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EVA第25、26集第一次在电视上播出时日本观众是什么反应?

回答
想当初,《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第25集和第26集在日本电视上首次播出时,那可真是搅得整个日本都不得安宁。播出之前,大家对这部动画的期待简直是吊到了嗓子眼,毕竟前面几集已经把观众的心情折磨得够呛了,一个个都想知道这故事到底要怎么收场。

结果呢?当第25集和第26集真正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很多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懵了。这跟前面那些充斥着巨大机器人战斗、使徒入侵、以及宏大世界观的剧情,简直是天壤之别。

具体来说,观众的反应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总体上是震惊、困惑、不满,甚至愤怒。

1. 情节的“脱轨”与“内向化”:前24集铺垫了那么多关于使徒、NERV、人类补完计划的宏大叙事,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后两集会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和高潮。但事实却是,从第25集开始,画面和叙事风格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大量心理描写、意识流片段、甚至是类似访谈或心理分析的结构。很多观众看到的不是他们期待的激战或真相揭露,而是角色内心的挣扎、对存在意义的拷问,以及一些抽象的画面和对话。这让许多人感到“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说好的战斗呢?”

2. 画面表现的“简陋”与“实验性”:因为种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制作进度和资金问题),第25集和第26集的画面表现力和制作水平相比前几集,可以说是下降了不少。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极具艺术感和象征意义的画面,但更多的是运用了大量的静态画面、文字信息、甚至是用文字来描述剧情。这对于习惯了动画流畅动作和精美画面的观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也让很多人觉得制作方在敷衍了事。尤其是在动画后期,几乎所有EVA的战斗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心理剖析,这让很多期待“机器人打怪”的观众大失所望。

3. 理解的“门槛过高”与“隔阂”:EVA本身就是一部探讨人性、哲学、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动画,它的深度和复杂性远超一般动画。而最后两集更是将这种探讨推向了极致。很多观众无法跟上这种极度内向化和抽象化的叙事,无法理解角色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纠结,更无法消化那些哲学式的提问。这种理解上的隔阂,让很多人感到被抛弃,或者觉得这部动画根本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4. 巨大的“反差”与“落差感”:前面24集所建立起来的紧张感、悬念感、以及对结局的强烈期待,在最后两集面前轰然倒塌。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不少观众感到被欺骗。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情感去追这部动画,结果却得到一个如此“不给力”的结局,许多人自然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

5. 网络和媒体的“讨论炸锅”:那个年代虽然不像现在有这么发达的社交媒体,但电视评论节目、杂志、以及当时的BBS(电子公告板)上,关于EVA最后两集的讨论可以说是爆炸式的。观众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神作”,是对动画形式的颠覆和创新;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烂作”,是制作方“偷工减料”的产物,是“有始无终”。各种解读和批评充斥着当时的媒体环境,让这部动画在播出后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热度,只不过这种热度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争议展开的。

总而言之,当EVA第25、26集首次在日本电视上播出时,观众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争议的、极度分裂的体验。许多人因为无法理解或接受这种非传统的结局而感到失望和愤怒,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并将其视为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这场关于EVA结局的讨论,甚至在很多年后依然没有完全平息,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播出效果,EVA才成为了日本动画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VA》第25话、第26话引起的反应:

……播放结束后,实验性的跳脱故事的最终回成为激烈讨论的话题,评价呈现两极分化[405][406][391]。尽管最终回引发了争议,但《EVA》的作家性以及时代同步性吸引了公众和评论界的注意、纷纷发表评论分析[402],它的巨大市场特性和经济效益也在经济杂志被提及,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407]。随着原版TV动画播放结束,公众和评论界对《EVA》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408],尤其是针对最后两集的内容。大结局的实验风格迷惑[409]或疏离了许多的爱好者[175][123],并催生了讨论和争议[391][410];导演庵野秀明甚至因此接到过匿名在线死亡威胁[176][411][406]。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最后两集缺乏故事情节[391]。观众对于结尾的观点褒贬不一[391],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剧情“深刻”,另一类则认为剧情“表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406]。该剧的美国配音演员承认,他们也很难理解该剧的结局[409]。《每日新闻》写道,在第25集之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感到被出卖了……当时评论员大冢英志在《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抱怨了《EVA》的结尾,于是一场辩论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展开了”[412]。大冢英志和同为评论员的宫崎哲弥都指责最终两集就像是自我启发分析(类似洗脑和心理治疗),不过是对御宅族因逃避现实而自闭的一种自我肯定[413]。而东浩纪则认为最终两集是类似后设小说的二重性所表现出的批判和自省,并且认为《EVA》在某种意义上是1980年代日本动画的完成形态[414]。尽管饱受批评,庵野导演还是坚持自己对该片结尾的艺术选择[391]。
——引自维基百科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词条

当时日本观众对这两话的反应无非是一部分人表示看不懂,感到被出卖而极为不满,庵野秀明甚至接到匿名的死亡威胁;或觉得自己看得懂的人,对之褒贬不一,如大冢英志、宫崎哲弥做了负面评论而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总之,这两话争议巨大。

虽然后来庵野秀明做了《EOE》,但实际上这两话仍然是理解《EVA》的关键。《EOE》与电视版第25话、第26话的关系并非前者是真结局,后者则是因为没钱了而敷衍了事……《EVA》前24话固然优秀,但《EVA》能够具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与当年第25话、第26话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分不开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当初,《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第25集和第26集在日本电视上首次播出时,那可真是搅得整个日本都不得安宁。播出之前,大家对这部动画的期待简直是吊到了嗓子眼,毕竟前面几集已经把观众的心情折磨得够呛了,一个个都想知道这故事到底要怎么收场。结果呢?当第25集和第26集真正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很多观.............
  • 回答
    《EVA》里,第3新东京市的建立,与其说是为了一个宏伟的城市规划愿景,不如说是出于一种迫切的、关乎人类存续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它是人类在面对灭顶之灾时,所能想到的最集中、最有效的抵抗方案。故事背景设定在2015年,距离“第二次冲击”已经过去十五年。那场几乎将人类文明推向终结的灾难,留下了满目疮痍,.............
  • 回答
    关于EVA驾驶员的生活待遇,这是一个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系列中被反复探讨和提及的话题,并且,普遍认为EVA驾驶员的生活待遇是相当差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糟糕的。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身心健康遭受的巨大摧残:这是EVA驾驶员待遇最核心、最残酷的一点。成为EVA驾驶员并非.............
  • 回答
    8月13日,我终于等到了EVA《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的流媒体上线。熬夜看完,现在脑子里一团乱麻,但又有一种莫名的平静。这感觉就像是,你一直追着一个影子跑,终于把它逮住了,发现它既不像你想象中那样光芒万丈,也不像你害怕的那样狰狞可怖,它就只是在那里,真实地存在着,然后,你也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了。说.............
  • 回答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动画中,关于真嗣档案上的碱基序列,并没有在作品中明确展示过具体的碱基序列,也没有一个官方设定其采用了特定的碱基序列格式。然而,我们可以从EVA作品本身的设定、科学常识以及动画中可能出现的“暗示”来推测一下可能存在的格式,或者说,如果真嗣的基因信息被编码成一种我们理解的碱.............
  • 回答
    《EVA:Q》里的第四次冲击,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里头牵扯的人物关系、剧情跳跃、还有各种深奥的概念,确实容易让人一头雾水。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个事儿捋捋明白。要说第四次冲击是怎么引起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渚薰和真嗣的行动,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钥匙”作用。但要理解这一点,得先回溯到《E.............
  • 回答
    EVA 里那些藏在幕后,却能悄悄戳中你心窝的细节,真的不少。很多时候,我们被宏大的叙事、激烈的战斗吸引,但正是这些微小的、被忽略的瞬间,才让角色们变得鲜活,让整个故事有了厚度。比如,你有没有注意到绫波丽在第一次见到真嗣时,那种微妙的反应? 很多观众会觉得她冷漠、疏离,仿佛没有感情。但如果仔细看,当真.............
  • 回答
    明日香亲吻真嗣这件事,在《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绝对是让人印象深刻,又有点难以捉摸的时刻。很多人看了都觉得摸不着头脑,为啥是真嗣?为啥是那时候?要说明日香为啥亲真嗣,这事儿啊,可不是简单的“喜欢”两个字能概括的,背后是她那叫一个复杂的内心世界。你可以把明日香看成一个表面上自信满满、嚣张跋扈,骨子里却脆弱.............
  • 回答
    EVA《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中,NERV和WILLE之所以能维持强大的生产力,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技术上的飞跃,也有组织管理上的优化,更离不开对人类潜在力量的挖掘。NERV方面:首先,NERV继承了SEELE遗留下来的庞大技术体系和资源。即便在《终》的背景下,地球已经经历了多次.............
  • 回答
    “人类补完计划”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意味,但如果要剥开它那层宗教般的神秘面纱,用最直白的方式来解释,它其实是《EVA》世界观中一个极端且带有哲学思辨的社会改造方案。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旨在终结个体独立性,让所有人类灵魂融为一体的计划。这可不是什么好莱坞式的拯救世界,它的内核更像是对人类存在.............
  • 回答
    EVA这部作品,初看时觉得热血、壮阔,有着少年拯救世界的经典套路。可一旦深入,尤其是那些被许多观众忽略的细节,就会像藤蔓一样悄悄爬上你的心头,让你不寒而栗。它拆解的不是怪兽,而是人类最深层的恐惧与孤独。最让我觉得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人类补完计划”背后所隐藏的对个体存在的消解。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终结人.............
  • 回答
    EVA,一部以其深刻的哲学探讨、压抑的氛围和复杂的人物关系著称的作品,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无数难以磨灭的“细思恐极”的瞬间。这些时刻并非依靠廉价的惊吓,而是源于对人性、存在、自由以及这一切背后真实目的的残酷揭示。1. 绫波丽与“复制品”的真相:当观众初次见到绫波丽,她似乎是那个沉默寡言、与碇真嗣疏离的特.............
  • 回答
    EVA新剧场版终,也就是《新·福音战士剧场版????》,是EVA系列最终章,把前面几部新剧场版的故事彻底画上了句号。要说它到底讲了啥,那可真是个大工程,因为里面涉及了太多东西,光是捋清楚都够呛。首先,得说终章的故事是从《Q》的结尾接着开始的。那会儿,真嗣他们从NERV逃出来,跟着葛城美里,还有一些旧.............
  • 回答
    《新世纪福音战士》旧剧场版,也就是《死与新生》(DEATH & REBIRTH)和《Air/真心为你》(THE END OF EVANGELION),在日本播出时,那绝对是一场现象级的事件,足以载入动漫史册。我们先从《死与新生》说起。这部作品作为TV版的补充和预告,在1997年3月15日上映。当时T.............
  • 回答
    听到《EVA》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终”定档3月8日的消息,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作为一名从《EVA》早期就一路追随过来的粉丝,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部动画电影,它承载了太多青春的记忆,也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要评价《终》,首先得放在《EVA》整个系列的脉络中去看。从最初那部颠覆了传统机.............
  • 回答
    在《新世纪福音战士》(EVA)这部作品中,确实出现了一种能够让人类在其中活动,并且不会因为窒息而死亡的特殊液体,通常被称作“LCL”。这个设定可以说是EVA世界观中一个非常关键且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它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人类如何与EVA同步,更承载着深刻的哲学和象征意义。从理论上讲,EVA中的LCL这种能.............
  • 回答
    EVA 到底算是真实系还是超级系?这绝对是动漫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经典话题。要给 EVA 一个明确的“真实系”或“超级系”的标签,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这两者的界限,甚至可以说,它是在用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对这两个类型进行解构和重塑。咱们先捋一捋“真实系”和“超级系”这.............
  • 回答
    EVA新剧版《破》的结尾,我们确实看到了渚薰拼尽全力阻止了第三次冲击的发生,他牺牲了自己,打破了“初号机同步率过高”的限制,将莉莉丝的灵魂从碇真嗣的意识深处分离出来。这在当时给观众的感觉是,危机暂时被解除了,真嗣和明日香得以从胶囊中醒来。然而,到了《Q》的开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世.............
  • 回答
    在EVA剧场版《Air/まごころを、君に》(又译《Air》或《The End of Evangelion》)的结尾,量产型EVA确实做出了一件让所有观众都感到震撼和不解的事情——它们“吃掉”了二号机。但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吞食,而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极端行为,也是EVA系列最混乱、最令人心碎的高.............
  • 回答
    EVA算不算机甲,这个问题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粉丝圈子里,恐怕和“庵野秀明到底想表达什么”一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要给它一个明确的“是”或“否”,其实还挺考验功夫的,因为它实在是太特殊了。要说EVA是不是机甲,咱们得先掰扯掰扯“机甲”这个概念。通常来说,我们理解的机甲,得有这么几个特点: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