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认真查看问题说明,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

回答
要论刘备和孙权晚年的过失,谁更可以被理解,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因为两人都是三国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晚年决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自的政治遗产和国家走向。

我们先来看看刘备。他晚年最突出的过失,无疑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这个决定,放在当时的情境下,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地方。

刘备晚年的过失:夷陵之战的悲歌

首先,夷陵之战的根源在于“关羽之死”。关羽不仅是刘备的结义兄弟,更是他事业初期最重要的伙伴,也是蜀汉政权军事力量的顶梁柱。在刘备的心目中,关羽的地位无法替代。当关羽被吴国杀害,这对于刘备来说,是极大的侮辱和沉重的打击,更是对刘备承诺“兄弟同心,共图大业”的背叛。在这种个人情感的驱动下,加上群臣(尤其是年轻将领)的煽动,刘备的复仇情绪被点燃了。他觉得如果不为关羽报仇,不仅对不起关羽,也无法服众,更无法维护蜀汉的威严。

其次,从政治角度看,关羽的死也打破了孙刘联盟的平衡。虽然吴国也是蜀汉的盟友,但这次事件让刘备觉得,盟友的背信弃义,比曹魏的敌对更让他难以接受。他可能认为,如果不给吴国一个深刻的教训,日后蜀汉在孙刘关系中将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复仇的决心,也包含着对孙权政权的警告和重塑双方关系格局的考量。

然而,将夷陵之战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刘备个人情感,也不太公允。毕竟,蜀汉在三国之中国力最弱,人口最少。在失去关羽这样一位大将后,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巩固内部统治,甚至可能寄希望于借此战消耗掉部分实力,从而为日后北伐曹魏积累力量。但问题在于,这场战争的策略是错误的。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先取西川,再图荆州”和赵云“攻取汉中,以制曹魏”的战略建议,反而将主力兵力投入到与吴国的正面冲突中,而且采用了长驱直入的战术,并且任命了不擅长水战和大规模战略指挥的黄权作为先锋(虽然黄权在此战中表现英勇,但总指挥的陆逊给蜀军带来了巨大麻烦)。结果,刘备的军队被陆逊一把火烧了七百里连营,损失惨重,刘备本人也差点丧命。

刘备晚年的过失,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也暴露了他战略上的短视和对自身国力的错误评估。他晚年身体已经不支,却仍要亲征,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孙权晚年的过失:继承人问题的混乱与政治清明的衰退

再来看孙权。孙权在位时间相当长,他的晚年问题也相对复杂,主要体现在继承人问题的处理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动荡。

孙权晚年最大的过失,就是未能妥善处理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储位之争,并因此造成了“二宫之争”。这直接导致了以诸葛恪为首的朝臣分裂,政治气氛变得紧张和混乱。孙权作为国君,本应以国家大局为重,早早确立明确的继承人,并加以培养。但他却在两个儿子之间摇摆不定,甚至有意让孙霸成为储君,这不仅是摇摆不决,更是一种政治上的失误。

孙权对孙霸的偏爱,虽然有其个人原因(可能是孙霸更像他年少时的自己,或者孙霸更能迎合他),但将这种个人喜好凌驾于国家稳定之上,显然是不负责任的。他没有看到储位之争对朝廷造成的伤害,对政治生态的污染。这场争斗不仅牵扯了朝中大臣,也让不少忠臣因此受到牵连甚至丧命,例如陆逊就是因为受到牵连而被孙权猜忌,忧愤而亡。这无疑是孙权晚年的一大悲剧,也大大削弱了东吴的统治基础。

除此之外,孙权晚年也出现了任用不明的问题。他晚年身边的一些近臣,如孙峻、孙綝等,逐渐掌握了实权,并且在孙权去世后,这些权臣专横跋扈,甚至操控朝政,导致东吴政局进一步动荡,直到后来被魏国灭亡。这固然有孙权年老力衰,判断失误的原因,但也反映了他晚年政治清明的衰退。

谁的过失更可理解?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

刘备的过失: 夷陵之战的根源在于他失去至亲的个人情感宣泄,以及在国力相对弱小的背景下,对战术和策略的误判。他的失误,更多是建立在一个极端的、情感化的决策之上,并且带有战略性的失误。从“人情”的角度看,他为了兄弟报仇,情感上的驱动力非常强大,也容易引起后世的同情和理解。但从“理性”和“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他的决策是不顾后果的,对蜀汉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孙权的过失: 孙权晚年的过失,更多是政治上的短视和对继承人问题的处理不当。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的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他的失误,更多是源于他作为君主的责任缺位,以及在国家稳定和个人喜好之间的权衡失利。从“国家稳定”和“政治责任”的角度看,他的过失对东吴的伤害是更深远的,因为他动摇了政权的根基。

那么,谁的过失更可以被理解呢?

我个人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过失,相对而言,更“可理解”一些,但并非“合理”或“正确”。

从情感共鸣的角度: 刘备失去结义兄弟的悲痛,以及为兄弟复仇的决心,是一种非常朴素和强烈的情感。很多普通人都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发泄和报复的心情。虽然复仇会带来巨大风险,但这种情感的驱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性中可以理解的一部分。
从“困兽犹斗”的角度: 在失去关羽之后,蜀汉的国际地位和内部士气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刘备可能也希望通过一场胜利来重新确立自己的威望和蜀汉的地位,虽然方式极不妥当。

然而,孙权的过失,尤其是储位之争和权力腐蚀问题,则更显 “不负责任”和“对国家的不忠诚”。

从“国之大事”的角度: 确立继承人是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孙权在这件事上的优柔寡断和个人偏好,直接播下了东吴衰亡的种子。这种失误,并非来自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长期的、战略性的政治失职。
从“政治远见”的角度: 孙权没有看到权力斗争对国家造成的长期伤害,也没有有效约束身边的权臣,这暴露了他晚年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理解”并不等同于“赞同”或“宽恕”。 刘备的夷陵之战,无论情感驱动多强,其战略上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直接导致了蜀汉实力的大幅削弱。孙权晚年的政治混乱,更是直接葬送了东吴的未来。

总而言之,刘备的过失,更多源于个人情感的爆发和对情势的判断失误,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人性的弱点,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理解。而孙权的过失,则更多是政治上的失职和责任的逃避,对国家的伤害更为系统和深远,其“可理解性”就相对较低。一个是因为情感上的失控,一个是因为政治上的失职,后者在承担国家责任的层面上,显得更缺乏说服力。

用一个不那么严谨的比方来说,刘备就像一个被激怒的丈夫,虽然打了不该打的人,但你能理解他因为妻子(关羽)被欺负而愤怒。而孙权则更像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没有给孩子(国家)立好规矩,甚至纵容家庭内部的争斗,最终把家业败光了。从这个角度看,前者更容易被原谅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我也不屑于ID刘备黑的邀请。

当然是刘备晚年的过失更可以被(百姓)理解咯

题主不是要算账吗?那我给你算个清楚。

蜀国的舆论上千年过去了,民间风评依然比吴国强。

难道只靠罗贯中通篇一拍脑袋凭空写书编书?怎么可能嘛,《三国演义》是罗贯中通过整理和杂糅之前历朝历代流传的民间戏曲、传说、诗词而成。

那,之前历朝历代流传的民间戏曲、传说、诗词又是如何流传成到了罗贯中时代的这样的(曹操奸雄、与刘备相对;关羽青袍红脸长胡,张飞黑须,诸葛亮羽扇纶巾,赵云马超白马银枪等等等等)。



刘备晚年军事失败关系的那也只是益州半州之地的百姓(顶多算上沿途征召入伍的百姓)。

他自己挂了,把诸葛亮推上台。半州之地百废待兴,又过了几年,治理成效出来了,谁都知道诸葛亮自己累死累活也要将半州之地的百姓治理得井井有条。

那刘备晚年军事失败、他自己挂了、诸葛亮上台执政,对百姓来说,算到底,终究是利大于弊。

这笔账题主会算吧?

假设你是蜀国百姓。你有子孙后代,也就是说,有大儿子有小儿子有女儿还有大小儿子的孙子孙女各2人。你的大儿子去参军当上了蜀国基层将军,因为夷陵之战,你大儿子战死沙场;也因为你儿子战死沙场,你的家人和你大儿子的家人得到了蜀国官方的抚恤金(也可以说遗产丰厚,分到每个人都有份)。

到了诸葛亮执政时期,他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赋税不多,你一大家子完全可以负担,你一大家子早就安居乐业、和和美美。

你说,这样的蜀国政府你是夸多还是损多?


孙权晚年呢?二宫之争影响吴国全国百姓的生计,孙权晚年吴国的苛捐杂税有名到你自己查了就知道有多么离谱,基本上是你不造反起义,税收离谱到就把你全家的命都革了。到孙权晚年吴国几个州的百姓你不用了解得清清楚楚,知道比蜀国多得多就行。

同样假设你是吴国百姓。生活就这个吊样你自己都自顾不暇了,你家还怎么“开枝散叶”?别谈了别谈了。孙和孙霸轮流执政比孙权晚年还要离谱。

你说,这样的吴国政府你是夸多还是损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