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玫瑾教授对江歌案中刘鑫的做法的论述?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对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论述,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事件,其复杂性也引来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李玫瑾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对刘鑫行为的分析,更多地是从心理动机、社会关系以及人性角度切入,试图揭示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年轻女性可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

首先,要理解李玫瑾教授的观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她可能关注的几个核心点。江歌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不仅在于案件本身的残酷,还在于涉案人员(尤其是江歌的母亲、刘鑫以及陈世峰)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刘鑫作为案件的直接在场者和报警人,她的行为是否符合常理,是否能够承担相应的道德和法律责任,一直是公众讨论的焦点。

李玫瑾教授的论述,很可能指向了在巨大的生命危险和心理压力面前,普通人可能出现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她或许会分析,刘鑫在面对凶手陈世峰的威胁时,自身的安全感降到了最低。在这种极度的恐惧和无助之下,人的理性判断能力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当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直接威胁时,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可能表现为采取一些看似“不负责任”或“冷漠”的行为,比如关门、不回应、甚至在事后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避或“冷淡”。

她可能会强调,我们不能用事后的旁观者视角,轻易地去评判身处极度危险之中的个体的瞬间反应。人不是机器,不是完美的“道德楷模”,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会暴露无遗。刘鑫的行为,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可能更多地是一种在巨大压力下的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保护自己不被卷入更大危险的本能。这种本能,虽然在道德层面会受到严厉的审视,但在心理学角度,是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模式。

进一步地,李玫瑾教授也可能会探讨刘鑫与江歌之间的关系,以及她与陈世峰的关系。她可能会分析,在事件发生前,刘鑫与陈世峰之间存在怎样的矛盾和纠葛,这些纠葛是否构成了对刘鑫的直接威胁。同时,江歌作为刘鑫的朋友,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种情谊固然可贵,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刘鑫对江歌产生了依赖,或者说,在心理上将自己置于一个被保护者的位置,从而在危机来临时,其应对策略会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

此外,李玫瑾教授的论述也可能触及“情绪失控”和“心理创伤”等概念。在事件发生后,刘鑫作为一个亲历者,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和愧疚感。虽然她在案件中的表现受到很多批评,但她的心理状态也是需要被审视的一部分。她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面对江歌的母亲?是否因为内疚而选择逃避?这些都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论述并非为刘鑫的行为开脱或辩护。她可能会区分“理解”与“认同”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意味着认同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或者说可以被道德所接受。她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解释,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在特定情境下,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她的出发点,很可能是希望公众能够认识到人性的复杂,在评价他人行为时,能够多一份理解和理性,而非仅仅停留在道德的谴责。

总而言之,李玫瑾教授对刘鑫做法的论述,很可能是一种基于犯罪心理学的深度剖析。她会从个体在极端压力下的心理反应、自我保护本能、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刘鑫在江歌案中的行为选择。这种解读旨在提供一种更具科学性和人本主义的视角,让我们在评价这类复杂事件时,能够看到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逻辑和心理动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德评判。这是一种尝试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简单地说“这样做不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枚瑾犯了三大忌讳。

1.她是心理学家,不是法律专家,更不法官。她只需要把嫌疑人当时的心里状态描述profile出来即可,不能给案件下结论,充当裁判。那是法官和陪审团的工作。你一个心理学家张口有罪没罪,那是过界,不仅招烦,而且违法。

而且,心理学家的话连证据都算不上,其结论也只能作为辅助,不能作为判案的依据

2,那心理学家是干嘛的呢?心理学家是描述嫌疑人的心理状态,是为了更好的抓到凶手,或者提醒后人如何防止这种情况。但李枚瑾描述罪犯的心理状态,是想说这样有情可原,设身处地的为罪犯想,他多可怜啊。比如, 药家鑫连捅女工数刀,她说药家鑫是激情杀人,当时心里烦躁,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要理解,要减轻罪罚。

还是在当裁判。

这话她不该说,也不能说。

3,心理分析也是基于事实分析的,她太多想当然,有些明显不符合事实。

比如当年那谁杀室友,公众看法是室友歧视他(先不讨论对不对)。李玫瑾发现,他暑假去打了个工,然后买了个二手电脑。然后李玫瑾开始猜想了:他买了电脑一定看了毛片,然后看毛片一定被室友发现,被室友发现一定被嘲笑,被嘲笑就怀恨在心,怀恨在心就一定杀人。所以,这就是仇杀!

且不说是不是事实,关键是这证据链居然全靠猜!这只要一个链条断了就全断了。想当年老子大学宿舍看毛片被室友发现,干脆宿舍一起看,最后被查宿舍的抓了,一起全校通报。我的室友不还活得好好的吗?

本来,心理学我还是很感兴趣的,但她每次讲心理学,其实都在做法官的事。

有个很火的美剧,《犯罪心理》,就是利用心理学破案,他们只是利用心理学破案而已,至于法官怎么判,他们一点都不参与,那是司法领域的事。

如果你看李玫瑾的谈话节目,她每次都是在谈案件该怎么判,这是妨碍司法公正啊。

user avatar

可能我会挨骂,但还是要说,我很尊重李玫瑾教授,甚至可以说挺喜欢她。

李玫瑾教授是犯罪心理学方面的资深学者,她接触和研究过的案例,比我们看过的书还要多得多。

我完全不怀疑她的专业功力。

但很可悲的是,李玫瑾教授似乎不太懂传播学和大众心理方面的东西。

很多话,私下讨论或者研究时,可以说。

但在公共场合或者媒体上说出来,就会引发不一样的效果。

比如这个视频开头部分,谈及有些男人只杀某个女友时,李玫瑾教授说里面有互动的问题,男的可能没感受到尊重。

这段话,我想李玫瑾教授本意是想提醒女生交友时,要注意保护自己。

但在视频这样听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受害者有罪论,就是在给凶手洗白。

如果看视频的观众当中,有曾经被男友暴力伤害过的女生,或者被恋人杀害的女生家属,一定会感到被严重冒犯。

包括后来对江歌和刘鑫关系的推测,这种推测不是不可以,但只能在私下讨论。

搬到网上这样公开讨论,就非常非常不妥。

哪怕是有根据的推测,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已经确定的事实。

而这种推测传播开来,无疑是对江歌妈妈的二次伤害。

李教授类似的情况,在以前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里面,同样出现过。

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李玫瑾教授,但衷心希望她能改进一下表达方式。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只能说网友都太喜欢“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一个个都操起键盘指点江山——面对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刘鑫应该怎么怎么样最合理?

只恨刘鑫没有冲出门外夺刀反杀陈世峰……

而全然忘了刘鑫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生。

一个个键盘王者要求刘鑫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真的自己摊上这事儿的时候没准就直接尿裤裆摊地上了。

好多人讨论江歌案,个个都觉得刘鑫罪大恶极。

他们就完全没有想过会不会有一种可能?

杀人犯的是陈世峰,刘鑫是无辜的受害者。

现在都能看到一堆还支持江母迫害刘鑫的,只能说这年头容易被煽动,缺乏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太多了。

我国的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啊。

user avatar

2018年2月2日播出的《圆桌派》第三季第三期《渣男:如何一眼识别渣男》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引起了广泛争议。

李玫瑾的观点,至今被刘鑫支持者利用(舆论控制上叫“诉诸权威”),作为洗白刘鑫的“核心证据”:李玫瑾教授都说陈世锋就是去杀江歌的,你难道比李玫瑾教授更懂案情?

而圆桌派播出的同时,刘鑫团队正在炒作“江歌同性恋”话题,李玫瑾的观点:“刘鑫和江歌彼此称呼“三叔”和“少女”,可能被陈世峰误会,可能是陈世峰杀人的动机”成为了刘鑫团队另外一个“核心论据”:李玫瑾说同性恋跟杀人动机有关!李玫瑾教授是专家,她不比你到你懂?

《圆桌派》的观点形成舆论以后,李玫瑾被攻击、被辱骂,对于弄错的基本事实,李玫瑾教授没有更正,还因为逆反心理,倒向了刘鑫支持者阵营,在微博和刘鑫支持者互动,并依据刘鑫支持者提供了的更多错误细节,进一步进行“专业分析”。

“李玫瑾教授站刘鑫”,或者站过刘鑫,是事实。


我们来看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的观点:


1、从陈世锋的作案特点来看,他杀江歌的意图也挺明显,【他第一刀就非常致命,因为正常情况下,这个如果抵抗的话,都是应该是手上的,他第一刀就直接冲喉咙去,气管,喉咙都切了一半下去】从陈世锋的用刀手法来判断,陈世锋就是蓄谋杀害江歌;

【】部分说明,李玫瑾对于案情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第一,李玫瑾教授并不知道江歌手上有5处防御伤;第二,李玫瑾教授并不知道,江歌的大衣和衬衣上还有14处破口;第三,因为不知道防御伤的存在,不知道衣服上的破口,李玫瑾相信了陈世峰的辩解:我的第一刀是正当防卫,结果就致命了,江歌就失去意识倒地了,江歌倒地后,我补那10-11刀前,江歌已经去世了,所以我是杀人未遂。

李玫瑾以为陈世锋第一刀就产生了致命伤(6号伤口),就切开了气管,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用刀手法“,来分析杀人动机,实在是荒唐可笑。


2.刘鑫和江歌彼此称呼“三叔”和“少女”,很容易让人误会,可能会刺激到陈世锋,这可能是陈世锋的杀人动机。

“三叔”和“少女”,并不是两人私下里的称呼。在东京读语言学校时,刘鑫是中途搬到江歌宿舍的,宿舍总共四个人,排资论辈,才有了“三叔“和“少女”的称呼,这是宿舍四个人彼此之间的称呼,在女生宿舍,这种称呼是很正常的。

如果陈世峰会被一个称呼刺激,都会杀人,那么面对刘鑫的新男友,陈世峰应该作何反应呢?



陈世峰的真实杀人动机,或者是去杀谁的,法院早有结论。

因为江歌是陈世峰杀人的阻碍,所以是故意杀死了江歌,当然对江歌杀意强烈。


陈世峰预谋杀害的对象是刘鑫,从证据上看,也是很明确的,看刘鑫和陈世峰冲突的时间线。

2016年8月26日凌晨,刘鑫跑出陈世峰家门的时候,用日语喊了救命,邻居因此报警;刘鑫手臂被抓伤,手机被抢走。

8月31日,陈世峰家,两人出现严重冲突,陈世峰拿刀割腕威胁刘鑫复合,刘鑫要报警,手机第二次被抢走。

9月1日,刘鑫给江歌的微信:“他昨天拿着刀要割腕威胁我,要我留下来,我都被他吓的真是要疯了,我现在想想都要窒息了,我现在只要离开阿姨的店我就害怕,我好怕他突然出现拿着刀与我同归于尽,我从来没有这么绝望过”。

9月1日,在打工的中华料理店老板娘调停下,刘鑫会和陈世峰坐下来聊天,痛哭,刘鑫借了陈世峰1万日元,陈世峰改变策略,放弃暴力逼迫刘鑫复合。

9月15日,陈世峰送月饼和枸杞,刘鑫拿到研究室分了。

10月12日,周三,陈世峰送生日礼物,换了那1万日元。

10月19日,周三,送可乐鸡翅。(未证实)

2016年11月2日15点,周三,刘鑫固定打工日,陈世峰把刘鑫堵在了家里,按门铃的时候还堵上了猫眼,动机未知。

16点20分,刘鑫出门后还给了陈世峰他家的钥匙、哪怕洗衣机和冰箱还在陈世峰家,分手态度坚决。之后,陈世峰跟在刘鑫后面,倾诉自己最近有多惨,刘鑫未理睬。

16点48分,在电车上,陈世峰用散布亲密照片和视频、联系刘鑫父母威胁刘鑫复合,刘鑫没同意。

18点10分,在打工的拉面店门口,刘鑫指着同事小林说:这是我喜欢的人,陈世峰没说话就走了。

18点左右,陈世峰出现在大东文化研究室,检方推测是取水果刀,研究室遗留的刀具包装盒,和案发现场遗留的刀柄碎片,属于同一款刀。

19点04分,陈世峰微信:如果你跟他(小林)好了,我会不顾一切”。

19点35分,陈世峰约刘鑫第二天在学校见面,成功让刘鑫放松了警惕。

21点44分,陈世峰换上了隐形眼镜,包里带着替换衣物、刀子的陈世峰,走楼梯离开自己的公寓,步行去了两站以外的车站坐车,在莲根车站外的711,带上口罩,买了一瓶威士忌,买电车票的时候用的现金,没有使用会留下记录的西瓜卡。

22点57分,陈世峰到达东中野车站,在明治大学附中门口的天桥附近,停留了超过半个小时,这是刘鑫(之前)回家的必经之路。

23点09分,陈世峰和刘鑫开始在微信沟通,陈世峰用“。。。”、“不顾一切的追回来”,来解释那一句杀气腾腾的“如果你跟他(小林)好了,我会不顾一切“,哪怕刀子已经带在了身上,人已经在埋伏,陈世峰掩饰了自己的杀意。

23点12分,刘鑫微信江歌:“你等我一下吧,我挺害怕的”,哪怕知道江歌需要等她50分钟以上。

23点30分左右(注:警方采集的微信照片没时间)

刘鑫: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但是我不想你为我做什么。

刘鑫:我们之间的事情就当作人生的一段插曲好了,我们都相互吸取教训。

23点31分

陈世锋(语音,翻译版,非原文):我也想调整我的心情,但是心里越来越痛苦,每天晚上梦到你,想忘了你,却不能。我本来期待你对我有所回应,没有想到只看到你一脸冷漠,我真的不希望你这么冷漠,我的痛苦,将永远不会结束。

(注:陈世锋家是听不见电车声的,而语音背景中有电车声,当时接近凌晨,陈世锋不在自己家,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

(注:刘鑫在笔录里否认听过语音,声称是过了几天才听的,但是警方11月3日9点的取证照片证明,语音已读)

刘鑫:那我以后不给你冷脸了,你自己慢慢恢复,但是不要再威胁我了,你威胁我我只会不由自主的超(朝)你摆臭脸。

刘鑫:不给你冷脸不代表我们会和好,这是前提。

(注:刘鑫当时回应了语音里的关键词:冷漠)

23点37分

陈世锋:你跟他(小林)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刘鑫:这是我的隐私

23点38分,陈世锋离开埋伏地点,前往大内公寓。

至此,陈世峰对刘鑫杀意坚决。


23点57分,刘鑫在新宿站换乘,晚上电车间隔时间长,推测是这时候,刘鑫仔细听了一遍语音,发现了语音背景里的电车声,陈世峰家是听不见电车声的,说明这时候陈世峰不在自己家;“如果你跟他好了,我会不顾一切”+“你跟他进展到什么程度了”+陈世峰不在自己家,刘鑫有理由“害怕陈世锋在某处伏击我”,于是连发5条微信,让江歌直接去A3出口等。

11月2日23点57分

刘鑫:你去我们家附近那个地铁口

刘鑫:就是烤肉店门前那个口

刘鑫:我知道那个口是三号出口,走习惯了

刘鑫:万一走到别的出口再走错了

江歌:OK

江歌:a3

江歌:我知道

(万一走到别的出口再走错了?走错了就走错了,能怎么样呢?)

刘鑫实际上已经感觉到了危险,但是不报警、也不提醒江歌,只因为出站以后没看见陈世峰,就放松了警惕,还觉得有了江歌陪伴,陈世峰哪怕在附近,应该也不敢怎么样,不负责任地帮江歌做了这个决定。


可能需要额外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陈世峰预谋杀害刘鑫,最终遇害的,是江歌?

陈世峰在大内公寓三楼平台等候,这里距离刘鑫和江歌会出现的路口10米左右,开楼下小门,走上或者跑上16级台阶,再经过8米的走廊,开门,留给陈世峰的反应时间,可能也就20秒,他很难做出理性的决定。

这个环境,跟陈世峰原本的计划,原本埋伏地点相差太多了,他根本没有做好准备,在天桥这里杀人以后,可以从容逃跑,再拿走刘鑫手机、钱包,伪装成抢劫,销毁刀具、衣物,哪怕之后被抓,警察恐怕连陈世锋的杀人动机都无法确定,因为江歌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就做成完美谋杀了。

刘鑫和江歌就突然出现在了视野中,这不在陈世峰的计划中。

首先,陈世峰不可能当着江歌面杀刘鑫,因为会有目击者,江歌还会呼救,哪怕成功杀了刘鑫,他也跑不掉,这不是陈世峰的计划,这样做,根本不需要精心预谋。

然后,留给陈世峰的思考时间,只有20秒左右,刘鑫和江歌跑起来了或者步速很快,让陈世峰感觉或者误会,自己被发现了,而如果刘鑫报警,胁迫罪是刑事犯罪,自己很可能会被遣返回国,前途尽毁,他完全不能接受,在他的视角,只能“被迫”杀人。

最后,如果先杀了后面的江歌,再进门杀刘鑫,计划还是可以完成他看上去有那么一点机会,他首要目标是捂嘴,不能让门里的刘鑫发现,对于江歌,他自然也是杀意坚决。

他选择从三楼下来跟了上去,也许是抢进门不成,反正从背后捂住了刚挂好伞的江歌的嘴,但在,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没想好怎么动手,江歌还“用力的敲门”和按门铃求救,刘鑫发现了,最终,陈世峰用了至少1分37秒才放倒了江歌,江歌受到致命伤之前的“悲鸣“,吸引了邻居出门,陈世峰被目击+水果刀折断+锁门+刘鑫已经报警,只能跑掉,杀刘鑫未遂。



《圆桌派》本来是很轻松的谈话节目,李玫瑾教授有完全的言论自由,哪怕她的观点是错误的。

但是在她的言论被刘鑫支持者利用的,已经严重损害了江歌名誉的时候,李玫瑾教授没有仔细阅读已经非常详细的庭审报道,去澄清和纠正自己的观点,反而因为自觉遭到江歌妈妈支持者的网络暴力,倒向了刘鑫阵营,完全采信刘鑫支持者说法,在微博发表了更多不负责任的言论,就更让人遗憾了。

1.为什么陈世峰没有找钥匙的动作?

答:江歌的悲鸣吸引了203邻居出门查看,陈世峰被目击到,惊慌失措逃离现场,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钥匙。

2.为什么竟然让刘鑫溜进去了?

答:刘鑫说是自己跑上去的,留给陈世峰的判断时间很短。直接杀刘鑫,后面的江歌会呼救,公寓还有其他人,他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处境。

3.根据刘鑫笔录内容,报警前,门外有“人与人的扭打声“、“衣服摩擦的声音”、“门被擦的声音“、“用力的敲门声“,也就是陈世峰在尝试控制住江歌,而江歌在用力拍门求救,根本不存在李玫瑾分析的“刘鑫推门时,江歌已经倒地”,法医证言和李玫瑾的观点毫无关系,并且李玫瑾接受了陈世峰补刀的说法,实在是荒唐。


4.陈世峰很快离去,是因为目的达到了。

答:陈世峰离开,是被203目击了,如果再加一层,是门被锁了,没有“豁出命去也要杀了刘鑫“这个可能性了。

5.(如果不是冲着江歌去的)补刀就是浪费时间。

答:胡言乱语,没有任何证据存在“补刀”,江歌坚持了两分钟才受到致命伤失去意识倒地,是江歌的反抗,给刘鑫赢得了时间。

6.(杀了江歌)他和刘之间就没有障碍了。

答:李玫瑾教授,你知道小林是谁吗?


时至今日,李玫瑾教授都没有为自己的言论道歉,实在是一件让人很遗憾的事情。

user avatar

首先,李玫瑾站在一个研究犯罪学心理专家的角度去分析陈世峰杀人动机无可厚非,但是在没有对案件做充分的信息搜集整理汇总提炼观点,而是依靠从个别媒体传播的碎片化信息拼凑出来输出自己的结论,非常不严谨!纯粹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李教授说陈世峰就是冲着江歌来的,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事实基础是江歌和刘鑫以三叔和少女互称,且多次阻挠刘鑫和他复合,按照李教授的逻辑,在陈世峰心里对江歌的仇恨来源于江歌和刘鑫过度亲密的关系,所以对江歌痛下杀手。然而,根据日本法庭上检方给出的判决书显示,陈世峰事发当日去刘鑫打工店求复合,被刘鑫拒绝,并得知刘鑫已和打工店同事谈恋爱。按照李玫瑾教授的逻辑,陈世峰此刻最痛恨的不应当是有着夺妻之仇的刘鑫打工店同事吗?我们按照日本检方给出的陈世峰后续一系列行为和轨迹继续捋,得知刘鑫交新男友后陈世峰才有了回家准备凶器和换洗衣服一系列行为,此后陈世峰与江歌并无任何联系(微信或者电话),相反他一直在与刘鑫微信交流,试图挽回刘鑫并出言威胁。分析到这里,请问李玫瑾教授是如何得出一个罪犯多次求爱无果后内心煎熬痛苦到要杀人但不是杀自己得不到的女人反而是去杀一个跟自己并无实质矛盾的女的来缓解痛苦?如果说陈世峰因爱生恨而痛下杀机,社会上那么多案例在那摆着,都是得不到这个女人就杀了这个女人,更残暴的有杀了女人之后杀女人的现任或者亲人,你们见过有几个因爱生恨的男人不去杀拒绝自己的女人跑去杀女人的朋友?

其次,李玫瑾教授作为公众人物,明明知道自己任何发言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舆论影响,却还是选择这般草率的表达个人毫无事实根据的观点,非常愚蠢。虽然一开始她就表达了预设中间立场不站任何一方,但是正常人看她在节目中的表述都不得不怀疑她就是在传播受害者有罪论。说男女交往分手要注意方式不要激怒男方,然后又拐弯抹角提到江歌和刘鑫以三叔和少女互称,您这不就是在暗示陈世峰误以为江歌和刘鑫有过度亲密关系才对江歌动了杀机。请问您这观点和那些指着被强奸的受害人说“女孩子出门还是要注意啊,不能穿得太少了不能打扮得太漂亮了!”有何区别?!

我对李玫瑾教授并没有太多了解,偶尔会在抖音上刷到几次关于育儿方面的视频,此前对她也是不粉不黑态度,但是看过她圆桌派关于江歌案这个分析之后,觉得这种所谓什么领域专家教授永远都是局限在自己的领域里面不结合全局和真实实际情况就瞎发言,还自以为厉害,只会惹人嫌。昨天上热搜的任泽平不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刷到过她的育儿经,感觉像要pua幼儿。

user avatar

从马加爵

到药家鑫

到谢家宇

再到这次江歌案。

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每个热点她都要蹭蹭,故作一些与主流观点不同的惊人之语,营造自己犯罪心理学专家的形象。好像还营销了一个育儿专家的人设?

实在是有点令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