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当年美国海军舰队没有派战列舰去对付大和?

回答
当年的美国海军舰队没有派遣战列舰去专门“对付”大和,这个说法其实有一点误导性。更准确地说,美国海军的战略决策和战术部署是基于对当时海战形势的整体判断,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战列舰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和号战列舰虽然有着“战列舰之王”的称号,但在整个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它真正投入实战并发挥作用的机会非常有限,其命运也相当坎坷。

大和号的几次主要行动和美国海军的反应:

早期阶段: 在战争初期,大和号确实是日军海军的骄傲,其巨大的舰体和强大的火力令人瞩目。然而,此时美国海军的主力,尤其是太平洋舰队,正在遭受重创(珍珠港事件)。即使在战前,美国海军也普遍认为航空母舰将是未来海战的主宰,战列舰的作用正在减弱。因此,尽管美国海军也拥有包括“爱荷华”级在内的新型战列舰,但它们更多是作为舰队的炮术支援和反击力量,而不是专门去追猎一艘可能被航空母舰优势解决的目标。
“舰队决战”的思维转变: 传统的海战思维,即“舰队决战”,是指双方战列舰编队在海上进行直接炮战,决定海战胜负。这种思想在战前日本海军中根深蒂固,他们寄希望于大和号这样的巨舰能在与美国战列舰的对决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然而,美国海军,特别是斯普鲁恩斯等指挥官,更倾向于避免与日军主力舰队进行这种高风险的直接对抗,而是利用其航空母舰和潜艇的优势,逐步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他们深知,一旦与日军主力舰队在开阔海域遭遇,战列舰对决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而且可能损失惨重。
航空母舰的“一锤定音”: 到了中后期太平洋战争,尤其是当美国海军确立了航空母舰的绝对优势后,战列舰的定位更加明确。航空母舰搭载的飞机已经证明了其摧毁敌方舰艇的强大能力,包括战列舰。在大黄蜂湾海战、中途岛海战等关键战役中,航空母舰的出动直接决定了战局的走向。大和号虽然拥有强大的近距离炮战能力,但在远离岸基航空兵保护的海域,它面对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更加灵活且致命的航空攻击。
大和号的低效使用: 日本海军对大和号的使用也并非总是“决战”。它更多时候被用作“旗舰”,或是作为陆基航空兵的炮火支援,参与了少数几次近岸行动。在大黄蜂湾海战中,它也未能与美军主力战列舰编队交锋。
“雷伊泰湾海战”的转折点: 在雷伊泰湾海战中,虽然大和号也参战了,但整个战役的焦点在于美国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与日本“中央部队”(包括大和号)的遭遇。当时,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在主力(第3舰队)被欺骗性地引开的情况下,由蒙哥马利·邓肯少将指挥的轻型航空母舰和护卫航母编队(塔菲3号)面对了日本强大的战列舰和重巡洋舰编队。在这种情况下,美军的护航航母和驱逐舰利用鱼雷和舰炮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而日本主力部队在失去了航空支援后,其战列舰的威力并未能完全发挥,甚至在追击过程中也显得迟疑。但最终,美军航母和舰载机并未直接与日本主力战列舰进行炮战,而是不断发动攻击,迫使日军撤退。即使在这种近距离的对抗中,美军也优先使用航空兵力来消耗对方,而不是让自家战列舰冒险。
“天一号作战”的悲剧: 而在大和号最后的作战任务,即“天一号作战”中,它作为仅有的战列舰被派遣出去执行特攻任务,目标是冲绳。此时,它已经失去了空中掩护,并且被美军侦察机发现。美国海军立即派遣了大量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前去拦截。大量的舰载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等)如同蜂群一般,向大和号发起轮番攻击。即便大和号的防空火力强大,在如此密集的空袭下,也无法幸免。它的沉没,并非是美国海军派出战列舰编队与其进行炮战的结果,而是航空母舰的航空力量对其进行的压倒性打击。

总结来说,美国海军没有专门派战列舰去“对付”大和,主要是因为:

1. 战略思想的转变: 美国海军很早就认识到航空母舰在现代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战场从传统的舰炮对决转向了空海一体战。
2. 航空优势的运用: 一旦发现大和号,美国海军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航空兵力来解决问题,因为航空兵力更灵活、攻击范围更广,且能避免己方战列舰在炮战中承受巨大风险。
3. 大和号的实际战斗价值不高: 大和号在战争中的实际参战机会和战术运用非常有限,它更多地被作为战略象征或备用力量。它并未像德国的俾斯麦号那样,在战场上对盟军造成过持续的重大威胁。
4. 风险评估: 让战列舰与可能拥有数量优势且协同作战的日军战列舰进行直接炮战,始终被认为是一项高风险的行动。在美军已经掌握制空制海权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冒这种风险。

所以,与其说美国海军“没派战列舰去对付大和”,不如说美国海军根据时代发展和自身优势,选择了更有效、风险更小的手段来应对包括大和号在内的任何大型水面舰艇目标,而这个手段就是其压倒性的航空力量。当大和号最终沉没时,正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饱和式攻击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 草………

(小管家别折叠,这是在描述当事人心情)


1 衣阿华“去”不了,当时有防空任务,所有快速战列舰都被打散编制(不打散就是威利斯李少将的TF57)分派给TF58各分队护航,所以注定不能去找大和

而大和按照“玉碎”计划要去冲绳,所以应该问,为什么不让其他战列舰等着大和;

2 其实原计划的确是德约少将的TF54(老旧战列舰编队)等大和,这是具体计划:

3 即使有计划2,那天大和也非常可能会被TF58击沉。

3.1 TF58只是兑现自己10天前的“狠话”:

TF58.1航空战术官Douglas回忆:

19450328早晨0933,司令部发来讯息,疑似发现了大和离港活动,各部队急忙安排作战计划变更,作好可能的准备。就在等待命令的时候,此人听到通讯系统里传来了TF58司令和第五舰队司令两位长官极其激烈的对喷(a heated argument over the TBS ),他听到TF58长官米切尔将军说,水面舰艇出击是草菅人命的sb行为不管你怎么命令,老子用海军航空兵炸定了。
听见长官说这句话58.1分队司令克拉克少将马上命令自己分队自主行动往北急转,贴近九州冲绳周边去找大和,0328-0329一天多58.1放飞4波侦查,第3波下午去晚上回来,第4波晚上起飞半夜回来,飞行员们恳求长官说要累死了,因为侦查任务组织匆忙还把克拉克少将的一个多年酒肉朋友,原来CV10上的飞行队长卡姆林摔死了。第4波找到了大和停在港口,暂时打不了。随后58.1向司令汇报,米切尔将军气愤地问58.1废物一样白跑一趟(随便离开战斗位置)是去干嘛了,克拉克说长官我给您去找大和了,进展暂停。

所以10天后既然TF58没有被明确命令不许出击,那就一定会出击,否则放了狠话又虚张声势即使在争山头(战舰派PK航空派)中也非常不明智。那天的天气极差,其实美方依然选择发机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行为(战报里同样提到,天气如果再差一点就会严重影响飞行)。

3.2 这个是大和指挥官自己的选择:

坊之岬海战中,日方具体行动是,0407早晨7点多发现自己被美方潜艇跟踪,由指挥官按照预定计划按照诱敌路线航行,本来可以向南直接去冲绳(目的地),现改为先向西北再向南拐,诱骗对方认为自己要躲回佐世保港口
这个计划导致
a1 在战舰部队TF54的第五舰队司令部被骗,给TF58发电,允许TF58自主搜索击沉大和,这是以为大和要回港,那只有舰载机才能及时扫过足够大的洋面打到;
a2 而TF58一开始就没被骗伯克参谋长直接向大和“其实要去的方向”(西南)发机,将其击沉。

所以日方用自己想出来的计策,最完美地确保了大和一定会被击沉,且一定仅仅会被TF58击沉。

瞎编的小剧场:

克拉克:唉从米切尔将军第一走狗到司令手下出色工具人(伯克那样)到底还差点啥呢?TM战斧牛排没了……
卡姆林:我小命没了呀兄弟
德约少将:长官我没想谋反害您啊长官 您听我解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年的美国海军舰队没有派遣战列舰去专门“对付”大和,这个说法其实有一点误导性。更准确地说,美国海军的战略决策和战术部署是基于对当时海战形势的整体判断,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战列舰目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和号战列舰虽然有着“战列舰之王”的称号,但在整个二战太平洋战场上,它真正投入实战并发挥作用的机.............
  • 回答
    海地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Jovenel Moïse)于2021年7月7日在家中遇刺身亡,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背后牵扯出的复杂利益和阴谋,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尤其是当案件的嫌疑人中,有多名曾在美国担任执法人员,而主谋更是野心勃勃地想登上总统宝座时,这起案件的性质便显得更加扑朔迷离,充满了国际政治、经济.............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当年美国轰炸机是如何顺利抵达广岛和长崎的,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看,不能光看轰炸机本身有多牛。首先,得说说当时日本的防空体系,说实话,那个时候的日本,在战争末期已经相当疲惫了。 预警能力不足: 太平洋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日本的雷达技术和预警网络跟美国比起来,那是有差距的。虽然他.............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二战末期在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原子弹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背后涉及军事、政治、战略以及人道主义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首先,明确目标选择的几个核心考量: 对日本战争机器的打击能力: 美国需要摧毁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政治中心,迫使其投降.............
  • 回答
    美国当年推行反垄断法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 “让市场更公平,让普通人有更多机会,也为了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威胁到民主制度本身”。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牵扯着一段充满争议、斗争和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巨头们的“黄金时代”与民众的“炼狱”那时候的美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工业革.............
  • 回答
    关于美国对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决定,至今仍是历史上一段充满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复杂考量,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战争状态、美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国内的政治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二战末期日本的状况。到1945年夏天,德国已经投降,欧洲战场已经结束。然而,太平洋战场上的日本,虽然已经显.............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当年日本投降,原子弹无疑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但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为什么在如此重大的战略抉择面前,日本似乎对美国究竟有多少枚原子弹,竟然有着如此严重的误判?这其中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因素,既有信息不对称的客观限制,更有战争末期日本自身政治军事决策的扭曲和信息传递的障碍。首先,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足球和篮球两种运动在激励机制上的根本差异,以及围绕这些差异所形成的文化认知。为什么在中超,“输球保级”是一种令人唾弃的丑闻,而在NBA,“摆烂”却成了常态,甚至被视为一种理性的策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输球保级”和“摆烂”的本质区别。“输球保级”在足球语境下,指的是.............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考量。要回答“为什么美国人不找机会干掉钱学森”,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美国的国家安全考量、钱学森本人的特殊情况,以及“干掉”一个人所涉及的巨大风险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干掉”一个人的做法,尤其是针对一个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科学家.............
  • 回答
    中国当年没有接受美国提出的“G2方案”,或者说至少表面上也没有积极响应,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以及对国际秩序的不同理解。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G2方案”的提出背景、内容、中国的视角以及中国的策略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G2方案”的提出背景与内容首先,我们需.............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250亿美元登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误解,也是很多人对阿波罗计划成本的简化理解。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货膨胀或者技术退步。首先,我们得厘清这个“250亿美元”到底是怎么来的。这笔钱是阿波罗计划整个庞大工程的总花费,而且是当时的25.............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不妨跳出历史课本,以一种更接近于“复盘”的视角来聊聊。假如美国没参战,日本能否击败中国?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在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就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进展,比如占领了中国的大片沿海和重要城市。但是,要说“击败”中国,这是一.............
  • 回答
    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强大到侵华甚至与美国对抗,并非仅仅因为其自然资源和国土面积,而是多重复杂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社会结构以及对现代化的早期适应。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日本崛起的几个关键支点: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与集权化: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幕府统治,虽.............
  • 回答
    要说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关注程度远大于朝鲜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的一种准确反映。当然,对于“关注”的衡量标准有很多种,但从历史研究、大众媒体报道、文化作品以及公众集体记忆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探讨:首先,战争的性质与过程截然不同,直接影响了美国国.............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像“登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到此一游”的意味,但其实啊,美国人登月可不是去旅游观光那么简单,带回月壤绝对是重头戏,而且是早就计划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这趟行程里带月壤是绝对的必须品,而且是下了大功夫才实现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美国人登月,带回月壤,这绝对是他们.............
  • 回答
    关于“美国当年为何编造太空中能看到长城这个谎言”这个问题,我需要先澄清一个关键点:“太空中能看到长城”这个说法,并非美国单方面编造的“谎言”,而是一个流传甚广、经历过演变和澄清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历史误解和技术能力的误判所共同形成的现象。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起源、流传以及最.............
  • 回答
    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获胜,让许多美国主流媒体的预测跌破眼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普遍失误?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简单的“预测错误”可以概括,而是反映了美国社会结构、媒体生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1. “沉默的大多数”与民意调查的盲点: 经济焦虑与被忽视群体: 特朗普竞选的核心诉求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