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玫瑾在「孩子动不动自杀 建议父母这么做」视频中提到的心理建议?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得很明白。我的理解是,当孩子出现一些极端情绪,比如情绪失控、或者表现出轻生的念头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评判孩子“怎么这么脆弱”或者“怎么这么想不开”,而是要去 稳住 孩子,并且 稳住自己。就像在大风大浪里,要有一个坚固的锚,能让船不至于飘走。

具体到父母怎么做,李老师就提出了几个非常操作性的建议。比如说,在孩子情绪最激动的时候,不要去讲道理,不要去争论对错。这时候强行“讲道理”往往适得其反,只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更想封闭自己。 而是应该先用一种平和、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可以是一个拥抱,或者一句简单的话:“我知道你现在很难受。” 这种“接纳”并不是认同孩子想不开的念头,而是承认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是真实存在的。

她还提到,很多时候孩子表现出“想死”的念头,并不一定真的想结束生命,而是他可能觉得人生太痛苦了,觉得没有出路了,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我太难了,救救我”。 这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它把问题的焦点从“孩子为什么想自杀”转移到了“孩子为什么觉得这么痛苦”。这样一来,父母的关注点就从一个负面的结果,转向了去探究背后隐藏的原因。

李老师还强调了 “沟通的艺术”。她认为,很多父母之所以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是因为平时就没有建立起一种开放、信任的沟通模式。当孩子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和同学、老师产生了矛盾,或者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如果平时父母就没有留心,也没有鼓励孩子倾诉,那么等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选择沉默,甚至会觉得向父母说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她建议父母要 “学会倾听”,而且是 “带着目的去倾听”。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出孩子的错处,而是为了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也要 “学会提问”,但不是那种审问式的提问,而是用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比如,不是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而是问“是什么让你现在有这样的感觉?”或者“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好受一点?”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 “父母的自我成长”。李老师也坦诚地指出,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束手无策,是因为他们自己也缺乏应对孩子情绪和心理问题的经验和知识。她鼓励父母也要去学习,去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而不是一味地指望孩子自己“懂事”或者“坚强”。 父母自身的心态和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父母自己总是焦虑、恐惧,或者遇到问题就逃避,孩子也很难学到积极应对的方法。

总的来说,李玫瑾老师的建议,在我看来是非常接地气且富有建设性的。她没有回避“自杀”这个沉重的话题,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信号,一个孩子在传递“我需要帮助”的信号。她教父母如何成为孩子情绪的支持者,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以及如何从自身出发,成为更成熟的引导者。

她的建议让我反思了很多:

我平时有没有真正地倾听我的孩子?还是只是在“听”而已?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我有没有第一时间去稳定他,还是被他的情绪带着走?
我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安全表达脆弱的环境?
我有没有给自己充电,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

看完视频,我感觉不是说孩子“动不动就自杀”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是这个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很大一部分就握在父母的手中,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学习、去改变、去付出真正的关怀和理解。她的这些建议,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绝对是打开困局的一盏灯,指明了一个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自杀过一次的孩子,我觉得这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认为李老师说的这个情况是指,确实存在一种孩子,动辄拿要死要活要挟父母买这买那、拒绝父母的正当管教、拒绝父母对自己的不良社交的干涉(比如跟混混走得近、网上投奔了饭圈之类)。这样的孩子拿自杀威胁,确实父母不能让步。


我自杀那次是磕了五片右佐匹克隆片睡过头。要嗑的是佐匹克隆片可能现在没死也是阿巴阿巴:佐匹克隆片单片药量比得上三片右佐匹克隆片。

我自杀那就纯的是父母管过头了,而非威胁爹妈。所以我妈哭着求我去洗胃时候我非常淡然,我就是觉得活着没意思了,不是威胁你们。

以前我妈要给我买房,我精神状态正常的时候一个劲劝她说,可别介,你们赚的钱你们自己花,不用花在我身上,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拿着钱买点什么不好,我自己粗茶淡饭就很开心——我小时候家里过的也是苦日子,打小我以读书为乐,对物质不是很在意——卖方的小哥直说我罕见:我看多了孩子要求父母给自己买房,像你这样劝父母别买的还是头一次。

因为父母管过头,我之前长期有抑郁和焦虑情绪过重的情况。


网友在这个问题上的批判,基本上是建立在我这样的情况基础上的。但我觉得,绝对不能忽略孩子有时候会拿自己来威胁父母。

我认为重视孩子的内心状况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要讲究一种平衡。孩子在确实无错的前提下,如果情绪状态给父母逼得要死要活,那父母确实应当反思。

我非常喜欢的一位答主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里面提到用反道德绑架的方式对抗父母的道德绑架,我认为“闹自杀”可以算是一种对父母道德绑架的对抗。但这是有前提的,即确实孩子无错。

所以在这个问题下,李老师说的父母不予理睬,是有前提的。

父母一定不能固执于自己的思想,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他的感受,在确认孩子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后予以干涉,并且不理睬孩子的无理对抗。

毕竟,说个不好听的话,真要是有个孩子青春期时候迷恋上了爱豆沉迷了饭圈,父母禁她给爱豆打榜禁她给割割买一千遍单曲,她指不定就闹着要死要活。这样的情况,该管还是要管的。

user avatar

谢邀啊~

我就只说说我自己的感觉啊。

1,首先这个消息来源是微博。点进去就6张图。我的妈呀,好感少20%。我已经闻到了,营销号和饭圈的恶臭。我甚至都不想说什么,怕被爆破了。

2,其次,微博引用的是一个1:11秒的视频,视频是不连贯的,被剪了很多,不长,所以我看完了。很明显,这条微博有断章取义之嫌。我先截几个图。


这条视频,剪辑很有意思,先把结论剪到前面,那个最有爆点,最抢人眼球的结论。之后才是论证的过程。这就是典型的营销号,只管赚流量,而罔顾是非的典型。

特点是:

1,时间短,整个视频才1分钟,让人无法联系上下文,得到正真的意思。

2,煽动情绪,根本不管人家到底在讨论什么,就起个劲爆的标题。看过这被剪得稀碎的1分钟视频,其实也很好得出人家正真要表达的东西,

而她真正的结论其实是:

而并不是什么,给动不动就自杀的孩子家长的建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哪有自杀有话题度,有爆点,有冲击力?

3,人其实很容易因为道德和常识,被人引导着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全取决于提问者如何设计问题。这点小可爱汉弗莱最有发言权了。

所以,如果题主真想知道我怎么看,至少补充一下完整视频,而不是被花式剪辑后的只言片语。

4,自杀是很复杂的,很严肃的。自杀的人是真的遇到了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他们最需要的是各种帮助,而不是大众的评判。

我身边就有自杀未遂的朋友,他的家族有遗传性的自毁倾向。明明过的很幸福,但就是有想要尝试自杀的冲动,那种绝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明显,这是心理医生的工作,我们普通人哪怕再有想法,能做的也极为有限。

将自杀的话题放在公共频道上讨论,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哪怕我们想要探讨出,道德层面的孰对孰错,但对于被自杀念头困扰的人来说,大众偏激的言论可能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在这点上,大众其实可以置喙的地方不多。

5,最后说说李老师,我对她的印象不深,只记得看过几个长讲座。依稀记得她在监狱工作,典狱刑罚之事见的多了,对人性不抱希望其实是正常的。所以在她身上会闻到一丝漠视生命的冷酷其实也可以理解,这点可能她自己都不知道。就像我很多妇产科医生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性冷淡一样。

6,有些钱可以挣,但别吃人血馒头。

先说这么多吧。

————————2021-7-17日,补充——————

首先,很短的时间,被大家点了很多赞,有点受宠若惊。我知道自己多少斤两,在这个心理学,自杀的话题下,本来是没有任何可能获得高赞的。高赞的原因,只是diss了微博,营销号。这本来就是互联网的流量密码,就像diss企鹅这些独角兽一样。

所以,虽然高赞,我还是比较冷静的,像是自己做了一次小小的社会实践,以下,是我的一点点感受,顺手记录。

1,首先要回答一下 @龙行 的问题。

我的原文是:依稀记得她在监狱工作,典狱刑罚之事见的多了,对人性不抱希望其实是正常的。所以在她身上会闻到一丝漠视生命的冷酷其实也可以理解。

去掉关键量词,一丝,是不是意义就大改了呢?原本是想表达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去掉一丝这个量词,意思就变成了,漠视生命可以理解。我后面还举了个例子,结合上下文,意思应该非常明确。我要表达的是感觉,气场,就和我们见到警察会感到肃穆,看到子弟兵会感到可靠一样。

而龙同学,每个字都是我的原话,但意思已经大变。断章取义,就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这点很有趣。

我其实相信龙同学是没有恶意的,可能是摸鱼看知乎,没必要每个字都看,也可能是我本来就奇怪的行文,影响了阅读的理解。总之。信息偏差。

2,我们身处如此多元的社会,依然无法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其实并不是我们无法接触到正真有用的信息。而是我们的大脑,天然的把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筛掉了,只保留了我们本来就愿意接受的。

还有人夸我的,这里谢谢啦。我也是遭过社会毒打,吃过偏听偏信大亏的人,判断信息源的可靠性成为了一种本能。

同样是本能的是,我们本来就擅长断章取义。这也是信息茧房的原因。

相对于古人匮乏的信息源,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包裹,信息茧房就成了一个壳,我们总能接收到支持我们心里那个微弱声音的讯息。不断强化。所以我们比古人更容易偏激,更容易极端。看看外网那些搞港d的,搞台d的,玩轮子的,就是被困在了茧房中。以为自己了解全部的真相,在为信仰而战,结果只是个笑话。

3,

我不认为我有能力,在这个话题下答题,所以,开始我就告诉看的人,我说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并推导了我感觉的成因。我认为普通人,答专业题,只能说感受,为别人提供一个观察的视角。而不能越俎代庖,出主意,定计划,指点江山。

4,是不是已经忘记,这题在讨论的是自杀这个话题,如果你看到这,你的注意力,是不是成功的被我带到了奇怪的地方。注意力是很稀缺的资源,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有道理的事情很多,但我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引导了。就像回形针,大象公会一样,说“正确的事”屁股却歪了。这比营销号更隐蔽,破坏更恶劣。

5,最后,如果你身边的朋友被自杀的念头困扰,请一定要及时就医,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而不是,在网上寻几个模棱两可的偏方。


————2012-7-17,再次————

哈哈哈,龙同学是个妙人。 @龙行

user avatar

1、有人说:真的会自杀的人不会到处乱讲,经常跟人说我要自杀的人往往不会付诸行动。

真相:那些真的自杀的人在自杀前也会告诉别人——“他们感觉活着没有意义”或者”他们没有未来可言“。的确存在这种可能——有些人跟别人说自己想死是为了获取关注,但也可能是为了寻求帮助。因此,当孩子动不动就要自杀时,父母最好还是要当回事儿,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就可能避免悲剧。

2、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自杀,那么别人是劝阻不了的。

真相:即便是一个人长时间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面对生活时难以应对,他/她想要自杀的感觉也是暂时的。因此,给予他们正确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3、有人说:得了精神病才有可能考虑自杀。

真相:1/5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刻考虑过自杀,并非所有死于自杀的人在他们死的时候都有精神疾病。然而,还是有许多自杀的人受到了精神疾病的影响,而且通常是严重的程度,比如精神分裂症(在命令性幻听的情况下可能出现自杀)、双相情感障碍(处于抑郁相时可能伴随自罪妄想可能出现自杀)、抑郁发作(自我无价值感、认为活着是拖累别人导致自杀)。只是有的人及时就诊明确了诊断,有些人直到自杀了也不清楚自己是精神疾病状态。

4、有人说:有自杀倾向的人是真的想死。

真相: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实际上并不想死——他们只是对现在的生活不满。这个区别可能看起来很小,但却非常重要。这提示我们及时干预很重要。

5、有人说:与人谈论自杀是不好的,因为这可能会让一些人真的去尝试自杀。

真相:自杀可能是个禁忌话题,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想让任何人担心或者给别人增添心理负担,因此他们不会主动讨论。但是,直接询问某人有关自杀的问题,告诉他们如果有自杀的想法可以讲出来,这对于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解脱。一旦有人能够跟他们探讨自杀的问题,就有机会让他们改变自杀的观念。

格拉斯哥大学心理系教授Rory的研究表明:询问某人的自杀想法可以有效地避免自杀行为。他们可以感到自己被倾听,他们知道有人关心自己,伸出援手就可以挽救生命。

因此,我不认同李玫瑾教授(至少是视频里提供)的方法,没有做到基本的理解和共情,仅靠说教的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还是应该去探索为何孩子会”动不动就自杀“,或者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还有人留言说这是营销号剪切的视频,麻烦谁发个完整版过来,谢谢。

user avatar

我说些看似与问题无关的回答吧:

我做抑郁症救助有三年多了,辞去了月薪2w+的工作,拿着积蓄从0开始,做自媒体、宣传自己、宣传抑郁症常识,有付费项目但多数内容分享都是免费的,并且付费项目价位并不高。

所以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好久没吃过20元以上的便当了……

我为什么这么做?

因为经历过不好的原生家庭带给我的抑郁和折磨,我知道这些少年在经历着什么,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在经历什么,并且帮助那些人走出来。

这三年的时间,你知道我最绝望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么?

不是平台审核机制成迷封我号的时候;

不是某些脾气古怪的患者出来骂我的时候;

不是未经世事的旁观者对我指指点点的时候;

也不是想到自己三年没有买新衣服、没钱出去和朋友胡吃海塞的时候……

是遇到完全没有感同身受,但却用看似有道理的话术指责我,还引起一众旁观者赞同的时候;

是遇到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专家,顶着自己公众人物的名号,下水误导大众的时候;

是即使我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对方也完全不接纳不理解非要说我在胡搅蛮缠的时候……

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这个群体经历过的事情,和他们做出的行为在我看来那么顺理成章,但在很多不理解的人看来却完全是在作、在矫情,于是他们就以感受过的人知道完全不合理,但没感受过的人却看起来非常合理的道理,去指责和曲解我们。

即使现在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达到了1:16,但这个群体依旧不被理解,并且时长成为人们嘲讽、贬低的对象。

这并不是什么问题,我们这些媒体人努力呐喊就好了。

可是架不住比你嗓门还大的媒体人,一直站在你的对立面呐喊啊!

那真的是很绝望!

尤其这个媒体人做的事情还和心理学搭上关系,她说的话还很符合没有感同身受过的人的理解。

那更是灾难!!

李玫瑾教授如此,储殷教授也是如此,抖音上一些以心理学为噱头,其实根本啥也不懂,就观众爱听什么说什么的网红更是如此。

显得我的声音如此微不足道。

去年我又考了一次研究生,这次是专攻心理学,想站在社会传媒的角度,研究如何进行抑郁症宣传,才能为这个群体的人谋取更包容的媒体环境,同时帮助他们减轻病耻感、树立科学治疗观。

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促成精神卫生领域的多部门合作,矫正整个国家对情绪疾病和家庭教育的偏颇认知。

野心很大,力量很小。

所以每次遇到这样的网红大V发声,我都更绝望一点。

我无法控制他们的事情,但我也不会停止我的脚步。

我只希望,如果你真的拥有媒体话语权,你是否可以对自己说的话,付一点责任!

================

李谊之帮:心理成长&抑郁症救助

user avatar

先说李玫瑾这段视频有可能因为剪辑问题,存在误导性或者故意把严谨的地方删去,因为我没去看原视频,这里不讨论李女士个人的观点是否真的像视频里表达的那样(因为她的观点是否如此,都不影响我想讲的内容),仅仅就视频的内容做一个评价:


这个视频的观点,让我感觉到一定程度的心里不适。就是父母以爱为名,来道德绑架孩子的行为,比如妈妈工作多么辛苦,你还这样等等,从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孩子动不动就自杀,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她口头上说说,不是真想自杀,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博取关注。一种情况是,孩子不是口头上说说,或者不完全是说说,存在一定的真实性,存在着行动的可能。


假如一个真心想自杀的孩子,她未必会因为再在她身上套一层枷锁而困住,反倒可能会因为枷锁的沉重,促使她对尘世更加没有留恋。家庭和身边人的压力,未必不会让孩子轻生,多少年轻就跳楼的孩子写下的遗书里,都是对父母的道歉,以及表达父母对自己失望的绝望。

在一个有一定抑郁倾向的孩子身上,我认为有这种情感绑架的方式,或许会唤回某些责任感很重的孩子,但未必不会是一种刺激疗法,让某些孩子更适应不良。


李女士是搞犯罪心理学的,犯人大都是非常利己主义,求生欲很强的一群人,对这些童年可能确实的一群人用爱感化未必有错,但是对在生活中已经面对重压,苦苦挣扎的循规蹈矩的普通人,尤其还是脆弱的孩子,她这套感情绑架可未必管用。


——————————————————

我的观点是,

对于以频繁假自杀来获取关注的孩子:

1.对这种行为,家长做一些奖惩机制,比如鼓励她把想说的话,直接说出来,想做的事直接和父母心平气和的讨论,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每次她主动讲道理,就给予她一定的奖励。

2.每次闹自杀,就采取消解抵抗的态度,不和她针锋相对,但是不理不睬。跟她说清楚,好好说话,问题就能解决,光是闹没用。不要孩子一闹,立刻就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这样会让孩子闹得更厉害。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度,不要完全让孩子下不来台,真的脾气一硬,就做了错事,随时暗中观察。

3.教会孩子情绪控制,不要一生气就歇斯底里,一高兴就癫狂。生气归生气,但不能做不理智的事,只有慢慢地学会情绪控制,才能不让孩子的举止这么戏剧化。


对于真的动不动就想自杀的孩子:


1.要积极的抚慰孩子的情绪,告诉她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带她干些高兴的事,让她找到生命的乐趣。

2.让孩子远离一些她的压力源,比如学校,比如朋友圈,比如兴趣班等等,如果她真的无时不刻都感受到过度的压力,最好暂时远离压力源,不要让她难受。就像有了伤口,先止血,而不是先往伤口上插刀。离开压力源后,孩子的紧张情绪,会慢慢地恢复。


3.让孩子学会适当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可以爬一座不高的山,等到了山顶,给予孩子夸赞,恭喜她跨过了困难,非常厉害。再不定期的适度找些有小难度的活动,让她参与,一点点的培养起来她的自信和面对失败的接受力。

4.看医生,定时吃药。


对待病人或者一些不良习惯,是要依靠父母长期的,一点一滴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奏效,像李女士的直接感情道德绑架,我觉得未免有些过于激烈了。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2016年约有6.2万名青少年因自我伤害而死亡,这已成为15至19岁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其中,抑郁症是主要的幕后黑手。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福尔在其《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中明确指出:

抑郁症如今已成为导致年轻人残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约半数终生心理健康障碍患者始于14岁之前。

早期发现和治疗是防止精神痛苦发展至危机阶段的关键,也能够挽救许多年轻的、宝贵的生命。



2007年,美国做了一项调查,纳入超过78,000名父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组儿童的抑郁时点患病率如下:

3-5岁:0.5%

6-11岁:1.4%

12-17岁:3.5%

时点患病率的意思是说,在2007年,所调查的3~5岁孩子中,有0.5%的孩子患有抑郁症。

这个数字看起来也不算高,不过,抑郁症的孩子,不是随时处于发病状态的。所以,某一时间段的调查,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美国的调查还发现,青少年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1%。

这是个专业名词,意思是说,有11%的青少年,都曾患过或现在患有抑郁症。

不仅如此,回顾性研究表明:存在抑郁障碍的美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40%未得到治疗。



心理健康问题在儿童群体中很普遍,全球范围内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约为20%。

约6~8%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障碍;约5%的儿童存在恐惧障碍;还有儿童抑郁症,前面讲过了,也很常见。

据加拿大儿科学会的报导,在加拿大,每五个儿童和青少年中就有一个存在可诊断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一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课题,该课题分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五个地区进行抽样并选取了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小学生心理基本健康者占79.4% ,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者占16.4%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者占4.2%。



在美国,自杀是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包括10-19岁)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2011年的调查显示,13%的美国青少年在过去1年里计划过自杀,8%曾尝试自杀。



我国的数据怎样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 , 1999年中国5~14岁儿童的自杀率为0.8/10万。

看起来,这一数据并不算高,但是,国内不同的研究数据都一致表明,怀有自杀企图与意念的儿童比例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2001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对南京近2000名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40.1%的小学生说过 “不如死掉的好” 这句话。

四川省成都市在2003年进行过一次11~18 岁中小学生自杀现况的调查,报道自杀意念检出率为23. 5%,自杀未遂检出率为2.6%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于2015年调查19711名6~16岁儿童及少年后显示:有自杀风险者97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7%。

为什么有自杀风险的孩子如此之多,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并不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杀与应对”的研究学者库少雄在其《儿童自杀研究》中指出:

一般说来,对自杀率与自杀行为的报导是偏低的,因为许多人认为自杀是不光彩的事,另有一些人害怕承担责任,因此,许多家庭、单位隐瞒自杀的证据。

真正的数据是多少,或许,我们并不知道。



不多说了,大家应该能看明白!

我最近有一个回答很热,与此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最后,本回答的内容,来源于我的两篇文章,所有引用及数据,都有参考文献,如有疑问,欢迎查阅:

今天,我把知乎官方怼了。。。

快乐和成绩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当你知道有多少孩子心理不健康后

user avatar

建议这个人练一下沙包,这样捶地的时候手没那么痛。或者平时多吃点,这样哭的时候声音够大。

2019年4月17日,上海有个孩子动不动就自杀。按照这个人的说法,可以去桥底和孩子说一下,你要忍耐,人生谁不痛苦是吧?


没事儿谁都不会想着自杀。李玫瑾说的这个,用的是一种不解决问题的方法。忍就是了,人生本来就痛苦,忍得多了才能吃更多的苦。


所以我以前说为什么996玩的转,也有一部分是老一代人并不希望年轻人过上轻松的生活,他们认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的,而且这又没什么问题。自己不都这么过来了么?


而商业思维的角度来看,有些痛苦意味着方向错误,需要调整方向,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一路走到黑,人遇到痛苦会闪会逃避,这是天生的,不然被火烧了也忍得下去,那此人痛觉都消失了,还正常么?做生意失败,痛苦吗?痛苦。因为战略出了问题,需要调整,这时候的主要任务不是忍,而是总结经验走出来。同时需要不断地心理暗示和激励,告诉自己,这事情又不是天塌下来,这次失败,换个方向换个领域换个方向也许结果就不一样。


看得开,尝试其他方法才是重点,忍不是重点。天气热痛苦吗?痛苦。是忍着呢还是开风扇,还是去乘凉消暑?生病了痛苦吗?痛苦。是吃药还是忍,答案很明显。当心理上出现痛苦,如果你不懂得开导孩子,你可以说一句你需要时间让自己恢复平静,然后想想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如果你什么都不会,你就什么也别说。如果你想加速,你可以说:你是不是想威胁我??

user avatar

自杀,确实有真有假,有的是得病了,有的是在呼吁关注,有的是在威胁。

但是把所有自杀当作是在威胁,有时候孩子脑门子一热,自杀极可能假戏真做。

——所以不能把这个视频里讲的方法扩大化。

看李玫瑾的视频,强调的是「动不动就自杀」,这种自杀行为通常存在一定的目的性,是什么养成了这个目的性行为确实值得探讨。

这个措施好吗?并不,讲真这种事孩子要么逆反心理更重,要么根本不当回事。

但是吧,把这个应对措施无限拔高,也没太大意思。

抑郁有自杀风险,但不一定就会自杀;自杀也不都是抑郁症。

别把自杀就无脑等同于抑郁症或者抑郁障碍。

现在这个问题下,不少答主就在往抑郁症上引,真的就是 @宁静 大佬那句话:学生乎。

别什么事都贴上抑郁症的标签,可谢谢大家了。

user avatar

以后我看到右上角但凡有xx视频的一律拉黑,举报理由就填写不实信息。

这帮玩意区分不了心理学和犯罪学,自以为是把言论剪辑在一起。不仅误导观众,还把问题搞复杂了。

心疼李玫瑾教授,看了十几年今日说法,看着她从一头黑发变成了白发。

还有王大伟教授,马皑教授,本该退休颐养天年了,还活跃在普法第一线中。

对于李教授的建议我并不全盘赞同,想要自杀的孩子家庭有很大责任。

仅此而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