教育不足:
电子书生态系统相对封闭: 相比于一些国家成熟且开放的电子书市场,日本的电子书平台和生态系统可能相对封闭,缺乏更具吸引力的捆绑销售、推荐机制或跨平台整合。
消费者习惯难以改变: 长期以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是需要时间和强有力的动因的。电子书的优点(便携性、检索性、可调节字体等)虽然存在,但可能不足以完全颠覆根深蒂固的纸质阅读偏好。
内容提供商的策略: 一些传统出版商可能仍然偏重于纸质书的发行,对电子书的投入和推广力度相对较弱,导致电子书的种类和质量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三、 并非完全不普及,而是普及速度相对较慢:

需要强调的是,电子书在日本并非完全不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的普及,以及年轻一代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度提高,电子书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在漫画、轻小说、学术文献等领域,电子版的销售量正在不断攀升。许多出版商也在积极探索电子书与纸质书的结合,例如提供购买纸质书赠送电子版(或反之)的优惠。

总结:

日本电车上大量读者选择纸质书,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深厚的纸质文化传统、独特的通勤社交习惯、对实体阅读的偏好,以及在价格、版权、设备便利性、平台互通性等方面,电子书未能完全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尽管电子书市场正在发展,但要完全取代纸质书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可能需要电子书行业在价格、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上做出更多的改进和创新,以更好地契合日本消费者的习惯和偏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要从日本出版业的独特现状说起。

与中国不同,日本出版业主要由东贩和日贩两大发行商承揽图书发行业务,而非其他国家常见的多种渠道发行或出版社直接发行。而多数规模较大的出版社在这两家公司中均持有股份。

为维持出版市场的稳定有序,避免价格战等形式的恶性竞争,战后的日本仿照当时德国和法国,推行“图书再贩制度”。何谓“图书再贩制度”?出版社将书刊通过发行商出售给书店,此为第一次贩售;书店将书刊销售给读者,此为第二次贩售。图书价格由出版社决定,并通过发行商监督书店按定价销售,严禁书店擅自降价促销,以此确保作者、出版社、发行商、书店乃至印刷厂等整个出版产业链的利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日本全国无论何处,任意一本相同图书,在任一家书店或网店,其价格乃至上架日期是相同的。日本的书价数十年来未有太大变动,而作家与出版社正是借助这一制度获得了稳定的收益,读者们也在恶性竞争被尽量规制的大背景下享受了优质的阅读资源,可谓三赢。而日本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各式书店也正是凭借这一制度得以顽强生存。东贩与日贩将出版物销售给书店的同时,允许书店将半年内滞销的书刊退回,降低了书店的运营成本。电子书在多数出版社和发行商看来不能直观的增加收入,反而会破坏整个出版生态体系,更会给实体书店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多年来以Amazon 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发行商迟迟难以打开日本市场,也很难获得日本读者的认同。

此外,文库本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读者的购书成本。日本文学界依然遵从杂志连载——汇集为单行本发行——一至三年后文库本发行这一传统。多数文学作品的盈利主要来自相对廉价的文库本,为何?大约单行本三分之一的价格,袖珍便携的体积,不逊与单行本的装祯和质量,以及庞大的印刷量(多数书籍不愁买不着,相比之下国内不少图书发行三四年左右就只能淘二手了,比如天国的《布拉热洛纳子爵》),随处可见的书店也是一大助力。

而诸如Bookoff这样的连锁二手书店,既有助于读者将不想保存的实体书转手卖出,又便于有意的读者廉价购入,且价格统一(收购价为原价一成,二手贩卖价为原价对折),品相有保证(日本爱书者甚多,不少二手书品相不逊于新书),更别提以东京神保町为代表的独特的二手书店文化了。

日本国内公共图书馆的普及和日本国民对于阅读和图书馆的钟情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电子书的影响力。

最后一点,日本民众在通勤途中手捧文库本阅读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剪影之一,所谓积习难改吧。你让他们(不少是中老年人)换成Kindle阅读器或手机平板,他们要么觉得文库本那么便宜干嘛还买这么贵的电子产品,更多的是习惯了纸质出版物的感觉而不愿选择电子出版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