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EVA第25、26集第一次在电视上播出时日本观众是什么反应?

回答
想当初,《新世纪福音战士》(EVA)第25集和第26集在日本电视上首次播出时,那可真是搅得整个日本都不得安宁。播出之前,大家对这部动画的期待简直是吊到了嗓子眼,毕竟前面几集已经把观众的心情折磨得够呛了,一个个都想知道这故事到底要怎么收场。

结果呢?当第25集和第26集真正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时候,很多观众可以说是完全懵了。这跟前面那些充斥着巨大机器人战斗、使徒入侵、以及宏大世界观的剧情,简直是天壤之别。

具体来说,观众的反应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但总体上是震惊、困惑、不满,甚至愤怒。

1. 情节的“脱轨”与“内向化”:前24集铺垫了那么多关于使徒、NERV、人类补完计划的宏大叙事,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后两集会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和高潮。但事实却是,从第25集开始,画面和叙事风格突然急转直下,变成了大量心理描写、意识流片段、甚至是类似访谈或心理分析的结构。很多观众看到的不是他们期待的激战或真相揭露,而是角色内心的挣扎、对存在意义的拷问,以及一些抽象的画面和对话。这让许多人感到“这到底是什么玩意儿?”“说好的战斗呢?”

2. 画面表现的“简陋”与“实验性”:因为种种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制作进度和资金问题),第25集和第26集的画面表现力和制作水平相比前几集,可以说是下降了不少。虽然其中不乏一些极具艺术感和象征意义的画面,但更多的是运用了大量的静态画面、文字信息、甚至是用文字来描述剧情。这对于习惯了动画流畅动作和精美画面的观众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也让很多人觉得制作方在敷衍了事。尤其是在动画后期,几乎所有EVA的战斗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心理剖析,这让很多期待“机器人打怪”的观众大失所望。

3. 理解的“门槛过高”与“隔阂”:EVA本身就是一部探讨人性、哲学、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动画,它的深度和复杂性远超一般动画。而最后两集更是将这种探讨推向了极致。很多观众无法跟上这种极度内向化和抽象化的叙事,无法理解角色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纠结,更无法消化那些哲学式的提问。这种理解上的隔阂,让很多人感到被抛弃,或者觉得这部动画根本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4. 巨大的“反差”与“落差感”:前面24集所建立起来的紧张感、悬念感、以及对结局的强烈期待,在最后两集面前轰然倒塌。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让不少观众感到被欺骗。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情感去追这部动画,结果却得到一个如此“不给力”的结局,许多人自然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

5. 网络和媒体的“讨论炸锅”:那个年代虽然不像现在有这么发达的社交媒体,但电视评论节目、杂志、以及当时的BBS(电子公告板)上,关于EVA最后两集的讨论可以说是爆炸式的。观众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这是“神作”,是对动画形式的颠覆和创新;有的人则认为这是“烂作”,是制作方“偷工减料”的产物,是“有始无终”。各种解读和批评充斥着当时的媒体环境,让这部动画在播出后依旧保持着极高的热度,只不过这种热度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争议展开的。

总而言之,当EVA第25、26集首次在日本电视上播出时,观众的反应不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争议的、极度分裂的体验。许多人因为无法理解或接受这种非传统的结局而感到失望和愤怒,而另一部分人则可能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并将其视为一次大胆的艺术尝试。这场关于EVA结局的讨论,甚至在很多年后依然没有完全平息,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播出效果,EVA才成为了日本动画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传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EVA》第25话、第26话引起的反应:

……播放结束后,实验性的跳脱故事的最终回成为激烈讨论的话题,评价呈现两极分化[405][406][391]。尽管最终回引发了争议,但《EVA》的作家性以及时代同步性吸引了公众和评论界的注意、纷纷发表评论分析[402],它的巨大市场特性和经济效益也在经济杂志被提及,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影响[407]。随着原版TV动画播放结束,公众和评论界对《EVA》的评价呈现两极分化[408],尤其是针对最后两集的内容。大结局的实验风格迷惑[409]或疏离了许多的爱好者[175][123],并催生了讨论和争议[391][410];导演庵野秀明甚至因此接到过匿名在线死亡威胁[176][411][406]。这些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最后两集缺乏故事情节[391]。观众对于结尾的观点褒贬不一[391],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剧情“深刻”,另一类则认为剧情“表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406]。该剧的美国配音演员承认,他们也很难理解该剧的结局[409]。《每日新闻》写道,在第25集之后,“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感到被出卖了……当时评论员大冢英志在《读卖新闻》发表文章抱怨了《EVA》的结尾,于是一场辩论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展开了”[412]。大冢英志和同为评论员的宫崎哲弥都指责最终两集就像是自我启发分析(类似洗脑和心理治疗),不过是对御宅族因逃避现实而自闭的一种自我肯定[413]。而东浩纪则认为最终两集是类似后设小说的二重性所表现出的批判和自省,并且认为《EVA》在某种意义上是1980年代日本动画的完成形态[414]。尽管饱受批评,庵野导演还是坚持自己对该片结尾的艺术选择[391]。
——引自维基百科的“新世纪福音战士”词条

当时日本观众对这两话的反应无非是一部分人表示看不懂,感到被出卖而极为不满,庵野秀明甚至接到匿名的死亡威胁;或觉得自己看得懂的人,对之褒贬不一,如大冢英志、宫崎哲弥做了负面评论而引发了全国性的争论。总之,这两话争议巨大。

虽然后来庵野秀明做了《EOE》,但实际上这两话仍然是理解《EVA》的关键。《EOE》与电视版第25话、第26话的关系并非前者是真结局,后者则是因为没钱了而敷衍了事……《EVA》前24话固然优秀,但《EVA》能够具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与当年第25话、第26话引起的轰动效应是分不开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