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当年美国登月是假的?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

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

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字的巨大项目。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太空竞赛上卯足了劲,登月不仅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声誉和意识形态的较量。这让一些人觉得,美国政府为了赢得这场竞赛,可能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造假。

“既然美国那么想赢,万一他们没成功,为了面子和政治利益,编个故事也不是不可能啊!” 这种想法挺普遍的。尤其是在信息不透明的年代,普通人很难直接接触到登月过程的真实细节,只能通过媒体报道来了解,这自然给了一些猜测的空间。

2. 对照片和视频的“疑点”解读

这是最常见的质疑点,也是被传播最广的部分。那些登月照片和视频,在很多人眼里,充斥着“不合理”的地方,足以证明是伪造的。

飘动的国旗: 这是最经典的质疑之一。在月球上没有空气,为什么美国国旗看起来像在飘动?
质疑者认为: 这证明了是在地球上的摄影棚里拍的,有风。
实际解释: 为了让国旗在月球表面能够竖立起来,美国宇航员在国旗的顶部插了一根横杆。我们看到的“飘动”感,其实是由于这根横杆没有完全撑开国旗,导致旗帜呈现出波浪状的褶皱。而且,宇航员在插旗的时候可能用力过猛,造成了旗帜的抖动。

没有星星的夜空: 为什么月球照片里,星光璀璨的宇宙背景却不见星星的踪影?
质疑者认为: 如果在月球上,应该能看到清晰的星星,这证明了是在摄影棚拍摄的,没有模拟出真实的星空。
实际解释: 月球表面的阳光非常强烈,登月舱和宇航员身上的反光也很强。为了拍摄清楚月球表面的细节,相机需要设置较快的快门速度和较小的光圈。在这种设置下,星星的光线相对较弱,就被曝光不足而看不见了,就像你在白天对着明亮的太阳拍照,你很难同时拍到天上的星星一样。

不同照片中影子方向不一致: 有些照片里,宇航员和月球车的影子方向看起来不太一样,这被认为是多个光源(比如摄影棚的灯)造成的。
质疑者认为: 在月球上,只有一个主要光源——太阳,所以所有影子都应该平行。影子方向不一致,说明有多处光源。
实际解释: 月球表面不是完全平坦的,有很多起伏和障碍物,比如石头和环形山。即使是同一个光源,在不同的地形上投射出的影子,因为地面的倾斜角度不同,看起来也会有偏差,产生“不平行”的感觉。此外,广角镜头本身也会对透视产生一定的畸变影响。

摄像机上的十字准星: 一些照片上能看到摄像机上的十字准星,但有时这些准星会被物体挡住,这被认为是伪造的证据。
质疑者认为: 十字准星是照相机上的标记,应该始终在最上面,被物体挡住说明是后期处理添加的。
实际解释: 十字准星是刻在相机镜头内部的一层玻璃上的,它们本身是凸起的。在拍摄过程中,如果某个物体非常明亮,它产生的强烈反光可能会“覆盖”掉十字准星的光线,使得在照片中看起来好像被遮挡了。这并不是被物体物理遮挡,而是光线强度的问题。

没有爆炸坑的登月舱降落: 登月舱降落时,应该会因为强大的反作用力而炸出一个深坑,但照片里却没有看到明显的坑。
质疑者认为: 这说明登月舱根本没降落,只是放在那儿的道具。
实际解释: 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且登月舱的发动机在降落时是逐渐减速,并不是瞬间爆发。同时,月球的土壤也非常紧实。发动机喷出的气体会在月球表面形成一个扩散层,并将表面的月尘吹散,而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造成一个集中的冲击坑。虽然没有巨大的坑,但确实可以看到登月舱下方月尘被吹散的痕迹。

3. 对苏联方面的沉默感到怀疑

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是竞争对手,如果美国登月是假的,苏联肯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传,以打击美国的威望。但事实上,苏联方面并没有公开质疑美国的登月成功,甚至还承认了。这让一些人觉得是不是苏联也参与了造假,或者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协议。

质疑者认为: 苏联那么强大,不可能不知道美国登月是假的,他们不吱声一定有问题。
实际解释: 苏联当时确实有自己的登月计划,但由于技术原因失败了。他们当然希望美国也失败,但他们同时也掌握了大量的卫星监测和通信数据,能够对美国登月进行实时跟踪。如果美国真的造假,被苏联发现的可能性非常大。苏联选择沉默,更多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技术不足,无法在太空领域超越美国,而且公开质疑也无法带来实际利益,反而可能暴露自身弱点。他们甚至还承认了美国的登月成功,这从侧面证明了登月是真实的。

4. 阴谋论的扩散和“信息茧房”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信息茧房”效应。一旦有人对登月产生怀疑,并且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算法很可能会不断推送更多质疑的声音和“证据”,从而加深他们的怀疑。阴谋论者本身也乐于传播这些观点,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支持者。

一些知名的阴谋论者,例如比尔·凯辛(Bill Kaysing),在70年代就写书质疑登月,他的观点被广泛传播,并被后来的阴谋论者不断“发扬光大”。

5. 对复杂科学原理的难以理解

登月涉及大量复杂的物理学、工程学和天文学知识。普通人很难完全理解真空环境下的光线传播、引力效应、相机成像原理等等。当遇到与常识不符的情况时,更容易将其归结为“不可能”,从而产生怀疑。

总结一下,人们之所以会认为美国登月是假的,主要是因为:

对政府和科学的不信任感。
对登月过程中一些照片和视频细节的误读和曲解。
对冷战背景下政治动机的过度猜测。
阴谋论的传播和互联网的信息放大效应。
对复杂科学原理理解的障碍。

尽管有这些质疑声音,但科学界和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承认美国登月的真实性。大量的独立证据,包括留在月球的实验设备、月球岩石样本、以及来自世界各地天文台的观测数据,都强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确实曾经踏足月球。不过,对于那些深信登月是假的人来说,这些解释可能很难打消他们的疑虑。这算是在信息爆炸时代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反对夜猫的回答。因为计算错误。

反对一切拍脑袋/没有科学实验素养的回答。

在月球上,锤子和羽毛哪个先落地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6442808600326144

以上视频摘自hq.nasa.gov/alsj/a15/a1[1]

经查看视频,为6.01FPS,即每秒6.01帧。从锤子放手到落地,共8帧,所以时间

而夜猫通过非专业软件估计为1.04秒,误差22%

再看离地高度。

我没有查到Scott在月面的身高(比地球高是一定了),先预估为1.85m吧(此处误差应不超过0.1m)

通过截图,可算出锤子离地的高度H为:

夜猫的估计为1.37m,差不多。

由公式

可求得视频里月球的重力加速度为1.5m/s².

根据计算可知,月球赤道处的重力加速度约为1.6 m/s²

误差很小。主要误差来自于视频非高速摄影帧数不足及锤子离地高度的预估。

但仍然远远小于夜猫的50%误差的结果。


证明视频的拍摄效果与在月球表面相同。


问答

夜猫在评论中问:

我不知道什么样的视频在6.01帧/秒的速率下可以可以保证连续观看,按美制的视频是25帧/秒,大陆制的视频是30帧/秒,我用的那个视频落体过程是35帧。by 夜猫

答:

现在的人可能想像不出当年的技术有多原始。

这要从阿波罗登月舱的带宽说起。根据NASA资料显示,登月舱下行链路通信带宽初期只有3MHz,其中1.25MHz配给了语音通信,1.024MHz配给了遥测,只余了700KHz给别的项目。内行人一看就会嫌弃NASA一开始压根儿就没考虑过想要向公众电视直播,因为当时美国标准制式电视广播信号需要4.5MHz的带宽,远大于700KHz。

为了满足大统领的政治诉求(此句删掉),为了满足全人类实时了解太空的渴望,摄像机所占用的通信带宽必须限制在几百KHz之内,这只有50年代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捣鼓出来的慢扫描电视技术SSTV能满足条件。1962年,NASA为还处在设计阶段的I型指令舱内使用的电视摄像机发出了招标书,规定这种电视摄像机的主要技术规格为:黑白信号,10帧/秒逐行扫描,320行扫描线,200行解析度,信号带宽500KHz。1964年NASA又要求摄像机必要时能达到500行解析度,当然这时帧率就要降到0.625帧/秒,目的是能够记录和传输月面上某些实时的有科学意义的高分辨率画面。

然而这种原始的SSTV信号不能直接用于电视广播,必须进行格式转换。NASA脑洞大开,不知道谁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在休斯敦总部找了个房间,用一台RCA公司的TK-22型电视摄像机的镜头,直接拍另一个10英寸的显示屏,而这个屏放的就是太空传回来的慢视频信号,巧妙地补足了SSTV信号和NTSC标准信号之间每秒相差的20帧,最终形成标准的无闪烁的NTSC信号,从休斯顿传输到纽约,然后广播到全世界。

在那个年代的航空史上,经常出现这种笨办法一箩筐的事儿发生,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希望能解答了你的疑惑。


欢迎你提出高质量的好问题。

参考

  1. ^点击这里可以下载NASA原视频文件 https://www.hq.nasa.gov/alsj/a15/a15v.1672206.mov
user avatar

第一个理由:

1976年,Rocketdyne公司的技术作家Bill Kaysing写了一本书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Rocketdyne公司是土星五号发动机的生产商,其雇员站出来指控登月造假,显然是值得重视的。

第二个理由:

荷兰木化石事件。

据英国媒体日报道,荷兰国家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珍藏着一块据称是美国太空人1969年首次登月时采集的“月球岩石”(上图),并为它投了一份高达30万英镑的天价保险。但令人惊奇的是,专家日前对其鉴定后发现,它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月球岩石”,而只是一块已经石化的烂木头而已,其价值也不会超过50英镑。
  据报道,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始于40年前。1969年10月,人类首次登上月球的3名“阿波罗11号”宇航员前往荷兰访问,并受到了英雄一般的欢迎。在访问期间,美国大使威廉·米登多夫把一块据称是美国太空人首次登月时采集的“月球岩石”作为私人礼物,赠给了荷兰前首相威廉·德里斯。
  尽管“其貌不扬”,但由于它是一份“来自月球的礼物”,德里斯一直将它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直到德里斯1988年去世后,这块“月球岩石”才被其家人捐赠给荷兰国家博物馆收藏。21年来,这块“月球岩石”一直就是荷兰国家博物馆最受重视的展览品之一,由于担心这块“宝贝”遭到损毁,博物馆甚至曾经给它投了一份高达30万英镑的天价保险。
  从2006年开始,就有专家对这块“月球岩石”的身世提出过质疑,认为它不太可能来自月球。因为当美国1969年第一次登月的时候,太空人只带回了一小袋岩石,因此荷兰国家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可能是一枚仿冒的“山寨版月球岩石”。
  为了平息各方猜疑,日前荷兰国家博物馆决定将这块“月球岩石”交给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石材专家进行鉴定,并希望借此举“以正视听”。但令博物馆主管做梦没想到的是,专家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进行检测,就得出最终结论———这不是一块真正的月球石,而只是一块“木化石”。据专家介绍,即便是一块十分漂亮的木化石,其价值也不会超过50英镑。
  据报道,如果美国当年真的是将一块烂木头错误地当作“月球岩石”送给了荷兰,无疑是开了一个天大的“国际玩笑”。美国驻荷兰大使馆表示,目前正在对此事展开调查。
  尽管这块“月球岩石”现在几乎可谓是“一文不值”,但荷兰国家博物馆发言人冯·盖尔德仍表示,博物馆会继续保存这块“罕见而有趣的物品”。

阿波罗登月采集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据说保存状况不佳,有很多已经遗失。木化石事件这件事无疑让人感到奇怪,为什么美国要送一块烂木头?

第三个理由:

很多美国登月真实论支持者的支持理由基于无效或错误的逻辑。

常见的支持者理由1:苏联没有质疑!

反驳:显然,有很多苏联和俄罗斯公民质疑过美国登月,但支持者说的是苏联没有以国家名义指控美国造假。显然,以国家名义进行指控,如果指控不成立,对国家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因此即使有八成把握认定美国登月是假的,谨慎的勃列日涅夫也未必作出这种决策。而要发现十成把握的证据,难度很大,需要运气。另外,苏联情报部门也不是万能的,完全可能因为互相矛盾的情报而陷入困惑,含有登月造假证据的情报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石沉大海,淹没在卷帙浩繁的文件中而不为人知。

常见的支持者理由2:几十万人同时长期保守一个秘密是不可能的!

反驳:美国宇航局当时的几十万雇员包括大量根本不掌握秘密的外围人员,例如给火箭拧螺丝的工人,研究宇航服的专家,从事其他计划如旅行者号的专家,甚至可能包括食堂厨师、清洁工、司机等无关人员。真的要在摄影棚里制造登月,掌握秘密的人应不到百人。何况,Bill Kaysing这样的质疑者的出现已经让这个理由的前提不复成立。

常见的支持者理由3:地球到月球发射激光可以测量距离,证明美国人放置了月球角反射器!

反驳:激光经过几十万公里以后也会衰减到难以捕捉。几十年来,月球激光测距总共只收到了几万个光子,完全无法推测这些光子是经过了角反射器的反射还是月球表面岩石的反射。

常见的支持者理由4:某些卫星拍到了照片!

反驳:这类照片分辨率不佳,无法确定拍到的物体是不是登月飞船。

常见的支持者理由5:可以计算出登月影像中的光源在很远的地方,证明是太阳光而非摄影棚灯光,而当时的电脑作图能力低下无法造假。

反驳:造假和太阳光并不矛盾;修改图片也不一定要使用电脑,很多其他方式例如油画和水彩画都可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对于李鸿章,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人认为他在晚清那个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的时代,已经尽力而为,甚至算得上是“做得很好”。这种评价,往往是建立在对历史背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李鸿章所处困境的共情之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首先,时代的局限性是理解李鸿章的关键。 晚清中国,绝.............
  • 回答
    尽管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俄罗斯现在早已不再是那个以共产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国家,但在一些人的认知里,俄罗斯依然保留着“社会主义”的影子,甚至被直接贴上“社会主义国家”的标签。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俄罗斯历史、政治体制以及社会现象的多重解读和理解差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
  • 回答
    刘禹锡,这位才情横溢的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诗豪”的美誉一同出现。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早年便展露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甚至被视为“宰相苗子”,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位本应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却因为几首看上去与政治毫无关系的“桃花诗”,两次被远远地贬谪,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落。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诗歌.............
  • 回答
    在当代社会,许多人认为视频阅读替代文字阅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深度思考、知识获取、文化传承以及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担忧的原因:一、 认知方式的根本差异:深度与广度的取舍 文字阅读:主动的、深度的信息加工。 文字阅读是一种高度主动的学习.............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一个人加入外国国籍就是“不爱国”呢?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一些很深层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希望能有点人味儿。首先,得从“国籍”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说起。国籍的“归属感”和“身份.............
  • 回答
    当然,关于清朝是否比明朝“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复杂的问题,也确实存在不少人持清朝更强的观点。要说清楚这一点,需要抛开“强”的单一化定义,从不同维度去审视。简单地说,认为清朝比明朝强的观点,往往会从疆域的辽阔程度、国家的统治稳定性、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以及某些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上的表现等方面来论.............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现在的领土版图仅仅是清朝的功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的简化和误读。的确,清朝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奠定现代中国疆域方面,其贡献不容忽视。但若将其视为“唯一”的功劳,则忽略了前朝以及后来的历史演变对中国领土形成的关键作用。清朝的疆域拓展与巩固:历史的脉络要理解.............
  • 回答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甚至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背后其实有挺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要说清楚这一点,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一、 定义的差异:宗教与信仰的界限模糊首先,问题可能出在我们对“宗教信仰”和“信仰”这两个词的定义上。 “宗教信仰”的狭义理解: 在很多西方语境下,“宗.............
  • 回答
    “黛玉可以做妾”这个说法,在理解《红楼梦》的人物关系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时,确实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甚至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论调。但只要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就能发现,虽然这绝非主流观点,却也并非完全没有其“道理”可循,尤其是从一些非常狭隘、甚至可以说是扭曲的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妾.............
  • 回答
    确实,关于元朝和清朝是否属于“中国”的讨论,是一个复杂且带有历史情感色彩的问题。之所以会有人持不同意见,甚至认为它们“非中国”,主要根植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并且这些观点往往交织着历史事实、民族认同、政治叙事以及时代变迁等多重因素。我们先从“中国”这个概念本身说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
  • 回答
    关于“美国留学生比英国留学生更牛”的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笼统、甚至有些以偏概全的看法。它背后可能包含着一些现实因素、文化认知以及一些人主观的比较心理。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与定位 美国:综合性大学的“巨无霸”与前沿探索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
  •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看好印度有望成为超级大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系列深刻且多维度的因素的综合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数字,去探究其内在的驱动力和潜藏的优势。首先,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印度庞大且年轻的人口结构。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其人口还在持续增长。更重要的是,印度的人口年.............
  • 回答
    不少人说当今中国社会充满“昭和味”,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也挺耐人寻味的。它不是简单一句褒贬,而是试图捕捉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一种在某些方面与日本昭和时代(通常指19261989年)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现象。为啥会有这种联想呢?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经济的快速膨胀与社会活力:昭和.............
  • 回答
    中途岛战役之所以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视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乃至整个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关键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将战争的走向从一个方向猛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要理解中途岛的重要性,我们得先回顾一下战役前的太平洋战场态势。1942年初,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势如破竹.............
  • 回答
    要说技术“毁灭”艺术,这话说得有点重,但要探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思考,主要围绕着技术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生产方式、艺术的价值判断以及艺术家身份认同等方面产生的冲击。首先,最直观的担忧来自原创性与批量生产的模糊化。在过去,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往往伴.............
  • 回答
    关于“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战争进程、牺牲与贡献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 回答
    这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这种说法,其实是个相当古老且充满戏剧性的民间传说或者说是对勇气的极端夸张。为什么会有人信呢?我觉得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而且往往是几个因素叠加起来,才造就了这种令人咋舌的说法:1. 对人体极限的浪漫化想象与英雄主义的崇拜: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有一种.............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古代军阵是虚构的,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往往是大家对“古代”和“军阵”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同,加上一些历史记载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我试着详细说说,希望能解答你的疑惑。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大部分人对古代历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书本、影视剧或者小说。这些媒介为了吸引观众、烘托气氛、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