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当年在排华的同时,有排斥日本人吗?当年在美国的日本人过着和中国人怎样不同的生活?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

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

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全面禁止和系统性的法律。《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于1882年通过,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特定族裔群体的排斥性移民法案。 此法案的出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变迁和种族主义思潮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西部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经济衰退时就有人为失业寻找替罪羊,而华人移民因其独特的文化和较低的社会地位,成为了最容易被攻击的目标。

在排华法案通过前后,美国对日本人的态度也日益紧张。虽然没有明确的立法禁止日本人入境,但社会上的排斥情绪和地方性的歧视政策并不少见。

间接限制与歧视: 许多地方性的规定和雇主政策开始限制日本人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农业、矿业和铁路等领域,这些是早期华人劳工的主要聚集地,后来也吸引了大量日本劳工。一些工会也抵制雇佣日本人。
“体面”与“威胁”的区分: 在一些美国人眼中,日本人与华人相比,似乎更能“融入”美国社会,或者说他们被认为拥有“更文明”的文化,这可能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近代化的国际形象有关。因此,最初针对日本人的排斥更多体现在社会层面的歧视和经济上的排挤,而非法律上的全面禁止。
“亚洲人威胁”的泛化: 随着排华浪潮的加剧,排斥亚洲人的情绪也逐渐泛化。当华人移民被视为主要威胁后,目光自然会转向其他亚洲移民群体,特别是日本人。这种“黄祸论”(Yellow Peril)的观念,认为整个东方民族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逐渐渗透到美国社会,为后续的排日政策埋下了伏笔。
《1907年劳工协议》(Gentlemen's Agreement of 1907): 这是一项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与日本政府达成的一项非正式协议。日本政府同意限制其劳工的移民美国,作为回报,美国承诺不再颁布更严厉的排日法案,并且承认日本移民在日本国内的“荣誉公民”地位(尽管这更多是外交辞令)。这项协议直接限制了日本向美国的移民数量,其效果与法律禁令类似,但避免了直接的外交冲突。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默契的排斥”。
《1913年加州外籍人土地法》(California Alien Land Law of 1913): 这是一项针对日本移民(以及其他不被允许成为美国公民的外国人)的歧视性法律。该法禁止非美国公民拥有土地,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日本移民在美国从事农业的权利和发展机会。虽然该法案在文本上没有明确点名日本人,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其主要目标就是限制日裔美国人在农业领域的经济活动。

在美国的日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与中国人有何不同?

尽管面对共同的歧视和排斥,在美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具体生活体验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各自国家的国情、移民的初衷、以及美国社会对其的认知程度不同。

共同面临的困境:

经济上的压榨与剥削: 无论是华人还是日本人,早期都主要从事低薪、高强度的工作,如在铁路建设、矿山、农场和工厂。他们往往被雇主剥削,工资低于白人劳工,且工作条件恶劣。
社会隔离与歧视: 两个群体都生活在隔离的社区,如唐人街(Chinatown)和日裔聚居区(Japantown)。他们遭受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种族歧视、暴力袭击等。公共场所的设施和服务往往不对他们开放,或者受到限制。
法律上的不公: 如前所述,虽然排华法案直接针对华人,但《1907年劳工协议》和《1913年加州外籍人土地法》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日本人的权利。两者都无法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这使得他们在法律上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充分参与政治生活,也难以获得与公民同等的保护。

生活上的不同之处:

1. 移民原因与结构:
中国人: 早期大部分华人移民是为了淘金、修铁路而来的男性劳工,他们通常是单身来到美国,希望能赚够钱后寄回家乡。家庭团聚的机会非常有限。
日本人: 日本移民中虽然也有大量劳工,但相对而言,女性和家庭单位的比例比早期华人要高一些。许多人是抱着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想法来的,也更积极地寻求在美国建立家庭和社区。这种相对更稳定的家庭结构,使得他们在社区建设和文化传承上,可能采取了与华人不同的方式。

2. 经济发展模式与职业:
中国人: 在最初的劳工阶段过后,很多华人开始转向小生意,如洗衣店、餐馆、杂货店等,这些生意对语言要求较低,且能满足华人社区内部的需求,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自救方式。
日本人: 除了从事传统的劳工外,日裔移民在农业领域,尤其是蔬菜和水果的种植与销售上,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组织能力。尽管受到《1913年加州外籍人土地法》的限制,他们仍通过租赁土地、依靠家人的共同劳动以及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者和供应商。这种在农业上的突出表现,也使得他们与主要从事服务业和体力劳动的华人有了职业上的区分。

3. 与美国主流社会的互动方式:
中国人: 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较大,加上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普遍敌意,华人社区往往更加内向和自治,更多地在社区内部寻求支持和认同。
日本人: 一方面,日本政府通过驻美使领馆更积极地关注和保护日本移民的权益,提供一定的组织和法律支持。另一方面,一些日裔移民更积极地学习英语,适应美国的生活方式,试图在教育和职业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摆脱歧视。一些日裔美国人也更积极地参与到美国的政治活动中,尽管他们的投票权受限,但会通过请愿、游说等方式表达诉求。

4. 社区的组织与文化:
中国人: 华人社区的组织形式往往围绕着同乡会、宗族会馆等,这些机构在互助、纠纷调解和维持社群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人: 日裔社区则更倾向于建立佛教寺庙、日式学校(教授日语和日本文化)、互助会(如Kessha)以及各种职业和商业协会。这种组织结构旨在维护日本文化传统,同时为成员提供经济和社会支持。

5. 最终的“一网打尽”:
尽管日本人早期在某些方面可能显得“更融合”或“威胁性较低”,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社会对日本人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
珍珠港事件(1941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战争是导火索,但在此之前,美国政府早已在制定针对日裔美国人的潜在压制政策。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第9066号行政命令,导致约12万日裔美国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公民)被强制迁移到内陆的拘留营,这与排华法案的系统性排斥相比,在执行强度和对公民权利的侵犯上,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以说是对整个日裔群体的“一次性”驱逐。

总的来说,美国在排华的同时,确实也存在对日本人的排斥和歧视,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针对日本人的限制和压迫也愈发严厉,最终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顶点。在美国的日本人和中国人,都经历了艰难的岁月,但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美国社会中生存、发展和抗争,也共同构成了美国多元化却又充满冲突的历史画卷。他们的生活,既有相似的被歧视的痛苦,也有因各自文化和发展策略带来的细微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知道,以华工大量参与(到最后甚至是几乎独自完成)修筑太平洋铁路为标志,在美华人于1865-1869年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而日本人成规模涌入美国是1868年以后的事,差不多是同一时间段。

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越来越不再成为负担,在1907年和1924年日美两国先后签订条约,前者禁止了日本低端产业劳动力迁入美国,后者几乎阻断了日本对美国的移民。

而且不同于华工的是,日裔一开始主要分布在夏威夷地区。在早期双方都受到白种美国人高度歧视的状况下,两个亚裔族群都采取了各自聚族而居的生存方式。而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的屡次排华暴乱,基本都是白人直冲唐人街或华工营地而展开的。因此日裔被误伤的情况记载不多。

毕竟日裔和华裔区分有难度,而且早期的日裔也像华裔一样有许多做低端产业劳工的,在零星暴乱中受害时有发生。不过,由于早期日裔主要分布在经济利益冲突较少的夏威夷,且有大量从事农耕,再加上日本外交部门相对中国的更有力保护,大规模迫害事件的记载远不及对华工的。

当然,种族主义一天不打破,日裔的这种安全就始终只是白人老爷的赏赐。从1942年2月19日直至战争结束,有超过5000名日裔社区领袖被逮捕,11万以上的日本人被强迫迁入集中营(其中约60%都是土生土长的美籍)。

直到1988年,里根签署公民自由法令后,美国政府才为这种武断的行为道歉,并向每位进过集中营的日裔赔偿2万美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美国历史上,排华法案是极为黑暗的一笔,但同时期美国对日本移民的态度也并非全然友好,虽然在形式和具体政策上与排华有所区别,但歧视和排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日本移民群体之上。排华浪潮与对日本人的态度:并非零和博弈严格来说,美国并没有在“排华”的同一时间颁布专门针对“排日”的法律,至少不是像《排华法案》那样.............
  • 回答
    美国当年对外直播登月视频的真实性,以及他们是否担心苏联从中受益并赶超自己,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考量和博弈。与其说是“不怕”,不如说是一种精明的策略和对自身技术自信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的登月计划(阿波罗计划)不仅仅是科学和技术的突破,更是冷战时期美苏之间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和国力较量。谁能率先.............
  • 回答
    变形金刚3开场的月球场景确实引发了一些观众的联想,特别是将画面中月球表面清晰可见的星星与关于“登月造假”的阴谋论联系起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一些对登月录像的质疑,而好莱坞电影的艺术创作又在不经意间触碰到了这些敏感点。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登月造假论”的核心观点,以及为什么电影中.............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要说当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美国有没有在日本“扶持公知”,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我们对“扶持公知”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公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在中文语境下,“公知”往往带有特定的政治色彩,特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对社会、政治议题进行评.............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但又充满复杂性的设想。在不考虑核武器,并且假设日本“侵华成功”这个前提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与美国之间潜在的冲突和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如果”,它忽略了历史的诸多关键因素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实际困难。但既然是探讨,我们就尽量围绕这个假定的“日本侵华成功”来推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当代美国在族裔统计中是否普遍地将拉丁裔包含在白人统计数据之中,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复杂现象。这其中涉及到历史演变、社会认知、数据收集方法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拉丁裔”这个词本身的含义。它是一个文化和语言上的归属,指.............
  • 回答
    在美国当个码农,这事儿啊,跟那顿肥美的烤肉一样,好吃不好吃,全看你放在什么嘴里了。但总的来说,我身边好多干这行的朋友,都说“爽是真的爽,但别以为是躺着就能赚大钱”。首先说这“爽”在哪儿,最直观的肯定就是钱袋子。美国的码农薪资水平,即便是在不算顶尖的城市,也比国内很多行业的天花板高出不少。尤其是一旦你.............
  • 回答
    在美国当码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毕竟,“香不香”这词儿,太主观了,得看你追求啥,看你从哪儿来,又想往哪儿去。先说说“香”在哪儿:1. 薪资待遇,那叫一个“顶”! 高起薪,高成长: 刚毕业的应届生,哪怕在不太一线(比如中西部的一些城市),拿个七八万美金年薪,那也不.............
  • 回答
    文科博士在美国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细微差别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从学术界的内部视角来看,文科博士,尤其是那些来自知名大学、研究领域有深度且有创新性的博士,依然拥有相当高的声誉。他们是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在大学里担.............
  • 回答
    在美国,一个无辜的人在自家院子面对情绪激动、正在拔枪的警察时,开枪打死警察,这种情况是否构成犯罪,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极具争议性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事发时具体的情境、当事人的主观意图、以及事后法律对此事如何解读。首先,我们需要区分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 正当防卫 (Sel.............
  • 回答
    “美国光环”在当代中国青年中消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美国光环”的内涵及其在中国青年心中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国光环”到底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向.............
  • 回答
    美国西进运动中的印第安人屠杀:一段血腥的历史与复杂的评价美国西进运动,一个充满着探索、机遇、扩张和变革的时代,却也伴随着一段沉重而血腥的历史——美国当局对印第安人的系统性屠杀和迫害。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如何评价这一行为,同时也要客观评价印第安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 美.............
  • 回答
    关于美国当地官员被指控掩盖疫情的“吹哨人”,在自首入狱后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情况,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区分两个层面的问题: “吹哨人”的指控本身: 无论这位“吹哨人”的个人情况如何,他或她提出的关于当地官员掩盖疫情的指控,都应该接受独立的、公正的调查。.............
  • 回答
    美国本科留学生在当地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合法持有枪支,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在深入探讨其利弊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美国各州关于枪支管制的法律差异巨大,并非所有州都对外国公民开放持枪许可,即便是在允许的州,也可能存在额外的限制和严格的背景审查。因此,任何关于持枪的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对当地具体.............
  • 回答
    当前美国的优势是多方面的,并且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其在全球舞台上的独特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领域详细阐述:一、 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其经济规模庞大,能够提供巨大的市场和资源支持。这种规模效应带来了强大的购买力、投资吸引力和产.............
  • 回答
    特朗普总统的当选,无疑给在美国生活的性少数群体,也就是LGBTQ+群体,带来了一系列复杂且不确定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判断,而是涉及政策、社会氛围以及法律保护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和理解。在政策层面,特朗普政府的一些举措和言论,确实引起了不少LGBTQ+社群的担忧。比如,他.............
  • 回答
    从当前美国疫情的应对来看,拜登政府在疾控应对方面确实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一些现行的防疫措施也存在优化的可能。这并非否定政府已经付出的努力,而是从一个更细致、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去审视,以期达到更理想的公共卫生效果。一、 提升疾控应对能力的几个关键领域:1. 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和透明度: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