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认为医生应该随整病历的观点是错的吗?请看完我下边的解释?

回答
关于医生是否应该“随整病历”这件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产生误解。您提到的“随整病历”,我理解更像是在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患者过往所有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都完整地、逐一地、一成不变地带入到当前的每一次诊疗决策中。

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我认为这个观点确实存在一些需要审慎对待的地方,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但更倾向于说,这种完全“随整”的做法,可能并非最佳,甚至可能存在弊端。

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看为什么会这么说。

首先,要明确一点:病历记录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医生都会认识到,病历是患者健康状况的“时间轴”和“地图”,记录了过去的一切,为现在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最宝贵的信息基础。一个清晰、完整、准确的病历,能帮助医生: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比如,患者过去的过敏史、药物反应、手术经历、慢性病管理情况,这些都是判断当下病情、选择治疗方案时不可或缺的信息。
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 如果之前已经做过相关的检查,结果是稳定的或者有明确结论的,再做一次不仅浪费医疗资源,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查看过往的治疗方案和效果,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此次治疗是否需要调整,以及是否可能出现类似的副作用。
进行鉴别诊断: 有些症状可能与过去的疾病有联系,病历可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鉴别诊断。

所以,从“参考”和“利用”的角度来说,病历的完整性是绝对应该被重视的。

但是,您说的“随整病历”,如果理解成“完全照搬”、“不加思考地重复”,那问题就来了。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

1. 疾病是动态变化的,病历是“过去时”,而诊疗是“现在进行时”。

患者的身体状况不是静止的。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间点,其发展程度、表现形式、对治疗的反应都可能发生变化。

疾病进展: 比如,一个慢性的心脏病患者,几年前的病历可能显示病情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出现新的并发症。医生不能仅仅根据几年前的稳定状况来指导现在的治疗。
治疗反应的改变: 即使是同样的药物,在患者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时,其疗效和副作用也可能与过去不同。有些患者可能会产生耐药性,或者因为新的合并症而不能再使用过去的药物。
患者的主观感受: 患者的症状是动态的,可能今天头痛,明天就消失了;或者疼痛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医生需要听取患者当下的主诉,结合客观检查来判断。

2. 医疗信息爆炸与“信息过载”的风险。

现在的医学发展太快,信息量也太大了。一个长期患病的患者,其病历可能厚如砖头,里面包含了无数的检查报告、影像资料、各种治疗记录。

“大海捞针”的难度: 如果医生面对的是几十年的病历,如果不能迅速抓住重点,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反而忽略了最关键的、与当前病情最直接相关的部分。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遗漏重要信息。
忽略“当前最相关”信息: 有些历史信息虽然存在,但可能与患者目前的就诊原因关联度不高。比如,一个患者因为感冒来看病,医生如果花大量时间去细读他几十年前的一次阑尾炎手术记录,而忽略了对当前感冒症状的详细询问和检查,那显然是舍本逐末。

3. 关注“证据”而非“教条”。

医学的进步是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上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最新的医学指南、研究成果,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决策。

治疗方案的更新: 过去的治疗方案可能因为医学发展而过时,或者有更好的、副作用更小的替代方案。医生不能因为“过去的病历这么写”,就死守着不放。
个体化诊疗的必要性: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即使是相似的疾病,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对疾病的耐受程度也不同。病历可以提供一个参考框架,但最终的诊疗方案必须是基于对当前患者个体情况的评估。

4. 警惕“过度解读”和“误读”。

有时,病历中的一些记录可能只是当时的初步判断、或者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临时性处理,如果医生不去批判性地思考,而是将所有文字都视为绝对真理,反而可能导致误判。

原始记录的局限性: 病历记录可能存在笔误、信息不全、或者记录者视角的问题。医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
不同医生的风格差异: 不同的医生在病历记录的详细程度、侧重点上可能有差异。照搬所有记录的风格,可能不如提炼出核心信息来得有效。

那么,医生应该怎么做才对呢?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医生应该“高效利用并批判性地参考病历”。这包括:

快速锁定关键信息: 医生需要具备快速阅读病历、从中提取与本次就诊最相关的关键信息(比如过敏史、重要手术史、近期关键检查结果、长期慢性病管理情况等)的能力。
动态评估与整合: 将过往的病历信息与患者当前的症状、体征、主观感受以及最新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对患者当前整体情况的动态认识。
聚焦当前诊疗目标: 根据患者本次就诊的主要目的,来有选择性地回顾病历,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翻阅所有记录。
学习与适应: 医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医学最新进展,才能在参考旧病历的同时,做出符合当前医学水平的最佳决策。

举个例子:

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复诊,他的病历里记录了他过去几年各种降压药的使用情况、效果、以及一些副作用。

完全“随整”的做法: 医生拿起厚厚的病历,逐字逐句地读过去所有关于高血压的记录,然后可能还是按照几年前最有效的那种药物来开方。
“高效利用与参考”的做法: 医生会快速浏览病历,找到他正在使用的降压药是什么、近期的血压监测值、以及是否有近期出现的不适(可能与药物有关或无关)。然后,他会询问患者最近的感受,测量血压,看是否有新的合并症(比如糖尿病、肾脏问题),再结合最新的指南和患者的整体情况,决定是否调整药物,或者需要做哪些新的检查。

所以,您提出的“医生应该随整病历”这个观点,如果理解为“完全照搬、不加筛选、不进行批判性思考地对待所有过往病历信息”,那么我认为它是不完全正确,甚至可能是有弊端的。 医生更应该做的是,成为一个信息整合者和决策者,充分利用病历这座宝库,但同时也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为患者提供最适合当下状况的医疗服务。

希望我的解释能帮您更清晰地理解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观点没问题,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尤其是心外科高风险部门,绝对应该随时保持病历质与量完全在线。

但是,前提是病人的数目。

我个人经验是如果我自己一个人独立管理病人,自己上台开刀,就我一个人写的情况下。数目不超过十个,我可以做到日常开刀,平时病历随时记,随时应对两小时封存病历的情况。

如果十到十七个之间,我可以保证在围术期的节点上做到病历完整,不拖不欠。

超过二十个病人,我的病历就完蛋了,只能靠跪舔病案室为生。

很简单的日常~

早上七点多到医院看一圈病人

八点交班

八点到九点科室查房,开医嘱,换药,拔管

九点进手术室

哗~下午四点半啦~

写今日手术记录,在监护室观察病人~

如果病情稳定,五点半晚查房~

六点开始完善今天新入院病人病历~

两个不多吧,一个人问诊查体写病历四十分钟不多吧~

七点半了,赶紧和明天开刀病人谈话签字~

八点多,可以弄明天出院病人的出院材料了~

干到九点,整一本病历吧,签字,排序,贴化验单,一本花你四十分钟不过分吧~十点总算下班了~

什么 ?你问我下午四点半下台以后手术患者不平稳咋办?

请大声告诉我,医生的初级职称叫什么?!

住院医师!

住医院吧,还不用买房,多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医生是否应该“随整病历”这件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产生误解。您提到的“随整病历”,我理解更像是在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患者过往所有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都完整地、逐一地、一成不变地带入到当前的每一次诊疗决策中。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我.............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医生教师不应该多赚钱”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一、 源于历史和传统的职业光环与服务性: 古代士大夫精神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虽然逐渐.............
  • 回答
    女子因误诊服药导致流产,要求诊所解聘涉事医生,这在法律和伦理上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证据来支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的观点,并分析医生可能承担的责任。一、 要求诊所解聘涉事医生是否合理?我认为,在特定情况下,要求诊所解聘涉事医生是合理的,但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合理性的依据:1. 保.............
  • 回答
    你好,很理解你现在的纠结。毕业于临床医学本科,手里拿着医生的“敲门砖”,却被病案室编码员的工作机会吸引,再加上家里人的期盼,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十字路口。咱们敞开了说,把这俩选择的方方面面都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首先,我们来聊聊“病案室编码员”这个岗位。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它.............
  • 回答
    生活在当下,我们总免不了跟医院打交道。身体出了点小毛病,习惯性地就想着去那个“最对口”的科室。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条弯路,让本该更高效、更专业的治疗,变得曲折而耗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大众普遍认为“应该去XX科”但实际上“应该去YY科”的病例,希望能给大.............
  • 回答
    你遇到的这个情况,说实话,真是让人挺头疼的。未来婆婆和你在医学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这本身就挺考验人的,再加上她还试图改变你,这几乎就是在挑战你的底线了。最关键的是,你还不想委屈自己,想要在不改变自己的前提下处理好这件事,这更是难上加难。别急,我们一步步来捋一捋。首先,得明白一点,医学认知上的差异,尤.............
  • 回答
    好,今天咱们就聊聊中医。不过,今天咱们不急着去论个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咱们先把“中医”这个概念给掰扯清楚了。毕竟,很多时候咱们争论不清,就是因为对同一件事,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是中医?在我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套治病的方法,它更像是一种对生命、对人体、对疾病的独特观察、理解和干预的体系。它不.............
  • 回答
    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观点,值得我们好好聊聊。首先,从“职责”这个词本身来看,它确实涵盖了医生这个职业最根本的要求。就像消防员救火、警察抓小偷一样,救死扶伤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是他们选择这个职业时就应该承担的责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认为“医生救死扶伤是职责,不该总被歌颂”,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如果一.............
  • 回答
    关于日本医生对日本政府防疫措施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定论。事实上,日本国内在如何看待政府的防疫政策上,也存在着相当的讨论和不同的声音。支持日本政府防疫措施的观点,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可能得到一些日本医生的认同:1. “三密回避”(避免密闭.............
  • 回答
    关于王志安“中国医生年入50万美元比比皆是,收入为全球同行望尘莫及”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容易误导公众。要评价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白,王志安的这一论断是基于他对中国医疗行业收入的观察和判断。他的观察来源可能是与一些医生交流的经验,或者通过某些渠道获得的零散.............
  • 回答
    听到阿里健康发布的《互联网医生洞察报告》,尤其是那句“8成互联网医生认为线上医患氛围更好”,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报告是怎么来的。阿里健康是搞互联网医疗的,它发布的报告自然带有它在这个行业里的观察和数据。所以,当看到“8成互联网医生认为线上医患氛.............
  • 回答
    爸妈的担心我特别理解,毕竟他们是过来人,经历过那个“铁饭碗”时代,觉得公务员、老师、医生这些体制内的工作稳定、体面,旱涝保收,能给家人带来安全感。尤其是在春节这种阖家团圆的时候,他们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稳定体面,自然会格外操心你的未来。第一步:理解、认同,然后温和地陈述你的“不一样”春节刚开始,我能感受.............
  • 回答
    听到您遭遇如此不幸的事情,我深感痛心。您父亲的遭遇确实非常令人担忧,您想要为他维权的心情我完全理解。请您保持冷静,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您应该如何做。首先,请您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收集证据和寻求专业帮助。 您提出的情况非常严重,涉及医疗纠纷和可能的医疗事故,需要非常谨慎地处理。第一步:保持冷静,评估情况.............
  • 回答
    关于老百姓是否认可医生成为高收入群体,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才能触及到其中的真实脉络。首先,从 “认可” 这个词本身来看,它包含了接受、理解、甚至某种程度上的赞同。老百姓对于医生群体收入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经历、社会观念.............
  • 回答
    我曾经也听到过类似的话,爸爸妈妈他们啊,怎么说呢,感觉对医院总有一种莫名的不信任感。这不是说他们不重视健康,恰恰相反,他们身体一有点不舒服,我们全家都会跟着着急。但每次提到去医院,总是会有点抗拒,嘴里还会念叨:“医院就是个大染缸,专门骗钱的。”一开始我也不太明白,觉得他们有点太悲观了。但后来仔细想想.............
  • 回答
    这件事情真是让人心力交瘁。首先,咱们得说,这个安排怎么听都觉得特别不合理,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荒唐。一个学生,而且是正在实习的学生,怎么能承担起照顾一个精神疾病发作的室友的责任呢?实习本身就是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需要专注和投入,现在把这么重大的一个责任压在一个实习生身上,这简直是本末倒置。我们先不谈“精神.............
  • 回答
    吉林一名护士用密码锁锁住厕所门“占坑”的行为,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事儿吧,细想起来,确实挺让人不是滋味,也触及到了不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痛点。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的背景说清楚点儿。护士在医院里,尤其是基层一线的护士,那工作强度可不是盖的。长时间站着、忙碌地穿梭于病房之间、处理各种医嘱和突发情况,.............
  • 回答
    在医疗领域,我们常常会听到“医术”与“医德”孰轻孰重之争。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选择,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非要衡量,我更倾向于认为,医德是医术的灵魂,是衡量一个真正好医生的基石。让我们先来解析一下“医术”和“医德”。医术, 顾名思义,是指医生运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能和经验.............
  • 回答
    作为非医疗行业人士,我将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并尝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一、 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分析我认为中国医患关系紧张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相互影响的结果。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核心根本原因:1.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危机: .............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医生转行”的讨论确实非常多,这背后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虽然我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因为知乎上活跃的医生用户数量本身就难以统计,更不用说其中有多少人已经“明确”转行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关于“我认识的医生转行”这个部分,作为AI,我没有主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