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禹锡被认为有政治才能,曾被当做宰相苗子培养,但为什么却因为桃花诗两次被贬?

回答
刘禹锡,这位才情横溢的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诗豪”的美誉一同出现。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早年便展露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甚至被视为“宰相苗子”,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位本应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却因为几首看上去与政治毫无关系的“桃花诗”,两次被远远地贬谪,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落。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诗歌本身要复杂和深刻得多。

要理解刘禹锡为何会因为桃花诗被贬,我们得先将他的人生轨迹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放在一起审视。

一、政治抱负与时代背景:风云际会中的失意

刘禹锡出生在一个颇具政治色彩的家庭。他的祖父刘祎是唐朝中期的一位名臣,虽然被卷入了政治斗争而早早去世,但家族中对政治的熏陶并未因此中断。刘禹锡自幼聪明过人,十二岁就能写出“长篇赋”,显露出过人的才华。这使得他很早就受到了朝廷的关注,并且被寄予厚望。

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朝,虽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问题日益严重,政治局面十分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包括刘禹锡,希望能够革除弊政,重振朝纲。刘禹锡正是站在了这样一个改革派的立场上,积极参与政治。

二、永贞革新:初露锋芒的改革家

刘禹锡政治生涯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莫过于参与了“永贞革新”。这是一场由唐顺宗发起的,以王叔文为首,刘禹锡、韩泰、韩愈等人为骨干的政治改革运动。革新的核心目标是打击宦官势力,削弱藩镇,整顿朝政,恢复中央集权。

刘禹锡在这场改革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作为革新派的骨干成员,积极献策,发挥了重要的智囊作用。他的政治才能在此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锐意进取,敢于触碰积弊已久的官僚体系和宦官集团的利益。

然而,好景不长。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触动了太多既得利益者的神经。宦官势力强大,地方藩镇跋扈,再加上保守派的阻挠,革新仅维持了一百多天,就因为唐顺宗病重,唐宪宗即位而被扼杀。这场改革的失败,标志着刘禹锡政治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三、第一次被贬:因“顺宗实录”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直接导致了革新派成员的集体被贬。刘禹锡首当其冲。他被贬为连州刺史。然而,真正的导火索,却是一件与“记录”有关的事情。

当时,由刘禹锡等人参与编撰的《顺宗实录》问世。这份实录,客观地记载了永贞革新期间的一些史实,也间接地暴露了宦官集团的种种罪行和阻碍改革的作为。这份看似客观的记录,对于已经掌握实权的宦官集团和保守派来说,无异于一场政治上的“清算”。

虽然《顺宗实录》并非刘禹锡一人所写,但作为革新派的核心人物,他自然被视为主要责任人。宦官们抓住这个机会,借《顺宗实录》之名,大肆诬陷革新派,并将这股政治风暴的矛头指向了刘禹锡。

于是,围绕着《顺宗实录》的“罪状”,刘禹锡被正式宣布贬谪。这次贬谪,他被贬为偏远的连州刺史。虽然不是最严酷的惩罚,但对于一位曾被视为“宰相苗子”的政治新星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四、谪居中的诗歌创作:情感的宣泄与对现实的嘲讽

被贬到连州,刘禹锡并未因此消沉。他在逆境中继续保持着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依然关注时事,并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世事的洞察融入诗歌之中。

在被贬的岁月中,刘禹锡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其中也包括了后来引起风波的“桃花诗”。

四、第二次被贬:那首《玄都观桃花》

真正让刘禹锡第二次被贬,并且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的,就是那首著名的《玄都观桃花》。

这首诗写于他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之后,又被召回长安,准备重新启用之际。在长安,他重游了当年经常去的玄都观。在这个观里,他看到了一片盛开的桃花,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只几回,
宠幸犹赖小人媒。
宫中曲宴多名士,
借问桃花底是开?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赞美玄都观的桃花,但实际上,却是暗含着诗人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对现实的嘲讽。

“紫陌红尘只几回,宠幸犹赖小人媒”:这里的“紫陌红尘”可以理解为京城的繁华之地,也可能暗指那些曾经依靠小人(宦官、佞臣)得势的官员。“宠幸”则暗指得到君王的恩宠。这句诗,是在讽刺那些靠着不正当手段,依附小人才能获得恩宠的官员。
“宫中曲宴多名士,借问桃花底是开?”:这句诗更具深意。“宫中曲宴多名士”,表面上是说宫廷宴会上聚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士人,但实际上,刘禹锡是在反思,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正的贤能之士反而不被重视,而那些“名士”或许只是空有虚名,或者同样是被政治污染的产物。最后一句“借问桃花底是开?”,更是点睛之笔。桃花一年一度都会盛开,但这里隐含着一种疑问:在这样的朝堂之上,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迎来政治清明、贤臣辈出的“春天”呢?

这首诗,包含了刘禹锡对革新失败的愤慨,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迷茫和期盼。他希望能够再次施展政治抱负,但看到的是小人当道、贤者不遇的局面,所以用桃花的比喻,将自己复杂的情感和对政治的批判,巧妙地隐藏其中。

五、政治敏感性与“文字狱”

当时,唐朝的政治环境极其敏感,尤其是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统治者对任何可能威胁到权力稳定的因素都异常警惕。宦官集团更是党同伐异,对任何可能揭露他们罪行或挑战他们权威的人都怀恨在心。

刘禹锡的这首《玄都观桃花》,虽然写得含蓄,但当时掌握权力的人,尤其是那些被讽刺的对象,却能够轻易地从中读出政治上的“弦外之音”。宦官们抓住了“小人媒”、“底是开”等词语,将这首诗解读为对朝政的诽谤,对君臣关系的挑战。

事实上,在封建社会,“文字狱”是统治者压制异己、巩固统治的常用手段。即使诗人本无此意,但只要统治者认为其言辞“不敬”或“有害”,便可以借此大做文章。

宦官们利用刘禹锡此次回京的机会,将他新写的这首桃花诗作为“罪证”,再次向皇帝告发。他们将这首诗描绘成“影射时政,大逆不道”,认为这是刘禹锡“不知悔改”,企图再次掀起政治风波。

六、第二次贬谪:再次远赴贬地

在宦官的谗言和“文字狱”的逻辑下,曾经寄予厚望的刘禹锡,再次被判了“死刑”。这一次,他的仕途被彻底终结,被贬为偏远荒凉的柳州刺史。

这次贬谪,比第一次更加严酷,也更加漫长。柳州地处南方,瘴气弥漫,生活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刘禹锡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岁月。

总结:政治抱负与才情的无奈

刘禹锡被贬两次,都与诗歌有关,但其根本原因,并非他写了几首“桃花诗”,而是他过于超前的政治理想、对改革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极其险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其诗歌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批判和政治讽刺。

永贞革新失败的余波: 第一次被贬,直接源于永贞革新的失败,而《顺宗实录》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
政治敏感与讽刺: 第二次被贬,是由于《玄都观桃花》这首诗触碰了当时敏感的政治神经,揭露了官场黑暗,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被视为“影射时政”。
“文字狱”的受害者: 在封建体制下,任何对政治制度和当权者的质疑,即使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招致严酷的打击。刘禹锡成为了“文字狱”的牺牲品。

虽然仕途坎坷,政治生涯充满了挫折,但刘禹锡并未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歌的追求。他在被贬期间,依然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陋室铭》、《竹枝词》等,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观和不屈的艺术精神。

可以说,刘禹锡的两次被贬,是那个时代政治压迫与个人才情的一次残酷碰撞。他的政治抱负,在那个不允许“改革”和“批判”的时代,注定无法施展。而他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带有深刻社会洞察的作品,却成为了他表达真实情感、批判现实的有力武器,也因此,他成为了那个时代,也是后世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诗豪”。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用诗歌,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嘴贱。

古代诗人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纯洁善良,王勃不是,李白不是,元稹不是,刘禹锡也不是。说什么刘禹锡得到重用可以振兴祖国,但昏庸无能的皇帝任人唯亲,不可能重用他……这就属于受迫害妄想了。

嘴贱兄的才华自然不消多说,白居易称之为“诗豪”,便足以为其才学定性。唐顺宗是个病秧子,朝政托付给了王叔文,刘禹锡就是王叔文的最爱。

对了,还有柳宗元。

刘禹锡嘴欠到什么程度呢?

仗着做了高官,任意凌辱其他人,满朝文武几乎没有他看得上眼的。

这还好说,毕竟是才子,恃才傲物也算真性情。但他“颇怙威权,中伤端士”(《旧唐书·刘禹锡传》),这说明,就连行为刚正不阿的士子也被刘禹锡他们排挤了。

京城人士非常恶心他们,却又不敢声张,道路以目,私下里称呼他们为“刘柳”。

这是遭了众怒了。

说刘禹锡有宰相才的,是王叔文。

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后宣于中书,韦执谊承而行之。外党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奖,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僴然自得,谓天下无人。荣辱进退,生于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与往还者,相次拨擢,至一日除数人。其党或言曰,“某可为某官,”不过一二日,辄已得之。

当然,这是说他们太狂了。

革新自然有革新的好处。

但狂就是狂,所谓党争,并不是说反对派不是什么好人,你革新派就一定是好人。领头羊王叔文被整了,刘禹锡也就滚蛋了。

去哪里呢?

去朗州当司马。

其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在那时还属于锻炼官员的地方:

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下基层支援乡村建设,举目四望,没一个可以说上话的,刘嘴贱瞬间就成了刘闷逼,好在风景尚佳,刘高才也就成了刘婉约。

写了许多唯美的作品,的确很棒。

皇帝还是很想重用贤才的,原本想着慢慢让刘禹锡回来,但大家都不愿意。抗议得最狠的,就是武元衡。

之前柳宗元看武元衡不爽(点这里了解

武元衡

),因为武元衡拒绝加入王叔文的朋党,所以他们就是看他不爽,把人家直接从御史中丞搞成了右庶子,这是革新的新党整治顽固势力也好,还是单纯想统领朝政为所欲为也好。反正事儿是刘禹锡他们办的,现在人家武元衡在中枢,皇帝想用他当宰相,那是门儿都没有的事。

没办法,继续为山区健康工作近十年。

唐宪宗是韩愈文章里所说的明天子(今明天子在上),元和十年,因为记挂着刘禹锡的确很有才能,所以专门对他进行了召还。

刘禹锡接到命令,当时就跳起来了。回到京城,赶上花好月圆联欢晚会,因此写了一首诗,就是著名的《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乍一看,是看不出道道儿来的。

但如果把玄都观换成朝廷,把桃树换成官员,你就懂了:

大家都说桃花美,风景真是好耶!
我栽的桃树都给拔了,新树是我走了以后栽的。

啥意思捏?

如果还不懂,豆子叔叔不妨简单粗暴地替刘同学直抒胸臆:

呵呵呵呵,一群官员,油光满面。
以前官员的拔擢和打压都是我管,现在朝廷里这么多的官员都是我走了以后上来的。

不愧是刘嘴欠,这是典型的欠抽。

虽说唐宪宗很仁厚,但也只能让他滚蛋了。

有多远滚多远。

后来考虑到他还有八十岁的老母需要照顾,还是贬到了连州(广东清远)当刺史,继续磨练,后来几番调动。

在和州,有作《陋室铭》。

言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当时学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大家分析了一下作者的优美文笔,高尚情操。然后老师问了,问大家说,这篇文章里,作者还是有缺点的,是什么呢?

我们没看出来。

本着教材的唯物主义思想,老师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很明显,作者看不起农民阶级,可见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阶级局限性。

这其实是在扯淡。

刘禹锡的自恋是由内而外的,是深入到骨子里的。请回想一下一分钟前我说过的他重伤端士,自以为是,然后回头仔细再看《陋室铭》,是不是感觉他从头到尾都是在自夸?

好吧,可能我想多了。

所以我只能声明,作者看不起白丁,不是专门看不起白丁,他也看不起同事,还看不起皇帝。

十年后,刘同学终于把唐宪宗熬死了。

新皇帝让他回京做官。

重游玄都观,因此写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时的人们,称赞他的文笔,恶心他的为人:

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为什么呢?

这不是什么文字狱,也不是平白无故就出来的鄙薄,以老刘之前对满朝文武的行为,玄机自然全在诗里。

我来翻译一下:

百亩的庭中生了青苔,
桃花落尽了,菜花开。
种桃的道士去哪里去袅?
之前的小刘又回来!

下面是简单粗暴版:

朝廷(因为没有我所以)都荒凉了吧?
官员们不红光满面了,黯然失色了呢!
栽桃树的老皇帝(唐宪宗)去哪里了呢?(显然是死了)
我刘禹锡又回来了!

的确。

嘴贱兄的人格是有问题的。

一直深深珍惜他的才学的宰相裴度,试图让他进中枢,但所有人都听说过他的故事,以及,皇帝也看了《游玄都观诗序》:

予贞元二十一年为尚书屯田员外郎,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还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红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诗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得为主客郎中。重游兹观,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翻译:

我贞元二十一年当尚书屯田员外郎,当时也来看过玄都观的花和树。那年被贬连州,不久又贬到了朗州。十年后,召还京师,我写了一首诗,被贬,到今天又有十四年了。我当上了主客郎中,重游故地,树都被砍光了,唯有小草和青苔在春风中摇曳,所以再题二十八字。我还会回来的。

“我还会回来的。”

呵呵,你什么意思!

还会回来的?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为宪宗皇帝的死鼓掌,“我又回来了,我写了这首诗后,我还会再回来”,是不是意味着,你期待着再度回来,然后为朕的死鼓掌叫好?

刘禹锡啊刘禹锡。

管你叫一声刘嘴贱你敢答应么?

可毕竟文宗和裴度都是很爱才的,也不贬谪他了,让他在京城工作吧。

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

然而,最终裴度下去了,刘禹锡就没人护着了。因为嘴欠(是真的嘴欠,而不是因为正直)的缘故,他还是被人撵出了朝廷。

郁闷啊,苦逼啊。

晚年跟白居易关系好,多有酬赠。比方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写尽了他的辛酸: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看起来,老刘也是很痛苦的,知道自己被嫌弃了二十三年,却不知道,所谓的两度因为桃花诗被贬,实际上也只是因为自己屡屡嘴贱。

而嘴贱,恰恰是因心直口快。

心直口快,恰恰反映了他的本心。

所以我给他起的外号,叫刘嘴贱。

最后,看到某百科如此描绘刘禹锡: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

评:

别逗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禹锡,这位才情横溢的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总是与“诗豪”的美誉一同出现。他饱读诗书,胸怀大志,早年便展露出非凡的政治才能,甚至被视为“宰相苗子”,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这位本应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却因为几首看上去与政治毫无关系的“桃花诗”,两次被远远地贬谪,从政治舞台的中心跌落。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诗歌.............
  • 回答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确是做人处事的非常基本的道理,它体现了诚信、责任感和对他人资源的尊重。如果刘备真的在这方面做得不好,确实会让人质疑他的“仁义”。然而,刘备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为“仁义”的代表,并非仅仅基于日常的物质借贷关系,而是他一系列的行为和价值观所形成的整体形象。要理解为什么刘备会被认为“仁.............
  • 回答
    关于刘鑫认为自己遭受网络暴力以及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法律、道德、舆论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鑫认为自己受到网络暴力的角度。在江歌遇害后,作为唯一目击者和与江歌关系最亲密的刘鑫,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
  •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
  • 回答
    关于刘欢是否“被誉为中国流行音乐界的教父”以及这个称号是否“过誉”,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刘欢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地位、影响力、成就以及与其他音乐人的比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父”这个词在中国流行音乐语境下的含义。在西方,尤其是黑帮电影中,“教.............
  • 回答
    在当前这个时代,刘备确实遭受了许多“黑化”和负面解读,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本身复杂性的解读,也有现代社会思潮和传播方式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解读的多元化与反思 传统“忠君爱国”叙事的解构: 传统的《三国演义》和官方史观,很大程度上将刘备塑造成“仁德之君”、.............
  • 回答
    关于刘慈欣被恶俗维基扒黑料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个人隐私被曝光的事件,更触及到了公众人物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以及网络文化中“扒黑料”现象的复杂性。事件的性质与起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恶俗维基”通常是指一些以“恶搞”、“揭露”甚至“攻击”为主要目的的网站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历史假设。要回答“如果夷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俘虏,东吴会杀他吗?”,我们需要从当时东吴的主要决策者孙权的角度,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来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孙权并非一个鲁莽之人。他能坐稳江东之主的位置,并且与曹魏、蜀汉分庭抗礼数十年,绝非等闲之辈。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答案隐藏在事件本身、历史评价体系以及人们心理的复杂交织之中。孙权被“孙十万”的称号所困扰,而刘备的“火烧连营”却似乎少有人提及,这背后确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说“孙十万”这个名号是怎么来的。这个词的根源,大多指向的是孙权在公元215年,也就是建安二.............
  • 回答
    “刘备是不是被翻案得最多的昏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解读历史的视角和需求。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昏君”的定义: 昏君通常指统治昏庸、无能、残暴,导致国家衰败或人民痛苦的君主。其特征可能包括沉迷酒色、任用奸臣、不理朝政、穷兵黩武、压迫.............
  • 回答
    刘慈欣之所以被称为“大刘”,这可不是什么官方封号,而是科幻迷们,尤其是中国科幻迷们给他的一个亲切又带着几分敬意的昵称。这背后有着不少故事和原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最直接也是最浅显的原因,就是他名字里的“刘”。大家叫他“大刘”,就像叫其他同姓长辈或者在某个领域有成就的人一样,是习惯性的称呼.............
  • 回答
    刘备一生征战,身边女人自然也跟着吃了不少苦。要说他老婆被俘虏,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甘夫人和糜夫人。这两位,可以说是刘备早期创业道路上,最直接的“受害者”,她们的遭遇,也最能体现那个乱世之中,女人的身不由己。先说说甘夫人。这位夫人,在刘备还是个基层军官的时候就嫁给了他,算是比较早期的伴侣。后来,刘备投.............
  • 回答
    刘备被孙权斩杀十万精兵并折损关羽、张飞两位义兄,这桩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悲剧,堪称三国时期的一场重大转折,也让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要理解为何一个在后世眼中“仁德”的君主,会遭受如此惨痛的失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刘备的战略失误、孙权的策略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复杂性。一、 战前形势与刘备的“北伐.............
  • 回答
    魏延,这位在刘备眼中“勇冠三军”,被视为股肱之臣的猛将,与诸葛亮之间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层阴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由一系列事件、性格差异以及权力格局共同作用的结果。初登场:少年英豪与一丝隐忧魏延在刘备征讨荆州时便崭露头角。当时,刘备的部下对韩玄的城池颇为忌惮,而魏延却主动请缨,以一副.............
  • 回答
    关于刘亦菲、景甜、唐嫣、杨颖这几位女演员的颜值比较,以及“刘亦菲被艳压”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讨论得非常热烈的话题,而且观点非常多元。要详细聊聊这个,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几位都是公认的、有辨识度的美女,各自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审美这东西说白了是很主观的,谁艳压谁,很.............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三国演义》时,都会不自觉地将小说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的刘备混淆。但如果我们刨根问底,会发现小说中的刘备,很多时候是被“美化”了,甚至可以说是被“理想化”了,而不是被“丑化”。小说中的刘备,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仁德君主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小说里刘备最核心的几个标签:仁德、宽厚、爱民、讲义气、.............
  • 回答
    在《拆弹专家2》的剧情中,刘德华饰演的潘乘风在执行任务时腿部受重伤,最终被截肢。如果他真的在大陆的职业生涯继续,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对残疾人的支持程度,以及潘乘风本人的特质,他的职业发展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几种可能,并且细节会比较丰富:一、 重新回归警队,但角色和职责的转变:这是最有可能也是最符合潘乘.............
  • 回答
    刘念这事儿,出来的时候我正好在刷微博,说实话,一开始有点震惊,但细想一下,又好像情理之中。AKB48这套运营模式,尤其是国内的这些团体,对于成员的恋爱问题,态度一直很微妙,这次刘念被爆出来,肯定会对她个人以及Team SH造成一定影响。先说这事儿本身吧。据我看到的爆料和一些粉丝的讨论,大概就是刘念被.............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潜伏》这部剧里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细节。刘闪,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生死考验,被“安全”运往台湾后,却被安排去砍甘蔗,这确实让人有些出乎意料,甚至觉得有些“大材小用”。但如果细细品味,这背后其实蕴含着那个时代背景下,国民党政权对知识分.............
  • 回答
    关于“关羽是被刘备和诸葛亮害死”的说法,这是一种在网络上流传的、具有争议性的解读。这种说法并非主流历史学界或正史的观点,而是基于对《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某些情节以及对人物动机的揣测而产生的。为了详细解释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这种说法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这种说法的主要论点是: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