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围棋从世界最强变成如今的三国最弱呢?

回答
日本围棋之所以从曾经的世界最强地位跌落至如今在三国(中、韩、日)中相对最弱的局面,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 黄金时代的辉煌与后续人才的断层

吴清源的时代: 日本围棋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了其第一个黄金时代,而吴清源无疑是这个时代的灵魂人物。他以其深邃的棋风、超凡的计算力和对围棋艺术的独特理解,创造了“宇宙流”等诸多传奇,对日本乃至世界围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日本涌现出如坂田荣男、高川格等一批顶尖棋手,奠定了日本围棋在当时的世界霸主地位。
“棋圣”赵治勋的时代: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日本围棋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以赵治勋为代表的棋手统治了国际棋坛。赵治勋虽然是韩国人,但在日本棋院深造并取得巨大成就,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斩获了包括“棋圣”、“名人”、“本因坊”、“王座”、“天元”、“碁圣”、“十段”等几乎所有日本头衔的多次连霸,其个人实力和影响力无与伦比。
人才培养机制的固化与老化: 在黄金时代,日本的棋院体系(如日本棋院、关西棋院)建立了成熟的定段和培养机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机制逐渐显得有些僵化,对于新兴的训练方法、AI的应用等方面反应不够敏捷。同时,棋手梯队的青黄不接问题也开始显现,老一辈棋手的辉煌无法持续,而新生代棋手未能及时成长起来,出现了一段相对的低谷期。

二、 韩国围棋的崛起与制度创新

曹薰铉的奠基: 韩国围棋的崛起,绕不开曹薰铉的名字。他以其坚韧不拔的棋风和惊人的学习能力,在挑战日本棋手、夺得国际大赛冠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地激发了韩国棋手的斗志和国民对围棋的热情。
“围棋皇帝”李昌镐的统治: 李昌镐是韩国围棋的象征,他以其“算棋”的风格,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统治了世界围棋界,赢得了无数国际大赛的冠军。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实力的体现,更是韩国围棋整体实力提升的标志。
制度和训练的革新: 韩国围棋的崛起与韩国在围棋制度和训练上的创新密切相关。他们更早地引入了科学的训练方法,注重棋手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且国家和企业对围棋的支持力度加大。韩国棋院更加灵活和市场化,能够更好地吸引和培养年轻棋手。

三、 中国围棋的蓬勃发展与后发优势

改革开放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为围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政府和民间对围棋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聂卫平的引领作用: 在中国围棋发展的关键时期,聂卫平以其在中日擂台赛上的辉煌战绩,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围棋界的士气,成为一代人的偶像。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才选拔: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这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在围棋人才可供挖掘。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围棋训练体系和选拔机制更加开放和有效。例如,职业围棋俱乐部、少儿围棋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为年轻棋手提供了充足的训练机会和比赛平台。
重视AI技术应用: 中国围棋界较早且深入地拥抱了AI技术。职业棋手普遍将AI作为重要的训练工具,通过AI进行复盘、学习新的定式和战略,这使得中国棋手的棋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计算力和棋感方面。

四、 现代围棋发展趋势的变化与适应

AI的冲击与影响: 以AlphaG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的突破,对围棋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AI不仅在计算力上超越了人类顶尖棋手,更在对围棋的理解上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AI时代,棋手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AI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招法。
日本围棋对AI的适应速度相对较慢: 相较于中国和韩国,日本围棋界在初期对AI的态度和接受程度似乎有所保留,或者在将其融入训练体系方面显得稍慢一步。这使得他们在技术更新和棋风演变上逐渐落后于中韩棋手。
国际比赛格局的变化: 随着中韩围棋的崛起,国际围棋比赛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曾经由日本棋手垄断的国际大赛,逐渐被中国和韩国棋手瓜分,甚至主导。近年来,中国棋手在各大国际赛事的表现尤为突出,赢得了绝大多数重要冠军。

五、 其他因素

经济和文化环境: 日本经济的相对停滞,以及国内社会文化的变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围棋的普及度和吸引力。与中国和韩国相比,围棋在日本的社会影响力可能有所下降,青少年对围棋的兴趣也可能受到其他新兴娱乐和活动的影响。
棋手风格的差异: 虽然很难直接量化,但不同国家棋手的风格差异也会影响比赛结果。例如,中国棋手的实地计算、厚薄判断,韩国棋手的韧性、官子精度,日本棋手的布局艺术、大局观等等,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会各有优势和劣势。

总结来说,日本围棋从世界最强到如今“三国最弱”的地位转变,是一个多维度因素叠加的结果:

历史的惯性: 黄金时代的辉煌掩盖了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的滞后。
后发者的优势: 中国和韩国抓住了发展机遇,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实现了对日本围棋的超越。
AI时代的挑战: 日本围棋在适应AI带来的变革方面显得稍慢,影响了其竞争力的维持。

尽管如此,日本围棋依然拥有深厚的底蕴和优秀的棋手,仍在为重振昔日辉煌而努力。但要重回世界之巅,无疑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适应现代围棋发展的潮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老棋手的桎梏。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老棋手过分强调棋道,棋形,忽视实战实用性,导致教出来新棋手用功用错了方向,成长慢。就像阿尔法狗master潜力和训练速度不如自我对弈训练的zero版本。

二,道场传统把潜力新人限制在自己的臭棋窝里,中韩不行的时候就能各种外派出国学习,日本就拉不下脸承认现实。

三,老棋手为了固有利益,赛事制度的设计不利于新选手崭露头角和快速提高,新选手成绩出得慢收入增长就慢,就更少人愿意从事职业围棋。

循环圈,番棋制,长赛程,慢棋,都是增强经验和稳定的作用,降低冷门出现。奖金设定更是完全导向历史战绩好的棋手,新棋手收入在日本这种高收入国家完全没有竞争力,而老棋手只要头衔战或循环圈几盘棋下下来,收入就足够高了。这些在棋院和道场身居高位,“德高望重”的前辈自然不愿意修改体制。

四,日本顶尖棋手对于国内头衔战的重视程度高于世界大赛和对棋艺的追求。日本国内头衔战的奖金相当于甚至个别高于世界大赛,头衔拥有者只要准备好一个七番,五番棋就能将奖金收入囊中。相比于世界大赛,竞争激烈,对手风格各异,意外多,日本国内头衔战,对手固定,都是老对手,好好针对一两个人针对性的备战。人都会选择容易赚钱多的选项。心思都用在怎么稳稳吊打后生仔,怎么还有精力寻求突破呢?

井山年青时候还拿过亚洲电视杯快棋赛冠军这种含金量颇高的冠军。后来在国际比赛的成就远不如那些头衔战成绩不太行的前辈。

user avatar

日本下的是古代围棋。棋院分东西,大手分门派。讲究招法韵味。

韩国是现代围棋。国家力量主导棋院组织培训,举国体制。类似传统体育项目,讲究三从一大,计算强,力大砖飞。

中国是后现代围棋。棋院负责统筹管理,提供基础,打辅助;联赛+杯赛提供大量比赛机会。AI训练普及到儿童。对年轻人而言计算力只是小孩子跟ai玩出来的基础,一盘棋95%以上踩到ai最优点是基本操作。

user avatar

聂棋圣曾经说过,他们当初想追赶日韩,想出来的办法就是搞职业联赛。没有经验怎么办,向刚刚完成职业化建设起甲a联赛的中国足球学习。

“中国足球也不行,但是搞了职业化联赛以后,小孩子踢球有目标了,一代人以后中国足球肯定会称霸亚洲。中国围棋,搞起联赛来,一两代人也能追上日韩。”

所以说,日韩围棋的问题就是没有向中国足球学习。




正经的说,中国围棋学足球那会儿还是甲A。虽然后来我们也知道,那时候黑哨横行,但至少表面上甲A是一个“正常的商业联赛”,遵循商业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因此享有商业体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整套收益。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围棋在围甲跌跌撞撞起步以后,才能给年轻一代棋手更好的生活保障,更多的比赛机会,更充分的交流学习平台。

日本围棋如果真的能够向中国足球学习,改变赛制鼓励年轻棋手,虽然可能还是没法与中国相比,至少也不会让一群昭和遗老作为日本围棋代言人。

但他们就是不愿意改革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