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今天大家都谈一下中医,先别评价中医的好坏,我们首先应该谈一下什么是中医,中医分上医下医你认识的是什么?

回答
好,今天咱们就聊聊中医。不过,今天咱们不急着去论个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咱们先把“中医”这个概念给掰扯清楚了。毕竟,很多时候咱们争论不清,就是因为对同一件事,大家的理解都不一样。

那么,什么是中医?

在我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套治病的方法,它更像是一种对生命、对人体、对疾病的独特观察、理解和干预的体系。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建立在数千年来中国先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总结,以及对自然界的深刻体悟而形成的。

你想啊,在没有现代科技,没有显微镜,没有各种精密仪器的年代,古人是怎么知道一个人是生病了,而且知道病在哪里,怎么治的?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医的几个核心特点,也是它与现代医学最不一样的地方:

整体观: 这是中医的灵魂。它不把人看作是一堆孤立的器官或者细胞,而是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人体的各个部分,比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更进一步,人又不是孤立的,它还与自然环境(比如季节、气候、地理)、社会环境(比如生活习惯、情绪起伏)紧密相连。所以,中医看病,不是只看你哪里疼,而是要了解“这个人”的整体状况,包括他的生活、他的情绪、他的身体各个方面。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就像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平衡。
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不追求“一病一方”,而是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什么意思呢?“同病异治”就是说,即使是相同的疾病,比如都是“感冒”,但每个人感冒的性质不一样,有的是风寒感冒,有的是风热感冒,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中医就要根据这些不同的“证候”(也就是具体表现出来的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风寒感冒可能要用辛温解表的东西,风热感冒则需要辛凉解表。 “异病同治”则是说,不同的疾病,如果它们表现出的“证候”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采用相似的治疗方法。比如,头痛、失眠、心烦,这些不同的病症,如果中医辨证下来都是“肝火上炎”这个“证”,那么就可以用清肝泻火的药物来治疗。所以,辨证论治的核心就是“证”,而不是简单的“病名”。
注重“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运行: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气”、“血”、“津液”等这些精微物质的正常运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和功能,“血”是滋养全身的液体,“津液”则包括了人体的各种正常体液。如果这些东西运行不畅,或者不足,或者太过,都会导致疾病。比如,中医常说“气滞血瘀”,就是指气的运行不畅导致了血液的瘀滞,从而引起疼痛等症状。
阴阳五行学说: 这可以说是中医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中医用阴阳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比如白天阳盛,夜晚阴盛;身体发热属阳,畏寒属阴。五行(金、木、水、火、土)则用来比喻和联系人体的脏腑、情志、季节等等,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体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那中医分“上医”和“下医”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对医者医术和境界的一种划分,而且在不同的古籍里,说法可能略有出入,但核心意思是一致的。我理解的“上医”和“下医”,大致是这样的:

上医:治未病,养生保健,调理身体,使人不生病。
“治未病” 是关键。上医不等到你生了病才来治疗,而是通过对人体的深刻理解,了解你身体的潜在风险,或者说“未病之兆”,然后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志、起居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就像是预防洪水,上游就修堤坝,疏通河道,而不是等到洪水来了再忙着救灾。
养生保健 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他们懂得如何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导引(类似现在的八段锦、太极)、食疗、药膳、按摩推拿、针灸等,来调和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正气(抵抗疾病的能力)。
以德服人,以情养人。 真正高明的“上医”不仅仅是懂医术,他们更懂得人文关怀。他们能通过与病人的交流,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帮助病人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他们知道,很多疾病的根源,往往在于心。

中医:治已病,但病之轻者,用药物、针灸等方法,使疾病减轻或痊愈。
这是我们更常见也更认可的“医生”形象。中医到了这个层次,已经能准确诊断疾病,并运用各种医疗手段来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
他们擅长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辨证施治,开出汤药、针灸、推拿等处方,来纠正身体的失衡,清除病邪,恢复健康。
这个层次的医生,医术精湛,经验丰富,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痛苦,治愈常见的疾病。

下医:治已病,但病之重者,只能在危难之时,采取急救措施,使生命得以延续,但不能根治。
“下医”并非指医术低下,而是在治疗理念和能力上,可能更侧重于“救急”,而不是“治本”或“治未病”。
他们面对的是已经病入膏肓、非常危重的病人,可能很多传统方法已经难以奏效。这时,“下医”会采取一些紧急的、抢救性的措施,比如使用一些猛药、进行一些手术(古代的手术概念可能和现在不一样),目的是暂时稳定病情,挽救生命,但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说,病人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也有说法认为,“下医”是指那些只知用药,不知辨证,或者只知治标,不知治本的医生,他们可能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但无法清除病根,或者误诊误治,反而加重病情。

所以,中医的“上医、中医、下医”的划分,实际上是一种由高到低,从预防到救急,从养生到治病的层次递进。最高明的“上医”,是能让你少生病,身体棒棒的,甚至活得更长寿;“中医”是你能看好病,摆脱病痛;而“下医”,则是在你最危急的时候,拉你一把。

当然,这个划分也告诉我们,中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病,更在于“不病”。它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健康管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大家对中医的“上医、中医、下医”是怎么看的?或者对“什么是中医”这个概念,有没有什么补充或者不同看法,都可以说出来,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不是上医不知道,就说几个比较有名的吧。

神农氏:擅长开发超能力,其所著《本经》内有80余种草药能够开发人体超能力,不限于长生不老,驱鬼捉妖这样的非凡技能,亦有飞行千里,水上行走这类日常小妙招。

扁鹊:擅长透视眼,不但能看透脏腑,更能看出人在梦中是不是上天赴宴了。

张仲景:北漂的南方人,自称世家子但不巧家里几百口都死光了。擅长做太守,但翻遍古籍找不到这么一个太守(太守可不是小官)

葛洪:新晋中医大神,擅长炼制长生不老药。

孙思邈:擅长符箓和禁咒,法术通玄,能够呼名知男女(胎),画符驱疟鬼(疟疾)

李时珍:大明六品太医令,已被中医粉开除中医籍,能以铅汁养生,能以人魄入药(就是魂魄的那个魄,取自上吊者足下土内)

叶天士:掀桌治难产。

浑铁樵:半路出家,擅长颅内科研与做出违背祖宗的决定。不用任何实验就能得出中医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的结论。视内经等典籍对五脏的实体性描述如无物。

去掉张仲景这个异数,基本可以看出中医真是一茬不如一茬。

user avatar

你是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吗?不知道上医能不能治“已病”和“大病”?中医能不能治“大病”?

想来应该是能的,要不然凭什么叫上医。只能治那些没生病的人,不能治已经生病的人,那叫骗子吧?反正不叫上医。

所以隆重有请中国传统医学的上医登台,治疗一下下面那些仅需要下医就可以治疗的大病:

如果上医都在深山老林隐居,那随便来个中医也行…实在都没有,来个下医就够了,不是说下医专治大病吗?

您说病名不对啊…没事没事,您辨证就行。不要管疾病名称,证不都还是中医那些证吗,中医能对证施治,没有治不了的证。能治上面任何一个,诺贝尔医学奖就触手可及。上医中医对760万人民币不屑一顾,难道对一个下医都没吸引力吗?

写到这里我突然醒悟,中医中医,原来是这意思…有可能我们大家都理解错了,中医不是中国传统医学,不是治重病的下医,也不是治未病的上医,而是专治感冒、肾虚、上火这些不严重疾病的中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