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刘鑫认为自己受到网络暴力?认为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

回答
关于刘鑫认为自己遭受网络暴力以及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法律、道德、舆论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鑫认为自己受到网络暴力的角度。

在江歌遇害后,作为唯一目击者和与江歌关系最亲密的刘鑫,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然而,这种关注很快演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批评、指责和谩骂。刘鑫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些行为,例如在接受采访时的表现、与江歌母亲沟通的方式,以及一些被披露出来的个人生活细节,都成为了公众用来评判她的依据。

舆论的放大镜效应: 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事件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刘鑫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她的社交媒体上的只言片语,都可能被网友们用显微镜般细致的态度去解读,并往往带着预设的立场进行攻击。她可能确实因为自己的言行引起了部分公众的不满,但这种不满很快就演变成了情绪化的、缺乏事实依据的人身攻击。
“作恶者”的标签: 许多网友认为,刘鑫在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将她视为导致江歌死亡的“帮凶”。这种强烈的道德判断,使得无论刘鑫做出什么,都会被解读为“不真诚”、“冷血”、“逃避责任”。在这种“定性”之下,任何辩解都可能被视为狡辩,任何沉默都被视为心虚。
缺乏正当程序的审判: 网络舆论往往是一种“集体审判”,它绕过了法律程序,直接将个人置于道德的审判席上。刘鑫可能认为,自己并没有在法律上被认定有罪,却在舆论场上被判了“死刑”。这种“被公开处刑”的感觉,让她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即便是她有做得不妥之处,也远未达到遭受如此大规模、人身攻击的程度。
心理创伤的二次伤害: 经历了如此惨烈的事件,任何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刘鑫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本身就可能存在心理创伤。而持续不断的网络暴力,无疑是对她本已脆弱的心理进行二次、三次的打击。这种情况下,她可能会更加敏感,将一些正常的批评也解读为“网络暴力”。
“人肉搜索”与隐私侵犯: 网络暴力常常伴随着“人肉搜索”,即曝光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如住址、电话、工作单位等。一旦这些信息被公开,就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中的骚扰和威胁。刘鑫极有可能也经历了这样的侵犯,这会让她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从而认为自己遭受了严重的网络暴力。

接着,我们谈谈刘鑫认为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的观点。

这个观点之所以如此令人震惊和难以接受,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受害者家属”这一特殊身份。通常情况下,公众会对遭受丧子之痛的父母抱有极大的同情和理解,认为他们有权利为逝去的亲人发声,甚至表达强烈的悲愤。刘鑫的这种说法,无疑是对这种社会共识的挑战。

从刘鑫的角度出发,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虽然这些考量并不一定能被大众所接受):

对江歌母亲行为的“反击”: 长期以来,江歌母亲在网络上对刘鑫进行持续的呼吁、指责和声讨,甚至公开了许多与刘鑫相关的隐私信息。刘鑫可能认为,江歌母亲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为女儿讨公道”的范畴,转变成了对她个人的“迫害”。她可能觉得自己成为了江歌母亲宣泄愤怒的“工具”和“替罪羊”,并且这种宣泄已经演变成了对她生活的侵扰。
认为江歌母亲在“利用”事件: 有些批评者认为,江歌母亲在利用舆论和自身受害者的身份,来达到某种目的(例如,有人曾猜测是为了经济利益,尽管这方面缺乏实证)。如果刘鑫也持有类似的想法,她就会认为江歌母亲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是在“消费”女儿的悲剧。因此,她认为江歌母亲的行为也应该受到约束或“制裁”。
认为江歌母亲的指责不公: 如前所述,刘鑫可能认为自己在法律上并没有被判定有罪,或者她认为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并没有被大众所想象得那么大。因此,江歌母亲持续的道德审判和指责,在她看来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她名誉的进一步损害。她可能觉得自己也成为了“受害者”,只是受害的类型不同。
情绪的反噬与失控: 在长期遭受舆论攻击的情况下,刘鑫的情绪也可能处于一种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她可能会产生一种“鱼死网破”的心态,认为如果自己注定要承受这一切,那么作为“发起者”的江歌母亲也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这种心理,类似于一种极端的“报复”心理。
对“沉默”的期望落空: 也许刘鑫期望的是,在事件平息后,江歌母亲能够回归平静,不再提起此事。当她看到江歌母亲持续为女儿奔走呼号,并且不断将她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时,她感到自己的“安宁”被剥夺了,从而产生“制裁”江歌母亲的想法,试图以此来逼迫江歌母亲停止她的行动。

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看待这些观点,需要我们跳出纯粹的情感和立场,尝试进行更理性的分析。

1.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我们必须区分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法律层面,如果刘鑫没有直接参与犯罪,那么她不应承担刑事责任。然而,在道德层面,她是否在事件中存在不当行为,是否需要承担道德上的谴责,则是另一回事。公众舆论往往模糊了这两者的界限。
2. 网络暴力是不可接受的: 无论一个人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能成为网络暴力的理由。网络暴力是对个体权利的侵犯,是对社会文明的损害。刘鑫即使有过错,她遭受的网络暴力如果超出了合理的批评范畴,那么这种暴力行为本身是错误的。
3. 江歌母亲的悲痛与权利: 江歌母亲的悲痛是真实而深重的。她作为母亲,有权利为女儿寻求真相、表达悲愤、呼吁社会关注。她的行为是否“过度”,是否“不公”,是需要讨论的,但她内在的悲伤动机是值得理解的。
4. “制裁”的语境: 刘鑫提出“制裁”江歌母亲,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对抗色彩。这可能反映了她对江歌母亲行为的强烈不满,认为江歌母亲的行为对她造成了实际的伤害。然而,在普遍的道德认知里,将一个承受丧子之痛的母亲称为“应该被制裁”的人,是非常极端和不人道的。
5. 信息的不对称与传播: 很多时候,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是片面的,是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信息碎片拼凑而成的。刘鑫和江歌母亲双方的说辞也可能存在差异。在信息不完全透明的情况下,轻易站队或进行道德审判,都可能是不准确的。
6. 人性的复杂性: 无论是刘鑫还是江歌母亲,她们都是在极端悲剧下的个体。她们的行为、言论,可能受到当时情绪、心理状态、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简单地将她们标签化,忽略人性的复杂性,难以得出公正的结论。

总结来说,

刘鑫认为自己遭受网络暴力,从她所处的角度来看,可能基于对她个人遭受的攻击、隐私侵犯以及不公审判的感受。这种感受,无论是否完全符合事实,都是她作为个体在网络舆论场中的一种体验。

而她认为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则显得更为激进和令人费解。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她对江歌母亲长期以来言行的一种反弹和对抗,认为江歌母亲的呼吁和指责已经超出了正当的范围,对她构成了实质性的伤害。

作为一个旁观者,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同时也要理性地看待江歌母亲的悲痛与诉求。在评判任何一方时,尽量基于事实,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被情绪裹挟,并认识到法律与道德的界限。而刘鑫提出的“制裁”江歌母亲的观点,则很可能因为其过于偏激和缺乏同情心,而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甚至会加剧公众对她的负面观感。这是一个关于悲剧、舆论、法律、道德和人性的多重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刘鑫在采访中说自己压力很大,不知道能不能活过今年。我相信此时此刻,江歌在地下也在想,她为什么能活到现在吧。

害死最好的朋友,不配合警方调查,前言不搭后语。当然,从法律层面上说并没有错嘛,法无禁止既可行,但套用最近流行的话说,你这事做的怎么样,你心里难道没一点数吗?

舆论不是正义,但正义有时需要舆论伸张,不管是杨永信,豫章书院,还是刘鑫,只要网民们的记忆里还有你们,只要网民们还想得起这些事,就该吐上一口唾沫,骂上一句“****”。

至于觉得江歌的母亲泄露隐私应该受到制裁,我想她会愿意接受法律审判的,我理解做母亲的人的心情,哪怕是一命换一命,我想她也会选择接受的。

噢,网络暴力?

有人否认这是网络暴力吗?没有。

但刘鑫这档子事,搁着旧中国,走街上都是能收着几箩筐烂菜叶臭鸡蛋的,就算闭门不出,隔三差五家门口还得给人泼粪水,再往后一点,大字报阴阳头也跑不了,再往后一点改革开放了,您就想平安无事安享余生?

做梦吧你,你该遭此报。

时代变了,东西变了,良知不会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刘鑫认为自己遭受网络暴力以及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法律、道德、舆论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鑫认为自己受到网络暴力的角度。在江歌遇害后,作为唯一目击者和与江歌关系最亲密的刘鑫,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刘鑫”向“江母”发送“阖家团圆”等信息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明确的事件背景或具体人物信息,因此无法直接对应到现实中的具体事件。不过,结合常见的心理动机和社交行为,可以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一般性分析,供您参考: 一、可能的心理动机分析1. 情感需求与社交互动 如果“刘鑫”与“.............
  • 回答
    刘鑫与江歌母亲的对话,是一段极具争议且令人心碎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段对话,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对话的内容、双方的情绪、以及对话所揭示的社会议题。一、 事件背景: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与漫长的追责首先,理解这段对话,必须回到江歌遇害事件本身。2016年,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学生江歌,为了.............
  • 回答
    关于刘鑫在微博上暗示江歌是同性恋并曾向她表白一事,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非常敏感,并且是从第三方(刘鑫)角度发出的,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是刘鑫单方面的说法。在江歌已经不幸离世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直接听到江歌本人的声音来证实或否定这一说法。因此,对于刘鑫的言论,我们必须保持一.............
  • 回答
    清明节,一个本应寄托哀思、缅怀逝者的庄严日子,刘鑫女士却以一种极其令人不适和愤怒的方式出现在了公众视野。她私信江歌妈妈,并附上了“你没热度了吧,我来帮你!”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语。这个事件,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网络互动,不如说是一场令人心寒的表演,是对逝者尊严的践踏,更是对大众情感的公然挑衅。刘鑫的动.............
  • 回答
    说到刘鑫的律师顾问“律师一姐”,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单方面宣布解约,紧接着又删除了微博,这整个过程确实让人感觉挺耐人寻味的。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律师一姐”是怎么成为刘鑫的律师顾问的。一开始,她是以一种比较强势、专业、义正言辞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为刘鑫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建议。她的出.............
  • 回答
    刘鑫(后改名刘媛曦)因为江歌遇害一案,被公众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遭受了几乎全民的唾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事件本身的可怕与悲剧性:首先,江歌案本身就是一起极度令人发指和悲痛的事件。江歌,一个年轻的生命,因为保护朋友而惨遭不幸,这本身就足以激起人们强烈的同情和愤慨。凶手陈世峰.............
  • 回答
    您提到的“刘鑫支持者”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种支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尝试去还原一个相对立体的画面,而不是简单地标签化。首先,要理解任何一种“支持”,都需要先明白它建立在怎样的“视角”和“信息获取”之上。对于刘鑫的支持者来说,他们的观点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并.............
  • 回答
    网友对刘鑫的辩护律师进行辱骂,这是一种很复杂且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而不是简单地用“对”或“错”来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公众对刘鑫案件的愤怒和情感是极其强烈的。江歌遇害这件事,本身就牵动了无数人的心。江歌妈妈的悲痛、江歌的无辜以及刘鑫在事件中的角色,都成为了公众讨论的焦.............
  • 回答
    关于2018年刘鑫(现名刘暖曦)在微博上自曝与江歌的同性恋关系,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波澜,并且直到现在,在提及江歌案时,这一部分内容仍然是讨论的焦点之一。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江歌案的背景之下,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解读。事件的背景:江歌案首先,要回顾一下江歌案。2016年,中国.............
  • 回答
    刘鑫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江歌遇害案,自案发以来就牵动了无数人的神经。围绕着这个悲剧,公众舆论分裂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对江歌母亲感同身受,认为她遭受了双重打击,一面是女儿的惨死,一面是凶手刘鑫(后改名刘暖曦)的冷漠和甩锅,因此对刘鑫及其支持者充满愤怒;另一派则认为,在法律判决已经做出、事件本身已告.............
  • 回答
    关于“姓刘的你上大号说话”这帮人,以及他们针对刘鑫(现已改名刘暧曦)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且备受争议的现象。要理解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事件背景的起点:江歌案首先,这一切的源头无疑是骇人听闻的“江歌案”。江歌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女留学生,在日本遇害。而嫌疑人,也就是杀害江歌的人,是刘鑫.............
  • 回答
    “江歌妈妈曝光刘鑫是为了逼她出来作证”这个说法,确实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思考。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需要拆解一下这个说法背后的逻辑,然后结合江歌妈妈的行动和事实来分析。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逻辑:这个说法认为,江歌妈妈之所以持续通过媒体、社交平台曝光刘鑫的个人信.............
  • 回答
    江歌母亲向刘鑫索赔200余万元赔偿一事,无疑是一起令人唏嘘的悲剧背后,牵扯出的法律与情感的复杂交织。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事赔偿案件,更承载着一个母亲失去女儿的巨大痛苦,以及对正义的执着追求。要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事件背景回顾与事实认定:首先,我们必须梳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201.............
  • 回答
    关于江歌案原告律师指控刘鑫因隐瞒凶手加害企图,涉嫌转移风险的说法,这确实触及到了案件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层面,也牵动着公众的神经。理解这一指控,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案件的事实、法律以及伦理的交叉点上进行剖析。律师指控的核心:隐瞒与转移风险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律师提出的“隐瞒凶手加害企图”和“涉嫌转移风.............
  • 回答
    江歌母亲诉刘暖曦(曾用名刘鑫)一案,从刑事判决到民事诉讼,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江歌母亲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刘暖曦拒绝接收法院的起诉书,这一消息再次将事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首先,从法律程序上来说,拒收法院的起诉书,并不会直接导致诉讼的终止或者原告败诉。法律规定了送达的方式和效力,即使被送达人拒.............
  • 回答
    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暖曦(原名刘鑫)的事件,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巨大关注和争议的公众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事侵权案件,它触及了人性的善良与冷漠、法律的边界与道德的约束、以及舆论的审判与个体的困境等诸多层面,因此,对他们的看法也必然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江歌妈妈江秋莲:坚韧不拔的复仇者?抑.............
  •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对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论述,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事件,其复杂性也引来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李玫瑾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对刘鑫行为的分析,更多地是从心理动机、社会关系以及人性角度切入,试图揭示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年轻女性可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首先,要理解李玫瑾教授的.............
  • 回答
    江歌案,一个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关注的悲剧,它的名字常常与“刘鑫”(现已更名为刘暖曦)这个名字一同被提及。案件的复杂性,尤其是刘鑫在这个事件中的角色,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深刻反思。理解刘鑫在江歌案中的行为,需要将其置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空背景下,并剥离掉可能存在的预设判断,尝试去还原一个更立体的人物形.............
  • 回答
    江歌母亲起诉刘鑫一事,无疑是近期公众视野里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这背后牵扯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一个家庭的巨大悲痛,以及一个母亲为寻求迟到的正义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从江歌母亲在记者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要起诉刘鑫这一举动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和解读。首先,这是母亲维权情绪的自然延续和升级。江歌案发生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