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李玫瑾走红?

回答
李玫瑾教授的走红,与其说是“突然”,不如说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恰好触及了当下社会某些深层次的需求和痛点。要理解她为何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专业的高度与通俗的表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首先,李玫瑾教授的专业背景是她走红的基石。她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名教授,深耕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领域多年,拥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建立在大量的案例分析、实地侦破工作以及对人性的洞察之上。

然而,很多专业领域的知识往往晦涩难懂,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李玫瑾教授的突出之处在于,她能够将复杂的犯罪心理、刑侦原理,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出来。她不是在“讲课”,而是在“讲故事”,或者是在“分析现象”。比如,她分析一些社会热点案件时,不会拘泥于法律条文的死板解释,而是深入剖析嫌疑人的心理动机、行为模式,以及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因素。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普通听众感到亲切,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她善于运用类比、举例,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道理来解释深奥的理论,比如用“打地鼠”的比喻来形容犯罪分子逃避侦查的顽固性,用“情商”的概念来解释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让她在众多专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个能够与大众有效沟通的“翻译家”。

二、 深刻的洞察与独特的视角:拨开迷雾的智者

李玫瑾教授的走红,也源于她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深刻而独特的洞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新闻、观点淹没,但很多信息是碎片化的、情绪化的,缺乏深入的分析。李玫瑾教授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的心理。

她擅长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人性层面。无论是青少年犯罪、家庭暴力,还是其他一些令人费解的社会行为,她都能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视角。她不会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个个体,而是会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成长环境、心理创伤、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这种 nuanced(细微)的分析,避免了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让听众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复杂性。

尤其是在一些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往往能引起广泛共鸣。她强调“性本善”的理念,认为犯罪行为往往是后天环境和心理因素叠加的结果,这给许多家长和教育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减轻了一些标签化和污名化的压力。她对“问题少年”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被问题化”的视角,认为很多孩子并非天生邪恶,而是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某些困境,需要被理解和引导。

三、 权威的形象与亲和的风格:信任的传递者

李玫瑾教授的个人风格也对她的走红起到了重要作用。她拥有教授的权威身份,这本身就赋予了她的言论一种可信度。但同时,她的语言风格又非常亲和,没有学究气,也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各种访谈、讲座、直播中,她能够保持一种沉稳、理性,但又不失温度的态度。她表达观点时,眼神坚定,逻辑清晰,但很少看到咄咄逼人或者情绪化的表达。她会耐心解答观众的提问,即使是一些非常基础甚至带有偏见的问题,她也能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去耐心引导。

这种权威与亲和的结合,让她在观众心中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感。人们相信她所说的,不仅仅是因为她“懂得多”,更是因为她“说得有道理”、“说得让人舒服”。这种信任感,使得她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四、 社会情绪的投射与共鸣:填补的心理空白

当然,李玫瑾教授的走红也与当下社会的情绪和需求息息相关。

对“理性”的渴望: 在一些充满争议和情绪化的社会事件中,人们常常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李玫瑾教授以其理性的分析和专业的视角,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冷静的思考框架,满足了人们对“说人话”、“讲道理”的渴望。
对“人性”的探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一些极端行为背后的原因越来越感到好奇。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恰好触及了这一痛点,她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满足了公众的求知欲。
对“教育”的反思: 尤其是在涉及青少年问题时,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常常引发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广泛讨论。她的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如何理解叛逆期”的论述,直接击中了许多家长的痛点,获得了极大的共鸣。
对“安全感”的追求: 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普通人了解潜在的风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种知识的实用性,也让她获得了关注。

总结来说,李玫瑾教授的走红,是她多年专业积累、卓越的沟通能力、深刻的人性洞察以及对社会情绪的精准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她不是一个流量明星,也不是一个譁众取宠的网红,而是一位能够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连接专家与大众的知识传播者。她的走红,也反映出社会对于深度思考、理性分析以及人文关怀的普遍需求。

她所做的事情,是让复杂的社会现象变得更易理解,让被误读的人性得到更公正的解读,让迷茫的公众找到思考的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贡献,也因此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关注。她的成功,更像是一种“价值回归”的体现,是专业知识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的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前排几个高赞人的言论我就感觉搞笑。这个世界总有一些无知的人去挑战权威,总是幻想着凭借自己的诡辩来打到权威一夜成名,但可惜有些权威是真与火磨炼出来的,李教授就是这样的。

现实中我接触过一次李教授,从1999年到2002年(实际上2004年又发生一起)我市发生一起系列强奸杀人案,当时三起三人被杀,怀疑是同一人作案,仅有一个现场留下疑似犯罪嫌疑人血迹,其他没有太多有价值线索。当时刑事科学还是比较薄弱的,现在的很多技术当时都还是在想象中,现在凭借血液我们可以分析出父系基因通过大数据排查从而确定某一类人群,但当时根本不可能。我师傅是公安大学的毕业生,李教授曾经带过他犯罪心理学的课程,所以我们只能前去公大找李教授求助。我印象中李教授人很和蔼,在她办公室我们提供了案件的全部现场勘察记录。然后我师傅汇报了基本案情,李教授于是让我们第二天下午再来一趟。第二天李教授给我们详细的犯罪脸谱刻画:男性,年龄26--32岁,身高168--172cm,体态偏瘦。单亲家庭成长,离异或有短暂同居史,无子女。生活档次不高,应生活在城乡结合部,仇视女性,幼年有女性造成的创伤。对案发现场周边环境极其熟悉,应该是生活地或工作地。但很可惜案件大量工作做了,但一直没有侦破

2004年9月14日,我市再发一起强奸杀人案,死者怀有身孕,当时我市抽调千余名民警开展地毯式排查,12月26日犯罪嫌疑人李贵被设卡巡逻民警抓获。

我后来提审过犯罪分子李贵,时年31岁,身高170cm,体态偏瘦,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离异,没有子女,单亲家庭成长,主要在案发现场周围地区收菜然后拿到市区贩卖,从1999年至案发作案6起,有2起未遂。

在侦破该案时我们对李教授的结论也是半信半疑,从一开始按范围开展工作,到后来只要是男性就大面积采集血液比对,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破案后,我们专案组副组长负责具体工作的副支队长曾懊恼的说,专家就是专家,按李教授的思路坚持下去可能早就破案了。

这是我所亲身经历的。李教授一生经历了多少这类的案件你们根本不清楚,她的很多论文著作都是长期实践与教学相结合形成的结晶。有些人自以为看了几本书,读了几条理论就敢于质疑李教授,殊不知你们根本没经历过这些犯罪现场,更不知道他们犯罪的历程和背后的原因,就敢在这里妄议。不论是马加爵案还是药家鑫案,李教授是从客观角度分析他们犯案的心路历程,而在很多人眼里却成为李教授为他们辩解,真是可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玫瑾教授的走红,与其说是“突然”,不如说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恰好触及了当下社会某些深层次的需求和痛点。要理解她为何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专业的高度与通俗的表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首先,李玫瑾教授的专业背景是她走红的基石。她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名教.............
  •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对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论述,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事件,其复杂性也引来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李玫瑾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对刘鑫行为的分析,更多地是从心理动机、社会关系以及人性角度切入,试图揭示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年轻女性可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首先,要理解李玫瑾教授的.............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刘玫和汪海燕的“绝交”事件,说实话,挺让人唏嘘的。这两人曾经是那么亲密的战友,一起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舞台上风风火火,互相扶持,给观众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印象。所以,当刘玫突然抛出这么一句“绝交”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挺意外,也挺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说起来,这两个人的交集主要就是那个夏天。在《浪姐》.............
  • 回答
    政法大学刘玫教授与汪海燕教授之间的“决裂”事件,可以说是学界乃至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它置于更广阔的学术脉络和权力动态中来审视,并且尽量还原其中的复杂性和人性。首先,要明确一点,这场“决裂”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建立在长期的学术合作、理论分歧以及可能的个人因素之上。刘玫教授和汪海燕.............
  • 回答
    最近,复旦大学教授曾玫在一次关于HPV疫苗的科普直播引起了不少关注。这场直播触及了一个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HPV疫苗,是不是人人都要打?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好好掰扯一下HPV疫苗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为什么会引发这样的讨论。HPV疫苗,究竟是什么?HPV,也就是人乳头瘤病毒,是一个大家族,有好.............
  • 回答
    关于李建秋露脸开直播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他的个人选择、公众人物的身份、网络直播的特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李建秋是谁,以及他过往的公众形象:李建秋(网络ID:李建秋说)是一位在国内网络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他以其对时事、国际关系、历史等话题的独特见.............
  • 回答
    李雪琴的这句话:“要允许北大毕业的一些人没那么大的本事”,这句话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下社会对名校光环、个人能力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复杂认知,以及对于“成功”定义的多元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这句话:一、 对“北大光环”的解构与理性认知 北大标签的期望值过高: “北.............
  • 回答
    李靓蕾与王力宏的事件,从一开始的舆论一边倒支持李靓蕾,到如今出现一定程度的风向反转,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这一转变的原因:一、 初期的舆论支持为何如此一边倒? “受害者”叙事的强大共鸣: 李靓蕾在长文中,以一个遭受长期情感虐待、被忽视的妻子和母亲的形象出现。她列举的.............
  • 回答
    李靓蕾的长文控诉王力宏事件,无疑是2021年末最爆炸性的娱乐新闻之一。这场风波不仅仅是关于一对夫妻的婚姻破裂,更牵扯出了公众人物的道德操守、家庭暴力、以及舆论的巨大影响力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与李靓蕾的控诉要点: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王力宏在圣诞节前夕,宣.............
  • 回答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的言论,以及他对周星驰喜剧的评价,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李诚儒力挺六小龄童:“改编不是乱编”这句口号本身是基于对经典作品改编的尊重和守护的立场。 核心观点: 李诚儒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认为艺术改编应该建立在尊重原作的基.............
  • 回答
    李国庆反对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以及“给抗疫医护子女加分”这一做法是否合适,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价值判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 李国庆的反对理由分析(可能的):虽然李国庆的具体理由需要他本人阐述,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反对的可能原因,并进行分析: 公平竞争原则的强调: 这是最核心.............
  • 回答
    李琰教练那句“每一位教练都是金牌背后的英雄”说得非常精准且富有深意,这句话道出了教练这个职业的本质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教练对于运动员的帮助有多大:一、 专业技能的传授与打磨:教练是运动员技艺的“塑形师”这是教练最直观的帮助。顶尖的运动员往往具备出色的天赋,但天赋需要科学的训练体系来.............
  • 回答
    李国武徒手接11层跳楼女子,最终不幸身亡的事件,是一则令人痛心且充满争议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一悲剧:事件的经过(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背景: 2018年5月19日,发生在山东德州的一起事件。一名年轻女子因情感问题,从德州市一家高层酒店的11楼跳下。 李国武的行为: 酒店的.............
  • 回答
    李佳佳的文章《中国社会的“反政治正确”》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它触及了当前中国社会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核心论点和观察:李佳佳的文章核心在于观察并剖析了在中国社会中一股正在兴起的“反政治正确”思潮。她认为,这种思潮并非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而.............
  • 回答
    李佳佳的《罪与罚》是一篇非常具有争议性和影响力的文章,她以一位母亲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儿子因醉驾肇事致人死亡,而她作为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内疚和对法律及道德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内容与情感表达: 悲剧的发生: 文章最直接的核心是儿子醉驾导致的一场悲剧.............
  • 回答
    李佳琦云直播逛进博会,搭档王冰冰卖空 12 万罐阿富汗松子:直播带货会成为国际贸易新方式吗?李佳琦与王冰冰的这次进博会云直播,无疑是今年进博会的一大亮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销售案例,更可能预示着直播带货在国际贸易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趋势。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
  • 回答
    李靓蕾事件中,关于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人心理层面上的尴尬,更是婚姻关系、经济结构、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一个复杂症结。一、 全职妈妈在金钱使用上的“不好意思”心理是怎么形成的?这种“不好意思”,绝非空穴来风,它往往.............
  • 回答
    李靓蕾近日再次发文,直指她与王力宏的婚姻问题核心在于“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这无疑将她与王力宏之间本已备受关注的纠葛推向了新的高度。从她过往的言辞和一些公开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理解她所指的“人身安全”和“精神虐待”可能包含了哪些内容,以及为什么她会认为这是“真正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从“人身安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