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美国对日本的硫磺岛战役中,为什么不围困直到岛内吃完粮食?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1. 硫磺岛的战略重要性:等待的代价过高

硫磺岛虽然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它在战略上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基地前沿: 日本硫磺岛位于日本本土和美军在太平洋各岛屿前进基地(如马里亚纳群岛、关岛)之间。控制硫磺岛,美军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航空基地,用于支援对日本本土的轰炸任务,以及为B29超级空中堡垒提供紧急备降的场所。当时,B29的航程足以到达日本本土,但往返过程中,如果遇到机械故障或恶劣天气,硫磺岛是其为数不多的可行备降点。失去这个备降点,将大大增加B29执行任务的风险。
日军侦察与干扰: 驻扎在硫磺岛的日军拥有强大的无线电侦察和对空炮火,能够监测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机编队,并对其进行骚扰。这些侦察可以为日本本土的防空提供预警,也可能指示日军战斗机拦截美军轰炸机。因此,肃清硫磺岛上的日军,是确保美军轰炸任务顺利进行的关键一步。
盟军空中优势的巩固: 随着战争的推进,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制空权日益巩固。但如果硫磺岛仍然被日军控制,它就成为日军在空中力量投送中一个潜在的“刺”或“钉子”,可以随时对美军的空运行动构成威胁。

因此,美军高层认为,等待日军“吃完粮食”或自行崩溃的策略,在战略上是不可接受的,因为它会延长战争,增加不必要的风险,并且未能充分利用战争的有利态势。

2. 对日军顽固抵抗意志的误判(或说,对其意志的充分认识)

虽然有些说法会提到美军可能低估了日军的顽抗,但实际上,美军对日军在本土防御战中的“玉碎”精神和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是相当了解的。

前车之鉴: 在此之前的太平洋岛屿争夺战中,如帕劳群岛、塞班岛、硫磺岛等,日军士兵都展现了极其顽强的抵抗。他们通常不接受投降,而是战斗到最后一人,或者采取自杀式攻击。即使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们也可能依然负隅顽抗,甚至可能通过潜艇偷运少量补给(尽管难度极大),或者依靠岛上的有限资源生存一段时间。
战俘的稀少: 在许多岛屿战役中,日军战俘的数量极少,这充分说明了他们“不投降”的作战原则。因此,仅仅依靠围困,并不能保证日军会因此放弃抵抗或饿死。他们很可能会在绝境中发动更加疯狂的攻击,或者采取其他同归于尽的手段。

3. 日军在硫磺岛的准备工作

日军并非坐以待毙的普通部队,他们在硫磺岛进行了极为充分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建设。

地下工事: 栗林忠道中将深知日军兵力劣势,他将硫磺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工事网络。密集的隧道、掩体、弹药库和指挥所被挖掘到地下深处,能够抵御美军猛烈的炮击和航空炸弹。这些工事的坚固性意味着即使美军封锁了岛屿,日军也能在地下生存相当长的时间,并依靠工事内的储存物资进行抵抗。
精确的火力部署: 日军将火炮、重机枪等部署在能够交叉火网的有利位置,尤其是在难以攻克的山地和洞穴中。他们的目标是将美军引入这些火力陷阱,并在滩头阵地上就给美军造成最大的杀伤。
消耗战的准备: 他们的战略是消耗美军的兵力,让美军在攻岛过程中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削弱美军继续进攻日本本土的决心和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围困,并不能有效瓦解日军的抵抗能力,反而给了他们进一步巩固防御和调整部署的时间。

4. 海军封锁的实际操作难度

虽然理论上可以进行海军封锁,但在硫磺岛这样相对较小的岛屿,完全封锁并杜绝所有补给的可能性是极其困难的。

潜艇活动: 日本海军虽然实力衰退,但其潜艇在战争后期仍然有一定活动能力。虽然派遣潜艇向硫磺岛输送大规模补给几乎不可能,但小规模、零星的潜艇或小型舰艇活动,尤其是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岛屿周边的地形: 硫磺岛周边海域的海况复杂,加上日军的海岸炮火和可能的布雷区域,给美军海军实施完全有效的封锁也带来挑战。
海空联合搜寻的成本: 即使投入大量舰艇和飞机进行搜寻和拦截,也难以保证百分之百的拦截率,并且会消耗可观的资源和兵力。

5. 政治和公众压力

战争的进程受到政治和公众舆论的影响。

“尽早结束战争”的呼声: 太平洋战争已经持续了数年,美国国内民众渴望战争早日结束。任何一种可能拖长战争的策略,都会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展示决心: 占领硫磺岛,并将其作为进攻日本本土的跳板,本身也是向日本展示美国坚决胜利的决心的象征。
成本效益的考量(短期): 虽然围困听起来可能避免了直接的地面伤亡,但它意味着长时间的对峙和资源消耗,并且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战略目标。美军指挥官需要权衡不同策略的短期和长期成本。

6. 战术上的选择:正面进攻的逻辑

在当时的美军战术思想中,面对坚固防御,直接的、压倒性的火力支援和步兵进攻是常态化的应对方式。

火力优势的运用: 美军拥有强大的海军炮火和航空兵优势,他们相信可以通过压倒性的火力来削弱日军的防御工事和兵力,为步兵登陆和推进创造条件。
情报和预期的局限性: 尽管美军有情报,但准确评估地下工事的精确分布和日军的真实兵力,尤其是在没有实地侦察的情况下,总是存在一定局限性。正面进攻能够提供最直接的战场反馈。

结论:

总而言之,美军选择直接进攻硫磺岛,而不是围困,是基于对其战略重要性的高度认知、对日军顽强抵抗的了解、日军防御工事的坚固性以及围困战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围困虽然可能减少直接登陆的伤亡,但却无法保证日军的有效屈服,并且可能延长战争,付出的总代价未必更低,甚至可能因为错失战略时机而付出更沉重的代价。美军指挥官当时更倾向于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利用火力优势,一举拿下关键战略据点,从而为接下来的作战铺平道路。尽管硫磺岛战役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这在当时的美军战略规划中,被认为是实现最终胜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1944年10月的军事会议上,硫磺岛就被确定为保障B-29空袭行动的关键岛屿,硫磺岛在日军手中可以作为对B-29观测的前进观察哨,也可以在美军手中作为B-29的备降机场。从一开始,硫磺岛就是作为重要战术目标来对待的,所以就不考虑耗时的围困方案。

硫磺岛在地理上是火山岩岛,植被覆盖不多,日军工事已经地下化,使用燃烧弹意义不大。毒气弹在美国国内舆论中呼吁过使用,但出于国际法方面的考虑没有实际使用,尼米兹也承认为了遵守国际法牺牲了更多的陆战队士兵的生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硫磺岛战役(Operation Detachment)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场极其血腥和残酷的战役。关于为什么美军没有选择围困硫磺岛直到日军耗尽粮食再发起进攻,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战略、战术、政治以及当时对日军作战风格的认知。简单地围困并等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并且可能付出的代价更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确实是一个在华人社群中经常被讨论的话题。要深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在日华人评价日本普遍高于在美华人评价美国”的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考量,而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原因。这其中夹杂着个人经历、文化适应、社会制度、生活便利性以及价值取向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从“门槛”和“选择.............
  • 回答
    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后,之所以对日本进行补给,并非出于单纯的同情或援助,而是出于深远的战略考量和对战后世界格局的精心布局。这其中包含了多重目的,而且这些目的往往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首先,最直接也是最紧迫的目的,便是稳定日本社会,防止出现大规模的混乱和动荡。原子弹的毁灭性打击,加上长期战争造成的经.............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胡适先生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演讲,对于塑造美国民意、争取美国对中国的同情以及促使美国对日本产生厌恶感,可以说起到了非常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时代背景:美国公众对远东局势的认知模糊与日俱增的疑虑在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938年)的那个时期,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关于美军对日军和志愿军的评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和历史时期去审视。美军对日军的评价:从敌人到对手的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初期的评价,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往往是带着愤怒和对敌人残酷性的认知。 战斗意志和牺牲精.............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关于4月30日推特发布的,犀利概括中美对疫情态度的视频,我非常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不过,由于我无法直接浏览推特上的实时内容,特别是特定日期发布的视频,所以无法直接“观看”并给出我对那个特定视频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从普遍存在的媒体叙事和中美两国在疫情初期以及后期的典型态度出发,来推测这个.............
  • 回答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在美国的日本人确实经历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他们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和严重的歧视,但直接的“惩罚”并非针对所有美国日本人个体,而是体现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民众情绪上。这里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当时的情况,尽量让它听起来更像是亲历者的回忆或是历史学家的叙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当时美国.............
  •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
  • 回答
    在日本和美国,刑事警察(通常被称为便衣警察)和制服警察在警衔和职责上并没有绝对的“级别高低”之分,他们的着装差异更多地体现在工作性质和执法需求上。着装差异的根本原因:工作性质 制服警察(Patrol Officers/ uniformed officers): 职责: 主要负责巡逻、.............
  • 回答
    日本是否会在美国的庇护下走向军国主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安全以及国民情感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审视几个关键的因素,并避免简单化的结论。首先,我们必须回到二战后的历史背景。日本战败后,在美国主导的占领下,被剥夺了发动战争的权利,并通过了和平宪法,尤其是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棒!确实,在主流的讨论中,主机游戏的历史往往被美国和日本所主导,但实际上,欧洲、南美、非洲和大洋洲也都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游戏发展历程,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的声量可能相对较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讲述这些地区的电子游戏发展历史。 欧洲:从早期计算机到现代巨头欧洲在早期电子游戏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脉络以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将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立足与阿富汗政府的迅速垮台放在一起比较,能非常清晰地揭示出其中的关键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站住”,这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战略经营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本,美国驻军始于二战后,当时日本刚刚经历战败,国家.............
  • 回答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平民造成的伤害是否违反国际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际法的框架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国际法主要是1907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尽管其中一些条款在二战.............
  • 回答
    中国对第一岛链(日本和台湾)实行先发制人打击,旨在瘫痪美日军事力量,争取在美军介入前赢得战场主动权。其可能达成的“成绩”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对台湾的军事打击成果: 快速瘫痪台湾防空体系: 首轮打击目标: 第一波打击将集中摧毁台湾岛内所有防空雷达站、早期预警系统(如E2T预警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