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年美国投放原子弹在日本长崎和广岛,而不是其他地方?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

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从而避免一场代价高昂且血腥的本土登陆战。
原子弹的试验与展示效果: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原子弹,美国希望通过这次行动展示其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不仅是震慑日本,也是向苏联等潜在对手传递信息。
政治和宣传影响: 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可以最大化原子弹爆炸的心理冲击和国际影响。

为什么是广岛?

广岛的选择并非偶然,它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指挥中心: 广岛是日本中国地区重要的军事指挥中心,日本第2总军司令部就设在这里,负责指挥日本本岛南部地区一切军事行动。这里驻扎着大量日军部队,也是一个重要的军需品集散地。
兵工厂和工业中心: 广岛拥有许多重要的兵工厂和工业设施,为日本的战争机器提供支持,例如吴海军工厂(虽然不在广岛市中心,但广岛是其辐射区域)是日本重要的造船和海军基地。
人口稠密但未被过度摧毁: 选择一个人口相对稠密但又未在之前的空袭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城市,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原子弹的破坏力。广岛在之前的轰炸中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这使得原子弹爆炸的直接效果能够被更清晰地衡量和记录。
地理条件适合评估效果: 广岛位于一个盆地中,周围有山丘环绕,这被认为有助于集中爆炸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从而更有效地评估其威力。同时,城市的布局也方便了后续的侦察和评估工作。

为什么是长崎?

在广岛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美国很快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目标,而长崎成为第二个原子弹的投放点。

迫使日本加速投降: 在广岛遭受打击后,日本政府内部对是否投降仍有分歧。美国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大压力,展示其拥有不止一颗原子弹,并且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进行再次打击,以期彻底瓦解日本的抵抗意志。
长崎的战略价值:
重要的工业和港口城市: 长崎是日本重要的海军和工业中心,拥有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为日本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和装备,尤其是潜艇和舰船。因此,打击长崎可以有效削弱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海军力量。
港口优势: 长崎拥有一个天然良港,是重要的贸易和运输枢纽,摧毁它有助于进一步孤立日本。
原定的目标受到天气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第二个目标是小仓。然而,在8月9日,天气条件不佳,低空云层遮蔽了小仓市,无法进行精确瞄准。飞机不得不改变目标。
长崎的替代选择: 在无法攻击小仓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制定的备用目标名单,长崎成为第二个选择。虽然长崎的地形被认为会影响爆炸效果的评估(因为城市狭长,且被山丘分割),但其军事和工业重要性仍然足以使其成为目标。

为什么不是其他地方?

除了上述的军事和战略考量,还有一些因素排除了其他潜在的目标:

需要展示力量和制造心理冲击: 美国选择的城市大多是中等规模的城市,不像东京那样是核心政治中心,但又足够重要,能够传递信息。选择大城市如东京,可能会被视为全面灭绝,而中等城市则更能突出原子弹作为一种“新型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当然,实际造成的伤亡是毁灭性的)。
避免对盟军战俘营的直接伤害: 虽然这在战争初期可能不是主要考量,但随着战争的推进,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到本国战俘也被纳入考虑范围,尽管这很难完全避免。
测试和评估的需要: 美国需要通过这些爆炸来测试原子弹的实际效果,包括其破坏力、辐射影响等,以指导未来的核武器发展和使用策略。这要求目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后续可以进行详细的评估。
避免苏联提前获得核能力: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美苏之间的冷战阴影已经开始显现。通过这次行动,美国也在向苏联展示其在核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形成一种战略威慑。选择日本,而不是欧洲的某个城市,也与此有关。

总而言之, 美国选择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是基于对日本军事工业的打击需求、展示新型武器的威慑力、加速日本投降的政治考量,以及对城市战略地位和评估效果的权衡。这是一个在战争末期,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决策,其后果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各界深刻反思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意思,其他几个答主从摧毁军工产能这一原子弹投放目的说的挺详细了,我就从另一个方面随便说几句。

原子弹是一种“高精尖武器”,它的使用应当具备最大收益,才对得起使用成本(包括可能付出的代价。b29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容易出事,当时不乏有美军人士担忧运武器的飞机起飞时摔了,炸弹就炸了,这个担忧不是没道理的,要用就得格外小心翼翼)。要用就得选择目标,当时负责甄选目标的委员会提出了三条原则(来源wiki):

The target was larger than 3 mi (4.8 km) in diameter and was an important target in a large city.
The blast would create effective damage.
The target was unlikely to be attacked by August 1945.

第一点指出,所选目标区域必须足够大,足够重要,可以对应摧毁军工产能这一目的。不过有半句话很有意思,in a large city,目标区域必须位于一个大城市里。

第二点指出,爆炸需造成足够破坏。这和具体地形,包括天气影响都有所关联,需要“订制”的特化轰炸计划。实际上长崎的毁伤就因为地形+扔偏了而明显小于预期(山地地势保护了部分城市)。

第三点指出,所选择的城市应该尚未受到大空袭的显著破坏。这一点对应的东西有意思,一个一个说:

1.不必作无用功。燃烧弹炸过了,这么珍贵的武器再去炸一遍,不值得;

2.未受到严重破坏,则防空警备相对松弛——我前几天还看到一个如果b29被击落会怎样的问题,而这一点并不是没考虑的——但这不是全部原因;

3.大城市,未受严重破坏,则其中有足够多的居民。

原子弹要实现的具体目的,不仅是对军工产能的摧毁,还是对战略轰炸思路的验证——用无可阻挡的武力向对方无差别投送可怕的打击力量,那么既然总体战依靠人民,这种力量是否足以激起人民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否足以让他们明白:该投了,不要yy?(对于高层,这句话可以换成,是否足以让他们明白,躲在贵族身份后边再也没用了,你可能和老百姓平等地一起死?重点是,无差别)

如果认为“美国人恨小日本,有足够多的居民,多炸死几个”,那就太low了。有足够多的居民,就有足够多的——幸存者,目击者,伤员,伤员的凄惨会被幸存者看到,幸存者和目击者会把这种恐惧传达给更多的人。

另外,防空警备不仅要松弛,还要特别松弛——售卖恐惧的武器得包括“给客户看购物广告”这一步骤,在两次投弹前,都是有“空投传单警告”这一步骤的,这个步骤本身就可能触发防空系统,增加其后投弹难度,所以得选一个真的防空特别废物的地儿。当然你可以说这没必要啊老百姓不会信的信了也来不及跑,但是事实就是,他们实施了这个会让投放无比珍贵的武器变得更难的行为。

如果说这个答案除了介绍一下这些没啥用的知识外还想表达啥,基本就是,“原子弹炸小日本”是一个经过严整筹划的,极度理性的军事行为(这个行为验证的东西还不一定对,足够的恐惧真的够了么?战略轰炸真的是用来干这个的么?),不是发泄仇恨的随手之举。

更不是多年后路人yy中发泄仇恨的工具。

user avatar

广岛哪里偏僻了……旁边就是吴诶,扶桑长门苍龙大和就在吴造的。而且广岛还是第二总军司令部所在地,重要程度很高的。

长崎不用说,雾岛日向武藏信浓就是在长崎造的,长崎离佐世保也不远。

当时上名单的几个城市:京都广岛横滨小仓,后来加的新潟和替换掉京都的长崎都是重要工业区而且没有被李梅洗过(这也是没选东京大阪和把横滨剔除的原因,毕竟原子弹毁伤效果要观测的嘛)。广岛挨炸基本是必然(AA级目标,小仓都是备选),长崎运气略差帮小仓挡了一枪(P. S. 长崎兵器制作所被炸了,可能这就是珍珠港最后的复仇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当初美国原子弹之所以选择投放在广岛和长崎,而不是东京,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考量交织而成的结果。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旨在以最小的代价快速结束战争、避免本土地面作战的决定,同时也涉及了对城市目标选择的“有效性”和“象征性”的权衡。为何不是东京?1. 天皇裕仁的特殊地位与象征意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年美国轰炸机是如何顺利抵达广岛和长崎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看,不能光看轰炸机本身有多牛。首先,得说说当时日本的防空体系,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日本,在战争末期已经相当疲惫了。 预警能力不足: 太平洋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日本的雷达技术和预警网络跟美国比起来,那是有差距的。虽然他.............
  • 回答
    当年的美国海军舰队没有派遣战列舰去专门“对付”大和,这个说法其实有一点误导性。更准确地说,美国海军的战略决策和战术部署是基于对当时海战形势的整体判断,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战列舰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和号战列舰虽然有着“战列舰之王”的称号,但在整个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它真正投入实战并发挥作用的机.............
  • 回答
    美国当年推行反垄断法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 “让市场更公平,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也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着一段充满争议、斗争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与民众的“炼狱”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
  • 回答
    关于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决定,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复杂考量,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争状态、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末期日本的状况。到1945年夏天,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场已经结束。然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虽然已经显.............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当年日本投降,原子弹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但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日本似乎对美国究竟有多少枚原子弹,竟然有着如此严重的误判?这其中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对称的客观限制,更有战争末期日本自身政治军事决策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障碍。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足球和篮球两种运动在激励机制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围绕这些差异所形成的文化认知。为什么在中超,“输球保级”是一种令人唾弃的丑闻,而在NBA,“摆烂”却成了常态,甚至被视为一种理性的策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输球保级”和“摆烂”的本质区别。“输球保级”在足球语境下,指的是.............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考量。要回答“为什么美国人不找机会干掉钱学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美国的国家安全考量、钱学森本人的特殊情况,以及“干掉”一个人所涉及的巨大风险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干掉”一个人的做法,尤其是针对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科学家.............
  • 回答
    中国当年没有接受美国提出的“G2方案”,或者说至少表面上也没有积极响应,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G2方案”的提出背景、内容、中国的视角以及中国的策略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G2方案”的提出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250亿美元登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误解,也是很多人对阿波罗计划成本的简化理解。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货膨胀或者技术退步。首先,我们得厘清这个“250亿美元”到底是怎么来的。这笔钱是阿波罗计划整个庞大工程的总花费,而且是当时的25.............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要说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关注程度远大于朝鲜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准确反映。当然,对于“关注”的衡量标准有很多种,但从历史研究、大众媒体报道、文化作品以及公众集体记忆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战争的性质与过程截然不同,直接影响了美国国.............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像“登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到此一游”的意味,但其实啊,美国人登月可不是去旅游观光那么简单,带回月壤绝对是重头戏,而且是早就计划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这趟行程里带月壤是绝对的必须品,而且是下了大功夫才实现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美国人登月,带回月壤,这绝对是他们.............
  • 回答
    关于“美国当年为何编造太空中能看到长城这个谎言”这个问题,我需要先澄清一个关键点:“太空中能看到长城”这个说法,并非美国单方面编造的“谎言”,而是一个流传甚广、经历过演变和澄清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历史误解和技术能力的误判所共同形成的现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起源、流传以及最.............
  • 回答
    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获胜,让许多美国主流媒体的预测跌破眼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普遍失误?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预测错误”可以概括,而是反映了美国社会结构、媒体生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1. “沉默的大多数”与民意调查的盲点: 经济焦虑与被忽视群体: 特朗普竞选的核心诉求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