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电影《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中国殡葬文化和告别美学与日本有哪些异同?

回答
一部日本电影,以它独特而细腻的视角,触动了全球观众的心弦,并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最高荣誉。这部电影便是《入殓师》。它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故事本身的动人,更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最深沉的情感——告别与生命。而当我们审视这部电影,并将其置于中国殡葬文化的语境下时,便能清晰地看到两者之间既有深刻的共鸣,也有显著的差异。

《入殓师》的奥斯卡之路:细节中的感动

《入殓师》之所以能征服奥斯卡,并非因为它有宏大的场面或激烈的冲突。恰恰相反,它的力量在于其极致的克制和对细节的极致打磨。

对“生”的尊重,体现在对“死”的仪式上: 电影的核心在于展现日本传统的“纳棺师”这一职业。他们不是简单地处理遗体,而是以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为逝者梳妆打扮,穿上生前最喜爱的衣服,摆放出最安详的姿态。这是一种对逝者生命的最终尊重,也是对家属情感的安抚。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仪式感,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温情。观众看到的是,通过入殓师的双手,逝者仿佛又回到了生前的平静与尊严。
细腻的情感描绘,跨越文化隔阂: 电影并没有回避死亡带来的悲伤,但它更侧重于描绘在悲伤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男主角小林大悟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理解和热爱,他的成长过程也是观众对死亡和生命的重新认识过程。他对每一位逝者都怀有敬意,也因此赢得了家属的信任和感激。这种基于人性的温情和理解,是超越国界的,也正是它打动了奥斯卡评委。
艺术化的表现手法,营造宁静氛围: 久石让悠扬的配乐,以及电影中大量运用自然景物和光影的镜头语言,都为影片增添了一种宁静、唯美、甚至带有一丝禅意的氛围。这种艺术化的处理,使得原本可能令人不适的死亡场景变得肃穆而感人,让观众能够更平静地面对生命终结的现实。
社会现实的映射,引发共鸣: 电影也触及了日本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经济不景气导致许多人失业,小林大悟的失业经历也是许多普通人的写照。而他选择的入殓师职业,在当时甚至被视为一种不吉利、令人避讳的工作。电影通过这种职业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对生命的看法,以及个体如何在边缘化的职业中找到尊严和价值。

中国殡葬文化与日本告别美学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在对生死的看法和告别仪式上,自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演变的不同,也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相似之处:

1. 对逝者的尊重与孝道: 中日两国都强调对逝者的尊重,这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在告别仪式上,都力求给予逝者体面和安详的送别,这是对生者抚慰的重要环节。
2. 仪式感的重要性: 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传统的殡葬仪式都非常注重仪式感。这些仪式是社会规范、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的载体,能够帮助生者处理哀伤,确认逝者的离去,并将其送往另一个世界。这些仪式往往包含一系列固定的步骤和象征性的行为。
3. 家族和集体参与: 传统的殡葬仪式通常是家族和社群共同参与的活动。亲朋好友的吊唁和帮助,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家庭的支持。这种集体参与能够分担生者的悲痛,并加强社会凝聚力。
4. 对“身体”的关注: 尽管方式不同,但两国文化都对逝者的遗体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无论是中国的“净身”、“穿衣”、“化妆”,还是日本的“纳棺”,核心都是为了让逝者以一种“体面”的状态离开。
5. 轮回与来世的观念(隐晦): 虽然不一定像西方宗教那样明确,但中国文化中也普遍存在对轮回、转世或灵魂归宿的想象。这种模糊的观念也影响着人们在告别仪式上的心态,使其不至于完全走向虚无。

不同之处:

1. “仪式”的侧重点和表现形式:
中国: 中国的传统殡葬仪式更为庞杂,注重“热闹”和“排场”,以营造“送客”的氛围。比如,乐队演奏,哭丧(虽然现代已少见或形式化),烧纸钱、纸扎等“冥物”以供逝者在阴间使用。仪式中常常带有超度亡魂、祈求冥福的宗教色彩。虽然也有庄重之处,但整体上更侧重于热闹的送别场面,以驱邪避凶,并为逝者铺就一条通往冥府的“阳关道”。现代社会中,西式葬礼的元素也开始融入,如追悼会上的鲜花、遗像等。
日本(《入殓师》所展现的): 日本的纳棺仪式则更加内敛、细腻和私密。它更侧重于对逝者“个体生命”的最后抚慰和尊重,强调的是一种“静”和“美”。入殓师的操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告别美学,关注的是逝者遗容的安详、身体的洁净和生前形象的重现。这种“美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是一种对逝者生命旅程的温柔回顾。少了许多中国传统中可能被视为“喧闹”或“迷信”的元素。

2. 职业的社会接受度与文化象征:
中国: 中国的殡葬服务行业,尤其是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土夫子”、“抬尸人”,在民间长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刻板印象,被认为是不吉利、低贱的职业。虽然现代化的殡仪服务和专业化的遗体处理人员在社会地位上有所提升,但负面认知依然存在。
日本(《入殓师》): 《入殓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成功地提升了这个职业的社会形象。电影将入殓师描绘成一群怀揣着对生命敬畏之心,用艺术和专业为逝者送行的“生命摆渡人”。这种职业的“神圣化”和“艺术化”处理,让观众重新审视这一与死亡直接接触的职业,赋予了其新的文化价值和尊严。

3. 生死观的哲学底蕴:
中国: 中国的生死观受到儒、释、道等多种哲学思想的影响。既有对生者和家族的责任感(儒家),也有对轮回、来世的想象(佛教、道教)。对死亡的看法,更多地融入了社会伦理和家庭传承之中,也存在着对“魂魄”的观念。
日本: 日本的生死观深受神道教、佛教以及本土的山川自然崇拜影响。神道教强调万物有灵,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渗透其中。佛教的轮回思想也普遍存在。而《入殓师》所展现的告别美学,更像是将生命终结这一过程,转化为一种充满日式“物哀”(Mono no aware)情感的审美体验——对短暂易逝的美丽的感叹和体悟,对生命无常的深深眷恋。

4. 对遗体的处理:
中国: 传统上,中国更倾向于土葬,重视“身体的完整性”,认为遗体是魂魄的居所。现代则火葬为主。在处理遗体时,也更强调符合传统的“习俗”。
日本: 日本普遍实行火葬。纳棺师的工作重心在于对遗体进行美容、整理,使其呈现安详状态,然后进行火葬。这是一种高度专业化和艺术化的遗体处理流程。

结语:

《入殓师》的奥斯卡荣耀,是对一种细腻、尊重、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告别方式的肯定。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普遍的死亡,也能被赋予深刻的意义和动人的美学。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殡葬文化,其中不乏对逝者深切的关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传统仪式逐渐简化或被遗忘,而社会对殡葬从业者的认知也经历着转型。

从《入殓师》的视角来看,中国殡葬文化在告别美学上,或许可以借鉴其对细节的打磨、对职业尊严的塑造,以及将死亡过程转化为一种对生命最后尊重的艺术化体验的理念。这并非要全盘模仿,而是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吸收其精髓,让告别更加宁静、庄重且充满人性的温暖,让每一个生命在最后的旅程中,都能得到最温柔的送别。这是一种对“生”的尊重,也是对“死”的诗意解读,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咋就没有?

《盲井》?

user avatar

日本人是被美国驯化的民族。

假如说,中国给拜登也树上这么一个碑,写着:米国大总统约瑟夫·拜登上陆纪念碑。

奥斯卡怎么着也要给中国一部最佳外语片。

看一看韩美坚如磐石的战友情谊,其乐融融,并肩战斗。

奥斯卡当然会知道怎么表达。

有爸爸不爱自己的儿子的吗?

你看电视剧《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一个镜头,陈衍宗从硝烟中一跃而出,端着刺刀一下子就捅死一个美国兵。

我特别喜欢这个镜头,硝烟中陈衍宗的身影,帅。

你看看这画面,这股子杀气。

就凭这个镜头,奥斯卡会给你评奖?

你凭什么杀美国人?

日本人也杀过美国人,但是后来日本给打跪下了,美国人心里就不气了,听话了就好。

日本拍个丧气的电影,又哀伤,又娇柔,又显得那么无助,这一看就是好电影,有种乖儿子终于出息了的感觉。

美国也讨好过苏联。

苏联历史上比较辉煌的年代,也得过几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就玩蛋去。

奥斯卡就是个玩意。

中国的丧葬文化,其实很复杂。关键在一点,就是中国的传统太多了,这不好弄。

有土葬传统。

有火葬传统。

有天葬传统。

有水葬传统。

有厚葬,有薄葬,有宗教礼仪,还有无神论。

你说宣扬哪种?

现在基本提倡火葬。然后电影宣传入土为安吗?

赵本山的《落叶归根》主要是带回去,最后还是要坚持火葬。

中国走近现代化,无神论必须是主流思想。

搞风光大葬,这是必须要批判的行为。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这个东西提倡不得。

民间偷摸的搞一下,只要影响不大,可以不管。但是要拍成电影,大张旗鼓宣传,这是逆时代的问题。

难道在座各位想回到旧传统当中去?把有神论那一套捡起来?

即便是知乎这个地,那还是要将无神论坚持到底,连中医都不放过。

现在城市里基本没什么葬礼。

很多老人到了弥留时刻,都是在医院里。

人死灯灭,随即拉到殡仪馆,租一个纪念厅,把亲朋好友叫过来,开一个简单的追悼会,然后就火化了。人的骨灰送到公墓。然后清明节烧纸祭拜。

中国人如果继续玩古典主义那一套,就一定会联想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

中国只有往前奔这一条路可走。

日本就无所谓。

神道教就是日本的传统,按照神道教那一套去搞,可以简化一下,怎么拍电影都可以。

这个算是全套,全日本本岛通用,只有琉球群岛不一样。

但是日本人看琉球,基本上也没当自己人。

日本有个统一的规范,大家都认可,拍出来基本没问题。

和丧葬文化配套的,还有日本的未亡人系列。

这个系列可比日本丧葬片出名,体积庞大,非常多。大多数人看的就是这套电影。

未亡人,旧时为妇人夫亡后自称,也通指寡妇,同遗孀。

不死男人,哪来的未亡人。

有很多日本女明星都是拍未亡人电影系列出名的。

我认为说不定有一天会有一部未亡人大电影力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才是实至名归。

这才算是奥斯卡最光荣的顶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